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1汇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5714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8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原理1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美学原理1汇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美学原理1汇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美学原理1汇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美学原理1汇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原理1汇总Word格式.docx

《美学原理1汇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原理1汇总Word格式.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原理1汇总Word格式.docx

  6.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

  电影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音响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蒙太奇和长镜头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电影的种类除有有声片、无声片、黑白片、彩色片外,按内容分有故事片、音乐片、美术片、舞台纪录片、艺术纪录片等。

  电视属于大众媒介,它既有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同时也有艺术的功能和娱乐的功能。

电视艺术与电影在审美特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既是综合艺术,又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电视艺术有电视剧、文艺专题片、文艺访谈等。

电视剧是电视艺术的主要类型。

电视艺术与电影在审美特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综合艺术,又都是科学技术的产物,都采用画面、音响、蒙太奇等艺术语言,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不少相似或相同的地方。

概括起来讲,影视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是:

  第一,画面运动性。

电影和电视作品主要是由运动的画面组成的。

运动是影视画面最独特和最重要的特征,运动的画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活动的艺术形象和令欣赏者惊叹的审美效果。

  第二,时空自由性。

电影和电视艺术都需要同时占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完成形象的展示,而且也要求表现空间与时间的自由性。

电影与电视中运动的画面随时可以打破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只要内容需要,天南地北、昼夜古今可以瞬息之间相继出现在画面上。

  第三,心理真实性。

影视艺术的特性还表现为使观众心理产生真实感,这种心理真实是逼真性与假定性的有机统一。

电影的逼真性,来源于电影画面的照相本性。

在所有的艺术形象中,电影形象最具有直观的真实,它不但能够再现事物的形状、颜色和声音,而且能够再现人物与事物的活动,甚至能够在人们眼前精确地再现出事物一些最细微的特征。

假定性,同样也是电影基本的美学特性。

电影作为艺术,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相式反映,必然凝聚着电影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

  三、难点问题补充说明

  主教材按照课程教学大刚要求,没有对艺术美的理论做系统阐述,而是重点介绍艺术种类和作品举例,注重通过强化学生对艺术美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基本审美能力。

这里,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艺术美的理论研究成果,提高对艺术美的本质的认识,提高对艺术美的审美能力,补充部分内容。

这里补充的内容仅供有兴趣的同学参考,不在考试范围内。

  关于艺术美及其特点

  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艺术美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

1、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

2、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

所以,艺术美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

  艺术美不同于现实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现实美是客观存在的美,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而艺术美是现实美的能动反映,是经过艺术家创造性劳动产生的美,凝结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

第二,现实美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有时甚至是转瞬即逝的;

而艺术美被创造出来之后,就固定不变了,可以长久地供人们欣赏。

第三,现实美分散地存在于客观现实中,与客观现实的其他属性混杂在一起;

而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美的集中提炼、加工、集中和概括,比现实美更精粹、更鲜明、更生动,具有典型性。

  2)车尔尼雪夫斯基与黑格尔对艺术美的观点分析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美是生活”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艺术美来源于生活,肯定现实美及其生动丰富性,绝对地肯定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他认为:

  第一,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代用品”。

当人们不能亲自去欣赏现实美时,就会满足于欣赏艺术美,艺术美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充当现实美的代用品。

他把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比喻为印画与原作、钞票与黄金的关系。

  第二,在有时创作中,想象的作用是有限的。

他认为,想象中的美不如生活中的美,而完成的作品中表现出的美,又不如想象中的美。

  第三,艺术形式本身存在着局限性。

各种艺术形式都不能真实、完整、生动地再现生活中的美。

  黑格尔对艺术美的观点源于他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他对艺术美的基本观点是:

  第一,真正的美是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即艺术美。

只要是心灵的产物,哪怕是无聊的幻想,也高于自然。

他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他否认现实美的存在,否认艺术美来源于现实。

  第二,艺术作品的源泉在于想象的自由活动,艺术家凭借想象活动可以创造出无穷无尽的艺术形象。

他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夸大了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他反对机械的模仿自然,认为艺术的价值和乐趣就在于心灵的自由创造。

  以上两种观点都具有片面性,各走了一个极端,都没有正确分析艺术美与现实美的辩证统一关系。

车尔尼雪夫斯基肯定了现实美的存在及其生动、丰富性,看到了现实美是艺术美的源泉,这是他积极的一面,对批判当时盛行的唯心主义美学、发展唯物主义美学作出了历史贡献;

但他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艺术美是自然美的粗糙、苍白的反映,是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车尔尼雪夫斯基这一观点的主要缺陷在于:

他片面夸大了现实美的重要性,忽视艺术美中包含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了艺术家的创造才能。

黑格尔对艺术美的观点是与其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相一致的,他从根本上否认社会生活的客观存在,否认艺术美来源于生现实生活,认为现实美是不存在的,只有艺术美才是真正的美。

他片面夸大了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割裂了艺术美与现实美的血肉联系,是违反客观实际的,错误的;

但在他的观点中,肯定了想象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认为艺术美中具有现实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等,具有合理因素。

  从生活和艺术、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来看,我们认为,生活是艺术家进行艺术美的创造的前提和基础,艺术美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艺术美的创造必须在生动、丰富的生活基础上进行,同时,艺术美又不是生活的简单、直观的镜象反映,而是以艺术家的主观情感、思想、能力为主导的能动反映。

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虽然生活是艺术的客观基础,虽然生活比艺术更丰富、更生动,但艺术比生活更集中、更具有典型性,因为艺术美是人对生活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而且,艺术美能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生活,为社会生活及实践服务。

  2.生活是艺术美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为什么说生活是艺术家创造艺术美的基础呢?

这是因为:

  1)生活是艺术家想象的土壤,而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

艺术美的创造离不开艺术家的想象,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过程;

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活动,必须依靠表象来进行;

表象是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复现出的事物的形象,作为艺术家在艺术创造的想象基础的表象,就是艺术家在生活中积累的大量感性材料。

艺术家积累的感性材料越丰富,想象就越自由。

因此,艺术家只有坚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不断增加生活积累,才能保持艺术创作的活力。

  (学习中可查阅徐悲鸿画马“以马为师”(手稿、草图、速写)、《清明上河图》细部与现实的关系、齐白石画虾“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等有关资料)

  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美的艺术形象中都浸透了艺术家的激情。

情感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态度,它是客观实践的产物,艺术家脱离实践就无法培养对生活的感情。

在生活中直接激发的感情,有力地推动了艺术家的想象。

艺术家脱离生活,不但会失去创造艺术形象所依凭的感性材料,而且会失去想象的活力--激情。

没有作者的情感的、纯写实的作品(无论是绘画还是小说等)不会显现艺术美的光辉,任何美的艺术品都是浸透着艺术家的深厚情感与思想的作品。

艺术美决不是生活现象的简单再现,在艺术想象中浸透了艺术家的激情,而这种激情也来源于生活实践。

(可查阅罗中立创作油画《父亲》过程的有关资料) 

 

  3)生活推动了艺术家创造技巧的发展。

艺术技巧不仅为表现生活思想情感服务,而且是在表现生活与思想感情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生活在不断发展,要求艺术家在技巧上也要适应生活的变化,不断补充新的形式的技巧。

(可查阅解放前傅抱石画江南景色与解放后画《镜泊湖》的技巧比较资料。

  3.艺术美决定于艺术家创造性的劳动

  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

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但代替不了艺术美。

因为艺术美的本质在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是艺术美的决定因素。

人们之所以从艺术品中感受到美感,从本质上说,是因为艺术形象中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创造才能。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

  1)艺术美是艺术家运用典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典型的艺术形象的美。

典型化过程是从生活到艺术的一个创造过程。

典型化是艺术家概括现实生活、提炼现实生活创造出典型形象的方法。

所谓典型形象就是既具有代表性、概括性又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它能够揭示一定的生活本质,又具有具体可感的鲜明个性特征),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

典型形象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艺术形象,其中融入了艺术家的情感和理想。

典型化过程中概括化、个性化同时进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相互渗透。

从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的这一产生过程中可以看出:

艺术作品的美、丑性质并不是取决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美丑性质,而是取决于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2)典型的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从这两对关系中,都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的决定作用。

  首先,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看,客观现实是艺术美产生的基础,主观创造是艺术美产生的决定因素。

一件艺术作品的产生要经过两个主要阶段:

其一是意象的形成,其二是意象转化为形象。

意象是经过艺术家对生活进行体验、提炼孕育出来的,在从现实生活到意象的形成过程中,艺术家对现实中的素材进行了选择提炼和加工概括,使得艺术形象比生活原型更加鲜明生动,更能反映生活的本质。

同时,意象的孕育过程中融入了艺术家真实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充满了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从而使得艺术形象具有深厚感人的内容;

同时,在意象转化成为艺术形象,使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的过程中,也需要艺术家具有创造性的高超技艺,这个过程也是艺术家概括、提炼和加工现实的过程。

因此说,离开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就不会产生艺术美。

  其次,艺术美还体现为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虽然在内容与形式二者的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但离开了艺术形式,就无所谓艺术内容,只有通过美的形式,才能展现艺术内容的美。

完美的形式直接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没有适合于艺术内容的表现形式,艺术意象就不能完美地转化成艺术形象;

同时艺术形式也有其能动性,艺术家对艺术形式的创新,能够拓宽艺术表现的范围,能够使艺术内容得到更充分、更生动、更深刻的表达,能够表现出更充实、丰富的艺术美。

艺术家必须不断探索适合于艺术内容的新的表现形式,在灵活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努力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过程中,艺术家也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创造性劳动。

  4.艺术创造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艺术美的产生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主观因素即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思想感情、艺术技巧,客观因素即客观现实(包括自然事物与社会生活现实)。

艺术美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统一,体现艺术美的作品既有客观现实的影子,是艺术家对现实事物的集中概括和提炼,同时有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认识、情感和理想追求,从而使艺术形象具有了不同于一般事物的鲜明个性特征。

从艺术创造中的主客观关系来看,客观因素是基础,主观因素是主导,起决定作用。

这种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艺术家的主观因素决定了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取舍。

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艺术家反映同一客观对象时,常常产生具有不同艺术美的艺术作品。

同一个艺术家也会因为主观条件的变化而对客观对象进行不同的艺术反映。

(可查阅达维特的《雷加米埃夫人像》与达维特的学生热拉尔所画《雷加米埃夫人像》的比较分析资料、罗丹画《巴尔扎克像》的过程资料、钱绍武画两幅《舞蹈教师》比较资料等加深理解)。

  2)艺术家能够通过审美理想赋予艺术美新的质。

即艺术家在审美理想的指导下,可以创造出比生活、自然美更美的艺术形象,在艺术创作中典型化和理想化同时进行。

即艺术家为了表现美的理想可以不拘泥于某些现实生活细节的真实。

(可结合欣赏齐白石画的虾和李苦蝉画的鹰来理解,齐白石画的虾既非河虾,亦非海虾,是现实中不存在的、理想化的虾;

李苦蝉画的鹰是现实中的鹰、鹫、雕的综合形象,是艺术家理想化的结晶;

可查阅相关资料等理解)。

  3)艺术家的主观因素还可以通过反映现实丑创造艺术美。

即在现实生活中是丑的一些事物,也可以成为艺术作品的反映对象,并在反映这一对象的艺术品中体现艺术家的进步理想、精湛技巧,从而形成艺术美。

艺术美的性质不决定于它所反映的对象。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反映现实丑的艺术美也不能改变现实丑的性质。

这是因为在反映现实丑的艺术品中,艺术美的内容和形式不在于客观现实对象本身,而在于艺术家赋予艺术形象的进步理想、深刻内容与精湛技巧。

(可查阅列宾的绘画《祭司长》和《国王的一家》等作品欣赏和分析资料来理解) 

  4)艺术家的主观因素还赋予艺术形象以感染力。

艺术形象的魅力在于以艺术家深刻体验过、理解过的东西,去唤起欣赏者的共鸣。

(可查阅俄国19世纪画家柯勒惠支的作品《面包》分析资料等加深理解)

  从以上4点可以看出,在艺术美的创造过程中,艺术家的主观因素发挥着主导作用,产生艺术美的决定因素在于艺术家的主观创造。

(可结合查阅郑板桥画竹的画论与作品等理解)

  5.艺术创造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艺术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无论艺术美的内容,还是艺术美的形式,都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内容是艺术品中体现的艺术家的理想、思想和感情等,形式是艺术品的外部表现手法、技巧和形象等。

如果一件作品没有找到合适的形式来表达,作品的内容就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就仿佛一篇蹩脚的作文词不达意一样;

如果一件作品强烈的感染了你,那么它一定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典型化的内容通过适当的完美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产生艺术美。

艺术美的形式和内容都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具体而言,艺术美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艺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艺术美是通过用一定艺术形式表现一定艺术内容的艺术形象产生的。

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称不上艺术品,也无所谓艺术美;

而精神内容不表现为一定的物质形式,就不能显现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品。

因此,形式和内容是艺术作品的两个必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艺术美的两个必备因素。

(可查阅藉里珂绘画作品《梅杜萨筏》有关分析资料)。

  2)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的价值在于表现内容。

  内容是探索形式的依据。

艺术虽然重视形式的审美价值,但在艺术美的创造中,绝不能盲目地追求形式美,对形式技法的探索与创新必须以内容为依据。

绘画中的抽象派技法、小说创造中的意识流手法等都是适应现代人的特殊生活内容和思维特点而创造的。

任何无端的标新立异都是行不通的,是不能产生艺术美的。

  内容的变换决定形式的选择。

在具体艺术作品(艺术形象)的创造中,必须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具体的表现形式。

表现不同精神内涵的作品,在形式上也应不同。

脱离内容,片面追求形式,只能导致创作失败。

  形式的价值在于表现内容(作品的意蕴)。

艺术作品中的形式是为了表现一定的内容而存在的,形式的价值就在于表现内容。

  3)形式的审美价值及其对表现内容具有能动作用。

  形式是精神内涵的载体。

即没有形式,人的精神内涵就不能得到表现,就不存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美。

  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作用。

形式美的法则是相对独立的,艺术家对形式美法则的熟练掌握和创造性运用,不是艺术作品的内容能够决定的。

熟练、高超、精湛的艺术技巧是需要艺术家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获得的,技巧是人类创造文化的实践本领,也是创造艺术美的实际本领。

同时,形式美的法则是在人类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逐渐结晶而成的,美的形式因此具有高度抽象性,人们能够从一定的形式中直接产生美感,并对美的内容产生丰富联想。

有人说,技巧有如一根火柴,把可燃气体燃烧,发出奇异的光辉。

优秀的艺术品能够使欣赏者领悟到超出创作者的创造意图的美感内容,就是因为形式的能动作用。

  艺术家只注重内容的构思,忽视艺术形式的创造,必然导致艺术美创造的失败。

粗糙的艺术形式不可能充分的、正确的表达出美的艺术内容,也不可能产生完整的艺术美。

片面强调作品内容,而不付出艰苦努力去探索、锤炼精湛的艺术技巧,就不能创造艺术美。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到:

在不同艺术种类中,艺术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方式有不同。

  关于艺术创造过程

  艺术创造的过程,是艺术家由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美,到按照审美理想进行构思,再将审美情感化为艺术观察、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的过程。

  首先是艺术观察。

这是艺术创造过程的准备阶段,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是艺术创造的基础和开端。

艺术观察是艺术家深入生活,收集素材,孕育感情的审美过程。

艺术观察中的审美感受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感受相比,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目的性。

日常生活中对某种美的认识和感受,是自发的、无目的的;

艺术观察中的审美感受,则有明确的目的,并且很自觉。

二是专注性。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由于漫无目的,所以经常随意转移。

艺术观察中的艺术感受,由于有明确的目的性,所以非常专注,并且注意力能够持久。

三是深刻性。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感受,由于随意性大,不能集中注意,只是靠直观感觉,比较表面和肤浅;

艺术观察中的审美感受,不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深入进去,通过分析、集中、概括,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审美感受活动中,根据艺术创造的不同需要,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选择各有侧重。

如音乐家对悦耳的音响、节奏比较感兴趣;

画家对鲜艳的色彩、线条比较感有兴趣;

舞蹈家对优美的动作、姿态有兴趣;

雕塑家对美观好看的形体和赏心悦目的质料有兴趣;

作家对事件中的人物矛盾、心理活动、故事情节、事件背景有特殊的敏感和兴趣。

  其次是艺术构思。

这是对审美感受阶段所获得的素材、情感体验,进行筛选、比较、裁剪、组和,即加工整理、提炼、凝聚,在头脑中形成审美意象的思维过程。

它是转向艺术创造的核心阶段。

艺术构思的心理活动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始终伴有形象思维。

所谓形象思维,是指利用生动丰富的感性材料,在理性辨析、理性渗透的指导下,进行有血有肉的想象和联想。

二是始终伴有情感思维。

艺术家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借助情感的驱动,运用想象的翅膀,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第三是艺术表现。

这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艺术技巧、艺术经验,把艺术构思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化为艺术形象的过程。

是审美想象转化为精神产品的阶段。

艺术表现的结果就是产生具有审美价值的典型形象。

  四、综合练习题(自测题)

  

(一)填空题

  1.艺术美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__________对现实的再现,其二是__________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是______与______、

  _________与________的有机统一。

  2.绘画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______、______和______等艺术语言,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手段,在二维空间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3.音乐艺术是以______或______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______在______上的流动来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

  4.建筑艺术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名词解释

  造型艺术

  实用艺术

  表情艺术

  语言艺术

  综合艺术

  绘画艺术

  雕塑艺术

  摄影艺术

  书法艺术

  建筑艺术

  园林艺术

  工艺美术

  音乐艺术

  舞蹈艺术

  文学艺术

  戏剧艺术

  电影艺术

  电视艺术

  (三)问答题 

  1.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区别和联系。

  2.艺术美的主要特征。

  (四)辨析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为什么

  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2.《清明上河图》是以宋代都城汴梁市民生活为主题的长卷绘画作品,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繁华的景象和自然风光,是历代风俗画创作的典范。

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唐太宗乘步辇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也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虽然这两件作品所表现的对象大为不同,但是因为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使作品的艺术美超越了现实美,因而都是艺术珍品。

  3.“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4.“画了一幅很美的画”与“很美地画了一幅画”。

  (五)课外题(任选其中一题完成)

  1.读一本经典名著,可以是小说,也可以是剧本,同时搜集作家创作过程的

  有关资料和关于作品的评论,体会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体会艺术美与艺术家、与艺术欣赏者的关系,并将体会写成一篇不低于500字的读后感。

  2.走出户外,游览一处园林或建筑,结合所学理论体会实用艺术一般审美特征和园林艺术或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同时发现你游览的园林的独特之处,将审美感受和体会写成一篇约500字的文章。

  3.赏析一篇书法、或一幅绘画、或一件雕塑或摄影作品,搜集艺术家创作过程的有关资料和关于作品的评论等,体会造型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书法或其他艺术种类的审美特征,艺术美的本质特征,将审美感受和体会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4.听一场音乐会或看一场舞蹈演出,或在家里欣赏一首音乐或舞蹈光盘,搜集相关资料和评论,结合所学理论体会作品的审美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