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县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91226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夏县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临夏县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临夏县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临夏县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临夏县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夏县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x

《临夏县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夏县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夏县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x

(二)农民收入的主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临夏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全国、全省、全州平均水平相比,仍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1.与全省、全国差距进一步拉大。

临夏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从1983年的75元增加到2007年的1643元,但与全省的差距由1980年的103.41元增加到2007年的685元,呈逐年上升趋势。

2.收入趋于多元化。

畜牧、劳务等产业收入比重进一步上升,工资性、政策性收入逐步增加,收入渠道明显扩大。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2007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5934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6∶1。

(三)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困难

现阶段,我县农民增收主要受制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农业基础比较薄弱。

一是良田少。

全县农业人口人均可耕地仅为1.06亩,而且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为0.55亩。

二是降水分配不均。

全县年均降雨量631毫米左右,且大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利用率低,易受旱涝两种灾害的影响。

三是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

2、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财政自给能力差,对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含量高的一些农业新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制约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3、贫困面居高不下。

虽然,近年来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但由于农业生产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繁,返贫率仍然很大。

全县仍有贫困人口10.11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37万人,相对贫困人口7.74万人,农村贫困面为28.4%。

4、农民整体素质较低。

2007年,全县19.23万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7.33%,劳动者整体素质较低,制约着劳务输转的规模和效益。

(四)实现农民增收的有利条件

虽然我县的农民增收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制约因素,但总体来看,发展优势仍然比较明显,增收的有利条件较多。

1、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初步形成了以北塬片为主的奶牛养殖和无公害蔬菜基地,以莲花、南塬为主的花椒基地,为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7年底,全县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基地7个、畜牧龙头企业13个、养殖小区22个、养殖场178个、规模养殖户2689户。

全县畜禽存栏67.44万头(只、口),肉蛋奶总量达到2.98万吨。

全县花椒栽植面积达到26.2万亩、啤特果栽植面积1.5万亩。

2、地域优势独特。

我县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带、冷暖干湿气候过渡带、农牧区过渡带,这种“三过渡”的区位优势,为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沙棘、蔬菜、花椒、梨、杏等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3、资源较为丰富。

县内水能蕴藏量11.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3.09万千瓦。

加上刘家峡水库宽广的水域和大夏河、槐树关河等诸多河流,为发展水产养殖、旅游、航运、灌溉提供了条件。

牧坡和饲草资源比较丰富,天然草场总面积达55.73万亩,秸秆年产量达10万吨,有利于发展畜牧业。

4、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逐年增多。

建成了莲花湖、小康饲料公司、槐丰肉食品加工公司、众博养鸡场为主的一批农字号企业,不仅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且拓展了农民就业渠道。

5、园区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

双城经济开发区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入驻企业不断增多,清真食品加工产业园逐步形成,产品的产、供、销体系日趋完善。

县城和各重点集镇专业市场建设步伐加快,为农、畜产品市场流通创造了良好条件。

6、劳务输转趋于多样化。

共建成各类劳务基地87个,其中省内70个,省外17个,劳务从事工种多达20多个。

7、政策优势明显。

国家和省上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我县处在兰州大经济圈之内,16个乡镇在“一线两点”规划带,为我县争取更多的项目和发展区域经济创造了条件。

综合分析内外部条件,我县促进农民增收的先决条件较为优越,发展优势比较明显,只要我们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就能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扶贫攻坚为重点,科技进步为动力,紧紧围绕省上确定的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和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挖掘资源潜力,培育优势产业,狠抓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农民收入快速稳步增长。

三、坚持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连片开发与产业带动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科技推动与提高素质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国家投资与社会融资相结合的原则。

四、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1643元增加到2012年的2415元,净增772元,年均增长8%。

其中:

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9.55%,家庭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7.09%。

  五、发展重点 

为了实现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要全力实施好“八大工程”:

(一)优势农产品基地工程。

按照全县优势产业发展的布局,加快无公害蔬菜、花椒、畜禽等优势产业的发展。

1、草食畜牧业:

在现有基础上,大力发展奶牛、肉牛、肉羊、商品猪和商品鸡养殖,形成稳固的生产和发展基地,奶牛存栏达到2.5万头,肉牛、肉羊、商品猪、商品鸡存栏分别达到5.5万头、25万只、10万口和120万只,出栏分别达到2.42万头、16.8万只、11万口、125万只。

肉类总产量达到2.32万吨,生产鲜奶2.8万吨、鲜蛋3300吨。

加快饲草料资源开发步伐,提高畜牧养殖效益。

完成人工种草6.5万亩,玉米秸秆科学处理利用率达到40%,年生产畜禽饲料4万吨。

2、种植业:

抓好粮饲兼用型玉米、优质蚕豆、脱毒洋芋、无公害蔬菜、双低杂交油菜和中药材六大基地建设。

在川塬区每年新增推广粮饲兼用型玉米1万亩,基地面积达到11万亩;

每年新增推广优质蚕豆0.3万亩,基地面积达到3万亩;

每年新增脱毒洋芋5000亩,生产基地达到7万亩;

实施“一村一品”战略,每年新增推广无公害蔬菜0.2万亩,建成坡头、土桥、先锋、河西、新集等特色种植基地;

在西南片大力推广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每年新增5000亩,建成5万亩的双低杂交油菜基地;

每年新增膜侧当归2000亩。

3、林果业:

积极推广丰产栽培技术,大力发展经济林果,重点抓好花椒、啤特果基地建设。

全县花椒面积稳定达到30万亩以上,其中挂果面积达到23万亩,产量突破3000吨;

啤特果面积达到6.5万亩,产量达到1万吨;

发展油桃、李、杏、核桃等特色经济林1万亩。

改造低产花椒2.5万亩,丰产栽培规范化管理花椒、啤特果等10万亩,酸巴梨改造嫁接啤特果0.5万亩,提高产品品质。

(二)龙头企业带动工程。

在巩固扩大夏兴、莲花湖、金牛、恒丰等重点龙头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基础上,每年新增3-5个农字号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建立和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扩大基地规模,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三)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每年推广引进农作物新技术、新品种(系)20个以上。

新建日光温室1500座,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推广面积达到9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45万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争取达到95%,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立核桃、金银花、桑果等种植示范基地。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认证认定体系建设。

对9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蕃瓜、马铃薯2个无公害农产品进行质量认证的基础上,每年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5万亩;

加快莲花花椒的商标注册工作,挖掘增值潜力,提高品牌知名度。

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创建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

(五)劳动力转移工程。

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有序发展劳务产业。

新建劳务基地5个,建设劳务工作联络站11处。

到2012年劳动力转移达到10.8万人(次),实现收入3.6亿元。

力争今后5年常年稳定型输转比重达到50%以上,劳务收入年均增长13.96%。

(六)扶贫开发工程。

大力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生态扶贫”、“社会扶贫”,突出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和社会帮扶等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步伐。

5年内完成64个村整村推进项目实施工作,使6954户、2.67万人实现脱贫。

(七)少生快富工程。

推进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和少生快富工程,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和特别扶助制度。

加强农村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流动人口计生管理责任机制与考核机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8%以上。

(八)人才保障工程。

开展“万名基层党员干部培训”活动,对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分期分批轮训,每年培训农村干部和党员骨干1500名,力争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大专以上学历的村干部。

加大人才智力引进力度,与州内外院校开展科技合作和交流,每年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班20期,培训农村各类人才2000人。

六、主要工作

为了实施好上述八大工程,确保农民收入的快速稳步增长,要全力抓好以下十项工作:

(一)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进一步优化配置农业资源,积极推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特色化经营,科学化管理,优先实施农民增收重点工程,积极发展农业延伸产业,增强农业的后发优势。

一是把畜牧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

以发展草食畜为重点,切实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使畜牧业成为引领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突出牛羊产业壮大、养殖小区建设、品种改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努力实现养殖规模由分散型向规模化转变。

抓住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奶牛业扶持的机遇,依托世行畜牧综合发展项目的实施,下大气力抓好奶牛良种引进和繁育工作。

通过抵押贷款,政府配套支持,鼓励群众扩大奶牛养殖规模,使全县奶牛存栏力争达到2.5万头。

同时加快养殖小区建设,培育畜牧龙头企业23个,建成养殖小区100个、养殖场230个,发展规模养殖户3000户,力争把夏兴、金牛建成千头以上规模奶牛养殖场,绿塬争取建成300头以上奶牛养殖场,扩大北小塬、前石、世纪等奶牛养殖规模,在尹集镇新建5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1个,刁祁乡新建500头以上肉牛、1000只肉羊养殖场各1个。

众博养鸡规模力争达到60万只。

进一步加大青贮氨化、品种改良、防疫防治等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引进紫花苜蓿、粮饲兼用型玉米等优质牧草,建设牧草基地,推行“订单种草”模式,人工种草面积达到6.5万亩。

注重饲草料开发,组建青贮流动服务队,落实铡草机购置补贴资金,开展玉米全贮、青贮工作,玉米秸秆科学处理利用率达到40%。

积极扶持临夏州小康村饲料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牛、羊、猪、鸡等的全价料、浓缩料、预混料,扩大生产规模,到2012年生产能力达到4万吨,为畜牧业提供充足的饲料保障。

二是着力提升种植业生产效益。

大力推广以玉米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新技术,在2008年5万亩的基础上,每年新增1万亩,完成测土配方施肥45万亩,旱作农业新技术推广9万亩。

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粮经比例,扩大双低杂交油菜、优质专用玉米、脱毒马铃薯、蚕豆以及饲草的种植面积,增加单产,提高品质。

在川塬区乡镇建成粮饲兼用型玉米生产基地11万亩,双低杂交油菜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发展无公害蔬菜1.2万亩。

在漫路、路盘、刁祁、掌子沟等乡镇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中药材面积达到1.6万亩。

三是抓好良种引进繁育工作。

加大双低杂交油菜、优质冬小麦、脱毒马铃薯、优质专用玉米、蔬菜、食用菌、林果、中药材以及奶牛、肉牛、肉羊、生猪优良品种的引进力度,建立林木花卉种苗繁殖基地、当归育苗基地、脱毒马铃薯种球繁育基地、畜禽良种改良繁育基地,显著提高良种覆盖率。

每年引进优质专用型洋芋新品种4—6个,引种100万斤,建成脱毒洋芋生产基地7万亩,建成优质蚕豆生产基地3万亩。

突出花椒病虫害防止和抗寒工作,对现有苗木进行改良,力争花椒总产量达到3000吨。

着力培育优质畜产品,引进高产优质冻精细管,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改良本地黄牛,引进和推广一批优质畜禽良种,提高畜禽生产性能。

2012年,全县奶牛、肉牛、羊、猪、鸡良种率分别达到80%、75%、80%、95%和100%。

四是发展特色旅游。

全力打造北塬高效农业观光休闲游,扶持和引导有条件的农户积极发展农家乐和观光休闲农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二)实施农业产业化带动战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形成优势产业带。

以土桥镇为中心,辐射坡头、南塬、井沟等乡镇,大力发展地膜种植,重点推广脱毒种薯和甜玉米,建设万亩特色作物种植基地,为淀粉加工业提供优质原料。

以先锋为中心积极推广高效日光节能温室、塑料大棚种植和复种蔬菜生产,力争使土桥成为北塬蔬菜主要中转站和兰州市、临夏市的蔬菜供应地,通过5年的努力,坡头乡韭菜、土桥镇白灵菇、先锋乡草莓、河西乡大白菜、新集镇大葱面积分别达到1500亩、100亩、600亩、2000亩、1500亩。

在尹集、刁祁、韩集等西南片乡镇大力发展牛羊育肥,建成千头万只羊养殖基地,为双城5家清真牛羊肉冷冻公司提供加工生产的原料。

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首要工程,积极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形成区域规模优势。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重点培育花椒、无公害蔬菜、乳制品和清真牛羊肉加工及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中扶持鲜维尔清真肉业公司、莲花湖食品公司等企业,力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

提高富强花椒加工厂生产经营水平,突出花椒精深加工,分级包装,挖掘增值潜力,努力解决花椒在品种、销售、价格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市场占有率。

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和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化程度。

组建玉米、洋芋等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协会,至2012年建成15—2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签订农业订单,加快形成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农户“四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延升产业链条。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的原则,提高农业标准化率,做好金牛乳制品、井沟马铃薯和先锋花卉、草莓等农产品的认证和注册工作,通过商标注册,形成品牌优势。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争取建成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全程服务。

加强农产品综合整治力度,强化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强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花椒流胶病、蔬菜农药超标等检疫监测,实施“放心农产品”工程。

到2012年全县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到31.5万亩。

重点龙头企业也要采用标准化生产,争取通过ISO等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三)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坚持把农业技术服务、良种推广和人才开发利用作为基础工程来抓,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

建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科技特派员的管理和考核,发挥科技人才在特色产业开发、壮大龙头企业等领域的技术支撑作用。

到2012年,全县农业科技人才总量达到500人,选派科技特派员300人(次),每个行政村有2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乡镇有农业科技服务队。

加强院地、院企合作,开展技术交流活动,走产学研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路子,提高花椒流胶病综合防治及防冻、当归育苗及早期抽臺防治、蚕豆象防控、果蔬储藏保鲜等关键技术的应用水平,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加大蚕豆、花椒、黄酒、清真食品、有机肥、饲料等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

增加北塬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投入,进一步放大园区示范带动效应。

要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良种化、操作规范化、质量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的要求,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开展种子、种苗、种畜的引进、改良、繁育和试验示范,全面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到2012年,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8.7%以上,农、林、牧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农民的知识化、信息化、组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四)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农民就业渠道。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雨露”计划,整合培训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把“两后生”作为重点,重点开展就业前景好、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数控机床、模具制造、电气焊、电子技术等高技能、高收入的工种培训和工程建筑、家政服务、电动缝纫等工种的订单式转移培训,实现农村人才边培训边就业,5年内培训农村经营能手、农村种养能手3500人。

增加培训投入,全面建立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机制,将就业再就业资金的10%用于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建成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扩建县农机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短期集训等培训方式的优势,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专业技能培训,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难的矛盾。

5年完成培训农民工23.9万人,其中:

职业技能培训14.6万人;

完成职业资格认证10万人。

(五)增加农业生产投入,夯实农业发展后劲。

把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集中力量在农村道路、水利水保、能源等方面实施一批对农村经济发展有明显推动作用的项目,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以实施通乡油路和农村公路通畅项目为契机,上马建设马集大桥、沙红路、罗漫路四路路等项目,实现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

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完成尹川灌渠改造工程、县城北山防洪工程、北塬总干渠改造和北塬斗渠节水改造任务,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

加大土地保护力度,全力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和基本农田建设工作,实施坡耕地改造项目,增加机耕面积。

全县兴修梯田1.5万亩,农机化水平达到35%,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6万亩以上。

认真实施好西南片和西北片饮水安全项目,完成自来水入户3350户以上,切实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

认真实施好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抓好生态工程建设,完成退耕还林4.4万亩、“三北四期”工程建设2.5万亩,新增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面积10万亩,纳入天保工程19万亩。

大力开发农村清洁能源,推广应用节能产品,扩大农村沼气建设规模,到2012年底,全县户用沼气池累计达到1.2万户,比2007年新增1万户,使农民人均生产生活用能开支减少25元以上。

实施西部电网改造工程,加快农村电网建设,确保农民生产生活用电。

加快广播电视传输设施建设,完成县电视差转台设备更新改造,开通数字微波电视信号,扩大北塬地区和重点乡镇有线电视覆盖面,提高广播电视收视率,传播科技文化知识。

整合资金资源,拓展融资渠道。

按照渠道不变、性质不变、方向不变的原则,重点整合项目资金、财政资金和其它资金,优先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化项目,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幅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步有增。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和农业园区开发方面上马一批项目。

发挥审计、监察、发改、财政等部门的监管作用,适时开展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确保项目资金发挥效益。

(六)实施城镇带动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按照县城带集镇、集镇带农村的思路,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是加大县城新区建设开发力度。

按照县城新区规划,拓宽改造交警队至老鸦关河路段,完成临合路至姚川新村、滨河路至环城北路改造,开工建设四大家办公楼、国税局办公楼项目,建成新区集中供热中心。

加快住宅小区建设。

建设二至三个风格新颖、设施完善、管理规范的住宅小区,并配套完善社区教育、文化、卫生、娱乐设施和户籍制度改革,吸引更多的农村富裕户、外地住户和部分干部职工入住,扩大县城规模,提升县城水平,使县城面积达到5.79平方公里。

二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把土桥镇建设成为北塬地区经济开发、商贸流通和科技文化信息中心,打造成临夏市的“后花园”;

马集建设成为重要的畜产品批发和商贸流通中心;

尹集建设成为重要的畜产品集散和工业建材中心;

莲花建设成为以旅游业为主的小城镇。

通过城镇建设,改善基础设,吸引和接纳更多的企业和实体落户城镇,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和增收创造条件。

三是加快流通体系建设。

建成土桥2000吨果蔬贮藏库和土桥蔬菜、果品批发市场及韩集粮油批发等6个市场,抓好新集、马集、尹集、坡头等集市改造,逐步提升重点市场的吞吐能力和交易量。

积极创建清真牛羊肉、农副产品加工营销集团,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七)抓好扶贫开展工作,推动新农村建设。

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项目支持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和关注农民增收工作,以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重点,紧紧抓住国家扶贫贷款贴息试点的机遇,加大产业化扶持力度,增强贫困村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使贫困村群众收入明显增长,贫困面逐年下降。

按照有特色、出成效的思路,以培育主导产业为中心,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小康建设步伐。

力争到2012年土桥、先锋、黄泥湾、韩集、刁祁等15个乡镇整体实现初级小康。

把计划生育工作与扶贫开发进行有机结合,实施“少生快富”工程,稳定低生育水平,确保农民增收。

(八)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努力减轻农民负担。

认真落实中央、省、州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在全面推行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助、农资综合补贴和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一折通”发放的基础上,逐步将农村低保、农机具补贴等纳入“一折通”发放范围,进一步完善大病救助、工伤保险等工作机制,扩大覆盖面,提高报销比例。

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及时足额落实补助资金,使农民直接受益。

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人才政策方面,对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进行支持,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适当减免或免除工商、土地等有关税费,对畜牧业用地按农业用地对待,对集中连片林果产业,按面积大小给予每亩20-150元进行补助。

继续推动减负工作。

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进一步清理和规范农村中小学收费及水、电、农机服务等涉农价格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面落实公示制,涉及农民自筹资金的事项实行“一事一议”制度,根据群众的承受能力确定,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九)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创造增收良好环境。

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强化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