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中考古文试题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85442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中考古文试题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九年级下中考古文试题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九年级下中考古文试题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九年级下中考古文试题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九年级下中考古文试题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中考古文试题集Word文档格式.docx

《九年级下中考古文试题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中考古文试题集Word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下中考古文试题集Word文档格式.docx

”楚王问其故。

”楚王曰:

“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墨子•公输》,有删改)

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

平民。

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故称布衣。

B.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九:

九种(攻城的方法)。

C.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休祲:

吉凶的征兆。

休,吉祥;

祲,不祥。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

入侵。

8.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挺剑而起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B.虽杀臣,不能绝也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子墨子九距之

D.仓鹰击于殿上子墨之闻,起于鲁

9.下列各项是对两则文言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表现的都是面对强敌,要避免战争除了理直气壮、义正辞严、不畏强暴外,更重要的是艰苦的实践精神,只有把道义与实力结合,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B.【甲】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根本原因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C.【乙】文楚王“吾请无攻宋矣”是因为“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D.【甲】【乙】两文从写作方法看都用了对比手法。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后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晋献公以垂棘①之璧,假道于虞②而伐虢③,大夫宫之奇④谏曰:

“不可。

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⑤也。

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

”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

晋已取⑥虢,还反灭虞。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垂棘,一座山的名称,盛产玉石。

②虞(yú

),周朝诸侯国名,在今山西。

③虢(guó

),周朝诸侯国名,在今河南。

④宫之奇,虞国的谏议大夫。

⑤德,恩德。

⑥取,攻占。

(三)09广东省深圳市

(甲)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子?

传不习乎?

”(节选自《论语十则》)

(乙)子墨子起,再拜,曰:

“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节选自《墨子·

公输》)

7.《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

请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3分)

8.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请你先简要解释“兼爱”或“非攻”的意思,然后简答:

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4分)

(1)

(2)

(四)09山东省枣庄市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公输盘不说:

②请说之:

③知而不争:

④不可谓知类:

8.用“/”线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1分)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9.翻译下面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

10.

(1)第一段交代子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

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2)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

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位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①与鲁班有关的成语:

②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11.墨子劝服公输盘的语言颇具特点,从论辩技巧上看,你认为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参考答案

(一)19、B20、我知道你用来抵御我的方法,我不说。

21、明白告诉公输班与楚王,宋国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公输班和楚王不敢轻举妄动,迫使楚王打消攻宋的念头。

(二)7.B8.A9.B

(三)答案:

7、3分。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忠“与“信”是老师谆谆教诲、反复传授的修身之道,我是不是经常对照它来做呢?

8、4分。

解释兼爱:

却“兼相爱”。

也就是“爱他人”,博爱之意。

非攻:

不发动战争,不攻伐侵略。

简答:

示例:

既要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又要关爱他人(或不侵害他人)。

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水准,才能消除对立,和睦共处。

这两者对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四)7.①同“悦”,高兴②解说③劝谏,劝阻④明白事理

8.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9.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10.

(1)闻、起、行、至、见。

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2)班门弄斧墨守成规

11.采取迂回战术。

先不直接说事由,而是用类比手法,诱发对方亮明观点,然后反驳。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汇编

2009年辽宁省十二市

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8—10题。

(10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王①,帝②第五子元杰也。

尝作假山,召僚属③置酒,众皆褒美,坦④独俯首。

王强使视之,坦曰:

“但见血山,安得假山。

”王惊问故,坦曰:

“坦在田舍时,见州县督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

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

”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

[注]①王:

指益王赵元杰。

②帝:

宋太宗。

③僚属:

下属官吏。

④坦:

指姚坦。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又何间焉?

()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3)众皆褒美,坦独俯首。

()(4)尝作假山。

9.翻译选文中画“”的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

(2)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

10.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鲁庄公与宋太宗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有何相同之处?

(2分)

答:

2009年辽宁阜新市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9~12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何以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

有人从长安②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⑤意告之。

因问明帝: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⑥?

”答曰:

“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⑦。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

更重问之,乃答曰:

“日近。

”元帝失色,曰: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⑧?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元帝:

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

②长安:

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

③洛下:

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

④潸然流涕:

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

潸(shān),流泪的样子。

涕,眼泪。

⑤东渡:

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

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

意谓,认为。

⑦居然可知:

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

⑧邪(yé

):

同“耶”。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_______________

(3)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______(4)元帝异之__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具以东渡意告之。

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12.[甲][乙]两文都主要以描写来表现人物。

[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的__________________。

(一)9.

(1)赐福、保佑。

(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为什么。

(4)对……感到惊奇。

(每小题0.5分,共2分。

)10.

(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

(2)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

(每小题2分,共4分。

)11.广开言路、礼贤下士;

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共2分。

)12.语言;

机智、聪颖、聪敏、机敏、聪明、随机应变等(答出其中一个词语即可)(每空1分,共2分。

2008北京市密云县

文言文阅读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1—14题。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小惠未徧徧:

()

(2)彼竭我盈盈: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用原文回答)(3分)

答案:

11.答案:

A12.答案:

(1)同“遍”,普遍

(2)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答案:

13.(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14.大国难测,怕有埋伏;

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2008年威海市初中升学考试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2题。

(8分)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B.①弗敢加也,必以信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C.①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D.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虽不能察,必以情②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B.①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①登轼而望之②先天下之忧而忧

D.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②其真无马邪

1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

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一)(共8分)9.C(2分)10.D(2分)11.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

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12.政治上取信于民;

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2008年四川省宜宾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2题(12分)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十年春,齐师伐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B、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郦道元《三峡》)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21、理解文段内容,然后填空。

(每题3分,共6分)

(l)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

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均用原句答)

22、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4分)

(l)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12分)20、D(A:

前一个“师”为”军队”,后一个“师”为“老师”;

B:

前一个“属”为“一类”,后一个“属”为“连接”;

C:

前一个“安”为“养生的东西”,后一个“安”为“怎么”。

)(2分)21、(l)齐鲁长勺之战(l分);

取信于民(l分),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分,答出一点即给分)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l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分)22、(l)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去访察,但也要根据实情来对待。

(2分)

(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很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去追击他们。

(均意合即可)(2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8分)

18.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又何间焉间:

②小惠未徧徧:

③神弗福也福:

④牺牲玉帛牺牲:

19.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小大之狱/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忠之属也。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

“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5分)

曹刿:

鲁庄公:

(四)18分18、略19、B20、略21、曹刿:

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

2008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6—9题。

(14分)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2)何以战以:

(3)今日进退等死等:

7.翻译文中画横线语句。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

8.下列语句中表现曹刿指挥谋略的有(),表现宗泽热爱国家的有()。

(只填序号)(4分)

①公将战,曹刿请见②齐人三鼓。

刿日:

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④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

⑤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⑥是行不生还矣

9.曹刿和宗泽亲临指挥,各自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请分析这两次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何异同。

6.

(1)间:

参与;

(2)以:

凭借;

(3)等:

同样。

7.

(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消退了,第三次击鼓兵的士气就衰竭了。

(2)敌人能醒悟而退兵当然好,不这样的话怎么能屈服于金人而辱君王的使命呢?

8.②③④⑥9.相同点:

指挥得当,以勇气获胜。

不同点:

曹刿抓住了有利的反击时机和追击时机;

宗泽知己知彼,置之死地而后生。

2009年北京怀柔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齐师伐我伐:

(2)牺牲玉帛牺牲:

(3)小大之狱狱: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肉食者鄙翻译:

(2)可以一战翻译:

(3)一鼓作气翻译:

12.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10.答案:

(1)讨伐,进攻

(2)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3)案件11.答案:

(1)居高位、享厚禄的贵族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12.答案:

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

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评分:

战争之前、实战过程中两个要点各1分。

2009年浙江义乌

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又何间(参与)焉        B、肉食者鄙(地位低)

C、战则请从(跟随)        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长跪而谢之曰

  C、辍耕之垄上           D、小大之狱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9、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

16.B(2分)  17.D(2分)  18.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按实情来判断。

(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19.政治上要取信于民(2分,意思对即可)

2007年四川省资阳市

(三)(14分)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乙文)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

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

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⑧。

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

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

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

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

①廉范:

廉颇的后代。

 ②故事:

按旧例。

 ③虏:

敌人。

 ④移文:

发文书。

 ⑤传檄:

发出紧急公文。

 ⑥交缚:

交叉缚扎。

 ⑦热火:

点火。

 ⑧星列:

象星一样布满。

 ⑨待旦:

等到天亮。

 ⑩褥食:

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望其旗靡()会匈奴大入塞()

俄而,斩首数百级()范兵不敌()

公将鼓之()范乃令军中褥食()

21.用“/”划出下边一句话的朗读停顿。

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⑵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23.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

第一次是在之时,第二次是在之时(用原文填空,2分)。

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

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

(可用原文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4分)

24.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

20.倒下正遇上一会儿抵挡助词,无实义就21.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22.

(1)第一次击鼓气士气大振,第二次击鼓士气有所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消逝怠尽。

(2)吏想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廉范不肯,亲自率领士兵抵抗。

23.彼竭我盈,(故克之);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分)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

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

(2分)24.知己知彼或抓住战机。

(答出其中一点即给分)

2007年潜江市、仙桃市江汉油田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对曰: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

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

谍④出曰:

“原不过一二日矣!

”军吏以告,公曰:

“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

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

”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

(《国语·

文公伐原》)(12分)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

②[令]限令。

③[疏军]撤兵。

疏,散、撤。

④[谍]刺探军情的人。

⑤[信]信用。

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

⑦[孟门]原国地名。

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又何间焉()

(2)公令疏军而去之()

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2分)

A.可以一战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门人弟子填其室D.令以三日之粮闻寡人之耳者

10.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文段理解。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和鲁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