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
《思修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修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信念作为理想时,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1、信念:
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无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是坚信正确并且必能产生良好结果的稳定、持久的观念。
信以为真和价值认同。
科学非科学之分。
2、信仰:
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是人形而上的需要,是人对自身现实生活有限性的超越,是对具有最高价值对象高度信服、景仰、向往、追求,并以之统摄自己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精神寄托的思想倾向,是主体对终极价值的追求。
•信仰分两种类型:
i.对虚幻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崇拜;
ii.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
•信念、信仰区别:
差别不是性质上的,而是层次上的。
理性程度不同、作用范围不同、执著性不同、稳定性不同
信念往往用来表达对当前具体事物所持的坚定的观念和态度,而信仰则更高、更普遍、更深刻、更执着、更热烈,一般用来表达对事物整体,如宇宙的本质、社会的前途、人生的命运等根本问题所持的坚定观念和态度。
3、理想:
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
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存在着复杂性和差异:
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上划分:
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等
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
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等
从理想的主体上划分:
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等
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
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
•信仰与理想差异
理想和信仰都是主体最高的价值追求,但二者又有不同。
第一,理想比信仰更明确、具体。
理想的内容、指向取决于信仰,它不仅意味着信仰所具有的主观确信,而且意味着把信仰的对象同现实的条件及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更加具体、完整、确定的目标体系。
第二,信仰是一种精神状态,理想为一种实践力量,一种行动指南。
3.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基本要求: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内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光明的新中国
现阶段—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消亡后,爱国主义失去存在价值
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认识爱国主义42
4.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48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与尊严。
5.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内涵
@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要性:
民族文化传统,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强大精神动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51-52
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祖国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
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反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反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52
•国家主权:
一共同体内拥有无争议的在既定区域内决定法律、制度和政策以及依次进行治理的权利的政治权威。
1.国家过时论:
认为冷战后愈演愈烈的全球化浪潮使得主权国家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它们认为主权国家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和人类进步的障碍,国家已经遭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毁灭性打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民族国家变得可有可无。
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是一个危险的错误,因为全球化使民族国家的统治失效,全球化破坏了国家的自主性,一个“社会的世界”正在取代“国家的世界”,民族国家已经过时或正在终结。
2.传统的国家观:
他们承认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代的国际政治结构,并对主权国家形成了种种挑战,但同时又坚持认为主权国家仍然是人类行为和交往的根源,特别是还存在领土主权问题的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坚持传统的国家观。
3.多元主义的观点:
认为在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市民社会迅速发育的历史背景下,国家只不过是影响世界政治发展的众多行为体之一,其他的非国家行为体,如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乃至个人都可以超越国家的框架发挥作用。
国家的权力虽然被其他行为体所分享,但国家不会在短期内消亡,而是与其他行为体长期共存。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弘扬爱国主义必要性
第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本民族整体利益的最具权威的代表者。
①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
②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
3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是促使经济全球化正常发展的最有实力的制约力量。
今天,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主体间最具权威的相互制约和抗衡力量。
目前,超级大国企图控制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本国利益的趋势日益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仍然是维护本民族权益,抗衡大国控制和掠夺的最具实力的权威力量。
是任何其它组织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
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
第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入他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力主主导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
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仍然是民族国家团结奋斗、求生存发展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发展的机会,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性同时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爱国主义仍然是民族的最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所在;
是在任何复杂和艰难的情况下保持团结统一的旗帜;
是激励全国上下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的强大动力源泉;
•关于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问题
1.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文化一体化是本质截然不同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指跨国经济活动、跨国经济组织、跨国经济规则普遍化的客观发展趋势。
政治、文化一体化指政治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的单一化、同一化和无差别化。
2.推行政治、文化一体化是一种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行为。
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有权选择和决定适合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文化。
3.推行政治、文化一体化违背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必然不能得逞。
人类文明是多样性的存在。
法国政府保护自己文化产业案例。
4.坚决反对政治、文化一体化的图谋。
•国家安全:
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
传统国家安全观:
政治安全、国防安全——支柱和核心
新的国家安全观:
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重要内容。
1)经济安全:
国民经济能够抗御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而保持平稳有序运行的态势——金融安全、能源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
2)科技安全:
科技系统应够有效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能力和状态。
3)文化安全:
一国人们能够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制度,独立自主控制和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
——网络、信息安全。
4)生态安全:
国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社会公共安全:
国家预防、控制、处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突发灾害事故,以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生产、公共卫生、食品安全。
6.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价值观的内容:
1)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
2)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判标准。
@思考价值问题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是人们使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达到自觉的重要标志。
@价值观集中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
是社会基本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体现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人生价值:
回答人生目的问题,人生态度问题,要以对人生的价值判断为根据;
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在整个人生观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深层次上影响、制约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为人们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提供依据。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1)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人生价值的标准
1)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主要以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为标准。
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越大,其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
反之,就越小。
2)人生价值评判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75
@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2)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3)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
4)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人生价值的评价就是对实践及其成果的评价。
因此,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1)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2)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7.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身&
心
1)身,人体的生理组织和身体的机能;
心,人的心理或精神活动,通常用知、情、意来概括。
身是心的物质基础,心为身的精神机能,两者相互作用,作为有机统一体对人的生活实践产生影响。
2)身心健康,既有健康的生理,又有良好的心理。
协调身心关系以及身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保证人自身系统的健康和活力,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环节。
一个人自觉地调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能够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自我环境。
@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期(内因);
80
2)社会环境的影响(外因)。
@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1)树立正确的三观;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合理调控情绪;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8.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明确个人在与他人关系中的定位,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才能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
因此,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键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
82
@应坚持原则:
平等—前提;
诚信—保证;
宽容—必不可少的条件;
互助—必然要求。
@竞争&
合作:
1)竞争,合作
2)关系:
形式—对立,本质—相互伴随,相互统一;
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获得胜利,通常是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
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缺乏活力;
竞争促进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二者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9.道德
@道德的起源: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3)主客观条件统一于生产实践。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4)风俗习惯—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
@道德的主要功能:
1)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2)认识功能。
道德是人们认识和反应社会现实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
3)调节功能。
道德最突出、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道德调节不是孤立的,和其他社会调节手段密切配合、共同发挥效用。
4)导向、激励、辩护、沟通功能。
10.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讲求谦恭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11.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又是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践的正确反映。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为基本要求,增强全社会的诚实守信意识。
@诚实&
守信
1)诚实,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
守信,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
2)二者统一:
个人,单位,社会,国家。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2)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3)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2)全面发展的前提;
3)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什么是人的本质属性?
本质,相对于现象和非本质东西而言,指的是某一事物最根本的属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最根本的属性。
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最根本属性。
人之所以是人的标志,以及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属性。
•怎样理解这一论断?
首先,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人的本质不是源于上帝的安排或先天的“人性”,而是缘于实践的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其次,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1)社会属性决定或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
(2)人的本质是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3)社会生产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对人的本质具有根本性的决定作用。
再次,人的本质具有类别性,在阶级社会人的本质具有阶级性。
人们正是在客观的、现实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
•完成传统诚信向现代诚信的转换
在调节范围上,必须完成熟人式的狭隘诚信向陌生人式的普适诚信转换。
在约束机制上,必须完成乡规、舆论式的软性诚信向契约式的硬性诚信转换。
在发生的依据上,必须完成情感式诚信向理性式诚信的转换。
在追求的目的上,必须完成排斥功利式的道义诚信向认可利益式的有限诚信转换。
•思考:
“杀熟”现象
一方面说明市场经济中利益因素已经对传统社会的人情因素有了较大的冲击
另一方面也说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还停留在传统社会的层面,“杀熟”利用的就是人们对熟人比较容易信任、对熟人讲义气、重情感的特点。
而被“杀”的一方,绝大多数是因为没有理性契约意识,或碍于情面而不好意思与熟人之间签订契约,也就是说,在这种与熟人交往的过程中,人们的理性意识还没有超脱情感因素的束缚,从而也就抑制了判断对方诚信与否的意识和能力。
12.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123-124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1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择业&
创业:
1)择业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择业的内在要求。
在实际生活中,择业和创业往往是相互联系、不能分开的。
2)自主择业和主动创业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
3)择业和创业虽然强调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也不完全是个人随心所欲的。
个人的选择必须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2)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3)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1)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2)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3)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14.婚姻家庭法律规范170-173
15.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法律的一般含义:
175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1)法律所体现的意志:
工人阶级领导下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2)法律的实质内容: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善于借鉴我国传统法和外国法的成功经验;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立法体制、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改革和创新,使立法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3)法律的社会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177
16.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程序:
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
@法律遵守:
1)守法,一切组织和个人严格依法办事的活动和状态(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
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2)在社会主义国家,一切组织和个人都是守法的主体。
@法律执行:
1)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
在法律运行中,行政执法是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是实现国家职能和法律价值的重要环节。
2)行政执法的主体通常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在我国,主体大致分为两类: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
此外,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社会组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执行法律。
@法律适用:
司法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
17.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81-186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1)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4)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5)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6)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7)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18.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含义:
在对法律问题的思考和处理上,法律思维应当优先,不能用道德的原则和道德评价取代法律的规则和评价。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
198-199
19.宪法的特征和原则
@特征:
1)内容:
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2)效力:
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制定依据,最高行为准则);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机关特别成立,程序严)。
@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人民主权,公民权利,法治,民主集中制。
205-206
20.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共同反映和决定着公民在国家中的政治和法律地位,并构成普通法律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与原则。
@基本权利:
213-214
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特定主体权利
@基本义务:
215-216
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其他义务
21.民法
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禁止权力滥用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