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芦笋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85554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县芦笋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某县芦笋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某县芦笋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某县芦笋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某县芦笋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县芦笋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

《某县芦笋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县芦笋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县芦笋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

建设100亩新品种育苗基地,3000亩高产高效新技术示范基地,辐射全县2.5万亩面积。

1.1.5建设内容:

1.1.5.1引进5-6个新优品种,筛选适合某栽培,优质笋产出率高、抗逆性强的芦笋新品种进行推广。

1.1.5.2完善培训体系,并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组织和实施,提高笋农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

1.1.5.3根据芦笋的生理需求,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提高生产能力。

1.1.5.4建立和推广应用无公害芦笋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使芦笋产品达到无公害要求。

1.1.5.5建立芦笋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实施芦笋产地环境与产品质量的有效监控,提升基地芦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1.6建设年限:

2年,2008-2009年。

1.1.7总投资及资金筹措方案:

项目总投资205.34万元,申请财政支持1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0万元,农民自筹85.34万元。

1.1.8项目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项目的实施,可直接带动某镇1.25万亩芦笋的品种优化升级,生产技术的提升,产量、产品品质以及效益的提高。

成果可推广辐射到整个某县2.5万亩芦笋基地,并为某县“十一五”期间顺利实现5万亩高产优质芦笋基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和提供保障支持。

1.2项目区基本情况

某县地处冀南平原,汾水之滨,位于某盆地南部,境内交通发达,气候、土壤宜农宜林,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豆类、苹果、红提葡萄、瓜类、蔬菜、生地等,是全省粮食生产基地县之一。

项目所在地某镇,位于某县城东,东经111°

33′,北纬35°

44′,地处某交通枢纽地带,面积98平方公里,属半丘陵地形,包括35个行政村,4.18万口人,劳动力2.25万人,耕地8.5万亩,其中70%的耕地具备灌溉条件,属浍河水库灌区,农业基础设施在全县属较好水平。

大田作物以玉米、小麦、棉花为主,特色农业主要是大棚蔬菜和芦笋种植,2006年粮食播种面积6396公顷,农村经济总收入31428万元,人均纯收入4024元。

近年来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某镇把芦笋作为重要产业来抓,种植范围涉及全镇大部分村,以某、东杨和黄坝规模最大,种植面积超过万亩,2006年芦笋产量达到750万公斤,销售收入达到6700万元,项目实施地某村和黄坝共有人口1363人,劳动力654人,有耕地5180亩,全部具备灌溉条件,芦笋种植面积2000亩,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

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3.1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发布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1.3.2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种植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1.3.3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1.3.4《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3.5河北省落实《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3.6《某耕地资源评价与利用》;

1.3.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393-2000、NY/T394-2000);

1.3.8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产品安全质量》;

农业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

1.3.9河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07年省财政支持支农项目立项综合指南》的通知,冀财农[2007]19号;

1.3.10河北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2000年);

1.3.11河北省建筑安装工程概算定额(2000年):

1.3.12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河北省地方标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和《河北省地方标准――无公害农产品》;

河北省农业厅发布的《河北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

1.4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1.4.1综合评价

项目区具有较好的环境条件、基础条件和区位优势,通过项目的实施可有力推动本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农民的持续增收,通过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高产高效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可明显提高项目区芦笋种植水平、产品质量和笋农的技术管理水平,并有力带动全县2.5万亩芦笋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打造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益,并促进全县芦笋产业向更高的水平快速健康发展。

1.4.2论证结论

该项目从当地农业资源条件和生产优势出发,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立足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并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强有力的技术和组织保证,具有较强的带动辐射能力,技术可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项目实施对于促进我省芦笋产业发展,增强芦笋竞争能力,保持和提高芦笋产品市场占有率,建设区域特色经济带,带动当地种植、运输、包装、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壮大区域经济都有积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芦笋原产地中海沿岸,以抽生的嫩茎作为蔬菜食用。

我国种植芦笋的历史较早,但面积很小,直到七八十年代,世界芦笋的需求量猛增,加上我国南北各地的气候条件都可种植,我国芦笋生产的规模才逐渐扩大,以满足加工出口的需要。

近些年来,一些研究报道绿芦笋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且风味更佳,所以绿芦笋的鲜销生产发展也极为迅速。

芦笋的嫩茎既可鲜食也可加工制罐,芳香鲜美,质嫩可口,是一种低热量高营养的保健蔬菜。

芦笋每百克鲜食部分中含有蛋白质3.1克,脂肪0.2克,糖类3.7克,纤维0.8克,维生素C33毫克,维生素A897国际单位,维生素B0.17毫克,钙22毫克,磷52毫克,铁1.0毫克,此外还含有丰富的天门冬氨酸和天门冬酌胶等多种氨基酸,氨基酸平均含量为102.3毫克。

芦笋中的药用成分如天门冬酌胶、多种甾体甙类化合物、芦丁、甘露聚糖、胆碱、叶酸等在食疗保健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可以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缓解心脏病、高血压、肾炎、肝硬化等病症,并具有利尿、镇静等治疗作用。

芦笋在欧美、日本、台湾等国家及地区都是极受欢迎的蔬菜,近些年芦笋在我国也逐渐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

芦笋属于一种宿根型农作物,一次种植10年采收,对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有着明显的特定要求。

欧美专家在总结了300年世界芦笋种植历史后得出,南北纬30-35度是芦笋最佳生长带。

河北芦笋产区正处其中,南至***北至定襄生长的芦笋走红国际市场,赢得众多客户的青睐,芦笋品质一直处于行业顶势位置,客观地讲主要得益于河北光、热、水、土的自然条件。

另外,芦笋生产属于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其采收过程的全人工操作和加工过程的手工去皮,目前还无法用机械所替代,因此,国外经济学家预言,芦笋在未来的空间里是中国一项垄断型产业。

由于劳动力价格、病害等原因,芦笋主产区近年来逐渐发生转移,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国内从东南沿海地区向北方内陆地区转移。

芦笋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采笋至今不能机械化,只能依靠人工。

在发展中国家,土地、劳动力都比较便宜,由于生产成本低,产品又主要用于出口,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于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芦笋种植在中国和拉美国如智利、墨西哥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也成为这些国家的一个主要创汇农业之一。

我国芦笋产业自80年代以来开始迅速发展,到90年代中期已成为世界第一芦笋生产大国。

据不完全统计,种植面积目前已超过100万亩。

20世纪80年代末,我省***市率先从欧洲引种芦笋获得成功,经过10多年的推广普及,目前我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种植面积约1.34万公顷,其产地主要分布于黄河沿岸的***、芮城、临猗、万荣、河津及清徐等地。

目前我省芦笋产业基本上属于纯外向型经济,芦笋产品几乎100%出口。

随着世界贸易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各国越来越重视对进口商品涉及安全、卫生、环保等方面的严格把关。

国内外市场将对芦笋的产品质量、品种类型等提出更高要求。

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产业优势,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挑战,促进我省芦笋业的持续发展。

目前全省种植面积约18万亩,总产量约9万吨。

从种植面积及产量看,我省已跃居全国芦笋基地之首。

受***地区芦笋生产加工和影响带动,以及芦笋种植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的推动,某县抓住有利时机,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2002年起开始规模发展芦笋种植,经过扶持引导、技术引进、基地建设、龙头培育,目前已发展成拥有2.5万亩种植面积,涉及4万多个农户,年产鲜笋1.5万吨,成为某地区芦笋的主要生产基地,成为某县又一主要的特色农业产业,有力的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的增收,并在全县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和高效农业的战略实施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某县在芦笋快速发展中依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品种老化,管理不够科学规范,种植密度不合理,病害严重等等,这些严重制约了芦笋种植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规模。

继续加强对芦笋产业的培育和引导,扩大规模,提高种植加工水平和产出效益,对全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户经济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是做大做强芦笋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本世纪以来,某县把芦笋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和农业富县的一个主导产业来抓,到目前面积已发展到2.5万亩(仅某镇就达1.25万亩),年种植收入接近3700万,成为河北省重要的芦笋种植基地之一,芦笋种植也成为了某县高效农业、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但是目前某的芦笋种植在品种和技术上都存在着制约芦笋规模发展和效益水平的诸多因素,首先是品种落后,当前使用的一些品种已是淘汰品种,优秀杂交品种使用率低,其次在生产技术方面,育苗技术不够科学,生产上病害较重,影响产品质量、产量,适时浇水、施肥技术掌握不够,种植密度不够合理等。

这些将严重影响芦笋种植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群众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亟待引进更换新品种,加强管理,推广应用新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芦笋产业做大做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2.2.2规范生产操作规程,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迫在眉睫

当前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对健康饮食、绿色消费的重视程度和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不少芦笋进口国已连续提出越来越严格的农残检测要求,某些公司还派专人对我国芦笋进行农残调查。

由于品种的改良,消费者对芦笋嫩茎的质量、颜色、口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芦笋生产向无公害化、绿色化、有机化方向发展已是以后的必然趋势。

但我县目前芦笋生产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还未按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进行生产操作,化肥农药的施用品种、数量未进行规范控制。

另一方面,农民还没有适应国际市场要求,树立市场意识,进行规范化生产,致使芦笋品质差、产量低、病害严重,达不到绿色无公害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芦笋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益。

因此,从提高质量、数量入手,提高笋农整体素质,制定标准化生产体系,完善监测手段及病虫预警控制设施,并建设无公害绿色芦笋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加强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是提升芦笋产业,促进笋农增收的唯一出路。

2.2.3引进新品种和先进科学技术是芦笋产业发展的需要

芦笋种植作为某县的一个新兴农业产业,栽培历史较短,在生产上存在许多技术问题,主要表现在病虫害防治不能对症下药,个别地方出现死苗,在肥水方面不能根据芦笋不同时期的生理需求合理施肥浇水,造成土壤板结与肥料浪费,在育苗的方式和栽植密度上还有待改进。

在品种方面现有的品种质量差、产量低,大部分已被淘汰,严重影响种植效益,迫切需要更换新品种。

目前,我省芦笋种植品种多数都是F2早已被淘汰的种子和外省引进品种,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失去国际市场竞争力,应尽快在我省中南部芦笋集中产区建设1-2个优种示范基地,重点引进培育美国F1优种,为农民培育优良品种,提供种苗,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进行技术推广服务。

实现以品种升级换代,靠科技促进发展。

因此,引进推广优秀新品种和示范推广先进芦笋种植技术,对于某芦笋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同时,只有提升技术含量,生产芦笋精品和芦笋极品,通过质量和效益的推动,才能使全县芦笋产业健康发展。

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3.1芦笋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芦笋是一种具有较高保健价值和营养价值的特殊蔬菜和高档蔬菜,它以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特殊的保健功效,特别是消疲健胃,抗癌防癌功能,被列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并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誉。

欧美各国对芦笋的保健防癌作用认识较早,食用普遍,消费量日益增大。

其他国家过去无消费习惯,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结构的改进,芦笋也开始出现在亚洲百姓的餐桌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需求逐年大增。

近些年芦笋在我国大中城市也逐渐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成为新的消费市场。

可以说未来芦笋的市场需求,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都会呈较大的增长趋势。

芦笋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昂贵,生产成本高,市场需求量增加而面积下滑,产量下降,促使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另外,因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芦笋生产国和出口国,而由于涝灾、原有芦笋田退化等原因,2003-2005年之间,我国芦笋种植面积从150万亩锐减到100万亩左右,总产量下降,而市场需求在不断增长,导致国际芦笋市场供应和国内加工企业原料供应进一步紧张,价格一路攀升。

据中国农业网综合测算,2006年我国年产出成品芦笋(含鲜菜、罐头、速冻等)约20万吨,而市场对我国芦笋的年需求量约为50-80万吨。

在价格方面,2005年平均价格为8-9元/公斤,2006年初收期就达到10-12元/公斤,最高达到16-20元/公斤。

由此可见,发展芦笋种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3.2项目区具有优越的资源条件

某县地处某盆地的南端,汾水之滨,东经111°

24′—111°

37′,北纬35°

33′—35°

51′,据国际专家论证,芦笋在地球上的最佳生产带分布在北纬30-40度之间,某县的位置正好处于芦笋最佳生长的黄金区。

某南、北部为山区,东部绵岭延亘,其余大部分是平川盆地,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6℃,年降雨量509mm左右,无霜期190天,气候温和,冬不高寒,夏无酷热,与同纬度海洋性气候相比,病害发生率低,更适宜芦笋的生产。

全县有耕地37.59万亩,且土壤肥沃,土质适宜,水利设施配套,灌溉便利,机械化耕作水平较高,农作物以粮、棉为主,盛产小麦、玉米、瓜果、棉花、药材等,是全省粮食生产基地县之一和有名的富水县,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发展水平在全省均属较高水平,发展芦笋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

2.3.3芦笋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

基础条件: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某县芦笋种植面积已达到2.5万亩,涉及4万多农户,经济效益显著,并获得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农民对扩大芦笋种植的积极性高涨,县政府也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十一五”时期规划芦笋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并将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

项目所在的某镇目前是全县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拥有全县近一半的种植面积,并成立了2个芦笋专业合作社,项目所在的某和黄坝拥有5000余亩耕地,且土地平整、土壤肥沃,全部具备灌溉条件。

项目建设100亩芦笋育苗基地,所需种子项目承担单位已与供货方联系,并达成供货协议,保证供给,所需其它材料当地市场供应充足。

区位优势:

河北目前是全国最大的芦笋种植区之一,河北芦笋又主要集中于***、某两地,特别是***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芦笋种植、加工和出口基地,某县地处某、***两市接壤部,地域开阔,信息通达,可接受来自两地的芦笋种植的技术辐射、市场带动,拥有良好的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网络,能够借助外部条件快速发展。

交通运输:

某县位于冀南某盆地南端,境内交通发达,南同蒲铁路纵越县西,余月铁路横贯境内。

公路有大运公路、冀韩公路、曲垣公路三条公路干线纵横过境,冀候高速公路穿越境内。

乡镇二级公路、村村三级公路全线贯通,交通便利,运输方便。

组织管理和技术力量:

近年来某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围绕农民增收,狠抓农业结构调整,粮、果、菜、畜四大产业长足发展,典型的有太子滩无公害蔬菜园,已成为我省知名的绿色农产品品牌,在农业新产业发展和新技术推广中,从组织实施、农民培训、技术服务到市场运作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为芦笋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技术人员58名,其中高级职称8名,中级职称20名,技术实力较强。

曾承担农业部粮食丰产“111”工程,获一等奖,苹果无公害管理技术推广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现有芦笋专业技术人员10人,多年从事芦笋生产管理技术推广,并培养了芦笋核心示范户350户,为芦笋产业的进一步壮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农民素质:

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某县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组织化程度普遍较高,再加上这几年产业结构调整的突出成效,农民对新技术、新产业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较高,5万亩蔬菜、3万亩红枣、3万亩红提葡萄、2.5万亩芦笋,一系列农业调产战略的实施不仅使广大农民从中受益,而且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也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县共有各类中介服务组织50余个,农民经纪人队伍5000余人,这些为芦笋产业的进一步壮大提供了人力保障。

2.3.4所产芦笋具有品质优势和竞争优势

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某县生产的芦笋以色白、皮薄、和腩脆构成了其优良的品质特征,营养方面不仅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矿物质,尤其硒的含量高于同类产品,食用时更以其芳香鲜美、质嫩可口、风味极佳的特点,受到消费者的普遍好评与青睐,大部分芦笋通过出口销往国外,具有较强市场竞争优势。

第三章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

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全民事业单位,是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职能是指导全县农业生产,从事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农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

中心位于县城西大运路西侧,占地20余亩,建筑面积2300㎡,固定资产203.2万元。

现有技术人员48人,其中高级农艺师6人,农艺师20人,助理农艺师及其他22人。

中心下设三站一室:

即技术推广站、土壤肥料站、植保植检站和办公室。

多年来,农业中心组织承担或承包农业工程项目20余项,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科技成果项目100余项,主要包括部级百县千村平衡施肥示范区工程、沃土工程、省级土壤肥力动态监测、耕地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双千工程、双千创优工程、植保产业化工程、生物覆盖等项目,其中40余项获部、省、市科技进步奖和技术承包奖。

另外,每年培训基层农技人员或农民100余场次,每年培训人数达8万人次左右,在农业上靠农业科技每年为某县农民增加收入达数千万元,受到部、省、市、县级表彰50余次,为某县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综上所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力量雄厚,人员配备合理,实践经验丰富,服务能力强,具有明显的组织管理和技术优势,具备承担本项目建设的能力和条件。

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及产地环境评价

4.1项目建设条件

4.1.1地点与地理位置

项目地点选择在某镇某村和黄坝,项目区位于某县城东五公里冀韩公路南侧、曲绛公路东侧,交通十分便利,且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土壤条件好,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又是目前某县芦笋的主要种植区,其基础条件对项目的实施十分有利。

4.1.2气候条件

项目区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热同期,冬夏温差大。

年均气温12.6℃,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零下3.3℃,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6.4℃,无霜期189天,降水量535mm,六至八月份降雨量最多,占全年降雨量的49.5%,十二月至次年二月最少,占全年降雨量的3.7%。

年均日照时数249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123.9千卡/cm,光热资源极其丰富。

其气候特征极利于芦笋的生长,特别是芦笋每年采收期为4、5、6三个月,正好避开雨季,采用留母茎采收方式采笋期可达4个月,生产潜力极高。

4.1.3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处山前倾斜平原中下部,地势平缓,东高西低,平均海拔485m,地貌为垣地(某垣)。

4.1.4水资源情况

项目区农田灌溉可同时利用浍河水和地下深井水,属井河两灌区,现有深井8眼,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靠大气降水浍河水渗透,地下水埋藏深度70-80m。

以上水源均符合国家农田灌溉用水标准,可满足项目区的用水需求。

4.1.5地质情况

项目区北有滏河,南有浍河,某垣由两河切割而成。

4.1.6土壤属性

项目区土壤为碳酸盐褐土,母质为黄土母质,质地为重壤偏轻,土体疏松,通透性好,保水保肥性强,易耕易种,酸碱度为8.3,经过合理施肥,十分有利于优质芦笋的生产。

4.1.7基地现有生产规模与交通运输条件

目前某县芦笋面积发展到2.5万亩,仅某镇就有芦笋种植面积1.25万亩,是某县种植规模最大的乡镇,项目所在地某村和黄坝有芦笋2000亩,目前已成为两村的主导产业,而且集中连片,便于示范。

项目区交通运输条件便利,北有余月铁路、阳余高速公路、冀韩公路贯穿东西,西有曲绛公路连通南北。

项目区内乡镇间二级公路,村村三级公路全线贯通,交通便利,利于芦笋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而且能够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辐射能力强。

4.1.8项目所在地政策支持条件

某县根据本地资源优势,把芦笋种植作为本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点产业来抓,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召集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在土地、资金、人力、农机等方面都给予倾斜扶持,有力促进了本地芦笋产业的快速发展。

4.2芦笋产地环境评价

4.2.1空气质量评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空气环境质量要求,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应选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

项目区是纯农业区,无工矿企业污染。

2007年5月,我们对项目区某村和黄坝农田大气环境进行监测,结果表明:

某村和黄坝农田大气环境检测结果的各项指标均未超过标准,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氟化物、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等含量均达到国家规定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位0.31和0.33,小于0.5,属于清洁级。

4.2.2土壤质量评价

通过设立指标对项目区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参评因子有8个,除土壤pH值外,将其余7个因子分为严控指标(镉、汞、砷、铬)和一般控制指标(铅、六六六、DDT)两大类,评价标准采用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条件,采用多点采样进行化验,结果显示,项目区土壤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条件标准。

芦笋产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单位:

mg/kg

采样地点

超标污

染物

单项污染指数Pi

综合

等级

Cd

Hg

As

Cr

Pb

DDT

六六六

P平

Pmax

P综

某村

0.3

0.11

10.83

100.30

22.50

黄坝

0.28

0.13

10.85

100.60

22.70

4.3灌溉水质量评价

通过定量指标对项目区灌溉水进行了评价,分为严控指标和一般控制指标两大类,铅、镉、汞、砷、铬为严控指标,pH、铜、锌、COD、氟化物为一般控制指标。

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