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试题及答案教育学中等Word下载.docx
《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试题及答案教育学中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试题及答案教育学中等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外硕论的代表人物是()
A格塞尔
B孟子
C弗洛伊德
D华生
8、实施德育最基本的途径是()
A课外校外活动
B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C劳动
D共青团活动
9、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有培养人的特殊要求被称为()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评论
10、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学生隐私权的是()
A学生获得的荣誉
B学生的日记
C学生的缺点
D学生的成绩
1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
A行政人员
B技术人员
C专业人员
D职业人员
12、下列有关国家课程表述中正确的是()
A国家课程是二级课程
B国家课程采用“研制—开发—推广”的开发模式
C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可以对国家课程进行调整
D国家课程大多是选修课
13、以下属于课程目标的依据的是()
A对教师的研究
B对校长的研究
C对活动的研究
D对学生的研究
14、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
A发展基础教育
B发展中等教育
C发展职业教育
D发展专业教育
15、教学计划的核心是()
A教学目标
B课程设置
C学年编制
D人员安排
16、以下不属于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是()
A强制性
B普遍性
C双重性
D基础性
17、长期在课程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评价模式是()
A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BCIPP模式
C表现性评价模式
D目标评价模
1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师优良个性品质的是()
A尊重学生
B偏爱、不公平
C严格要求
D耐心温和
19、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的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明阳
20、下列教具中属于模象直观的是()
A实验
B参观
C标本
D幻灯片
21、教师对概念、原理、规律等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这样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讲述
B讲解
C讲读
D讲演
22、为了帮助学生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教师进入教室的时间应该是()
A课前半小时
B课前2-3分钟C听到上课铃声时
D等上课铃响过2分钟
23、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是()
A布置课外作业
B讲授新教材
C检查复习
D巩固新教材
24、一个测验能够测出它要测量的属性的程度被称为()
A效度
B难度
C区分度D信度
25、我国古代的学校大多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道尔顿制
D走班制
26.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是()
A.内容型策略
B.形式型策略
B.方法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27.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受教育者
B.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2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导向性原则
C.疏导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原则
29.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京师同文馆成立于()
A.1804年
B.1903年
C.1862年
D.1912年
30.在班级管理模式中,目标管理的提出者是()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德鲁克
二、多选题(15题,2分/题,30分)
31.古埃及的学校有()
A.宫廷学校
B.文士学校
C.职官学校
D.寺院学府
ABCD
32.近代教育的特点有()
A.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
B.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渗透
D.高等教育类型更加多样化
AB
3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
A.教育促进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B.教育促进社会变革
C.教育促进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
D.教育对文化的延续
AC
34.下列表述中符合网络教育特点的有()
A.等级制教育
B.开放式教育
C.较严格的“年龄段教育”
D.跨时空教育答案:
BD
35.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ABCD
36.下列有关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有()
A.遗传素质与人的身心发展无关
B.遗传素质决定了人的身心发展
C.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D.遗传素质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
37.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A.国家的教育目的
B.地方的教育目标
C.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D.教师的教学目标
ACD
38.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
A.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B.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的营养知识
C.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D.培养和选拔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员
ABC
39.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把人分成三种等级()
A.运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
B.凭借勇敢精神保卫国家的军人
C.受情绪驱动的劳动者
D.善于把握机遇的商人
40.《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或者其他未成年人集体活动的室内吸烟”,请你从下列答案找出错误
答案()
A.人身自由权
B.人格尊严权
C.身心健康权
D.隐私权
ABD
41.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些新特点是()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全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42.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A教学计划
B讲义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43.制约学校课程的因素有()
A社会
B知识
C儿童
D课程理论
44.中学德育中的榜样法包括()
A.为人的典范
B.教育者的示范
C.学生中的好榜样
D.明星大腕
45.优良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是()
A.明确的共同目标
B.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C.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15分)
46.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47.简述在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原则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定义:
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基本要求:
1按照材料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48.简述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传统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9.简述中小学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四、论述题,15分
50.试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与封建教育的区别
(1)封建主义教育的特点:
阶级性:
学校是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
等级性:
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
道统性:
教育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
专制性:
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
刻板性: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单一。
象征性:
能不能接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
(2)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即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用到教育上,人文主义教育即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人。
区别:
文艺复兴以人为本,教学内容、方法、目标不同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51.有人说“知识学的越多,智力自然也就发展得越快的过程的规律的角度对此进行评析”这样的说法是片面的。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二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广阔的领域。
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交给学生。
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
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认识能力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他不但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全的知识。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的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
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争取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目标2、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4。
课前准备:
《四时田园杂兴》微课。
教学设计:
一、引入课堂。
1.复习《乡村四月》,回顾古诗的学法。
2.咱们来学习一首诗《四时田园杂兴》。
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学习。
二、学生观看微课。
(强调认真观看,没弄懂的可以暂停或重播。
)
1.看图说话。
这是什么地方?
这是什么季节?
人物分别在干什么?
2.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
字致能,号山中居士,又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人;
其诗题材广泛,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称“南宋四大家”.
3.简介诗题:
《四时田园杂兴》是田园诗的典范;
共六十首,原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描写了农村四时的风光景物、风俗习惯,反映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困苦生活。
4.多种形式诵读。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读出韵味。
想象诵读。
5.理解诗意。
结合注释:
杂兴、耕田、绩麻、未解、供、傍。
其他注解:
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耕织、桑阴。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
6.情感体会。
(引导确定答题的方向。
如,农民昼夜不停地劳动,他们真辛苦啊!
小孩子天真可爱,热爱劳动。
我的父母也是农民,他们每天也那么辛苦,我要好好学习报答他们,也会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
7.小结。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
3、作业检验。
1.生快速浏览《同步解析与测评》相关作业。
2.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同学相互释疑。
3.师点拨其他稍难的、有共性的地方。
4、拓展提升。
1.收集其他《四时田园杂兴》诗篇。
想想我们的田园生活。
选一两个有代表性的场景说说,并试着写一写。
[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知识与技能:
1.
能正确认读本课1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背诵三首诗。
3.能联系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感受诗句中对于童年天真快乐生活的向往。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独立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并体会儿童生活的纯真和烂漫,从《湖上杂诗》中感受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青春的渴盼。
重难点分析:
l
抓住重点诗句,品味朗读,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以及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的心性。
2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在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互助启发下,能够投入积极而深入的思索之中。
《牧童》、《稚子弄冰》两首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想象画面、联系自己实际生活来深入理解古诗,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之美。
学生了解作者的资料,预习古诗。
2.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学生积累的古诗,走进儿童生活,了解诗歌作者情况。
(一)诵读自己会背的描述儿童生活的古诗,并简单描述从中感受到的童年的快乐和无忧。
(从学生的日常积累出发,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学古诗、诵读古诗的情境。
(二)介绍诗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课件出示相关诗人资料
了解吕岩与八仙的传说,从中感受他的心境和人生观点。
了解袁枚的经历,结合他的古诗《所见》感受他对儿童生活的细致描写。
3.
结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故事,了解杨万里的诗歌特色,感受他的文字的优美。
(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丰富自己的积累,同时借助对诗人背景的了解,为理解古诗添加助力。
二、初读古诗,描述诗歌中的情景。
(一)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正音,尤其注意“蓑”、“磬”、“葛”的读音。
(二)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三)交流古诗的大意。
(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学习能力,通过自读和合作阅读解决字词读音和诗句解释这些浅显的问题。
(四)自由朗读古诗,选择其中一首,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中呈现的情景,把诗歌的语言化为同样优美的散文诗化的句子。
(五)指名配乐朗读,想象画面。
课件播放钢琴曲《童年》
(用描述情景的方式再现对古诗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品读《牧童》,感情诵读古诗,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无忧。
(一)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思考:
诗句中何处让你觉得儿童生活快乐无忧?
(二)交流对古诗的解读。
课件出示古诗
从“六七里”感受原野的空旷,从“铺”字感受草木的茂盛。
从“弄”字感受儿童吹笛时的自在,并想象儿童吹笛时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从“卧”字感受儿童生活的无拘无束。
4.
教师介绍吕岩的经历:
遭遇战乱,生活颠沛流离,后入山学道。
学生了解他写这首诗的原因。
(三)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描述情景,并在描述的悠闲自在的情境中互相引导朗读。
(四)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诗句中的牧童。
(通过理解词句,再现场景和情境导读,深入诗人描写的场景之中,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无忧,体会诗人语言的优美生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品读《稚子弄冰》,感情诵读古诗,体会童年生活的趣味。
(一)学生自读古诗,思考:
诗句中何处让你觉得有趣?
课件出示诗句
抓住“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
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
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铮”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忽作玻璃碎地声”各个环节的心理特征,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
关于“玻璃”、“玉磬”、“银铮”这些名词的理解要立足于诗歌实际。
(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情朗读古诗,读出孩子情绪的变化。
(从字词出发,以“趣”为着眼点,关注学生的生活与诗句中儿童生活的联系,想象有趣的画面和变化而灵动的声音,感受儿童的心理,从中品味儿童生活的快乐。
五、对比阅读,自学《湖上杂诗》。
(一)结合《牧童》、《稚子弄冰》两首诗,补充儿童生活的诗句,如叶绍翁《夜书所见》、胡令能《小儿垂钓》、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白居易《池上》,感受童年的趣味。
(增加阅读积累,从诗句中体会诗人笔下的儿童生活。
(二)学生自由朗读《湖上杂诗》,对比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思考:
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为什么诗人有这样的感受?
(三)抓住“不羡神仙羡少年”一句,体会诗人对青春的渴盼和心底的惆怅。
(学会对比阅读,从相互联系的阅读材料中寻找理解上的突破口,从儿童生活的快乐中找到诗人“不羡神仙羡少年”的原因,使学生深入文本,感悟解读。
(四)感情朗读全诗,并练习背诵,同时对比朗读《牧童》和《稚子弄冰》,从朗读中感受童年的美好和可贵。
(通过朗读把对诗句的感悟表达出来。
三、拓展延伸,改写古诗。
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首古诗改编成短文,展现诗句中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恰当想象。
课件出示改写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