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建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507272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古建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古建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古建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中古建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中古建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古建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古建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古建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古建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平 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只有在特殊用途的情况下,才采取方形、圆形等;

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万字形、套环形等平面。

◆立 面,多为奇数开间(汉代之前偶数开间较普遍),由中央到两边依次称为:

“明间”(即“当心间”)——次间——梢间——尽间

◆屋 顶,有庑殿、歇山、录顶、悬山、硬山、攒尖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 

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

各种屋顶各有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形式。

各种单体建筑的各部分乃至用料,构件尺寸、彩画都是标准化、定性化的,在应用上,要遵照礼制规定。

宋《营造法式》中对各种单体建筑做了概括的原则的记述,清工部《工程做法》对官式建筑列举了27种范例,对应用上的登记差别,做工用撩都作出具体规定。

4、建筑群体:

• 建筑组群的一般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即四合院,此外还有三合院,廊院等形式)在建筑群的组成观念中,“院”是一个基本的组织单位,大规模建筑组群平面布局更加注重中轴线的建立,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

甚至城市规划也依次原则,以全城气势最宏伟,规模最巨大的建筑组群作为全城中轴线上的主体。

• 虽然,强调南北中轴线,规划整齐,组织层次分明均衡对称等是中国古典建筑平面布局的主流模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的平面形式都绝对如此,园林建筑以及坐落在起伏的自然环境中的庙宇殿堂等就明显地表现为另外一种布局形式。

可以说,中国古建筑创造了两种不同的人工环境,一种是表现得极为理性的严整构图,另一种是虽由人工营造但却极富自然天趣的灵活构图。

二、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㈠ 平面类型:

(殿阁类)

  1、分心槽:

        • 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

        • 门屋、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

2、单 槽:

      • 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 山西晋祠圣母殿

3、双 槽:

      • 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

      • 唐大明宫含元殿

        北京故宫太和殿

4、金厢斗底槽:

        • 内外两圈柱

        • 佛光寺大殿

殿堂型构架特点:

①全部构架按水平方向分为柱网层、铺作层、屋架层,自上而下,逐层叠加而成。

②柱网层:

由外檐柱和屋内柱组成,外檐柱与屋内柱同高,个柱、柱头

间以阑额联结,柱脚之间以地栿联结。

③铺作层:

由搁置在外檐柱和屋内柱网上的铺作组成,铺作之间由柱头

方、明乳栿等拉结,形成强固的水平网架,它起到保持构架整体稳定和均匀传递荷载的作用,斗拱的结构机能充分发挥。

④屋架层:

由层层草栿、短柱、蜀柱架立,各个傅缝与网柱层的柱缝,

可对准也可错位。

⑤殿堂型构架的平面均为整齐的长方形。

  四种分槽形式:

分心槽、单槽、双槽、金厢斗底槽

⑥殿堂型构架只须叠加柱网层和铺作层,即成为“殿堂型构架”。

区 别殿 堂 型厅 堂 型

做 法水平分层,做法复杂梁架分缝,做法简化,显现生命力

柱内外柱同高内柱上升

平面形式四种分槽形式不必规定、定型的平面

斗 拱形成整体铺作层,充分发挥斗拱的结构机能斗拱分散于外檐和柱梁的节点,斗拱的结构机能趋于衰退

㈡ 结构类型:

1、抬梁式:

(叠梁式)

        ⑴ 我国应用广泛,特别是北方

        ⑵• 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 相临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

         • (即,梁柱支承体系,由层层叠起的梁和柱来传力,柱承梁,梁上再置短柱,其上再置短梁,梁两端承檩梁是受弯构件,长梁达四步架或六步架的长度,梁的总数可达3~5根。

        ⑶ 优 点:

• 室内少柱或无柱

• 获较大空间

            缺 点:

               • 柱梁等用材较大

               • 耗材较多

          ⑷ 抬梁式构架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对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也为现代建筑

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材料。

2、穿斗式:

(立贴式)

          ⑴ 南方使用较多

          ⑵ 特 点:

                • 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

每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

斗枋用在檐柱柱头之间,形如抬梁构架中的阑额;

纤子在内柱之间。

斗枋、纤子往往兼作房屋阁楼的龙骨。

                • 根据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檩三柱一穿”、“五檩五柱二穿”、“十一檩十一柱五穿”等不同构架,随柱子增多,穿的层数也增多。

                • 穿斗构架房屋的屋顶,一般用平坡,不作反凹曲面。

          ⑶ 优 点:

               • 用材较小

               • 山面抗风性能好

               • 室内柱密

               • 空间不够开阔

          ⑷ 檩柱支承体系分为“疏檩”、“密檩”两种做法

    3、井干式:

          ⑴ 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成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

墙壁,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⑵ 耗材大,面阔、进深受木材长度限制,外观厚重

          ⑶ 仅见于木产丰富的地区(应用不广)

    4、干阑式:

          • 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为了避免贴地潮湿,使楼面通风,防避

虫兽侵害,防洪排涝,随形就势,形成一种上、下两层的建

筑;

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

㈢ 屋顶形式:

  1、正式屋顶:

        • 平面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歇山、庑殿的木构架建筑。

        • 规整、端正、纯正

       ⑴ 庑殿顶:

(宋四阿顶)

①用于皇宫,庙宇中主要的大殿

②单檐正中有正脊,四角有垂脊,共五脊,

又称"五脊梁"

③完全的四坡顶,宋称"四阿顶"

即,两山做成斜坡顶与前后两屋面成450相交,屋面形成四面排水

④清庑殿多采用"推山"法加长正脊,使垂脊向

外弯曲,屋顶曲线柔美,山面坡度更陡

⑤宏大,伟壮

⑥(唐)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⑵ 歇 山:

(宋九脊殿)

①两边带半截“撒头”的不完全四坡顶

②用于殿堂称“九脊顶”

用于厅堂称“厦两头”

③屋面为悬山,庑殿的结合形式

两山面顺八梁,承托采金步,屋顶下部形成四坡顶,相交处为戗脊,上部为两坡顶相交于正脊,左右为垂脊,共九条脊,亦称“九脊殿”

④丰美、华丽

⑤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⑶ 悬 山:

①檩木悬挑“出梢”,屋顶悬出山墙之外,用以防护山墙免受雨淋

②两坡顶的一种

特 点:

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

(又称“挑山”或“出山”)

③悬挑宽度按 宋 《营造法式》规定40~80分,

清出檐相同

④挑出的檩头钉有博风板及悬鱼、惹草等装饰,在民居中是主要屋顶形式,在宫殿庙宇中多用于配殿厢房等

⑤舒放、大方

⑥山西打通下华严寺海会殿(辽)

         ⑷ 硬 山:

①檩木完全包砌在山墙内,屋顶不悬出山墙

垂脊就落于山墙上

②山墙大多砖石墙,并高出屋面,墙头作出各种直线,折线或曲线或另在山面做出搏风板、墀头等

③质朴、拘谨

④在我国南、北方居住建筑中应用广泛

    2、杂式屋顶:

             灵活、自由、随宜

         ⑴ 攒 尖:

(宋斗尖)

                 • 用于面积不大的屋顶

                 • 特 点:

屋面陡峭、无正脊、数条垂脊交

合于顶部,其上再覆宝顶

                 • 北魏嵩岳寺塔

         ⑵ 平 顶:

                 • 用于华北、西北、西藏一带,雨水少

                 • 即,在椽上铺板、垫以土坯或灰土再拍实

表面

         ⑶ 单 坡:

                 • 用于较简单或辅助性建筑,常附于围墙或

建筑侧面

                 • 单坡屋面是斜坡屋面的基本单元

         ⑷ 卷 棚:

                 • 又称“轩”室内天花的一种

                 • 使用的位置常在檐柱与前、后金柱间,结构由质轩梁,轩檩和轩椽组成,由于轩椽可作多种曲线或折线开方,因此,丰富了轩的空间和艺术效果;

轩椽上覆以灰白色的水磨砖,轩梁上常饰以浮刻,并髹以单色油漆,绝少使用彩画。

         ⑸ 常见的杂式屋顶:

    2、屋顶组合:

    3、庭院屋顶:

  ㈣ 清式大木作:

          大 木 —— 是指木构架建筑中的主要承重部分、柱、梁、枋、

檩、斗拱等,清式大木做法分为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两类。

1、主要构件:

                 雀 替——位于梁枋下与相交处连接体之间的短木,减少梁枋净跨。

作用:

增加挤压面,减少净跨,艺术上的过度。

2、檩数分配图:

五架无廊

四架卷棚

六架前檐廊

六架卷棚

七架无廊

七架前后廊

八架卷棚

八架前檐廊

九架无廊

九架前后廊

3、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的区别:

  ⑴ • 大 木 —— 是指木构架建筑中的主要承重部分、柱、梁、枋、檩、斗

拱等,清式大木做法分为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两类。

大木大式——用于宫殿、官署、府邸中的主要殿堂

大木小式——用于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

    • 大木结构构件,按功能分12类,其中拱、昂、爵头、斗四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是:

①柱:

    • 按外形分“直柱”、“梭柱”

    • 按所处位置分“外檐柱”(房屋最外圈的柱子)、“金柱”(外檐柱以内的屋内柱)、角柱

    • 柱有“侧脚”,即向中心倾斜

       有“生起”,即自中间柱向角柱逐渐加高

②额 枋:

      • 是连接柱头或柱脚的水平构件

③梁:

    • 露明的或在天花以下的梁,称“明栿”

    • 隐蔽在天花以上的梁,称“草栿”

④替 木:

      • 与椽、枋平行,用于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下,以增加连接的强度,并产生缩短跨距的作用。

      • 替木在唐、宋是必用,明清官式建筑已不用

⑤檩和襟间:

      • 截面圆形的称檩(椽或珩)

      • 截面矩形的称承椽钫

      • 襟间用于檩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 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替木、襟间

⑥阳马(角梁):

        • 下用大角梁(老角梁),上接子角梁,以承受翼角、椽尾;

子角梁上,逐架用隐角梁(曲戗)接续

⑦椽子、飞子(飞檐椽):

            • 椽子截面圆形,首尾钉在上下两椽上。

每一条水平长度即椽的间距,称一椽或一架,一步架,如用飞檐,即在檐椽上钉截面矩形的飞子。

⑵ 装 修:

①宋称小木作指装修

②可分为:

外檐装修——指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分隔物,如门、

窗、栏杆等。

内檐装修——指内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隔断,如罩、博古板、天花板等。

③装修的多元功能:

          • 流通与防护的双向功能

          • 组织室内空间的基本手段

          • 性格的渲染要素

④装修的特点:

不作为承重构件,有很强的装饰性,但不同于装饰

⑶ 区 别:

①间 架:

      大 式——9间11架(特例:

11间13架)

      小 式——《 5间7架

②出 廊:

      大 式——各种形式和琉璃瓦件

      小 式——只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的做法,不许用重檐、筒瓦及琉璃瓦件

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珩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

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栿脊木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

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区 别大木大式大木小式

有斗拱或无斗拱

无斗拱

有飞椽

无飞椽

有扶脊木

无扶脊木

有角背

无角背

有随梁枋

无随梁枋

   

节点构造复杂

节点构造简单

㈤ 以材为祖:

  1、宋 式:

                     足 材 = 1材 + 1楔

                         = 21分0

                     单 材 = 15分0

       ⑴ 宋〈〈营造法式〉〉将材分八等,一等材最大(高9寸,宽6寸)

⑵以材为标准确定各构件尺寸

•以“斗拱”中“拱”的截面——“材”作为模数的基本单位

  材 + 契 = 足材

             契↓   ∣  高6分

              分     ̄ 宽4分

/\

材材

高宽15+6=21分0

1/151/10

•足材 —— 斗拱或素方用料的截面尺寸为一材,高:

宽=3:

2,契(音zi)两层拱之间填充的木件断面尺寸,“一材一契”为足材,其中材高15分,宽10分。

契高为6分,宽4分,可见一足材为21分,材分8等。

一等材为6寸X9寸,相当于四个八等材。

如柱径大小为2足材~3材,即42~45之间。

•材契分 —— 在宋〈〈营造法式〉〉中规定的建筑模型制,称“~”;

它以斗拱中拱的截面——“材”做为模数的基本单位,“材”进一步细分为“分”,“分”是材高的1/15,材宽的1/10。

从材、分再派生出“契”和“足材”,契高6分,宽4分,1材加1契共高21分,称“足材”。

建筑的间广、进深层高和木构架中的一系列构件的尺度,根据不同的等第,大小都规定为若干材契分。

这套材分制对于统一建筑标准,建立设计规范,把握比例尺度,简化设计工作,方便工料预算,便于构件预制,加快施工速度,起重要作用。

  这种材分制最晚在初唐时已经应用,在〈〈营造法式〉〉书中以文字形式制定成规范的制度。

       ⑶ 梁断面:

高/宽=3/2

     ⑷〈〈营造法式〉〉——中国最早、最完善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

北宋

后期主管工程的将作监“李诫”奉敕编修的。

于崇宁二年(公元103年),刊印并颁发,全书

共5个主要部分;

即:

释名、各作制度功限、

料例和图样,共34卷。

其具有以下特点:

①模数的制定和运用

      ②设计的灵活性

      ③技术经验的总结

      ④装饰与结构的统一

      ⑤建筑生产管理中的严密性

         

  2、清式:

(斗口)

          ⑴ 斗 口:

“坐斗正面的槽口” (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即清代模数制)

               • 斗口是斗上用以插放拱、翘、昂、枋的开口。

一个斗的迎面方向和侧面方向,开口尺寸不同。

               • 标准斗口:

指平身科斗拱中,大斗或十八斗,迎面方向安装翘、昂的斗口宽度。

               • 斗口分11等,一等斗口宽度为营造尺6寸,各

等斗口依次递减0.5寸,11等斗口宽1寸。

          ⑵ 单 材:

高/宽=1/1.4

            足 材:

高/宽=1/2

          ⑶ 梁的断面:

 高/宽=10/8

          ⑷ 清代斗口实际上是宋代材宽

①减少了换算程序

②材级划分更细密,便于选择合适的用材等第

③避免出现过多的奇零尾数,便于设计估算,便于施工

          ⑸ 〈〈工程作法〉〉——清代官修的一部建筑法典,原书中缝书

名为〈〈工程作法〉〉,封面却为〈〈工程

作法则列〉〉,两名通用。

                     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编定并刊行的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古代营造术书,列出了27种单体管式建筑的各种构件尺寸(即大木作法)改宋式以“材”、“契”为模数的计算方法,而以斗口为模数。

                     简化了计算,标准化程度提高,有利于预制构件,缩短工期。

         • 斗 耳 —— 斗口两侧凸起部分

         • 斗 腰 —— 斗口下垂直部分( 宋“斗平” )

         • 斗 底 —— 斗下倾斜的部分( 宋“斗欹” )

         • 平盘斗 —— 没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

3、用材总体趋势是由大变小。

㈥ 举架和举折:

        • 举——指屋架的高度,按建筑的进深和屋面材料而定

        • 折——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求得的屋面横断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的“折”。

        • 〈〈 周礼•考工记 〉〉

                  “匠人为沟洫,葺屋三分,瓦屋四分”

                  H/L=1/3H/L=1/4

  1、清式举架:

      ⑴ 殿 式:

            • 脊步不超过九举

            • 檐步一般五举

            • 飞檐一般三五举

              出檐21斗口

            • 柱高70斗口

      ⑵ 大 式:

            • 柱高8/10面阔

            • 每步架4D(柱径)

              出檐3/10柱高

• 柱础3/10D

        ⑶ 小 式:

              • 柱高7.5/10面阔

举架作法——相邻两檩的高差(举高)等步架长乘以相应的“举架系数”,廊步或檐步的举架系数固定为0.5,即五举,称“五举拿头”可以保证檐步排水所必要的坡度,脊步的举架系数一般不超过0.9,即九举,以防止坡度过陡

      其他各步分配相应的举架系数

举架系数 = ————————

(计量举高相邻两檩底平的垂直高度计算)

    2、宋式举折:

           殿 阁:

H/L=1/3

厅堂:

H/L=1/4 ~ 1/3( 1/4+3——8% )

举折作法—— ① 以前后撩檐枋水平距离为总进深L

       ② 以(1/3~1/4)L为撩檐枋至脊傅的举高H

       ③ 自撩檐枋背至脊傅背连一直线,与上平傅中心相交,自此点向下折1/10H,定上平傅位置,以此类推

    3、清式举架与宋式举折的区别:

      

       ⑴ 举 架——先确定步架距离

         举 折——先确定步架距离和整个举架高度

       ⑵ 举 架——先从檐檩开始

自下而上

         举 折——从脊檩开始

自上而下

       ⑶ 举 架——每个步架高跨比为整数(或整数+0.5)

整个高跨比一般不会为整数

         举 折——每个步架高跨比不为整数

整个高跨比为整数

       ⑷ 举 架——折线一次完成

         举 折——折线不能依次完成

㈦ 收山和推山:

  1、歇山收山:

    ⑴ 收 山——是歇山(宋九脊殿)无顶的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