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全级统考试卷真题.docx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全级统考试卷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全级统考试卷真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
一、辨析题(4题,每题10分)
1、机械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由于力的作用
(1)主要观点:
(书本答案)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和自然界是分立的。
(课件答案)
1、物质观:
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2、时空观:
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
3、运动观:
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
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
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
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3)特征:
(书本答案)第一,机械性:
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第二,形而上学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第三,不彻底性:
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
2、组分决定功能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是完整规定和描述系统的基本因素。
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
(系统强调多元性、相关性和整体性)
系统的组成:
系统的所有组成元素的集合。
系统的结构:
系统诸组成元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是系统诸组成元素相互结合的方式。
系统的环境:
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又不属于这个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
系统的功能:
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总体的行为、特征、能力和作用的总称。
(1)组分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组分是系统结构赖以形成的基础和物质承担者,组分的性质、种类和数量基本规定了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从而决定着系统的结构。
同时,结构对于组分,具有相对独立性,结构一旦形成还会控制、约束、支配组分。
(2)组分和结构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依据,组分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系统整体的功能是组成元素之间协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同素异构因而同素异性的现象也说明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特点。
(3)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功能规律;——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
(4)环境与功能的关系:
功能是系统对环境产生某种作用的能力,环境只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实现的条件,而不是决定其功能的内在依据。
(边界的性质会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但不影响系统的结构)
3、演绎法的结论必然正确
归纳法:
是从个别事物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方法。
它是在考察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基础上,抽取其共性并推广到该类的全体,从而形成关于该类对象的一般性认识。
特点:
⑴从个别推出一般;⑵结论是未经证实的,具有或然性。
演绎法:
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
个别结论的过程。
特点:
1)演绎推理是严格的逻辑推理,一般表现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论模式:
即从两个反映客观世界对象的联系和关系的判断中得出新的判断的推理形式;2)结论的可靠性受前提制约;3)创造性较小,结论包含的前提中,结论所提供的知识不会超出前提的范围。
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归纳获得的结论可以成为演绎的前提;演绎是归纳的指导,演绎得出的结论可以成为进一步归纳的事实来源。
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补充。
如何理解归纳法的合理性
归纳合理性问题即归纳的哲学问题,主要探讨归纳推理是否能得必然性结论。
关于归纳问题的态度包括否定的方面和肯定的方面,其否定的方面是:
归纳问题在逻辑上无解,即对于“是否存在既具有保真性又能够扩展知识的归纳推理?
”这个问题,逻辑既不能提供绝对肯定的答案,也不能提供绝对否定的答案。
归纳在科研实践中的合理性:
归纳是我们用来预测事件进程的一种策略,尽管这种策略不能保证人们一定获得真理,但它的合理性在于:
它是人们为获得真理所能采取的诸多策略中的最佳策略;并且,归纳是一个自我修正的过程,它让过去的经验决定对未来的预测,并且让新的经验修正、否定虚假的信念。
如果我们始终一贯地坚持归纳策略,我们最终总会达到真实的归纳结论。
如何对待归纳法
(1)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推理。
因此,对归纳结论一定要小心,必须要对它进行严格的检验,尤其是要经实践检验。
(2)归纳推理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性的结论。
虽然归纳结论不是必然性结论,但毕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选择,一种可供参考的意见,大大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
(3)在科学认识中,科学工作者不是单独地使用归纳方法,他们往往把归纳法和其他科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克服单独运用归纳法带来的局限。
4、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惟一动力
科学发展的动力:
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物质生产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2题,每题30分)
1、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动力
内部矛盾:
1)技术实践与技术规范的矛盾
技术实践是技术规范的基础,技术规范是技术实践的总结,是技术实践的保证和指南。
两者并不总是相互适应,经常会出现技术规范落后于技术实践的情况。
2)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
技术手段为技术目的服务,技术目的的设定以技术手段为条件。
3)技术结构与技术功能的矛盾
技术结构决定技术功能,技术功能取决于技术目的,新的技术目的和功能引起技术结构的变化。
动力机制:
1)科学理论导向型:
技术的发展需要科学研究为技术解决、克服相应的难题。
2)社会需要导向型:
经济发展与竞争、军事、市场等领域的需求在技术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现象发现导向型:
许多技术的发明与创新是来自经验性或半经验性的发现以及来自技术知识的积累。
4)日常改进型:
依靠来自技术自身积累的知识与日常的经验知识的推动
2、观察渗透理论,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渗透理论:
1)理论在观察中发挥定向作用。
观察过程为科学理论所渗透:
观察过程中背景理论的可靠性影响观察可靠性;科学理论背景的转换有助于科学事实的发现。
2)理论在观察中发挥加工改造作用。
观察者的背景经验、信念也会影响观察的过程:
观察者的经验——所受到的训练;观察者的预期——先行于观察的信念。
3)完全依赖于理论的观察不存在。
被观察对象始终是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不会因为观察者的主观因素不同而改变,观察结果的内容是客观的——完全依赖于理论的观察也不存在。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2014考试重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各自的概念内容以及二者的对比
机械:
思想渊源:
古代原子论,近代唯物主义哲学
科学基础:
牛顿的经典力学
机械自然观:
自然就是一部精密运转的机器。
辩证: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
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了新的自然观
2. 系统自然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系统整体由部分构成,不能脱离部分独立存在。
整体保留了要素单独存在时所具有的某些属性,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某种加和关系或守恒关系。
如分子的质量是构成分子的原子的质量之和,自然科学中各种守恒定律表明在自然界物质系统中,在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某种共同属性,对于这些属性的可以量度的方面表现出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2)系统的要素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得处于系统中的要素的性质不同于自然状态下的性质,组成部分的原有的一些性质被屏蔽,另一方面系统通过相互作用产生要素原来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
由部分构成整体时,有新质的 出现,旧质的消失,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这是系统的 整体突现性原理或非加和性原理 。
3. 生态自然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生态中心主义、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观(内容及原则)
(1)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什么?
1)生态环境问题的人口根源
一方面:
庞大的人口将造成有限的土地、淡水、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和有效的环境承载能力的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
庞大的人口,对住房、食品、住房、就业、教育、医疗保健、公共交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总量造成极大的负担,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技术根源
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
人类在进入工业社会后的三百年间,由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消耗自然资源,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枯竭问题。
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
废渣、废气、废水,这些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3)生态环境问题的观念根源
我们已经隐约感觉到全球性问题的出现都与人的问题有关。
伴随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促使人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这其中最重要的思考,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众多学者的研究归纳起来造成这么多全球性问题的根源就是人类中心主义。
(2)生态自然观
与传统中把自然视为“聚宝盆”和“垃圾场”的观念相反,生态自然观把地球看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
它以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归宿,主张适度消费取代过度消费;以尊重和爱护自然,代替对自然的占有欲和征服行为;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利和利益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一个地球”“可持续发展”这两个口号就是生态自然观最简洁的表述。
(3)生态中心主义
生态中心主义又称生态中心论,是一种把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生态系统的伦理学说。
1)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
2)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
3)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4)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1.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人是系统中的一员
3.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并高于人类的利益
4.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
(5)可持续发展
内涵:
专指那种首先考虑生态代价、环境代价,既兼顾生态上的可持续性和人口、经济增长的需要,而又不给环境带来破坏的发展。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发展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原则:
1.持续性原则 2。
公平性原则 3。
共同性原则.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1. 科学和技术的概念、内涵、特征、属性
科学 概念:
科学是求真、求实的活动。
特征:
(1)就科学活动的成果而言,科学是由概念、规律和理论等组成的关于客观事物
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
具有通用性、共享性。
(2)就科学活动本身而言,科学是一种以探索客观世界规律为目的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具有探索性、创造性、预见性。
(3)就科学成果的社会应用而言,科学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具有一般生产力的特点。
技术 定义: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特征:
(1)技术是对自然规律的运用。
技术的目的总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技术
的应用明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