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施教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功 丁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90330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按需施教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功 丁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按需施教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功 丁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按需施教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功 丁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按需施教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功 丁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按需施教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功 丁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按需施教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功 丁榕Word格式.docx

《按需施教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功 丁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按需施教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功 丁榕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按需施教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功 丁榕Word格式.docx

“需要”是每个学生内心深处的“谜”。

解开“需要之谜”是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生活热情的关键。

我们要在探讨学生内心“需要之谜”中,使每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和完善。

研究“需要”决不是对学生所有的需要,不加分析一概给予满足,更不是迁就和纵容。

我把学生的需要分为三种类型,并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来完成需要的转化,即:

正当的需要给予满足;

过分的需要给予引导;

错误的需要给予纠正。

把社会的需要转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

把教育的需要转变成学生自我教育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是极为多样的,从吃喝的需要到玩乐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友谊的需要、赞扬的需要创造的需要、贡献的需要等等,几乎囊括了人类一切需要。

在这么多的需要当中哪些是正当的,哪些是过分的,哪些是错误的,什么样的要满足,什么样的要引导,什么样的要纠正,这是我们研究需要的第一步――探求并了解学生内心需要的实质和规律。

学生的需要带有很大的时代性,记得60年代带班时,我给学生买支铅笔,早上送给他一个馒头,他们会感动得热泪盈眶。

如今他们已40多岁了,可到一起谈论的仍是这一支铅笔、一个馒头,往事记忆犹新。

可是如今,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给青少年的心理需要带来许多新问题。

一支铅笔、一个馒头的需要早成为过去,学生们更希望的、更需要的似乎是“理解”和“尊重”。

在社会飞速发展、商品经济激烈竞争中,如何帮助他们解决适应环境不良、人际关系不够和谐、耐挫意识低下、情感危机、性格孤僻等心理冲突的需要已提到日程上,这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应把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作为我们研究、了解需要的重要目的。

一、按需施教的第一步――心理需要调查

为了开展对学生心理需求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班主任工作,我首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了调查。

这包括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适应性、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自我意识、青春期等各方面的心理需要。

学生究竟需要我们做些什么?

给他们些什么?

在我的调查中,知道有48.7%的学生非常需要教师、家长少些责怪,而多给些方法,他们需要的是具体的指点和帮助。

学生在“需要什么”一栏中填写道:

“希望老师和家长的水平略高我们一筹(我们不要求很高)比如我们也知道自己就是意志力不强,因此学习成绩总也上不去,可家长、老师在批评、教育我们时也与我们的认识水平相等:

‘你就是意志力不强,要强学习早就上去了。

’老师啊!

家长啊!

你们不知道,我们多想听您告诉我们,我们的意志力怎么才能强,我怎样才能管住自己,老师,我最需要的是得到你们具体的指点和帮助。

”多么尖锐,又怎么诚恳,他们的要求并不高也并不苛刻,可我们能否做到呢?

新闻媒体曾多次对排名次提出了异议,我没有坚持“排名次”,也没有从表面上停止“排名次”,我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究竟对排名次怎么看呢?

“排名次”符合他们的需要吗?

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什么样的方式既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能使他们心情放松、没有压力呢?

调查结果使我找到了好方法。

28%的学生同意排名次,他们说,因为非常想知道自己的位置和努力的方向,还提出: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光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就等于不知道自己。

”还有的同学说:

“有压力才有动力,动力就来自于同学问的友好竞争。

”经过细心调查,这部分大多为成绩好的同学或成绩较好的同学。

而60.9%的同学非常希望知道自己的名次,可又非常害怕知道,心情十分矛盾,真正反对排名次认为压力很大,使自己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仅仅占11.1%,这些基本上是成绩不够好的同学。

“排名次”看起来是一种教育现象,实际上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探讨的教育思想。

“分”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是做“人”的工作的,“不准排”的方法,对想学习好,想了解自己,想取得好成绩的同学的正当需要没被满足,“一定排”对学习确有困难的同学自尊心又是个伤害,他们的正当需要也没有得到满足。

总之“一刀切”的方法不是针对人来做人的工作的方法,我认为矛盾的焦点不在于公布不公布成绩,而在于我们教师应确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我们可以设法巧妙地利用分数做好人的工作。

分数是客观存在的,不承认分数的存在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过分看重分数,以分看人是“瞎子摸象”,“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反复分析后召开学生座谈会,我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定在了“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上”,即:

谁适合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方法能使他积极性高,心情放松,我就用什么样的方法。

改变了“公布成绩”或“回避成绩”的方法,“满足需要、尊重隐私、与生共情、重在教育”是我对分数公布的态度。

我还专门为不愿公布分数的同学开了座谈会,鼓励他们考试时把分数看透,学习时把分数看重,面对暂时的落后或失败要勇敢地面对现实,说声“下次见”。

因为考得好与考不好仅有几分之差,在人类每一个努力领域中,是一些微小的差距把等级分出来,短跑、游泳第一名与第二名也仅仅是零点几秒之差,他们之所以能取胜,能赢得这些微小差距,往往不是天才决定的,而决定于成功者所采取的态度。

经受挫折,经受失败,这本是人生的重要考验,我们为什么要学生逃避现实,为什么不主动出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呢?

学生们过不了一年,都能纷纷要求公布分数,一些暂时落后的同学说,公布出来,它会帮助我更快地赶上,而我却根据他们的需要,在下面偷偷地告诉他,“你进步了”。

大家积极向上,成绩越来越好,没有谁看不起谁,使每个同学活得轻松、愉快、心情舒畅,班内充满了民主、和谐和信任,学习竞争气氛相当浓。

实际上,我是透过“排名次”这一现象,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提高心理素质的心理体验课,人人要经得住胜利,经得住失败,并让每个人都明白逃避现实是不现实的。

给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迎接挑战、迎接竞争打下做人的基础。

学生情绪的波动受什么影响,这也是我在班主任工作中首要考虑的问题,调查结果发现主要受以下六种情绪所干扰。

(见表一)

人际交往问题也是学生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非常希望得到老师、家长、集体的信任与关爱,他们苦于没有知心朋友;

苦于和父母关系的日益紧张;

苦于不能向老师倾诉心里话。

表一情绪受什么干扰(多项选择)

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第六位

为不能把事情办好而困惑自己不如别人而自卑别人不理解我而苦恼自尊心得不到尊重而苦恼其他种种原因老师、集体嫌弃冷落而痛苦

55.1%33.1%31.3%26.7%16.7%6%

学生需要家长什么呢?

调查表明73.9%的学生希望得到父母在精神上的关心,仅有26.1%的学生更希望得到物质的关心。

由于学生与父母有矛盾,有42.3%的学生想离开父母,有50.2%的学生对父母的关心照顾表示反感,很反感的占2.8%。

在与父母相处中,学生最需要的是民主和平等,认为不民主不平等的占30.4%。

我把这一调查结果在家长会上进行分析,家长会的主题就是“看,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

在家长的调查问卷中,在物质上关心的占87.2%,而重精神关心的仅占12.8%,强烈的反差让家长明白了精神的关怀与物质关怀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道理。

(见表二)

表二学生对集体最大的渴求

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

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集体承认你

77.1%74.2%67.7%48.6%

看到学生对班集体最大的需要是“团结友爱”,他们渴望得到真诚,所以在我建设班集体时就把学生这一需要当成了我班主任工作的第一需要,效果自然很好,因为我们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的满足不也正是我的满足吗。

青春期心理需要的调查,成为我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依据,青春期心理教育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

有53.9%的同学不知道应如何与异性交往。

认为搞对象、谈恋爱老师不需要管的占71.4%,想交异性朋友的占72.1%,对学校、家长干预男女生交往反感的占67.7%,迫切需要了解青春期知识的77.8%,不想了解的仅占9.4%,关心自己在异性中形象的占40.4%,不关心的仅占14.9%,学生最想得到的青春期知识内容统计如下(见表三):

表三学生最想得到的青春

友谊与爱情心理健康卫生保健身体发育异性交往性爱情恋爱婚姻

72%62.9%52.1%55.1%36%24.2%20%10.5%

通过对学生不同年级、不同时期、不同需要的调查,使我的班主任工作有了方向,有了依据。

按照这些需要细细分类,可以知道哪些属于正当需要,哪些属于过分需要,哪些属于错误需要;

如何满足,如何引导,如何纠正。

如何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科学地对学生实施教育。

如:

“想交异性朋友”占72.1%这就是学生正当的需要,这也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如何满足学生这一需要呢?

我给他们上了一课,叫做“异性交往十大好处”。

学生刚看到标题时,惊奇、疑问、不解、互相对视,“什么?

”“好处?

”问话此起彼落。

我叫起―名同学问:

“怎么?

老师写错了吗?

”学生答道:

“就该是十大坏处。

”“为什么?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从小家长和老师讲的都是与异性交往不好,应注意什么,您怎么说有好处呢?

”听着学生的议论,我们教师不觉得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吗?

明明我们是异性社会,明明我们离不开与异性的接触,明明需要学生掌握与异性交往的能力和技巧,可我们没能给与他们这一切,没有满足他们青春期发展的需要,禁锢的、呆板的、消极的教育引导,导致了由学生的“早恋”及感情的压抑带来的一系列苦恼、错误和障碍。

如果我们能从正面、以积极的态度给予学生引导,难道还怕学生不接受吗?

我用生动的语言、真诚的心和有趣的实例,讲述了异性交往的十大好处(后面给学生的回信中有具体内容,在此不多述),欢声、笑声充满课堂,学生们要我的笔记,互相转抄着。

“原来异性交往不是可怕的事,它还有十大好处呢!

”这是学生的原话。

男女生的正常交往、互敬互学的良好关系,给集体的成长带来无限生机,因为学生的正当需要得到了满足。

71.4%,想交异性朋友的占72.1%,对学校、家长干预男女生交往反感的占67.7%,迫切需要了解青春期知识的77.8%,不想了解的仅占9.4%,关心自己在异性中形象的占40.4%,不关心的仅占14.9%,学生最想得到的青春期知识内容统计如下(见表三):

表三学生最想得到的青春期知识

72%62.9%52.1%55.1%36%24.2%20%10.5%

通过对学生不同年级、不同时期、不同需要的调查,使我的班主任工作有了方向,有了依据。

“想交异性朋友”占72.1%这就是学生正当的需要,这也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如何满足学生这一需要呢?

学生刚看到标题时,惊奇、疑问、不解、互相对视,“什么?

”“好处?

“怎么?

老师写错了吗?

”“为什么?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从小家长和老师讲的都是与异性交往不好,应注意什么,您怎么说有好处呢?

”听着学生的议论,我们教师不觉得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吗?

如果我们能从正面、以积极的态度给予学生

调查中还有71.4%的学生认为搞对象、谈恋爱老师家长不用管。

人数之多也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但这一需要就是错误的,让他如何接受老师家长的教育,认识到老师需要对每一名成长中的学生负责呢?

不能说有71.4%的学生认为老师不需要管,我们就可以不管。

如何管,又如何管得是地儿,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的教育之所以引起学生反感,往往是因为我们管的方式方法没能让学生接受,指责、训斥、处分……这样管还不如不管。

心理需要的调查,是我们了解学生、做好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需要是内心世界的折射。

通过对“需要”的了解和调查,我愈发发现学生的需要层次和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它既受外界环境影响又受自身生理状态干扰,既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反映,又是个性倾向和自我意识的表现,实际上学生的需要就是学生内心世界的折射。

我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从外化到内化的分析对学生的需要进行了分类研究。

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从自我成长到自我发展再到自我完善的过程,或者说是从“做人”到“做怎样的人”到“怎样做人”的内化过程。

总之,通过对学生需要的调查、分析、层次的排列使我越发明白,研究学生的“需要”是我们“研究人”去做“人”的工作的第一步,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学生的需要是内心世界的折射。

只有不断地去探讨人的发展规律,才能用发展的眼光科学育人。

三、积极性源于需要的满足

我告诉自己,做一个班主任,不仅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想要得到什么,而且要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帮助学生得到想要得到的。

奥佛史屈教授在《影响人类的行为》一书中说:

“行动出自我们基本上的渴望……而我所能给予想劝导他人的人――不论是在商业界、家庭中、学校里、政治上――最好的一个忠告是:

首先,撩起对方的急切欲望。

能够做到这点的人,就可以掌握世界;

不能的人,将孤独――生。

”这正是我们前面说过的“人的需要”。

如果学生正当的需要可以得到满足,他一定会有着内在的动力,把我们外化教育的过程转化为内化教育的过程,“满足学生合理的、正当的需求”就是我做好工作的一条途径。

卡耐基曾说,想钓到鱼,就要问问鱼想吃什么。

他说,他每年夏天都要去钓鱼,他最喜欢的食物是草莓和乳脂,但他发现鱼并不爱吃他喜欢的食物,而喜欢吃小虫。

因此,他每次去钓鱼,不想自己所想要的,而去想鱼所想要的。

他再也不装草莓和乳脂,而垂下的是小虫或蚱蜢,鱼果然上钩了。

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要钓鱼的话,饵必须适合鱼。

道理看似很简单,可我却得到了非常深刻的启示。

教育中许多“一厢情愿”的例子引起我的深思。

就拿学校的“校风评比”来说,大家是非常重视的,得了一百分欣喜若狂,要是丢了几分回班没完没了,非要查出个究竟,作为班主任认真对待“校风评比”是对的,把它看成是衡量班集体建设,也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校风评比”要靠学生执行,学生是否把它看成是自己的需要,我们是否把我们的需要转化成学生的需要,这是“校风评比”的关键,班主任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我当了政教主任,一次,一个学生不解地问:

“丢一分有什么了不起?

我们班主任怎么这么不依不饶的?

他越着急我们越不当回事。

”听完学生的话,我深深地思考着,“学生需要什么?

”我们想过没想过,是不是我们需要的都也是学生需要的,我们如何把我们的需要转化为学生的需要,我们想过没想过学生接受我们的需要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我的愿望再好,我的心气再高,用我的需要来代替学生的需要是不会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教育效果的,因为这不是真正的教育,也更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育就会变成连我们自己都不喜欢的空洞乏味的说教。

把我们的需要转变成学生的需要,把我们的教育转变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这是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

想起爱默生的一个小故事,他想和儿子把牛关进牛棚。

可牛怎么也不进去,出现了“顶牛”现象。

还是他的女仆拿着一捆嫩草,把手指放入小牛的口中,小牛吮着手指,闻着嫩草的鲜味乖乖地跟着女仆走进了牛棚。

这是一个多么生动的例子。

我们的教育可不可以变换一种形式,可不可以不和学生出现“顶牛”现象或少出现“顶牛”现象,而达到同一个教育目的呢。

在研究我们的需要和教育的需要的同时也要研究研究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愉快地、自觉自愿地、心情舒畅地去接受我们的需要,自然地完成这种需要的转换,使我们在教育的领域中寻求出一条意想不到的出路。

四、培养高层次的需要

高层次的需要要有一个培养过程,理想、信念的树立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它具有递进式发展的性质,每个时期都会有一个对人和行为起作用的主导需要。

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主导需要,满足低层次需要后高层次需要就会出现。

高层次需要就是在需要的不断发展中逐步完善的。

就在教师们议论着:

现在的学生真不好教,家长们叫唤着:

现在的孩子真难管的同时,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也在大声疾呼着:

老师关心我们的分数、家长关心我们的生活,谁来关心我们的感情,谁来做我们的人师?

听着这些呼喊,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立了一条规矩,就是:

“不和学生对着干,要关心学生的感情,要做学生的人师。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注意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注意学生在人生重大转折时所出现的种种心理反映和感情需求,比如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这在人生的道路上可以说是一次较大的选择,也可以说是一次较大的转变,对于刚刚换一所学校或换一个集体的学生会产生许多的不适应。

也是他们情感最容易波动的时期,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和关注,就会出现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

我工作在北京市的重点学校里,当我刚刚送走一个带了六年的集体,又迎来了一个高一年级的新集体的时候,他们面临学校环境的变化、集体的变化、老师的变化,表现出了诸多的不适应。

尤其是对他一直受捧地位的变化、一直学习名列前茅位置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变化、学习方法的变化,更是一筹莫展。

学生极低的心理承受力给我的班主任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入学已经一个多月了,班集体很难形成,不同类型学校、不同类型的学生均有适应不良的表现。

针对这种情况,我着手在班里搞了一项调查,全班48名同学,对新学校、新的集体适应的14人,不完全适应的27人,完全不适应的4人,很适应的只有3人。

有紧张、焦虑情绪的占咒%。

集体有的更多的是沉默和冷淡。

同学们有的更多的是对过去学校、集体、老师、同学的留恋和想念。

每天写信、等回信,下课在一起只要有话,就是对过去的赞扬声“我过去的学校怎样好”。

面对这些,如果按以往的做法我会下个禁令,“今后不许说过去怎么好,因为会涣散集体的凝聚力,我们要说现在,我们要面对未来……”这些“不许”,恰恰是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只注意了班主任工作的需要,其结果必然发生“顶牛”现象。

我开始了解、研究学生的需要,学生在想什么?

我首先认真分析了学生不适应新环境的原因和性质,引起学生不适应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这些学生对新集体的“不适应”应属于心理问题,我不应用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去解决心理问题,因为当个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对新环境不适应的时候,就会产生对过去的留恋,很自然地会使现实归属与心理归属产生矛盾。

现实归属受到挫折就必然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出现忧郁、孤独、失落。

这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和行为的刺激,这并不是他们“不热爱新的学校”“不热爱新的集体和新的老师”,因此,如果解决不当不但会直接影响班集体的建设,而且还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注意把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

一天,一个从一流学校、一流班级来的一流学生的家长经孩子允许拿来了他儿子写下的数十篇日记,这篇篇日记,记录下了这位学生不适应新环境的心态,其中有两篇是这样写的:

九月十九日

就在昨天夜里,我梦见回到了母校,回到了我最亲爱的同学中间,回到了曾生活三年犹如十年的XX中学。

当刺耳的铃声把我惊醒,我忽然觉得自己失去了那么多……

日日的早饭、上课、午饭、训练、晚自习,同大家一起木头人一样紧张的执行着,忍受着。

只有在月儿升起的时候,在凄凉但恬静的月光中,在梦中,才能回到过去,回到那美丽的乐园。

出乎意料的一天没有训练,好像是个阴冷的雨天。

我获得了近三个小时的自由,不由自主地,我猛跑在雨中,迎着冷风冲向车站,是梦牵着我,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母校……

没吃晚饭,我匆忙去上晚自习,坐在椅子上,面对黑板与低头奋笔疾书的同学,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我想起刚才与过去的同学谈论现在的生活,当他们喋喋不休的介绍自己的情况时,我却只是默默地听,我没有说我的生活,那日复一日,被操纵着做这做那,只有梦中才有快乐,也才有“生活”。

我有些紧张,我怕刚才那快乐的时光也是梦,其实真像一个梦,一个日日夜夜都做的梦。

当天完全黑下来,冷风划着我的脸,我不知自己该做些什么。

十月二十五日

日子一天天从无聊中飘过,成天的忙这忙那,可到头来也不知自己到底忙了些什么,学习倒也不吃力,可心里就是那么没底儿,总希望自己能生个病什么的,回家住两天。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飞过,却不留任何痕迹。

时常想起过去的好,想起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的每一句话,忽地又觉得如此怪诞,昨天还生活在他们中间,还在球场上、舞台上、讲台上表现自己,今天却坐在这六角形教室中发呆。

同学不坏,可就谈不来,我发疯似的想找个同学说说话,聊聊天,可别人却把我当疯子看。

猛想起一堆的作业,才慌忙地奋起笔来,可那笔也是那么疲惫,懒懒地想起过去。

学生需要感情的支撑,学生需要理想和尊重,这决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的日记,它是新生入学发自内心的呼叫。

针对学生恋旧心理,我把他们种种表现均写在了一张纸上,然后认真分析,学生这些表现究竟代表着什么需要,表列出来,我心里明白了,再寻求解决办法,效果果然不错。

就学生不适应高一新环境现象做如下分析。

(见表五)

表一列出来,发现老师的需要与学生的需要发生巨大反差,如果一味按照老师的需要进行教育,结果必定事与愿违,学生没有什么不正当的需要,也没有什么错误的表现,应当做的是老师如何满足学生这一正当需要,从而激发内在动机引导学生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尽快适应新环境,不然后果会越来越严重。

按照表的说明,再来决定班会内容,这不仅是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而且也是从管事到管人的转化,是教育外化过程向内化过程的转化,使思想教育有的放矢。

我决定按照学生的心理需要首先调控影响学生的心理归属的刺激源,优化实际归属的集体、老师和同学,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给每个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我开展了“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