地质教安第5章2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510447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教安第5章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地质教安第5章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地质教安第5章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地质教安第5章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地质教安第5章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教安第5章2Word文件下载.docx

《地质教安第5章2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教安第5章2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教安第5章2Word文件下载.docx

3.地形点

两条地形线的交点,或由孤立的微地形体构成地形点。

例如山脊线相交构成山峰点等。

(二)地貌形态测量特征

反映地貌形态的数量特征,即地貌形态测量特征。

主要的形态测量特征有高度、坡度和地面切割程度等,这些数值必须在野外实际测定。

(三)地貌的分级

不同等级的地貌其成因不同,形成的主导因素也不同。

地貌等级一般划分为下列五级。

(1)星体地貌

它是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反映着地球形体的总特征。

2.巨型地貌

如大陆与海洋,大的的内海及大的山系。

巨型地貌几乎完全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所以又称为大地构造地貌。

3.大型地貌

如山脉、高原、山间盆地等,基本上也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4.中型地貌

大型地貌的次一级地貌,如河谷以及河谷之间的分水岭等。

主要由外力作用造成的。

内力作用产生的基本构造形态是中型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地貌的外部形态则决定于外力作用的特点。

5.小型地貌

是中型地貌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残丘、阶地、沙丘、小的侵蚀沟等。

小型地貌的形态特征,主要取决于外力地质作用,并受岩性的影响。

(四)地貌的分类

1.地貌的形态分类

就是按地貌的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以及地面的平均坡度等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下表是山地和平原的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案。

地貌的形态分类

形态类别

绝对高度

(m)

相对高度

平均坡度

(。

举例

高I【J

>

3500

】000

25

喜马拉雅山

中山

350()~1000

l000—500

10—25

庐山、大别山

低山

500—200

5~lO

川东平行岭谷

丘陵

<

500

200

闽东沿海丘陵

2.地貌的成因分类

迄今为止没有公认的地貌成因分类方案,根据公路工程的特点,在此只介绍以地貌形成的主导因素作为分类基础的方案,可分为内生地貌和外生地貌两大类。

再根据内、外力地质作用中的不同性质,可将两大类地貌分为若干类型,如下表所示。

 

地貌的成因分类

地貌类型

成因类型

地貌形态举例

内生地貌

构造地貌

由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地貌

单面山、断块山、构造平原等

火山地貌

由火山喷发作用所形成的地貌

火山锥、熔岩盖等

流水地貌

由地表流水所塑造的地貌

冲沟、河谷阶地、洪积扇等

岩溶地貌\

由地下水、地表水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貌

石林、溶洞等

外生地貌

冰川地貌

冰川的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地貌

冰斗、角峰等

风沙地貌

风的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地貌

风蚀谷、沙丘等

重力地貌

不稳定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崩塌、滑坡等

第二节山地地貌

一、山地地貌的形态要素

山地地貌的特点是它具有山顶、山坡、山脚等明显的形态要素。

山顶是山岭地貌的最高部分。

山顶呈长条状延伸时叫山脊,山脊标高较低的鞍部称为垭口。

山顶的形状与岩性和地质构造等条件有着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山体岩性坚硬,岩层倾斜或因受冰川的刨蚀,多呈尖顶[图5.1a)];

在气候湿热、风化作用强烈的花岗岩及其它松软岩石分布地区,多呈圆顶[图5.1b)];

在水平岩层或古夷平面分布地区,则多呈平顶[图5—1c)]。

山坡是山地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坡有直线形、凹形、凸形以及复合形等各种类型,这取决于新构造运动、岩性、岩体结构以及坡面剥蚀和堆积的演化过程等因素。

山脚是山坡与周围平地的交接处。

山脚地貌带通常有一个起着缓坡作用的过渡地带(见图5.2),它主要由一些坡积裙、冲积锥、洪积扇以及岩堆、滑坡堆积体等流水堆积地貌和重力堆积地貌组成。

积地貌组成。

图5-2山顶缓过渡地带

图5.1山顶的形态

a)尖顶Ib)圆顶;

c)平顶

二、山岭地貌的类型

山岭地貌又称山地地貌,它最突出的特真,是它具有一定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和坡度,故其形态一般多是根据这些特点进行划分的。

(二)成因分类

根据前面所讲的地貌成因分类方案,山地地貌的成因类型可划分如下:

1.构造变动形成的山岭

(1)单面山

由单斜岩层构成的沿岩层走向延伸的一种山岭称为单面山。

其两坡一般不对称,与岩层

倾向相反的一坡短而陡,称为前坡,它多是由外力的剥蚀作用所形成;

与岩层倾向一致的一坡

长而缓,称后坡。

若岩层倾角超过40o,则两坡的坡度和长度均相差不大,其所形成的山岭外形

很象猪背,所以又称猪背岭。

单面山的前坡,由于地形陡峻,若岩层裂隙发育,风化强烈,则易发生崩塌,且其坡脚常分

布有较厚的坡积物和倒石堆,稳定性差,故对敷设线路不利。

后坡由于山坡平缓,坡积物较薄,

所以常是敷设线路的理想部位。

但在岩层倾角大的后坡上深挖路堑时,应注意边坡的稳定问题,因为开挖路堑后与岩层倾向一致的一侧,会因坡脚开挖而失去支撑,尤其是当地下水沿着其中的软弱岩层渗透时,易产生顺层滑坡。

(2)褶皱山

痞百藉甄渤构成的一种山岭。

在褶皱形成的初期,往往是背斜形成高地,向斜形成凹

是由褶皱岩层聊构成的一种山岭。

地,这样的地形是顺应构造的,即称为顺地形。

但随外力作用的不断进行,背斜因长期剥蚀而形成谷地,而向斜则形成山岭,这种与褶皱构造形态相反的地形称为逆地形。

(3)断块山

是由断裂变动所形成的山岭。

它可能只在一侧有断裂,也可能两侧均由断裂所控制。

(4)褶皱断块山

上述山岭都是由单一的构造形态所形成,但在更多情况下,山岭常常是由它们的组合形态所构成,由褶皱和断裂构造的组合形态构成的山岭,称为褶皱断块山。

2.火山作用形成的山岭

火山作用形成的山岭,常见有锥状火山和盾状火山。

锥状火山是多次火山活动造成的,其熔岩粘性较大,流动性小,冷却后便在火山口附近形成坡度较大的锥状外形。

盾状火山则是由粘性较小、流动性大的熔岩冷凝形成,所以其外形呈基部较大、坡度较小的盾状。

如日本的富士山就是锥状火山,高达3758m;

大同的马蹄山为盾状火山。

3.剥蚀作用形成的山岭

是在山体地质构造的基础上,经长期外力(流水、冰川、岩溶等)剥蚀作用所形成的山岭。

因此这类山岭的形态特征主要决定于山体的岩性、外力的性质以及剥蚀作用的强度和规模。

如地表流水侵蚀作用所形成的河间分水岭;

冰川刨蚀作用所形成的刃脊、角峰;

地下水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峰丛、石林等,均属于此类山岭。

三、垭口与山坡

在山区公路勘测中,常遇到选择过岭垭口和展线山坡的问题,在此专门对它们进行一些讨论。

(一)垭口

山岭垭口是在山地地质构造的基础上经外力剥蚀作用而形成的。

山岭的岩性、地质构造

和外力作用的性质、强度决定了垭口特点及其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垭口形成的主导因素,可以

将垭口归纳为以下三个基本类型。

1.构造型垭口

是由构造破碎带或软弱岩层经外力剥蚀作用而形成的,常见的有下列三种。

(1)断层破碎带型垭口

该垭口的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由于岩体破碎严重,不宜采用隧道方案,如采用路堑,也需控制开挖深度或考虑边坡防护,以防止边坡发生崩塌。

(2)背斜张裂带型垭口

这种垭口虽然构造裂隙发育,岩层破碎,但工程地质条件较断层破碎带型好。

这是因为两

侧岩层外倾,有利于排除地下水,有利于边坡稳定,一般可采用较陡的边坡坡度。

(3)单斜软弱层型垭口

该垭口主要由页岩、干枚岩等易于风化的软弱岩层构成,两侧边坡多不对称,一坡岩层外

倾可略陡一些。

由于岩性松软,风化严重,稳定性差,所以不宜深挖,否则须放缓边坡并采取防

护措施。

图断层破碎带型垭口

图背斜张裂带型垭口

2.剥蚀型垭口

是以外力强烈剥蚀为主导因素所形成的垭口,其形态特征与山体地质结构无明显联系。

特点是松散覆盖层很薄,基岩多半裸露。

垭口的肥瘦和形态特点主要取决于岩性、气候以及外

力的切割程度等因素。

由灰岩等构成的溶蚀性垭口也属此类,在开挖路堑或隧道时需注意溶

洞等的不利影响。

3.剥蚀一堆积型垭口

是在山体地质结构的基础上,以剥蚀和堆积作用为主导因素所形成的垭口。

其开挖后的稳定条件主要决定于堆积层的地质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

这类垭口外形浑缓,垭口宽厚,松散堆积层的厚度较大,有时还发育有湿地或高地沼泽,水文地质条件较差,故不宜降低过岭标高,通常多以低填或浅挖的断回石英砂岩目页岩固千枚岩面形式通过。

(二)山坡

山坡是组成山岭的三要素之一,不论越岭线还是山脊线,路线的绝大部分都设在山坡或靠

近岭顶的斜坡上的。

所以在路线勘测中总是把越岭垭口和展线山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山坡的外形包括山坡的高度、坡度及纵向轮廓等,其形态是各种各样的,根据山坡的纵向

轮廓和山坡的坡度,将山坡简略地概括为下面几种类型。

1.按山坡的形状轮廓分类

(1)直线形坡.

野炳I的直线形山坡,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山坡岩性单一,经长期的强烈冲刷剥蚀,形成纵向轮廓比较均匀的直线形山坡,此山坡的稳定性一般较高;

另一种是由单斜岩层构成的直线形山坡,这种山坡在讲单面山时曾指出过,有利于布设线路,但开挖路基后遇到的都是顺倾向边坡,在不利的岩性和水文地质条件下,很容易发生大规模的顺层滑坡;

第三种情况是由于山体岩性松软或岩体相当破碎,在气候干燥寒冷,物理风化强烈的条件下,经长期剥蚀碎落和坡面堆积而形成的直线形山坡,这种山坡稳定性最差。

(2)凸形坡

这种山坡上缓下陡,坡度渐增,下部甚至呈直立状态,坡脚界线明显。

这类山坡是由于薪

构造运动加速上升,河流强烈下切所造成。

其稳定条件主要决定于岩体结构,一旦发生坡体变

形破坏,则会形成大规模的崩塌或滑坡。

(3)凹形坡

这种山坡上陡下缓,下部急剧变缓,坡脚界线很不明显,山坡的凹形曲线可能是新构造运动的减速上升所造成,也可能是山坡上部的破坏作用与山麓风化产物的堆积作用相结合的结果。

而凹形坡面往往就是古滑坡的滑动面或崩塌体的依附面。

经有关资料统计,凹形山坡在各种山坡地貌形态中是稳定性较差的一种。

(4)阶梯形坡

阶梯形坡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是由软硬不同的水平岩层或微倾斜岩层组成的基岩山坡,由于软硬岩层的差异风化而形成阶梯状的山坡外形,这种山坡的稳定性一般比较高。

另一种是由于山坡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滑坡变形,由滑坡台阶组成的次生阶梯状斜坡。

这种斜坡多存在于山坡的中下部,如果坡脚受到强烈冲刷或不合理的切坡,或者受到地震的影响,可能引起古滑坡复活,威胁建筑物的稳定。

第三种是由河流阶地组成的,其工程地质性质在河流地貌中介绍。

2.按山坡的纵向坡度分类

接山坡的纵向坡度,坡度小于15。

的为微坡;

介于16。

一30。

之间的为缓越;

介于3l。

一700的为陡坡;

山坡坡度大于70o的为垂直坡。

从路线角度来讲,山坡稳定性高,坡度平缓,对布设路线是有利的。

特别对越岭线的展线山坡,坡度平缓不仅便于展线回头,而且可以拉大上下线间的水平距离,既有利于路基稳定,又可减少施工时的干扰。

但平缓山坡特别是在山坡的一些坳洼部分,通常有厚度较大的坡积物和其它重力堆积物分布,而且坡面径流易在这里汇聚,当这些堆积物与下伏基岩的接触面因开挖而被揭露后,遇到不良水文情况,很易引起堆积物沿基岩顶面发生滑动。

第三节地表流水地貌

从陆地表面水流的不同动态来看,可将地表流水分为暂时性流水(如片流和洪流)和常年

性流水(如河流)。

不论常年性流水或暂时性流水,在流动过程中均要与地表的土石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各种不同地貌和不同的沉积层。

我们知道在外力地质作用中,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是塑造地貌的最活跃的因素,水通过自然界的循环产生巨大的动力,不断的改变着地球的面貌。

因公路和桥梁常是沿河谷布设的线性建筑物,而地表水髓无论在山区还是在平原,都是分布最广、最常见的地貌,它对公路与桥梁工程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消极的影响,因此是路桥工程中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

一、暂时流水的地质作用及地貌

地表暂时性流水是指大气降水和冰雪融化后在坡面上和沟谷中运动着的水。

(一)坡面流水地质作用及地貌

1.片流和细流的洗刷作用

片流,也称“漫洪”,是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上形成的面状流水。

其特性是流程小、时间短、面积大、水层薄。

片流在重力作用下,沿整个坡面将其松散的风化物带至斜坡下部,使坡面上部比较均匀地呈面状降低的过程,称为面状洗刷作用。

面状洗刷作用与风化作用交替进行,导致基岩裸露,加速了对坡面的破坏、侵蚀,这种现象尤以植被稀疏的坡面上最为突出。

细流,是指片流向下流动时受到坡面上风化物的影响,逐渐汇集成股状流动的水。

这样,坡面上水流从片流的面状洗刷作用变成细流股状冲刷,便会出现一些细小的侵蚀沟——即地貌学中的“纹沟”。

2.坡积物及其工程性质

由坡面流水的洗刷作用形成的坡积物(或坡积层),是山区公路勘测设计中经常遇到的第四纪陆相沉积物中的一个成因类型,它顺着坡面沿山坡的坡脚或凹坡呈缓倾斜裙状分布,地貌上称为坡积裙。

坡积层的厚度变化很大,就其本身来说,一般是中下部较厚,向山坡上部逐渐变薄以至尖灭。

坡积层可以分山地坡积层和山麓平原坡积层两个亚组:

山地坡积层一般以亚粘土夹碎石为主,而山麓平原坡积层则以亚粘土为主,夹有少量的碎石。

坡积物未经长途搬运,碎屑棱角明显,分选性差,通常均为天然孔隙度很高的含有棱角状碎石的亚粘土,有时会有一些不太明显的倾斜层理,坡积层与下伏基岩没有成因上的直接联系。

除了下伏的基岩顶面的坡度平缓以外,坡积层多处于不稳定状态。

实践证明,山区傍坡路线挖方边坡稳定性的破坏,大部分是在坡积层中发生的。

影响坡积层稳定性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下伏基岩顶面的倾斜程度;

下伏基岩与坡积层接触带的含水情况;

坡积层本身的性质。

当坡积层的厚度较小时,其稳定程度首先取决于下伏岩层顶面的倾斜程度;

而当坡积层与下伏基岩接触带有水渗入而变得软弱湿润时,将明显减低坡积层与基岩顶面的摩阻力,更易引起坡积层的滑动。

坡积层内的挖方边坡在久雨之后易产生坍方,水的作用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原因。

除上述情况以外,在低山地区和丘陵地区还带有一种坡积一残积物的混合堆积层存在。

它兼有上述两者的工程地质特性,在实践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二)山洪急流的地质作用及洪积扇

山洪急流是暴雨或大量积雪消融时所形成的一种水量大、流速快并夹带大量泥沙于沟槽中运动的水流。

山洪急流又称洪流或山洪,它不同于片流,是线状而不是面状的暂时性水流,也不同于常年性的河流。

山洪大多沿着凹形汇水斜坡向下倾泄,具有巨大的流量和流速,对它所流经的沟底和沟壁发生显著的破坏过程,称为洪流冲刷作用。

由冲刷作用形成的沟谷,叫冲沟。

洪流把冲刷下来的碎屑物质夹带到山麓平原或沟谷口堆积下来,形成洪积层。

1.冲沟

冲沟是陆地表面(山区或平原)流水切割的普遍形式。

在冲沟发育的地区,地形变得支离破碎,路线布局往往受到冲沟的控制,由于冲沟的不断发展,截断路基,中断交通,或者由于洪积物掩埋道路,淤塞涵洞,影响正常运输。

冲沟的发展,是以溯源侵蚀的方式由沟头向上逐渐延伸扩展的。

在厚度较大的均质土分布地区,冲沟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冲槽阶段、下切阶段、平衡阶段、休止阶段四个阶段。

(1)冲槽阶段(或细沟阶段)

地表流水顺斜坡由片流逐渐汇集成细流后,使纹沟扩大而形成的沟槽,也称为浅沟或犁沟,细沟的规模不大,宽小于0.5m,深0.1~O.4m,长数米或十余米。

沟底的纵剖面与斜坡坡形基本一致,沟形不太固定,易造成水土流失。

细沟是冲沟的开始,若遍布于公路两侧任其发展,则会淤塞边沟,毁损路面,进而破坏路基。

在此阶段,只要填平沟槽,不使坡面水流汇集,种植草皮保护坡面,即可制止细沟的发育。

(2)下切阶段(或切沟阶段)

细沟进一步发展,下切加深形成切沟。

切沟的宽、深均可以达到l~2m,沟长稍匣于斜坡长。

沟底纵剖面已有一部分与斜坡面不一致,沟头出现陡坎,下部蚀空,上部坍落,沟象明显。

在横剖面上,上段窄,呈“V”字形,下段宽,呈“u”字形;

在沟口平缓地带开始有洪积物畦积。

在切沟发育地带进行公路勘测时,路线应避免从沟顶附近的沟壁通过,若从切沟的中下部通过,也应在沟顶修截水沟,以防向源侵蚀的延伸;

或在沟头设置多级跌水石坎以减缓水的速变,降低冲刷下切力;

在沟底可以采用铺石加固。

(3)平衡(冲沟)阶段

切沟进一步下切加深、加宽,向源头方向伸长,逐渐发展而形成冲沟[图4—9c)]。

这一阶段,向源侵蚀已大为减缓或接近停止,沟床下切的纵剖面已达到平衡,但侧向侵蚀仍在进行,沟壁常有崩塌发生,沟槽不断加宽,在平缓的坡地上常形成密集的冲沟网。

平衡阶段的冲沟,其长度可达数公里或数十公里,深度和宽度达数米或数十米,有的可达数百米;

沟底的平衡剖面略呈凹形,上陡下缓,悬沟陡坎已经消失,沟底开始有洪积物,沟壁常有坠积和坡积物。

同时应该指出的是,在冲沟中展线设路,应特别注重考察沟谷洪流的水文地质状况。

路基、桥涵设置的高度应在洪水位以上,桥涵孔径应大于排洪量;

对进、出沟的路线布设,应加固沟壁,防止侧蚀水毁路基及切坡后内边坡壁的失稳,以防止崩塌和滑坡的发生。

(4)休止(拗谷)阶段

冲沟进一步发展,沟坡由于崩塌及面状流水洗刷,逐渐变得平缓,沟底有较厚的洪积物堆积,并生长有植物或已垦为田园耕地[图4.9d)]。

拗谷底部宽阔平缓,横剖面呈浅而宽的“u”形,沟缘呈浑圆形。

拗谷是冲沟的衰老期,或称为死冲沟。

在拗谷的谷坡上可能有新的冲沟在发生和发展。

在拗谷地区布设路线,除地形上应加考虑外,对公路工程已无特殊影响。

2.洪积扇

洪积层是由山洪急流搬运的碎屑物质组成的。

当山洪夹带大量的泥沙石块流出沟口后,由于沟床纵坡变缓,地形开阔,水流分散,流速降低,搬运能力骤然减小,所挟带的石块岩屑、砂砾等粗大碎屑先在沟口堆积下来,较细的泥沙继续随水搬运,多堆积在沟口外围一带。

由于山洪急流的长期作用,在沟口一带就形成了扇形展布的堆积体,即为地貌中所说的洪积扇。

洪积扇的规模逐年增大,有时与邻谷的洪积扇互相连接起来,形成规模更大的洪积裙或洪禾具冲和平原.官县第四纪陆相沉积物中的一种类型。

洪积层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组成物庾分选小艮,粗细混杂,碎屑物质多带棱角,磨圆度不佳;

有不规则的交错层理、透镜体、尖灭及夹层等;

山前洪积层由于周期性的干燥,常含有可溶性盐类,在土粒和细碎屑问,往往形成局部的软弱结晶联结,但遇水后,联结就会破坏。

在空间分布上,靠近山坡沟口的粗碎屑沉积物,孔隙大,其透水性强,地下水埋藏深,压缩性小,有较高的承载力,是良好的天然地基;

洪积层外围地段细卒屑沉积物,如果在沉积过程中受到周期性的干燥,粘土颗粒产生凝聚并析出口J浴盐时,则具砉构较密实,承载力也较高;

在沟口至外围的过渡带,因常有地下水溢出,水文地质条件差,对工程建筑不利。

从地形上看,洪积层是有利于工程建筑的。

洪积物(层)的工程地质性质,是影响公路构造防建筑条件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影响最大的,是山洪急流对路基的直接冲刷和洪积物掩埋路基、淤塞桥涵所造成的种种病害问题。

二、河流的地质作用及地貌

河流是指具有明显河槽的常年性的水流,它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形式。

由于河流流经距离长,流域范围大,加之常年川流不息,因此,河水在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地质作用在一切地表流水中就显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由河流作用所形成的谷地称为河谷。

在山区,由于地形复杂,为了提高路线的技术指标,减少工程量,公路多利用河谷布设。

不论路线位置的确定或路基设计的某些原则,都必须考虑河流冲积层的工程地质性质和河流地质作用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

(一)河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根据水文动态,河流可分为常流河和间歇河,在一个水文年度内,河水过程可划分为平水期和洪水期。

洪水期一般持续时间较短,但其流量和含沙量都远远超过平水期,是河流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进行得最活跃的时期。

河谷形态的塑造及冲积物的形成,主要发生在洪水期,特大洪水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使河床逐渐下切加深的作用,称为河流的底蚀作用,又称下蚀作用。

河水挟带固体物质对河床的机械破坏,是河流下蚀的主要因素。

其作用强度取决于河水的流速和流量,同时也与河床的岩性和地质构造有密切的关系。

底蚀作用使河床不断加深,切割成槽形凹地,形成河谷。

在山区,河流底蚀作用强烈,可形成深而窄的峡谷。

金沙江虎跳峡,谷深达3000m;

长江三峡,谷深达1500m;

北美科罗拉多河谷,平均每千年下蚀40cm。

河流的侵蚀过程总是从河的下游逐渐向河源方向发展的,这种溯源推进的侵蚀过程称溯源侵蚀,又称向源侵蚀。

(2)侧蚀作用

河流在进行底蚀作用的同时,河水在水平方向上冲刷两岸、拓宽河谷的作用即侧蚀作用。

河水在运动过程中横向环流的作用,是促使河流产生侧蚀的经常性因素。

此外,如河水受支流或支沟排泄的洪积物以及其它堆积物的障碍顶托,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