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94820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9.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

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3实施环境政策、法规和制度的主要途径

4实现以较小的投资获取较佳的环境效益

10.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

现代系统管理的“五要素论”,即人、物、资金、信息、时空;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三方面,即个人、企业、政府。

1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手段:

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注:

具体内容P17)

12.环境规划原理:

在保证环境目标(环境质量)或不超过环境容量的前提下,使所有效益和损失的总和为最大。

又目前所进行的环境规划主要以经济损失(环境投资)最小或经济效益最大或满足环境标准为目标。

13.环境规划作用:

是实施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手段;

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基本依据;

是改善环境质量、防止生态破坏的重要措施

14.环境规划的类型:

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规划

15.环境管理原理:

“从人类一环境系统出发,通过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手段,对人们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进行干预或施加影响,以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达到既能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这一目标的管理活动”。

16.环境管理的目的:

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至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要求,并以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

17.环境管理的对象:

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包括政府行为、市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另: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关注P18-19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1.基本方针:

(1)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2)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3)坚持发展战略方针

2.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1)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2)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3)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害”(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

(5)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6)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7)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8)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9)健全环境法规,强化环境管理。

(10)参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精神,制定我国行动计划。

3.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国策:

三大政策,即“预防为主,纺织结合”政策,“污染者自费”政策和“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4.环境法律责任包括环境刑事责任、环境民事责任、环境行政责任(概念见P24)

5.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

(一)“三同时制度”系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二)排污收费制度:

对排放污染物的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征收排污费,用于污染的治理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四)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规定了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应对当地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的领导人对本单位污染防治负责,并确定他们在任期内环境保护的任务目标,列为政绩进行考核。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被认为是八项环境管理的龙头制度。

(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对城市实行综合整治的成效、城市环境质量,制定量化指标进行考核,每年评定城市各项环境建设与环境管理的总体水平。

(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对本辖区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公布结果,直辖市、省会城市和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的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核定后公布。

(六)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需要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

包括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七)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是针对分散控制的问题,改变过去一家一户治理污染的作法,把有关污染源汇总在一起,经分析比较,进行合理组合,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化的前提下,采取集中处理措施的污染控制方式。

(八)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系指对超标排放的污染源,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分别做出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达标的决定。

6.环境标准:

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技术规范,主要表现在环境标准具有规范性,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其制定又像法规一样,要经授权,由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办法。

7.环境标准分类:

五类即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以及其它标准。

两级即国家级和地方级。

8.环境标准的作用和意义

环境标准同环境保护法规相配合,在国家环境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发展成为全国性公害,在加强环境保护立法的同时,开始制定全国性的环境标准,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多层次、多形式、多用途的完整的环境标准体系,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环境标准是制定国家和地方环境规划的主要依据,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法规制定与实施的重要基础与依据,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技术基础。

第三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基础

1.数据的表示方法

列表法:

将数据列成表格,将各变量的数值依照一定的形式和顺序一一对应起来,它通常是整理数据的第一步,能为标绘曲线图或

整理成数学公式打下基础。

图示法:

将数据用图形表示出来,它能用更加直观和形象的形式将复杂的数据表现出来,可以直观地看出数据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为后一步数学模型的建立提供依据。

2.数据特征是对环境总体状况进行估计判断的基础,是认识数据理论特性的基本出发点,通常可分为以下三类:

(1)位置特征数:

表示数据集中趋势或刻画频数分布图中心位置的特征数;

①算术平方数(式中:

x1,x2,…,xn为样本个体数据,n为样本个数)

②加权平均数(式中:

wi是个体

数据出现频数,或是因该个体对样本贡献不同而取的不同的数值。

③几何平均

④调和平均

⑤中位数:

环境数据有时显得比较分散,甚至个别的数据离群偏远,难以判断去留,这时往往用到中位数。

样本数据依次排列(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居中间位置的数即为中位数,若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正中两个数的平均值。

(2)离散特征数:

用来描述数据分散程度;

(3)分布形态特征数:

刻划了根据所获数据绘制的分布曲线图的形态。

3.数据的误差分析

绝对误差:

绝对误差=观测值-真值。

(绝对误差反映了观测值偏离真值的大小。

通常所说的误差一般是指绝对误差。

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和真值的比值,常用百分数表示。

算术平均误差:

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误差大小

标准误差:

也称均方根误差或标准偏差,它常用来表示观测数据的精密度,能明显地反映出较大的个别误差,标准差越小,说明数据精密度越好

4.误差来源和分类

①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是在一定条件下以不可预知的规律变化着的误差。

这些偶然因素是操作者无法严格控制的,故无法完全避免随机误差。

但它的出现一般具有统计规律,大多服从正态分布。

②.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是指由某个或某些不确定的因素所引起的误差。

当条件一旦确定,系统误差就是一个客观上的恒定值,它不能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消除,只能根据仪器的性能、环境条件或个人偏差等进行校正,使之降低。

③过失误差

过失误差是由于操作人员不仔细、操作不正确等原因引起的,它是可以完全避免的。

5.最优化分析方法:

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具体参考课本P74-77)

6.常用决策分析方法:

决策树、决策矩阵、多目标决策方法

7.环境数学模型

[1]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

(一)建模准备

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目的,搜集必需的各种信息,尽量弄清对象的特征。

(二)模型假设

根据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合理的简化,用精确的语言作出假设,是建模至关重要的一步,建模者能充分发挥想象力、洞察力和判断力,善于辨别主次,而且为了使处理方法简单,应尽量使问题线性化、均匀化。

[2]模型参数估计方法:

图解法、经验公式法、线性回归法

[3]模型的检验:

相关系数法(相关系数法假设观测值和计算值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相对误差法

第四章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

1.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3)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将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中,积极采用适宜规模的、先进的、经济的治理技术,发展经济,保护环境。

(4)坚持污染防治与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实行环境综合整治的原则。

(5)坚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的原则,建立以保护资源为核心的环保战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

(6)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环境目标应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规划措施要有可操作性。

(7)坚持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促进环保事业发展,充分体现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思想、制度和措施。

2.环境规划工作程序

(1)规划的编制:

接受任务与组织规划编制;

完成规划文本的编制

(2)规划的申报与审批:

规划初级申报和审核;

终极申报与审批;

环境规划文本

3.环境目标的含义及分类

(1).环境目标含义:

决策者对环境质量所想要达到的环境状况或标准,是环境规划的核心。

(2)环境目标的层次

(1)总目标:

规划区域环境质量所要达到的要求和状况。

(2)单项目标:

根据环境要素,环境功能和环境特征所确定的环境目标。

(3)环境指标:

体现环境目标对单一因子的要求。

(3)环境目标的类型

①按规划内容分:

A、环境质量目标:

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目标等;

B、环境建设目标:

反映环境改善程度;

C、污染控制目标:

提出污染物削减量以及治理率、达标率等;

D、环境管理目标:

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执行率等

②从时间上划分:

短期、中期、长期;

年度:

五年、十年、二十年目标等。

4从空间上划分:

国家、省(自治区)、城市县、经济区、流域环境

4.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内容太多,具体参照课本P113)

5.环境评价与预测

环境评价

(1)自然环境评价自然环境包括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地形地貌、土壤、特殊价值地区及生态环境等。

(2)经济、社会现状评价在对社会调查基础上,开展包括生产力布局现状分析、生产力发展水平现状分析、社会人口状况分析、社会意识状况分析等内容的区域社会环境现状评价。

(3)污染评价突出重大工业污染源评价和污染源综合评价。

根据污染类型通过单项评价,按污染物排放总量排队,确定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

环境预测

环境预测的主要依据

(1)规划区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预测的基础工作和依据;

(2)规划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3)城镇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及能源、交通、电力、水利、通讯等行业发展规划。

环境预测的内容

(1)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预测;

(2)污染产生与排放量预测;

(3)环境质量预测;

(4)生态环境预测;

(5)环境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预测。

6.环境规划的实施:

就是按照规划所规定的环境目标和任务组织落实,发挥规划的指令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规划的实施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将环境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规划的分解;

落实环境保护资金

第五章流域水环境规划

1.流域水环境规划的内容

①提出水体功能区划和水质控制指标②确定水质超标河段和主要污染物③确定各河段主要污染物的环境容量④确定各排污口的允许排污量⑤预测污染治理费用,提出最佳规划方案

2.工作程序:

综合分析,找出问题;

确定规划目标;

选定规划方法;

拟定规划措施;

提出规划方案;

实施规划

3.水环境功能区划:

是根据水体不同区段的自然条件、区域内的用水需求,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规和标准,对水体不同区段按其功能加以划分,并确定其相应的环境质量目标。

4.水环境功能分区应遵循以下原则:

优质水优用及低质水低用;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优先保护;

上下游、区域间互相兼顾;

合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

与工业合理布局相结合;

实用可行,便于管理等。

5.水环境容量是指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6.水污染控制的技术措施

(1)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

清洁生产工艺、浓度控制、总量控制、污水处理

(2)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纳污容量:

人工复氧、污水调节、河流流量控制

7.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数学模型:

排污口最优规划模型;

均匀处理最优规划;

区域处理最优规划;

模拟优选

8.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

(1)水环境目标的可达性水环境质量目标的可达性,可利用已建立的水质模型,对各个方案实施可能对水质产生的影响进行模拟,来检验规划方案是否能达到预定的水环境质量目标。

(2)污水处理投资的可行性按环保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占工业基础建设投资比例来估算投资能否得到落实。

国际经验表明,当污染治理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1.5%时,才能基本控制环境污染;

提高到2%~3%时,才能改善环境质量。

目前我国这一比例在1.6%左右;

应考虑社会投资

第六章城市环境规划

1.城市环境规划内容:

(1)城市环境规划的目的是调控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2)城市生态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要改进城市生态系统的状态必须从城市生态的结构人手,而合理布局则是调控城市生态结构的关键环节。

(3)城市污染控制规划的内容包括:

预测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确定功能分区及各区的环境保护目标值;

提出切实可行的、实现环境目标值的污染防治方案,其中包括污染源控制方案、环保投资方案、处理设施建设方案等。

2.城市环境规划编制程序

3.大气污染源评价方法:

等标污染负荷法、污染物排放量排序

4.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画出污染源分布图、点源调查统计内容、面源调查统计内容

5.大气污染总量控制规划:

(1)规划区的划定;

(2)总量控制的A-P值法(具体见P142)

6.城市水污染源调查分析:

工业污染源调查分析、生活污染源调查分析

7.城市水污染控制规划方案

水污染控制的基本途径有两种:

一是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环境质量不能达到功能要求的区域,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二是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提高水环境承载力,并有效利用环境容量。

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技术路线是根据区域环境容量要求,把允许排污量按照一定原则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同时制定一系列的保证措施,以保证区域内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区域允许排放总量。

8.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选址方法从填埋场与城市的距离、交通运输条件、环境保护条件、场地建设条件、地质环境条件等方面考虑

第七章环境管理模式

1.环境管理模式类型:

末端控制为基础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

污染防治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

2.末端控制又称末端治理或末端处理,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终端或者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总量。

3.污染预防环境管理模式的基本内容:

产品层面的环境管理、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活动层面的环境管理

4污染预防思想的环境管理模式涉及的四个相关问题:

源消减、废物减量化、循环经济、污染预防层次(P181-183)

第八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

1.环境绩效:

指一个组织基于其环境方针、目标、指标,控制其环境因素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环境管理体系成效。

2.环境绩效评估:

是由独立的考核机构或考核人员,对被考核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活动的现状和潜力,对提高环境管理绩效提出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评估活动。

3.环境绩效评估的内容:

环境行为评估、选择评估指标、数据收集及转换和报告沟通、审查和改进评估程序

4.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循环经济主要有三大原则,即“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资源化(recycling)”原则,并称为“3R原则”。

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5.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和重点:

v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

v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v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

v在再生资源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v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6.我国循环经济的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牢固确立循环经济理念

(2)依靠科技创新,加强循环经济技术开发(3)强化环境管理,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4)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推广示范典型(5)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7.为什么说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答:

1、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

2、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现象普遍存在,资源约束经济发展的现象不断加大3、我国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

8.清洁生产的内容:

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清洁的服务

9.清洁生产实质:

最优化理论

10.清洁生产定义:

“在生产过程、产品寿命和服务领域持续地应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

增加生态效率,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对生产过程,节约资源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和落后的工艺及设备,减少所有废弃物的数量、毒性和污染;

——对产品,要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对人类和环境的不利影响:

——对服务,要将环境因素纳人服务设计和实践中。

9.清洁生产审计的特点:

(1)鲜明的目的性

(2)完整的系统性(3)突出预防性(4)符合经济性(5)强调持续性(6)注重可操作性

第九章产品层面的环境管理

1.产品生态设计的特点:

(1).从“以人为中心”的产品设计转向既考虑人的需求,又考虑生态系统的安全的生态设计。

(2).从产品开发概念阶段,就引进生态环境变量,并与传统的设计因子如,成本、质量,技术可行性,经济有效性等等进行综合考虑。

(3).将产品的生态环境特性看作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产品开发中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要完全忽略其它因子。

因为产品的生态特性是包含在产品中的潜在特性,如果仅仅考虑生态因子,产品就很难进入市场,其结果产品的潜在生态特性也就无法实现。

2.产品生态设计战略:

生态产品概念开发战略;

易于清洁、维护和维修;

产品的模块化设计;

尽量利用再循环原料及材料

3.产品生态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4.生命周期评价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

总体核心是:

生命周期评价是对贯穿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即所谓从摇篮到坟墓)—从获取原材料、生产、使用直至最终处置—的环境因素及其潜在影响的研究。

5.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步骤:

(1)确定研究目标,界定系统范围

(2)定义产品系统和系统边界(3)生命周期清单分析(4)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6.环境标志是一种"

证明性商标"

,它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环境优势。

7.环境标志通用原则

(1)环境标志及声明必须是准确的、可验证的、具相关性的和非误导性的;

(2)用于环境标志及声明的程序和要求的制订、采纳和应用不得以制造不必要的国际贸易壁垒为目的;

(3)环境标志及声明必须以足够严密、科学的方法学为基础,该方法足够彻底、全面,从而能够支持所作的声明,并能获得准确和可再现的结果;

(4)用来支持环境标志及声明的程序、方法学和准则的信息必须具有可得性,并可应所有相关方的要求予以提供;

(5)环境标志及声明的制定必须考虑产品生命周期的所有相关因素;

8.产品环境标志的目标包括:

①为消费者提供准确的信息;

②增强消费者的环境意识;

③促进销售;

④推动生产模式的转变;

⑤保护环境。

9.产品环境标志的类型:

(一)类型Ⅰ即批准印记型

(二)类型Ⅱ即自我声明型(三)类型Ⅲ即单项性能认证型

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请看课本

注: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多多包涵!

嘿嘿~

如有纰漏,自行更正!

环境科学1001

学习兴趣小组张金琴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