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6379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文档格式.docx

《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文档格式.docx

A.①⑤②⑥③④B.①⑥③④⑤②

C.⑥③④①⑤②D.⑥④②⑤③①

5.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3分)

国内的书店为何无法在专业阅读与公共阅读之间作出区分?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专业研究者往往不重视公共文化的培育,更不愿投入到公共写作中去,而政府与社会对于公共文化从业者的压制与吝啬,也使得公共文化雪上加霜,反倒成为一种奢侈消费。

要么去听于丹,要么只能硬着头皮去读章太炎的国学。

显然,这是一种深刻的公共智识危机,它不仅限制了国人的阅读乐趣,而且加剧了知识鸿沟,它让专业研究者越来越远离公共的知识需求市场,并且多少还有一些带着孤傲的自鸣得意;

另一方面,“无良书商”攒集着各种不可靠的鸡汤知识读本,获取丰厚的利润。

A.要消除知识鸿沟必须充分重视公共文化的培育。

B.当前图书市场出版物品种单一限制了国人的阅读乐趣。

C.专业研究者应担负为公众提供适合的公共阅读产品的责任。

D.“无良书商”追求丰厚的利润使公众的阅读成为奢侈消费。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奇零草①序

[清]姜宸英

予得此于定海,命谢子大周抄别本以归。

凡五七言近体若干首,今久失之矣,聊忆其大概,为之序以藏之。

呜呼!

天地晦冥,风霾昼塞,山河失序,而沉星殒气于穷荒绝岛之间,犹能时出其光焰,以为有目者之悲喜而幸睹,虽其掩抑于一时,然要以俟之百世,欲使之终晦焉,不可得也。

客为予言:

“公在行间,无日不读书,所遗集近十余种,为逻卒取去,或有流落人间者。

此集是其甲辰以后,将解散部伍,归隐于落迦山所作也。

”公自督师,未尝受强藩节制,及九江遁还,渐有掣肘,始邑邑不乐。

而其归隐于海南也,自制一椑②,置寺中,实粮其中,俟粮且尽死。

门有两猿守之,有警,猿必跳踯哀鸣。

而间之至也,从后门入。

既被羁杭城,远近人士,下及市井屠贩卖饼之儿,无不持纸素至羁所争求翰墨。

守卒利其金钱,喜为请乞。

公随手挥洒应之,皆正气歌也,读之鲜不泣下者。

独士大夫家或颇畏藏其书,以为不祥。

不知君臣父子之性,根于人心,而征于事业,发于文章。

虽历变患,逾不可磨灭。

历观前代,沈约撰《宋书》,疑立《袁粲传》,齐武帝曰:

“粲自是宋忠臣,何为不可?

”欧阳修不为周韩通立传,君子讥之。

元听湖南为宋臣李芾建祠,明长陵不罪藏方孝孺书者,此帝王盛德事。

为人臣子处无讳之朝,宜思引君当道。

臣各为其主,凡一切胜国语言,不足避忌。

予欲稍掇拾公遗事,成传略一卷,以备惇史之求,犹惧搜访未遍,将日就放失也。

悲夫!

【注】①《奇零草》为明末清初民族英雄张煌言的诗集,因为写于“或提师北伐,或避虏南征”的战斗岁月的间隙,颇多散佚,“零落凋亡,已非全豹”,故名“奇零草”。

②椑:

棺材。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实粮其中实:

填满

B.而间之至也间:

从小路

C.守卒利其金钱利:

贪图

D.元听湖南为宋臣李芾建祠听:

听任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煌言的诗集之所以残缺不全,原因之一是战火动乱,未善保存;

二是清廷严禁存传抄录,更不用说刊刻了。

B.文章以“争求翰黑”的“市井屠贩卖饼之儿”与“畏藏其书”的“士大夫家”对比,暗含对士大夫贪生惧祸的指斥。

C.文章列举前代修史中正反两方面的史实,赞颂历代帝王的盛德,批评沈约、欧阳修等人明哲保身的做法。

D.作者身处“天地晦冥”之世,不能直言胸臆,故序文叙事不求其详,论理不求其透,文辞隐晦曲折。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9分)

(1)虽其掩抑于一时,然要以俟之百世,欲使之终晦焉,不可得也。

(2)不知君臣父子之性,根于人心,而征于事业,发于文章。

9.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写作这篇序言的目的。

(4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南曲

于鹄

偶向江边采白蘋,还随女伴赛江神。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采莲子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1)比较两首诗主人公的不同形象。

(6分)

(2)前人评价《江南曲》“一片心情只自知,‘偶向’‘还随’‘暗掷’妙极形容”,请作简要分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

(《庄子·

逍遥游》)

(2)此中人语云:

“▲。

”(陶渊明《桃花源记》)

(3)▲,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4)岂无山歌与村笛?

▲。

(白居易《琵琶行》)

(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苏轼《赤壁赋》)

(6)▲,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7)子曰:

“老者安之,▲,少者怀之。

”(《论语·

公冶长》)

(8)▲,不焚林而猎。

(《淮南子·

主术训》)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赛里木湖

周涛

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特别是当你处在人生的秋天。

让溪流聚集起来,让河水交汇起来,让雨水或雪水贮蓄起来,根据地形自然的状态,造成一个非人工的海子,那就是湖。

湖不是海——它没有那么伟大;

湖也不是水库——它要柔和自然得多;

一般说来,它躺在那儿。

它使周围变得潮湿了一些,滋润了一些;

它使天空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蓝;

使近处的山呈黛色,阴坡的松林幽静,使远处的山白发肃然。

一般来说,它躺在那儿。

它不像山那样远远地就跑过来迎接你,而是躺在那儿,等着你突然发现它。

它喜欢静静地微笑着看你吃惊。

这就是赛里木湖。

一个思想就应该是这样,经过无数条水系的源源不断的补充,经过地貌之下的颅骨加固合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圆或椭圆的、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

思想之所以称为思想,就因为它是圆的。

从它的任何一点出发,走完全程终点都复合在起点上。

瞧,被称为思想的这个东西有多么深邃,同时又有多么清澈透明!

它深邃到使人不敢轻率地去游泳,仅只挽起裤腿在岸边浅涉一番,就足以使人领略到它的内涵,它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吸力;

而它的清澈透明,则让人一望见底却倒吸一口凉气,那见底的明澈里,反射着无数层游动的光影、光环、光斑,造成无法分辨的幻象,使真实与虚幻浑然一体,因而更加捉摸不清。

这是那种比浑浊更深奥百倍的明澈!

赛里木湖——多美的名字!

这名字本身就有一种清澈的深邃,有一种高雅的韵味,有一种特殊的蓝,令人心醉。

你是伟大的海洋在撤离时留给伊犁河谷的一滴巨大的泪珠。

汪汪的,闪闪的,既像美人腮边泪也像英雄颊上泪,妩媚而又刚健。

你就是我们的海。

在亚洲腹地远离海洋的地方,你给了我们一个海的缩影,一个海的模特儿,让我们按照你的面貌在想象中放大去理解。

因而,你又是本关于海的初级教科书。

当我们散步在你身边的时候,可以看到成群的水鸟翩飞降落,成为浮动在水面的一片黑点,同时浴着水色和光影。

身材修长的马正垂着颈,披着头发,小小翼翼地亲吻你的水面,唯恐不慎弄皱了你的面容。

你与牧人的世界如此和谐。

他们爱你,你也爱他们。

你从不曾因为他们贫穷而鄙弃他们,相反,你把自己当成他们当中的一员,和他们气味相投。

你就是在他们当中找到平静的,你必须平静才能生存下去,而这,只有牧人才能给你。

那些城市里的“湖”,你当然知道它们的窘状和自得难解难分,它们是供人娱乐的一池,而你,才是真正的湖。

总是这样,在远离喧闹的地方,思想默默地积蓄、沉淀,变得清澈起来,辽阔起来。

所有的游客和路人,在你的身边赞叹,夸奖,似乎在这片刻,你成了他们的一样东西,而与牧人毫无关系,然后,他们拍拍屁股,驱车远去,你仍留在牧人身边,谁也带不走你。

在众多的游客和路人当中,有人感觉到一丝惭愧吗?

面对你,有人照到自己灵魂深处的弱点吗?

若有,他可能会想到这些。

赛里木湖,人们是多么肤浅又多么自以为是呀,我愿意代替他们向你道歉,说:

“我们对不起你!

它听也不听。

脸上犹自泊着宁静神秘的微笑。

(节选自《伊犁秋天的札记》)

12.“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从文章内容看,思想与湖有哪些相似点?

13.文中用了哪些对比来突出赛里木湖的特点?

请简要说明。

14.本文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5.探究文章结尾处“我们对不起你!

”一句的丰富意蕴。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美的历程》结语

李泽厚

①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到这里就告一段落。

不知鸟瞰式的观花,能够获得一个虽笼统却并不模糊的印象否?

②艺术的各种突出的不平衡性,经常使人怀疑究竟能否或应否作这种美的巡礼。

艺术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艺术各部类之间的不平衡,使人猜疑艺术与社会条件究竟有无联系?

能否或应否去寻找一种共同性或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总体描述?

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可以出现文艺高峰;

政治强盛、经济繁荣之日,文艺却反而萎缩。

同一社会、时代、阶级也可以有截然不同、彼此对立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流派。

……这都是常见的现象。

客观规律在哪里呢?

韦列克就反对作这种探究。

但我不能同意这种看法,因为所有这些,提示人们的只是不应作任何简单化的处理,需要的是历史具体的细致研究;

只要相信人类是发展的,物质文明是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而不是直接)决定于经济生活的前进,那么这其中就总有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在通过层层曲折渠道起作用。

例如,由于与物质生产直接相连,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某些艺术部类如建筑、工艺等等,就要昌盛发达一些。

相反,当社会动乱生活艰难的时期,某些艺术部类如文学、绘画(中国画)却可以相对繁荣发展,因为它们较少依赖于物质条件,正好作为黑暗现实的对抗心意而出现。

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历史地具体地去研究探索便可以发现,文艺的存在及发展仍有其内在逻辑。

③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如此久远的古典文艺,为什么仍能感染着、激动着今天和后世呢?

解决艺术的永恒性秘密的钥匙究竟在哪里呢?

一方面,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时代的新作,诚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尽管是莎士比亚,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

艺术只有这样才流成变异而多彩的巨川;

而从另一方面,这里反而产生继承性、统一性的问题。

譬如说,凝冻在上述种种古典作品中的中国民族的审美趣味、艺术风格,为什么仍然与今天人们的感受爱好相吻合呢?

为什么会使我们有那么多的亲切感呢?

是不是体现在这些作品中的情理结构,与今天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有相呼应的同构关系?

人类的心理结构是否正是一种历史积淀的产物呢?

也许正是它蕴藏了艺术作品的永恒性的秘密?

也许,应该倒过来,艺术作品的永恒性蕴藏了也提供着人类心理共同结构的秘密?

生产创造消费,消费也创造生产。

心理结构创造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人类传流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

然而,它们既不是永恒不变,也不是倏忽即逝、不可捉摸。

它不会是神秘的集体原型,也不应是“超我”。

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作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魂灵的心理学。

而这,也就是所谓“人性”吧?

④重复一遍,人性不应是先验主宰的神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可以说,它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象、理解的感情和知觉,也就是积淀了内容的形式。

⑤美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那么尽管如此匆忙的历史巡礼,对于领会和把握这个巨大而重要的成果,该不只是一件闲情逸致或毫无意义的事情吧?

(有删改)

16.请根据这篇文章,推断《美的历程》一书的主要内容。

17.请简要概述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18.古典文艺为何仍能感染激动着今天和后世?

作者对此提出了怎样的解释?

七、写作(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位小女孩骑单车违规逆行,剐蹭了一辆奔驰车。

司机让她给家长打电话来处理问题。

女孩紧张得哭了起来,路人纷纷过来围观。

有人觉得司机不近人情,劝他不要为难孩子。

司机说,赔偿事小,但要让女孩知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语文(附加题)2017年5月

本部分为选考历史科目学生加试内容。

总分40分。

考试时间30分钟。

请按照题号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

(10分)

陈平佐汉,志见社肉;

李斯亡秦,兆端厕鼠。

推微知著,固智士之相机;

搜间传神,亦文家之妙用也。

但必得其神志所在,则知图画名家,颊上妙于增毫。

苟徒慕前人文辞之佳强寻猥琐以求其似则如见桃花而有悟遂取桃花作饭其中岂复有神妙哉!

(节选自章学诚《文史通义》)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5分)

21.李斯向秦始皇提出“书同文”的建议,把▲作为统一书体。

(1分)

22.这段材料谈细节描写,用自己的话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赤壁之战,曹操败退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未在险要处设伏,被关羽义释,回到江陵后大哭杨修,把责任推给谋士。

B.《风波》中赵七爷对七斤骂自己“贱胎”耿耿于怀,趁七斤没有辫子,挟私报复,可见其内心深处的狭隘、阴暗和狠毒。

C.《边城》中老船夫教导孙女要有一种坚强的精神:

“不管有什么事皆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D.《子夜》借范博文所谓的封建僵尸风化的议论,揭示了吴老太爷受上海五光十色景象刺激中风而死这一情节隐含的意义。

E.哈姆雷特以为是叔叔在偷听而误杀奥菲莉亚的父亲波洛涅斯,他为此陷入了深深的悔意中,性格也变得复杂而多疑。

24.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中的贾探春有“敏探春”之称,根据“偶结海棠社”“兴利除宿弊”“抄检大观园”三回中的有关情节,概括探春的“敏”表现在哪些方面。

(2)《老人与海》中,老人独自驾着小船出海捕鱼,当他通过紧绷的钓线发现有大鱼上钩并拖着小船向远海游去时,几次大声地说“真希望那孩子在我身边”“要是那孩子在就好了”,这体现了老人什么样的心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关于陆游的艺术,也有一点应该补充过去的批评。

非常推重他的刘克庄说他记闻博,善于运用古典,组织成为工致的对偶,甚至说“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

后来许多批评家的意见也不约而同。

这当然说得对,不过这忽视了他那些朴质清空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抹杀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们发现他时常觉得寻章摘句的作诗方法是不妥的,尽管他自己改不掉那种习气。

他说:

“组绣纷纷炫女工,诗家于此欲途穷”;

又说: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

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弘大。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又针对着“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议论说:

“今人解杜诗,但寻出处……如《西昆酬唱集》中诗何尝有一字无出处?

……且今人作诗亦未尝无出处……但不妨共为恶诗耳!

”字句有“出处”并不等于诗歌有出路。

什么是诗家的生路、“诗外”的“工夫”呢?

陆游最值得注意而一向被人忽视的是下面的主张。

“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

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

“大抵此业在道途则愈工……愿舟楫鞍马间加意勿辍,他日绝尘迈往之作必得之此时为多。

”换句话说,要做好诗,该跟外面的世界接触,该走出书本的字里行间,跳出蠹鱼蛀孔那种陷人坑。

“妆画虚空”“扪摸虚空”原是佛经里的比喻,“法不孤生仗境生”“心不孤起,仗境方生”也是禅宗的口号。

陆游借这些话来说:

诗人决不可以关起门来空想,只有从游历和阅历里,在生活的体验里,跟“境”碰面,才会获得新鲜的诗思。

至于他颇效法晚唐诗人而又痛骂他们,很讲究“组绣”“藻绘”而最推重素朴平淡的梅尧臣,这些都表示他对自己的作品提出更严的要求,悬立更高的理想。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有删改)

25.从这段文字看,陆游的诗歌有哪些艺术特点?

26.请具体解释“法不孤生仗境生”在文中的意思。

(5分)

27.请分析本文对读者学习写作有哪些指导意义。

语文参考答案

1.D2.B3.A4.C5.D

6.B(3分)7.C(3分)

8.

(1)虽然它一时被埋没压制,可是哪怕等到百代(年)之后,想使它永远晦暗无光,也是不可能的。

(“掩抑”“俟”“晦”“不可得”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不知道忠君孝父的本性,植根在人们心中,并且在人们的行为处事中得到显现,在人们的文章里得到阐发。

(“性”“根”“征”“发”各1分)

9.①颂扬张煌言崇高的民族气节;

(或“寄托对张煌言对仰慕敬重之情”、“赞扬《寄零草》这部诗集的光辉价值”)(2分)

②表达将先烈事迹和遗作传之后世的心愿。

(2分)

【参考译文】

我在定海得到这部诗集,吩咐谢大周另抄录一部回来。

总共有五七言近体诗若干首,现在遗失很久了,姑且回忆诗集大概的内容,并为它作一篇序保存起来。

呜呼!

天地昏黑,大风扬尘白日暗淡,山河颠倒,而如一颗失去气力沉落于荒岛绝地的星星,还能不时地放射出它的光亮,让人们在悲喜之中有幸可以看到,虽然它被压制埋没于一时,可是哪怕等到百代之后,想使它永远晦暗无光,也是不可能的。

有宾客对我讲:

“张苍水在军旅中时,没有一天不读书,他所留下的文集近十余种,都被看押他的士兵拿去,或许还有流落在人间的。

这部集子是甲辰年以后,张苍水解散部队,归隐落迦山的时候所作的。

”张苍水自从统领部队以来,不曾受到过势力强大的藩镇管辖,等到他从九江逃回后,逐渐受人掣肘,他才郁郁不乐。

在潜隐于海岛的时候,他自己做了一口棺材放在寺庙里,在棺材里面放满了粮食,等粮食吃完了就死。

门前有两只猿猴把守,有警报,猿猴就跳跃哀鸣。

而奸细的到来,是从后门进去。

他被羁押回到省城以后,远近的人士,以及民间的屠夫商贩之类,没有人不拿着纸绢来到羁押所,争着求取张苍水的墨迹。

看守因能得到求墨者的钱财,乐得替他们向张苍水求字。

而张公就随手挥写来应付他们,写得都是如《正气歌》这样的作品,读了很少有人不为之落泪的。

只是士大夫家有的很害怕收藏他的书,认为会招来灾祸。

这些人不知道忠君孝父的本性,植根在人们心中,并且在人们的行为处事中得到体现,在人们的文章里得到阐发。

即使经历变故和患难,这种伦理却更不会被磨灭。

回看前代历史,沈约撰写《宋书》,对是否为袁粲立传有疑虑,齐武帝说:

“袁粲本是宋的忠臣,为什么不可以立传呢?

”欧阳修不为北周的韩通立传,君子批评他的做法。

元代听任湖南民众为南宋忠臣李芾建祠堂,明代长陵的成祖不给藏有方孝孺书的人治罪,这些都是表现帝王盛德的事情。

作为臣子的,处于没有忌讳的时代,应该想着引导国君走正当的道路。

做臣子的各为其主,所有前朝的文字著作,不该回避忌讳。

我打算稍稍收集整理张公的遗闻旧事,写成一部传略,以备忠实公正的史书采用,还在担心我搜求寻访不完全,那张公的材料就将一天天地散失了。

悲哀呀!

10.

(1)《江南曲》中刻画了一位神情恍惚、含蓄深情的思妇;

《采莲子》中刻画了一位情窦初开、大胆纯真的采莲少女。

(2)“偶向”“还随”表现女子在欢快热闹的活动中只是无意识地跟随女伴信手摘花、祭神祈福;

“暗掷”摹写出女子切盼远人归来而又不欲人知的微妙心理。

11.

(1)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不足为外人道也

(3)闲来垂钓碧溪上(4)呕哑嘲哳难为听

(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6)斜阳草树

(7)朋友信之(8)不涸泽而渔

12.融汇贯通(由各自领域内的多个支系汇聚而成),自成体系,深邃明晰,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在远离喧闹的地方,默默地积蓄沉淀清澈辽阔)。

13.与海对比,写湖的平凡;

与水库对比,写湖的柔和自然;

与山对比,写湖的内敛安静;

与城市里的湖对比,突出赛里木湖的自在独立;

游客、路人与湖的关系跟牧人与湖的关系对比,突出湖的独立而有尊严。

(每点1分,答出五点得6分)

14.第一问:

前半部分用第三人称写湖,用第二人称称读者,后半部分用第二人称写湖;

(2分)第二问:

有助于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

营造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表达对赛里木湖由衷的喜爱与赞叹。

15.游客和路人不能理解赛里木湖的深邃,用喧闹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作者为人们的肤浅和自以为是向赛里木湖道歉;

表达了作者对人类以自我为中心娱乐消费自然的愧疚自省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6分,每点3分)

16.①回顾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历程;

②研究中国古典文艺存在及发展的内在逻辑;

③探寻艺术作品永恒性的秘密。

(6分,每点2分)

17.首先指出艺术发展存在的各种突出的不平衡性,使人怀疑甚至否定艺术发展规律的存在;

然后表明自己的看法,并陈述理由;

最后得出结论,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文艺的存在及发展是有内在逻辑的。

18.人类的心理结构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因而不同时代的人的心理结构有共通之处,经典艺术作品创造、体现了人类流传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

19.写作(70分)

语文附加题参考答案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