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98824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0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广大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以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为核心,建构起了一系列教学模式。

它为推动高职工科课程改革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了很好地作用。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按照一定教育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经验,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可操作、可以控制的结构性流程。

是教学理论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性环节,是教学方法的上位概念。

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对于教师来说它又是教学实践的升华,所以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教学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用性。

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总结与研究高职工科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使教师更好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与技能的信息、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让学生自己更好地建构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服务社会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素质结构。

高职工科教学模式与其它模式一样,有其自身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在高职工科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并正在发展着许多教学模式。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

高职工科教学存在于一定的空间、时间之中,在空间上表现为一定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在时间上表现为如何安排教师、学生的教与学活动。

这样不同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对师生活动的不同安排就构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

因此,教学模式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因素:

1、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

这是教学模式赖以形成的基础,它为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渊源,使人们了解该模式的来龙去脉。

2、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是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理论。

因此,教学目标可谓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因素,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教授主体地位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地位及评价标准等。

3、教学资源

高职工科教学的实践性特征决定着教学资源(此指:

仪器、设备、场地、媒体等)的必要性和丰富性,它是教学模式中的重要因素,它为教学提供了物质支持从而创造了教学环境,它在教学模式中起到了手段作用。

4、操作程序

各种教学模式都有其操作程序,具体确定教学中各步骤应完成的任务,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等。

操作程序的实质在于处理好师生针对教学内容在时间序列上的实施,亦是教学策略的具体体现。

5、师生角色

教学活动犹如表演活动,教师与学生在操作程序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它体现着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解决师生先怎么做、后怎么做等问题,使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统一起来。

6、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

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当然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目前,除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外,有不少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表2-1教学模式结构示意图

教学思想或

教学理论

教学程序

教学

目标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步

第N步

最后一步

具体

思想

理论

教师角色

XXX

教学资源

(仪器、设备、场地、媒体等)

学生角色

表中符号说明:

“XXX”——指讲解、听讲、演示、提问、实践、答题、交流、巡回指导、总结等。

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讲解、听讲、演示、提问、实践、答题、交流、巡回指导、总结等教学环节先后运用的次序是不同的。

(三)教学模式的特点

教学模式是一种设计和实施教学的理论,尽管由于各种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思想或理论不同,但均有其如下特点:

1、典型性

不是任一教学实践活动都可以成为一种教学模式的。

如果缺乏典型性,即没有反映一类教学活动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特征,则其不可能成为一种模式。

因此,典型性也必然反映了分类功能。

要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必定是经过精心提炼或根据一种教学理论进行推演的结果。

2、可复制性

可复制性也就意味着可仿制并可操作。

它亦反映了技术社会人们对模式的一种理念,因为技术的最本质特性就是可复制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比一般的教学理论更加接近于教学实践。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在高职院校,不可能每一个教师都去研究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但学习、选择并运用适宜所任课程的教学模式则是不可回避的。

其实目前高职教育界最缺少的就是所谓的“案例导航”这种“中介”。

教学模式的可复制性为高职教师提供了一条提高教学质量通道。

它使教师易于交流、分析和探讨,并共享其劳动成果。

3、开放性

教学模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深入、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更新,对教学模式的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使其逐步完善。

从目前宏观层面上看,有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产学合作教学模式”、“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等。

从各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的微观层面上看,因学校、专业、课程的特点不同而探索并形成了许多教学模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教改的教师愈多,则基础会更加厚实,从而使教学模式处于不断地完善之中。

4、优效性

由于教学模式能将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策略,能对教学实践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因此,优效性是教学模式的生命所在。

如果一种教学模式不是优效的,则会被淘汰。

如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不考虑高职学生特点,就必然在教学中丧失地位。

(四)教学模式的功能

教学模式可以被看作联系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的桥梁,有助于改变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状况。

教学模式既有实践方面的功能,又有理论方面的功能。

1、在教学原理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起着转化作用

教学模式在教学原理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起着转化作用,可以用来指导实践。

教学模式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它包括了达到某一教学目标的条件(对教学资源有具体要求)和实施的程序及方法等,使抽象的理论具有可操作性,可供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具体的教学活动时进行参考;

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和过程中的诸因素及其联系和作用进行了系统的建构,使教师对教学过程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教学模式还能帮助教师预见预期的教学效果。

2、在实际教学经验提升为教学理论的过程中起着转化作用

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经验提升为教学理论的过程中起着转化作用。

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从理论演绎而来,而且也可以或者对高职工科专业教学来说主要来自实践。

它不仅对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和加工,而且在形成时就包含了一定的预测和设计。

教学模式来源于实践,但又高于实践。

对具体的高职工科教学经验加以逐步概括和系统整理,便可以通过教学模式的形式上升至高职教学理论。

为此,我们可以说,教学模式可以为教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提供素材,因此它是个别的教学经验转化为一般理论的中介环节。

(五)教学模式的历史与发展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每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只不过这里有一个你采取的存在一个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

了解教学模式的历史发展有助于人们借鉴传统和对当代各种新教学模式的理解,有助于人们把握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教学模式的演变

系统完整的教学模式是从近代教育学形成独立体系开始的,“教学模式”这一概念与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

不过在中外教学实践和教学思想中,很早就有了教学模式的雏形。

古代教学的典型模式就是传授式,其结构是“讲—听—读—记—练”。

其特点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书中文字与教师的讲解几乎完全一致,学生对答与书本或教师的讲解一致,学生是靠机械的重复进行学习。

到了17世纪,随着学校教学中自然科学内容和直观教学法的引入,班级授课制度的实施,夸美纽斯提出应当把讲解、质疑、问答、练习统一于课堂教学中,并把观察等直观活动纳入教学活动体系之中,首次提出了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教学模式。

19世纪是一个科学实验兴旺繁荣的时期。

赫尔巴特的理论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的趋势。

他从统觉论出发,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当新经验已经构成心理的统觉团中概念发生联系时,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选择正确的材料,以适当的程序提示学生,形成他们的学习背景或称统觉团。

从这一理论出发,他提出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四阶段教学模式。

以后他的学生莱因又将其改造为“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的五阶段教学模式。

以上这些教学模式都有一个共性,它们都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片面强调灌输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所以在19世纪2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强调个性发展的思想的普遍深入与流行,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应运而生的杜威的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得到了社会的推崇,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模式向前推进了一步。

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做中学”为基础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倾向,弥补了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不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强调活动教学,促进学生发现探索的技能,获得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辟了现代教学模式的新路。

当然,实用主义教学模式也有其缺陷。

它把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过程等同起来,贬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片面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影响了教学质量。

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了社会的强烈批评。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面临着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促进人们利用新的理论和技术去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问题。

现代心理学和思维科学对人脑活动机制的揭示,发生认识论对个体认识过程的概括,认知心理学对人脑接受和选择信息活动是研究,特别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加工理论等的产生,对教学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教学模式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因此这一阶段在教育领域出现了许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

2、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

自从赫尔巴特提出“四段论”教学模式以来,经过其学生的实践和发展逐渐以“传统教学模式”的名称成为20世纪教学模式的主导。

以后杜威打着反传统的旗号,提出了实用主义教学模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来回摆动。

5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教学思想层出不穷,再加上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模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据乔伊斯和韦尔1980年的统计,现在教学模式有23种之多,其中我国提出的教学模式就有10多种。

(2)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

归纳型教学模式重视从经验中总结、归纳,它的起点是经验,形成思维的过程是归纳。

演绎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从一种科学理论假设出发,推演出一种教学模式,然后用严密的实验来验证其效用。

它的起点是理论假设,形成思维的过程是演绎。

归纳型教学模式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总结,不免有些不确定性,有些地方还不能自圆其说。

而演绎型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自圆其说,有自己完备的体系。

(3)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从教师如何去教这个角度来进行阐述,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

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

(4)教学模式的日益现代化

在当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心理论、新成果。

有些教学模式已经开始注意利用电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成果,教学条件的科学含量越来越高,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

(六)高职工科主要教学模式综述

由于教学模式具有两个转化功能,使它有助于改变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形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

学习和研究高职工科教学模式既是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是高职工科教学理论研究发展的逻辑必然。

高职工科主要教学模式如表2-2所示。

表2-2高职工科教学的多种模式

课程分类

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

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

师生角色

教学模式

课程性质

课程功能

(内容)

理论课程

基础

课程

专业

融“理论、演示、练习、反馈”于一体,提高学习兴趣与效果。

完成具有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的学科性知识点的学习。

媒体、实验、实训仪器和设备。

教师给予一定的讲解并巡回指导。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融合教学模式

通过举一反三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演绎能力。

通过案例学习,掌握某个概念及知识点内涵。

案例、媒体。

师生之间互动,学生之间多向反馈。

案例教学模式

实践课程

技能训练课程

通过规范的实训,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专业技能。

行为习惯的形成或改变。

实训设备、仪器、工具及消耗材料。

教师讲解实训要求并巡回指导。

以学生按章训练为主。

行为导向教学模式

在准企业的生产性环境中进行训练,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为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前进行纪律、安全、质量、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训练。

生产性实训车间

基本上以学生的生产性实训为主。

教师稍作指导。

环境陶冶教学模式

以某一教学任务为载体,进行单项专业能力训练。

在已掌握的部分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完成某一教学任务的学习。

完成任务所需的资料、仪器设备、场所和经费。

教师下达任务书,进行巡回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教学模式

综合

建立专业或某一专业课程的感性认识,了解生产实际,逐步形成专业思想框架。

了解专业背景或了解某一工艺的实施过程。

由有产学合作关系的企业提供车间、试验场所等。

教师出题,明确观察要求并带队。

学生观察、请教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讨论并形成报告。

观察教学模式

以某一项目为载体,进行综合专业能力训练。

在基本完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某一项目。

完成项目所需的资料、仪器设备、场所和经费。

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组织答辩。

学生独立或合作,搜集资料、调研、攻关、撰写报告等。

项目教学模式

对毕业生今后工作岗位职责产生认同及内化。

顶岗实习,履行企业职工的岗位职责。

由有产学合作关系的企业提供实习岗位。

由企业指定人员指导。

学生与企业职工一样上岗。

体验教学模式

基本素质

教育课程

以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并培养人际关系能力。

设计或参与一项活动并完成分工任务。

一定的场地、仪器、设备及资金。

教师指导。

以学生为主组织活动或进行制作。

合作教学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结构性的策略,操作程序是其重要的特点,下面将上表所列融合教学模式和项目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及其适用范围作一提纲式的描述:

1、融合教学模式描述

●教学目标:

完成具有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的学科性知识点的学习。

●教学过程:

①根据教学目标老师提出必要的知识点并介绍学习要领;

②大部分教学时间学生利用仪器或设备自主进行学习并可以展开讨论;

③老师巡回指导。

这种融“理论、演示、练习、反馈”于一体,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在传统教室中较难进行教学的部分具有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的学科性知识点的学习。

如:

电子电路的学习、数控编程等。

由于借助于仪器或设备的支持,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渠道增多,学习兴趣浓厚;

采用自主学习为主,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的形式,有助于学生主动地完成知识的建构。

2、项目教学模式描述

●教学目标:

①教师要求学生明确项目方案的目标要求;

②学生搜寻达成目标的资源条件和可能的方法;

③学生草拟初步方案;

④学生讨论、评价或检验方案的可行性,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审查方案;

⑤学生修改并完成项目(如果条件许可亦可拓展项目内容)。

⑥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织答辩,评定成果。

项目教学模式在工科类专业的最后一个学期是必定采用的。

在毕业实践或毕业设计期间,学生或老师或企业遇到一些技术、生产、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课题(如较复杂零件的加工工艺方案、用IT改造传统设备等设计方案等)需要一个由若干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小组进行攻关。

因为课题较大而且课题要求是综合性的,因此它不但需要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课题,而且就每个老师和学生而言,攻关的过程也是一次综合以前知识及技能和经验、学习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和增长才干的过程。

老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在此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但也不排除与学生处于同一地位进行平等讨论设计方案的可能(这种情况实际上大量存在)。

学生在此过程中,专业综合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教学模式是实施教学的一般理论,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它具体规定了教学过程师生双方的活动,实施教学的程序,应遵循的原则及运用的注意事项,成为师生教与学活动的指南。

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模式是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它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样做,后什么样做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操作性策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运用。

以上九种教学模式对于高职高专工科类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来说还是不够的。

应该承认,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课堂教学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由于经费原因和师资水平问题,仍没有大面积推广,致使相当数量的课程还在“黑板上开机器”,课堂教学缺乏活力。

因此,要使高职工科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还需方方面面长期的努力。

三、“以模具设计流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教学模式的构建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塑料性能、塑料成型基础理论、塑料成型工艺编制基本方法、注塑模和压制模、传递模的基本设计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辅导学生取得“塑料成型工艺师”、“注塑模设计师”等高技术含量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

课程的难点是如何运用塑料成型理论指导塑料制品成型工艺编制;

熟悉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

能根据塑料制品的技术要求与生产要求,正确地设计塑料模具;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达到课程要求的技能;

怎样使培养的内容和要求紧密跟踪企业的需求;

怎样使理论和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培训良好地结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不断提高教师思想及业务水平,促进课程难点的解决;

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建设优秀的课程工程环境;

建设实践教学教材;

提高教学手段;

教学积极与企业需求对接;

积极开展课外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经过模具教研室各专业教师的多年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以模具设计的流程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构建理论依据

知识、技能和能力紧密相连。

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学生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能力的发展轨迹:

“知识→技能→能力”。

培养方法是“启发讲解→适度训练→思考领悟”,其中思考和领悟是关键,没有思悟这个过程,就没有能力。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已经积累、总结了大量规律、规则等。

对于这些专门职业知识的学习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是提前告知,更为重要的是在工作过程中学会应用,培养技能,而能力只有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和强化。

纯粹的知识不是职业能力,纯粹的工作任务也不是职业能力,只有当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个体能富有智慧地完成工作任务时,才能说他具备了职业能力。

这就说明职业能力成长不是简单的“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学习和积累过程。

而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

基于这种思路,我们构建了“以模具设计流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由于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具有鲜明的过程性:

从产品分析、成型工艺分析、模具结构设计到模具的安装调试。

从任务提出到成果检验,整个工作过程清晰、明了。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开发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为理论依据,按照模具设计流程重新构建课程内容,课程开发选取的项目载体直接从企业提取,经过再次加工,使其具有典型性、通用性,内容应覆盖课程所要求所有技能训练内容。

将模具设计工作过程中知识与模具设计流程相结合,打破传统课程知识的内在关系结构,重构知识结构。

不仅关注让学生获得那些知识,更要关注让学生获得这些知识过程。

在知识与模具设计的各个环节之间建立联系,以职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模具设计流程来组织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在完成模具设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着重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