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实习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6127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湿地实习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湿地实习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湿地实习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湿地实习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湿地实习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湿地实习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湿地实习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湿地实习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湿地实习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多处于岸边采用水生

  植物加固,少数岸边以木桩加固,岸边大量种植桑树与柿树。

  农田:

大量分布于绿堤周边,主要以种植绿色蔬菜为主,长

  度以100米到200米不等。

每隔两米挖渠供水分流动。

  景观廊道:

连接湿地东门与中部福堤。

每隔300至400米

  设立休息区域。

除休息区域,沿途以不同层次的自然景观作为风

  景,立体感强。

  人文景观条件

  绿堤周围的湿地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西溪湿地自良渚文化时

  期已经发展出雏形,汉唐时期开始有人类活动,明清时期百姓开

  始在岸上养蚕、水塘里养鱼,逐渐形成“千塘百堰”的形态。

很多文人骚客聚集于此,教书作画,养活自己,文教事业颇为发达。

  3绿堤景观构思分析

  构思立意

  绿地作为一个湿地文化的观光长廊,其设计构思体现了出以下特征:

  湿地保护:

利用西溪原有的湿地资源,由水下至岸边,种植多层次的水生植物,不但美观丰富,而且具有实际净化空气价值,给游客还原一个真实的湿地样貌。

  农业种植:

利用西溪原有的土地资源,种植瓜果蔬菜,形成另一种田园风景,对长期居住于城市看腻优美庄严景观的游客具有一定吸引力。

  植物景观:

在一些道路边利用空间起伏的特色种植芳香花,精心选择特色植物,有香有色。

另外设置一些岔道,在岔道边开发些花园,增加绿堤的空间丰富感。

  总体布局

  功能分区

  根据场地的地质情况,因地制宜。

  将景观分为了三个区域:

湿地区、农耕区、

  台地区。

农耕区

  湿地区:

湿地区是绿堤的主要区域。

  具有观赏、保护环境、提供鸟类栖息地等

  多种用途。

设计通过将一部分湿地展现给

  游客,一部分隐藏起来达到利益的最大花园区湿地区

  化。

充分体现了其观赏性和科研性。

  农耕区:

此地土壤营养丰富,适宜耕种。

因而因地制宜,在此耕种瓜果蔬菜。

即达到经济效益,又为游人带来正宗的乡间风情。

  花园区:

为了丰富绿堤的景观层次,突出湿地的优美,在堤边设置若干花园,种植多种鲜艳花朵。

为绿堤的四季增添不同的色彩。

  交通流线

  整个绿堤由东向西1600米,宽7米。

交通流线十分清晰。

是游人自东门游玩的必经之路。

  路边有一些深入湿地的岔路,有些供游人游览路边花园,有些供游人深入湿地,还有些是供工作人员养护湿地。

  竖向设计

  景区顺应原有的地形地貌,自西向东遍布密密麻麻的湿地,加上岸边主要由桑树与柿树组成的树林,在空间上处于内向与外向相结合的空间结构。

生态敏感区用植物阻挡游览路线更加加强了空间密闭感,告诉游人此处不能入内。

在苏堤与福堤的交界处,有一大水湖,由一几何廊道穿过,烘托出空间的灵活感。

  主要游线引导:

体验湿地的环境,并通过种植丰富多彩的植物来引导游人走向福堤。

  植物群落

  湿地绿堤湿地菜园

  植被规划

  尽量保留迹地区内原有植被,维持生态系统的延续。

并对原先杂乱无章的湿地植被做一定调整。

特别是绿堤周边的植物。

种植了:

  湿生植物:

如芦苇、芦荻、野茭白、黄菖蒲、香蒲等。

通过颜

  色,形状的差异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是绿堤的主题植物。

  滨水植物:

如蒲苇、云南黄馨、栀子、野蔷薇等。

种植于湿地

  边,不仅可以坚固坡体,还可以衬托水景,特别是它们的倒影映在水

  面,形成美丽的景观。

  重要景点设计

  湿地植物园

  植物园位于绿堤南侧,景区主要是一大池塘。

一条长长的亲水栈道环绕在塘边。

  供游人近距离观赏湿地景观。

顺着池塘边的亲水栈道,

  不时能看到机制白鹭栖息在池塘边的

  草坪中。

丰富的植物群落,如:

千屈菜群落、菰群落、荻群落、

  菖蒲群落等,给人们带来视觉上多样的感觉。

  水下观光长廊

  是目前国内最长的一座室外水下观光长廊,呈曲尺形在水

  塘内蜿蜒,总长137米,宽3米,高米,两侧为厚8厘米

  的亚克力玻璃。

游客走入长廊,能看到睡莲、碗莲等浮叶植物;

  四角菱、野菱等漂浮植物;

芦苇、菖蒲、野茭白等挺水植物。

  材料的运用

  设计中对材料的选择能够反映一个场所的自然、历史和文化内涵,而

  适当的材料选择和运用的方式能帮助传达和唤起一个场所的特定历史记

  忆。

  绿堤在设计中主要运用了石材和木板这两种材料。

  作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的遗迹,石材最能体现现场的历史记忆。

  设计师通过石材,来进行绿堤与有些亲水栈道的铺装,加强了地块的历史

  沧桑感。

  木板是纯天然材料。

利用木板铺设一些生态廊道,对环境没有

  影响。

木板的纹理,也体现了景区的时代感。

行走于木质廊道上。

  可以感到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

  4对于绿堤景观设计的思考

  基址景观特征

  作为一块历史悠久的湿地资源,把握湿地这一特性对其进行小规模的调整是最为重要的。

从景观生态学来讲,湿地对保护环境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我们应该合理的利用它,丰富它的植物群落,让它更高效的为环境的维持做出贡献。

  开发利用方式

  对于遭受到人为破坏的湿地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使其恢复成一个与当地自然界相和谐的生态系统,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湿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根据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特点以及发展方向来兼容人类活动,合理的开发利用湿地。

  景观设计手法

  在确定了基本的开发利用方向后就需要运用景观的设计手法重新整合组织场地的景观要素,创造满足需求的有一定功能的场所,并且应充分考虑到该地区的生态敏感性,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充分尊重自然环境。

  结语

  此次实习收获颇丰,通过实际考察与文献阅读深入了解了湿地的运作模式与景观特征,了解了如何合理高效却又不大动干戈的对景观进行改造,丰富。

相信此次考察对接下来的毕业设计能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彭玉-西湖风景区水生植物调查及其应用评价研究[A].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XX

  [2]郭沛涌-杭州西湖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J].环境保护科学,20XX

  [3]陈文岳,郑花兰-西溪湿地水质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A].杭州农业科技,20XX

  篇二:

  姓名:

肖巧玲

  学号:

小组:

湿地植物兴趣小组指导老师:

雷霆、李红丽

  1、序言

  20XX年10月21日,在李红丽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到达湖南汉寿西洞庭

  湖自然保护区,进行为期10天的野外教学、科研、实习。

本次实习中,我们

  的主要实习内容是在西洞庭湖进行植物样方调查,了解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

开展鸟类监测活动,了解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

调查走访青山垸社区,了解保护区的社区共管成效;

并对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内水体、土壤等相关环境因子作调查了解。

  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我们的实习提供了极大地帮助,安排了保护

  区鸟类、鱼类、植被、社区共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随行解说,让我们对湿地保护区的了解更加深入透彻。

  2、实习地点基本情况

  保护区于1998年1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XX年1月,被列入

  《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我国当时仅有的27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20XX

  年12月,保护区与汉寿县湖洲管理局合并,组建为新的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

  然保护区管理局,由原来的正科级升格为副处级事业单位。

保护区管理局下设办公室、计划财务科、资源保护科、宣传教育科、旅游管理科及蒋家嘴分局和岩汪湖分局、共有员工39人。

  地理位置

  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华中地区湖南省汉寿县境内,所处地理

  位置为:

东径111°

48ˊ50″—112°

16ˊ40″,北纬28°

49ˊ50″—29°

08ˊ50″,总面积35680公顷,其中,湿地面积26960公顷。

区内永久性淡水湖面积

  21710公顷,占湿地面积的81%;

人工湿地包括水产池塘、水塘、灌溉地、农用泛洪地,面积3466公顷,占湿地面积的13%;

永久性的河流面积1784公

  顷,占湿地面积的6%。

其中核心区面积万公顷,缓冲区面积万

  公顷,实验区面积万公顷。

在权属上。

万公顷划归保护区管理,

  万公顷划归县水利会管理,万公顷划归周边乡镇管理。

  保护目的

  保护区以水禽、水禽栖息地以及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以阻止湿

  地进一步萎缩退化和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要目标。

  洞庭湖湿地是洞庭湖湿地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确认的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也是长江中下游湿地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水鸟越冬地,也是东亚候鸟迁徙路线上

  的重要栖息地;

既是淡水鱼类和水生生物重要的繁衍地,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洄游性鱼类繁衍的重要场所。

  保护对象

  西洞庭湖湿地属内陆湖泊芦苇沼泽型湿地,地处沅、澧水尾闾,它不仅承

  接沅、澧二水,而且吞吐长江松滋、太平二口洪流,境内8条河流也由南向北流入西洞庭湖,使得区内洲滩密布,江湖交错,水域辽阔,形成其独特的地形地貌。

“涨水为湖、落水为洲”是其主要特征。

该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平均气温℃,降水量1200—1350毫米,无霜期274天,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内拥有河流、溪流、湖泊、苔草、芦苇、沙滩、水稻田、鱼池、防浪林等多种湿地生态类型,湿地植被以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为主,约占湿地面积的20%。

区内发达的水系,巨大洪水吞吐量,使其净化水质能力强,湖泊换水周期一般小于湖20天,构成了该区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特殊演替

  过程。

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更加丰富了区内的生物资源:

据调查,保护区有维管植物87科,260属,416种。

其中蕨类植物14科、16属、19种;

裸子植物1科、2属、2种(均为引种栽培);

被子植物72科、242属、395种,分为3个植被型组,70个群系。

即:

草甸型组、34个群系;

沼泽型组、13个群系;

水生植物型组、23个群系。

有鸟类11目39科198种,其中有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黑鹳(Ciconianigra)等6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

有小天鹅(Cygnuscolumbianus)、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卷羽鹈鹕(Pelecanusonocrotalus)等23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

本区鸟类的主要特点,一是喜湿和半喜湿鸟类占绝大多数,濒危种多,二是候鸟占优势,三是成分复杂——包括4个世界分布区系鸟类和7个国内地理分布区系鸟类相当数量的代表种,四是非繁殖鸟类占多数,在本区繁殖的鸟类仅49种。

有鱼类12目23科114种,在生态组成上,具备江湖复合生态系统所特有的四种典型的生态类型,即湖泊定居型、洄游型(江海洄游)、半洄游型(江湖洄游型)和溪流定居型,鱼类以鲤科鱼类为主,计有54种,珍稀鱼类有中

  华鲟(Acipensersinensis)、白鲟(Psephurusgladius)、银鱼(Hemisalanxprognathus)、胭脂鱼(Myxocyprinusasiaticus)和长体鳜(Sinipercaroulei)等。

  特色资源

  重要植物区系:

该区域按生境可分为浅水湖面、芦苇沼泽、草甸、农田等几种生境类型,在各生境发育的植物群落中,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莎草(Cyperusglomeratus)等植物常成为相应群落的建群种,各群落植物种类丰富,对该区域丰富的鸟类、鱼类等湿地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调查表明,西洞庭湖有维管植物87科,260属,416种。

裸子植物1科、2属、2种

  (均为引种栽培);

草甸型组34个群系;

沼泽型13个群系;

水生植物型组23个群系。

区内还发现了稀有植物——野生大豆(Glycinesoja),具有重要的物种基因库的价值。

本区自然植被主要由湿生植物组成,从水域到陆地依次出现的植被类型是: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苔草草甸、柳蒿灌丛、芦荻、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主要湿生植物群落为芦苇群落、荻群落、苔草群落、眼子菜群落、莎草群落等。

同层植被分组比较一致,层间植物组成有较大差异。

芦苇和荻是本区最有经济价值的植物,苇业生产是当地农业经济支柱产业。

  重要动物区系:

  西洞庭湖湿地是野生动物的理想栖息地。

据近几年的调查,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监测调查记录到鸟类15目58科217种,其中冬候鸟121种,夏候鸟39种,留鸟56种,过境鸟1种,分别占56%、18%、26%;

加上历史上曾记录的鸟类16种,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共有鸟类15目58科234种,本区鸟类的主要特点,一是喜湿和半喜湿鸟类占绝大多数,水禽83种占61%,濒危种多,二是候鸟占优势,其中冬候鸟76种占56%,夏候鸟36种占26%,留鸟和旅鸟24种占有18%,三是成分复杂——包括4个世界分布区系鸟类和7个国内地理分布区系鸟类相当数量的代表种,四是非繁殖鸟类占多数—在本区繁殖的仅49种占36%。

有鱼类12目23科121种,在生态组成上,具备江湖复合生态系统所特有的四种典型的生态类型,即湖泊定居型、洄游型(江海洄游)、半洄游型(江湖洄游型)和溪流定居型,鱼类以鲤科鱼类为主,计有54种,所占比例为%,鮠科鱼类13种,占%,鳅科鱼类9种,占

  %,鮨科鱼类5种,占%,银鱼科鱼类5种,占%,其余各科鱼类25种,占%,且每科均不超过3种,珍稀鱼类有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白鲟

  (Psephurusgladius)、鲥鱼(Macrurareevesii)、银鱼(Hemisalanxprognathus)、胭脂鱼(Myxocyprinusasiaticus)和长体鳜(Sinipercaroulei)等。

  社会和文化价值:

  该湿地是重要的农业、渔业和畜牧养殖基地。

区内有居民21343户,总人口90126人。

其中农业人口65781人。

国民生产总值为66786万元,人均7420元。

其中农业总产值9583万元,工商各业生产总值57203万元。

有林地面积5273hm2,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

汉寿县有23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西洞庭湖是春秋战国时代范蠡作五湖游之处;

三闾大夫屈原行吟于沧浪,渔歌互答,成为千古绝唱;

三国时关羽封“汉寿亭候”于此;

唐代诗仙李白醉饮于斯,留太白湖传美名;

宋朝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钟相、杨幺在此揭竿而起,一呼百应。

概而言之,以屈原、李白、刘禹锡等为代表的沧浪文化是西洞湖区文化的精髓,而渔业生产积淀而成的舟楫文化是该区文化的亮点。

西洞庭湖滨地区还出土了从原始人类打制石器到磨

  制的新石器,从西周早期青铜编钟到战国时的青铜剑,还有楚代京城官印及东汉时期的金、银器等,这些都是非常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

  3、实习方法

  植物(湿地植物和水生植物)观测

  ①实习内容:

样点选择、样带和样方布设方式、种面积曲线、生物量、物种、盖度、物候等观测

  具体方法如下:

  样地选择的标准为保证为典型性、代表性、自然性、充分性、安全和易定位性。

一般来说,固定样地设置的面积不小于10hm2,监测位点的面积不小于1hm2,在样地内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样方的布设方式:

一般选面积足够大的样地,对于草本植物来说一般为

  10m*10m的样地,每个样方在其四周和中心位置,为5为重复,一般需要10个重复,视情况而定,每两个小组负责5个重复。

如图:

  样带:

一般对于沿着一定梯度来进行样点的设置的,为样带设置。

  种-面积曲线:

根据样地面积选择要适中,既要保证样地内物种数量比较多,同时也要注意工作量。

草本一般以10cm*10cm为开始,在相应的面积上增加一倍,分别记录面积数与物种数的关系,依次进行。

如图所示。

  植物各个指标:

  密度:

单位面积上某物种的个体数目。

一般用丛表示,用丛与面积比值。

  篇三:

人工湿地认识实习报告

  人工湿地认识实习报告

  专业: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号:

20XX0110020326学生姓名:

杨竟喜指导教师:

鲁秀国

  摘要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关键词:

有机转化;

污泥;

微生物;

  第一章实习目的

  1.1了解人工湿地的作用,基本原理,知晓其处理范围,优缺点。

对湿地进行进一步的感性认识,不再局限于湿地只是池塘。

湿地可以包括江河、湖泊、稻田、沼泽水田、水库、运河、盐田等。

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第二章我校人工湿地概况

  2.1我校人工湿地一处位于南区田径场边与体育学院旁侧,一处位于孔目湖公园靠洪都大桥边。

两处湿地均以处理流入孔目湖的污水为主,目前只用于研究作用。

所以处理污水的量不够大。

  第三章人工湿地分类

  3.1表面流湿地与地表漫流土地处理系统非常相似,不同的是:

  1)在表面流湿地系统中,四周筑有一定高度的围墙,维持一定的水层厚度(一般为10~30cm)。

  2)湿地中种植挺水型植物(如芦苇等)。

  向湿地表面布水,水流在湿地表面呈推流式前进,在流动过程中,与土壤、植物及植物根部的生物膜接触,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反应,污水得到净化,并在终端流出。

  潜流式人工合成湿地

  人工湿地的核心技术是潜流式湿地。

一般由两级湿地串联,处理单元并联组成。

湿地中根据处理污染物的不同而填有不同介质,种植不同种类的净化植物。

水通过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途径共同完成系统的净化,对BOD、COD、TSS、TP、TN、藻类、石油类等有显著的去除效率;

此外该工艺独有的流态和结构形成的良好的硝化与反硝化功能区对TN、TP、石油类的去除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方式。

  1)垂直流潜流式人工湿地:

在垂直潜流系统中,污水由表面纵向流至床底,在纵向流的过程中污水依次经过不同的专利介质层,达到净化的目的。

垂直流潜流式湿地具有完整的布水系统和集水系统,其优点是占地面积较其它形式湿地小,处理效率高,整个系统可以完全

  建在地下,地上可以建成绿地和配合景观规划使用。

  2)水平流潜流式人工湿地:

是潜流式湿地的另一种形式,污水由进水口一端沿水平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依次通过砂石、介质、植物根系,流向出水口一端,以达到净化目的。

  3)沟渠型人工湿地:

沟渠型湿地床包括植物系统、介质系统、收集系统。

主要对雨水等面源污染进行收集处理,通过过滤、吸附、生化达到净化雨水及污水的目的。

是小流域水质治理、保护的有效手段.。

  第五章费用与作用机理人工湿地与传统污水处理厂相比具有投资少、运行成本低等明显优势,在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密度相对较小,人工湿地同传统污水处理厂相比,一般投资可节省1/3—1/2。

在处理过程中,人工湿地基本上采用重力自流的方式,处理过程中基本无能耗,运行费用低,污水处理厂处理每吨废水的价格在1元左右,而人工湿地平均不到2毛。

  因此,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农村地区。

  作用机理:

  对污染物的去除与影响物理沉淀可沉淀固体在湿地中重力沉降去除、过滤,通过颗粒间相互引力作用及植物根系的阻截作用使可沉降及可絮凝固体被阻截而去除;

化学微生物代谢:

利用悬浮的底泥和寄生于植物上的细菌的代谢作用将悬浮物、胶体、可溶性固体分解成无机物;

通过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去除氮;

部分微量元素被微生物、植物利用氧化并经阻截或结合而被去除。

自然死亡:

细菌和病毒处于不适宜环境中会引起自然衰败及死亡,植物植物代谢利用植物对有机物的吸收而去除,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大肠杆菌和病原体有灭活作用植物吸收相当数量的氮和磷能被植物吸收而去除,多年生沼泽生植物,每年收割一次,可将氮、磷吸收、合成后分移出人工湿地系统。

  建设人工湿地比传统污水处理厂更加经济。

  第六章认识总结

  一个人工湿地系统的建立,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系统建立和植物栽种配置时要将系统的主要功能与植物的植物学特性充分结合起来考虑。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不同植物各自的优势,达到更好的处理净化效果。

  为达到全面的处理和利用效果,应进行有机的搭配,如深根系植物与浅根系植物搭配,丛生型植物与散生型植物搭配,吸收N多的植物与吸收P多的植物搭配,以及常绿植物与季节性植物的季相搭配等。

在进行综合处理的一些工艺或工艺段中,切忌配置单一品种,以避免出现季节性的功能下降或功能单一。

作为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人工湿地还要考虑景观搭配。

  湿地植物的栽种配置要根据具体的应用环境和系统工艺来确定,对于一些应用工艺范围较广的植物类型,要充分考虑其在该工艺中的优势,能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居于主导地位。

  2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