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参考资料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45161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0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参考资料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免疫参考资料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免疫参考资料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免疫参考资料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免疫参考资料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疫参考资料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免疫参考资料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参考资料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免疫参考资料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4半抗原:

仅具备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5表位:

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6胸腺依赖性抗原:

含有T细胞决定簇,需要T细胞的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

7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只含有B细胞决定簇,不需要T细胞辅助,可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

9线性决定簇:

是由一段序列上相连续的氨基酸残基片段组成,

10构象决定簇:

由空间上邻近,但序列上不相连的氨基酸或多糖构成,一般位于抗原分子表面,是B细胞或者抗体识别的抗原决多位于抗原分子的内部,主要是T细胞识别的抗原决定簇定簇

11功能性决定簇:

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决定簇易被BCR或抗体所识别可直接启动免疫应答

12隐蔽性决定簇:

位于抗原分子内部的决定簇不能引起免疫应答,称为~

13共同抗原:

两种不同的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互称为共同抗原

14交叉反应:

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反应称为~

15异种抗原:

指来自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植物蛋白、异种动物血清、异种器官一只物以及吸入和食入的异种蛋白等

16同种异型抗原:

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抗原性物质

17自身抗原:

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会产生免疫应答,即免疫耐受。

但在外伤、感染、电离辐射或药物等影响下,自身组织结构发生改变或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或者免疫系统本身发生异常,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做抗原性异物来识别,诱发免疫应答,引起自身免疫病

18异嗜性抗原:

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9动物免疫血清:

是临床上用于治疗的动物免疫血清,如马血清抗毒素,既作为特异性抗体中和病人体内相应的外毒素来治疗疾病,又是异种蛋白,具有免疫原性,能刺激人体产生抗马血清抗体

20超抗原:

某些抗原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直接非特异性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并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称为~

四问答题

1TD-Ag:

为胸腺依赖性抗原,含有T细胞决定簇,需要T细胞的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

TI-Ag:

为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只含有B细胞决定簇,不需要T细

胞辅助,可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

区别如下表:

TD-Ag

TI-Ag

组成

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

重复B细胞表位

T细胞辅助

必需

无需

抗体类型

多种,主要为IgG

IgM

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免疫记忆

2T细胞决定簇:

在免疫应答时,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所识别的抗原决定簇称为T细胞决定簇,又称为T细胞表位

B细胞决定簇:

在免疫应答时,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所识别的抗原决定簇称为B细胞决定簇,又称为B细胞表位

3a异种抗原如病原微生物、细菌外毒素和类毒素、动物免疫血清

b同种异型抗原如血型抗原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c异嗜性抗原

d自身抗原等等

第三章免疫器官

1免疫系统:

是指机体产生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是由具有免疫功能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组成的解剖和生理网络

2免疫器官:

是指实现免疫功能的器官或组织。

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两部分

3中枢免疫器官:

是免疫活性细胞产生、增值和分化成熟的场所,对外周淋巴器官发育和全身免疫功能起调节作用

4外周免疫器官:

包括淋巴结、脾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等,是免疫细胞聚集和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5淋巴细胞再循环:

指外周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后,又通过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后经内皮小静脉返回扫淋巴器官或组织中的循环过程

1中枢免疫器官由骨髓和胸腺组成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活性细胞产生、增值和分化成熟的场所外周免疫器官由淋巴结、脾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等组成功能: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聚集和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其淋巴结有a、滤过和净化作用b、免疫应答场所c、淋巴细胞仔循环,脾是血细胞尤其是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最大储库和强有力的过滤器,还是免疫应答的重要基地

2淋巴细胞再循环:

生物学意义:

a、细胞的再分部b、有利于识别抗原和迅速传递信息,使分散各处的淋巴细胞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使功能相关的淋巴细胞共同进行免疫应答

第四章免疫细胞

一.名词解释

1.造血干细胞:

2.免疫细胞:

是指参与免疫应答的各类细胞。

3.T淋巴细胞:

是在胸腺中训化成熟的细胞,故称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T淋巴细胞或T细胞。

4.B淋巴细胞:

是指在鸟类法氏囊或其同功能器官(骨髓)内发育成熟的细胞,因此称为法氏囊或骨髓依赖的淋巴细胞,简称B淋巴细胞或B细胞。

5.APC:

可将蛋白质抗原分子加工处理为8-12个氨基酸残基的线性决定簇。

6.CD分子:

是白细胞(还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在正常分化成熟和激活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抗原标志。

7.ADCC:

指表达FC受体的细胞(如NK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如病毒感染细胞或肿瘤细胞).

8.TCR(T细胞抗原受体):

不能直接与天然的抗原结合,而需要将抗原处理后,嵌入MHC分子中的抗原才能被T细胞识别。

9.BCR:

是指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

四.问答题

1.正常情况下,只有少淋巴细胞在淋巴结内分裂增殖,大部分则是再循环的淋巴细胞。

血中的淋巴细胞通过毛细血管后静脉进入淋巴结副皮质,然后再经淋巴窦汇入输出淋巴管。

众多的淋巴结是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重要补充来源。

淋巴细胞从血循环进入淋巴细胞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这是因为淋巴细胞上具有特殊的受体分子,称为归巢受体,能识别淋巴结内或黏膜表面的配体。

再循环1周约需24-48小时。

2.表面标志:

CD3、CD19,CD3是T细胞特有的分化抗原。

3.四个功能亚群,即辅助功能、杀伤功能、调节功能、迟发性超敏反应。

但按T细胞表面标志,可区分为2个亚群,即CD4和CD8亚群。

两者的大体关系为CD4包括辅助功能和迟发性超敏反应,CD8包括杀伤功能。

4.表面标志:

CD3、CD19、CD19是B细胞特有的标志。

功能:

B细胞的功能比较单一,一般不进行区分亚群,有时将B细胞分为非胸腺依赖型,即B1亚群,表面标志为SigM;

胸腺依赖型,即B2亚群,表面标志为SigM+SigD.

第五章免疫球蛋白

一.名词解释

1.抗体:

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是免疫应答中的重要效应分子。

2免疫球蛋白:

是指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3.V区:

分析Ig重链和轻链的氨基酸系列时是发现,靠近N链约1|4或1|5和L链约1|2的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及构造变化很大,称为可变区。

4.C区:

Ig的多肽链羧基端(C端),H链的3|4或4|5和L链1|2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列

顺序、构造及含糖量均较稳定,称为恒定区。

5.CDR:

H链和L链的V区分别称为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称为超变区或互补决定区。

6.多克隆抗体:

7.单克隆抗体:

是由单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仅针对一种抗原表位的高特异性抗体。

1.Ig的基本结构由H链和L链组成的,某些类别Ig还含有连接链和分泌片等辅助成分。

2.将抗原的特异性分为同种型、同种异型、和独特型。

同种型的特异性因种而异,其抗原决定簇要主要存在Ig的C区。

独特型由Ig超变区特有的氨基酸序列和构型所决定。

3.IgG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半衰期最长的,是单体分子,有四个亚类,IgG作为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是新生儿抗感染免疫和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重要原因。

Ig在免疫反应中出现较晚,消失较慢。

IgM是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是个体发育中合成与分泌最早的Ig,在胎盘发育晚期的胎儿就能产生。

IgA是单体或双体。

IgD是单体,开始形成时间较晚。

IgE是单体,开始形成时间较晚。

又有1.激活补亚类体2.结合Fc受体:

调理作用、ADCC、介导I型超敏反映、结合细菌蛋白。

C.穿过胎盘和黏膜。

 

第六章补体系统

一、名词解释

1.补体人和脊椎动物新鲜血清和组织液中有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样活性的蛋白质,并证明了该类蛋白质对特异性抗体发挥溶菌作用有辅助和补充作用,故称为补体

2.C3转化酶大片段C4b和C2b结合在粘附有抗体的靶细胞膜上,形成C4b2b,即C3转化酶

3.C5转化酶C3a与C4b2b形成C4b2b3b复合物,即C5转化酶

4.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经典途径是以抗原结合IgG或IgM类抗体后的免疫复合物为主要激活剂,使补体系统从C1~C9连续发生激活反应,最终产生溶细胞效应

5.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旁路激活途径又称替代途径,与 

IC无关,为非特异性,是一条跨越C1、C2、C4直接活化C3的过程

6.补体活化的MBL途径MBL激活途径是急性期蛋白与细菌的甘露糖残基结合后启动的激活过程

7.膜攻复合体当12~19分子的C9加入后,便形成C5b6789复合物,即一个贯穿靶细胞膜、内径约为11nm的膜攻击复合体

四、问答题 

1、溶解细胞作用,调理作用,清楚免疫复合物作用,炎症介质作用,免疫调节作用

2、

项目

经典途径

MBL途径

旁路途径

激活物质

IC

MBL、C-反应蛋白

细菌脂多糖、肽聚糖或凝聚的IgA和IgG4

起始分子

C1q

MASP

C3

参与的补体成分

C1~C9

C2~C9

C3.C5~C9、B因子、P因子、D因子

所需离子

Mg2+、Ca2+

Mg2+

C3转化酶

C4b2b

C3bBb 

C3bBbP

C5转化酶

C4b2b3b

C3bnBb 

C3bnBbP

临床意义

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感染早期即发挥作用

第七章MHC

一、名词解释

1、组织相容性组织相容性是指器官或组织移植时供者与受者相互接受的程度

2、组织相容性抗原这种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同种异体抗原称为移植抗原或组织相容性抗原

3、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能引起强烈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

4、MHC编码基因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四、问答题

1、HLAI类分子包括A、B、C三个亚区,编码为HLA-A、B、C3种抗原

HLAI类分子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种有核细胞表面,包括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

HLAII类分子由结构复杂的DP、DQ、DR3个亚区组成

HLAII类分子主要表达在某些免疫细胞表面,如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激活T细胞

2、HLA与器官移植的关系

HLA与输血反应的关系

HLA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关系

HLA与法医学的关系

第八章细胞因子

1、细胞因子:

机体的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小分子的多肽类因子,它们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这些因子统称为细胞因子。

2、白介素:

将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一些细胞因子。

3、TNF:

是一类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细胞因子。

4、IFN:

是指一类由宿主细胞产生的,能干扰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值的蛋白质。

5、CSF:

一些细胞因子可刺激不同的造血肝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这类因子称为集落刺激因子。

1、

(1)通过结合细胞表面高亲和力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

(2)高效性

(3)多源性和多效性(4)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形式发挥作用。

2、

(1)按功能分类:

白细胞介素、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等。

按来源分为:

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

(2)、生物活性:

第九章免疫应答

1、免疫应答:

是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免疫活性细胞(T、B细胞)识别抗原、自身活化、增值、分化及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2.固有免疫应答:

3.适应性免疫应答:

4.体液免疫:

由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抗体存在于血清等各体液中,故称为体液免疫

5.细胞免疫: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又称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简称细胞免疫。

6.正应答:

机体对非己抗原产生排异效应

7.负应答:

对自身物质产生无应答状态。

8.初次应答:

抗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应答。

9、再次应答:

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应答

1、略(体液免疫应答的机制)

2、

(1)初次应答:

潜伏期长,一般为5-15天,接着到抗体成指数增长的对数期,然后抗体浓度到达一个平台期,持续几天至几周,下降期可持续几天至几周。

主要产生IgM.

(2)再次应答:

潜伏期短,3-5天,抗体很快到达平台期,平台期持续时间长,下降期持久而缓慢,主要为IgG抗体。

3、TC细胞通过TCR识别靶细胞表面抗原肽-MHC1类分子复合物中的抗原肽,CD8分子识别MHC1类分子,从而获得CTL活化的第一信号,此信号经CD3分子传入细胞内;

CTL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配体分子结合形成CTL活化的第二信号。

CLT在双信号的刺激后活化,经增值、活化成为效应CTL。

效应CTL杀伤靶细胞主要通过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使靶细胞裂解或发生细胞凋亡。

第十章:

抗原抗体反应

一名词解释

1.抗原抗体反应:

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2.亲和性:

是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部位与相应的抗原决定簇之间的相适性而存在着的引力,是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固有的结合力。

3.亲和力:

是指一个抗体分子与整个抗原表位之间结合的强度。

4.特异性:

是指任何一种抗原分子通常只能与其刺激机体的抗体结合。

5.等价带:

抗原与抗体分子比例合适的范围,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

6.带现象:

在等价带的两侧,由于抗体或抗原过量,形成的沉淀物少,上清液中可测到游离的抗原或抗体,称带现象。

7.前带:

抗体过量时为前带。

8.后带:

抗原过量时为后带。

9.最适比:

在等价带范围内抗原抗体结合充分,沉淀物形成快而多,其中有一管沉淀物最多,抗原抗体几乎全部结合成复合物,上清液中基本无游离的抗原或抗体,表明这是抗原与抗体浓度的最适比。

10.可逆性:

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解离为游离抗原和抗体的特性。

四问答题

1①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②反应物自身因素(抗原.抗体)环境条件(电解质.酸碱度.温度.时间)③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与的反应中和反应免疫标记

2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与的反应中和反应免疫标记

第十一章:

特异性抗体的制备技术

1.免疫原:

即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又能与抗体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佐剂:

是先于抗原或与抗原一起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3.不完全弗氏佐剂:

是由油剂(花生油或液状石蜡)和乳化剂(羊毛脂或吐温-80)制成。

4.完全弗氏佐剂:

在弗氏不完全佐剂中加入卡介苗即为~。

5.R型免疫血清:

是用家兔及其他动物免疫产生的抗体,抗原抗体反应比例合适范围较宽,适用于诊断试剂。

6.H型免疫血清:

是用马等大型动物免疫获得的抗体,抗原抗体反应比例合适范围较窄,一般用作免疫治疗。

7.多克隆抗体:

是利用抗原免疫动物,从动物血清中获得能针对抗原多种表位的抗体。

8.单克隆抗体:

是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的针对抗原分子中一种抗原表位的抗体。

9.HAT培养基:

杂交瘤细胞选择培养基中有3种关键成分:

次黄嘌呤(H)、甲氨蝶呤(A)与胸腺嘧啶核苷(T),取三者首字缩写为~。

制备原理:

单克隆抗体(McAb)技术是应用B细胞杂交瘤技术,将抗原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与具有体外长期繁殖能力的小鼠骨髓瘤细胞通过融合剂融合,在HAT培养基的选择作用下,只让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生长,经反复的免疫学检测、筛选和单个细胞培养(克隆化),最终获得既能产生所需抗体,又能体外长期增殖的杂交瘤细胞系,将这种杂交瘤细胞扩大培养,接种于小鼠腹腔,从小鼠腹腔液中获取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

利用B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应用了融合两种细胞后,杂交细胞同时保持双方亲代细胞主要生物学特征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根据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克隆选择学说(一种克隆产生一种抗体)和细胞代谢缺陷补救的机制,筛选出目的抗原表位特异性杂交瘤细胞并进行克隆化,从而制备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技术要点:

细胞的选择与制备,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克隆化与细胞冻存,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纯化及鉴定。

第十二章 

凝集试验

1、凝集反应:

是指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覆盖抗原的颗粒状物质(如红细胞、聚苯乙烯胶乳颗粒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适当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2、直接凝集试验:

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直接与相应抗体反应,当两者比例适当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3、间接凝集试验:

又称被动凝集试验,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或偶联在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上,使之成为致敏颗粒,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

4、正向间接凝集试验:

是用抗原致敏载体检测标本中相应抗体的方法。

5、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是用特异性抗体致敏载体检测标本中相应抗原的方法。

6、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是以抗原致敏的载体及相应抗体作为诊断试剂,用于检测标本中是否存在与致敏载体相同的抗原的试验。

7、抗球蛋白试验:

将抗球蛋白抗体加到抗原与不完全抗体的结合物中,就能出现可见的凝集反应称抗球蛋白试验。

8、直接抗球蛋白试验:

是将红细胞和不完全抗体混合,然后加入球蛋白,若抗原相应对应即出现可见的红细胞凝集。

9、间接抗球蛋白试验:

是直接把抗人球蛋白加入患者的红细胞悬浊液中,若红细胞已结合有“不完全抗体”便出现凝集。

10、冷凝集试验:

检测冷凝集素的方法称为冷凝集试验

1、原理:

抗体受某些抗原刺激后,可产生不完全抗体(多数为7S的IgG类抗体),这种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不出现凝集现象,但能封闭抗原决定簇,使其不能再与完全抗体结合。

2、原理:

书P37~38图2-17、2-18

技术类型:

正向间接凝集试验、反向间接凝集试验、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第十三章 

沉淀反应

1、沉淀反应:

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在适当条件下而出现的沉淀现象。

2、液相内沉淀试验;

以含盐缓冲液为反应介质的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沉淀试验。

3、凝胶内沉淀试验:

主要是指可溶性抗原、抗体在含有电解质的凝胶内自由扩散形成浓度梯度,两者在比例适合的位置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

4、免疫电泳技术:

是电泳分析与沉淀反应的结合产物,即可溶性抗原和抗体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在凝胶内加速定向泳动,彼此相遇而特异性结合,在比例合适处形成可见的沉淀物。

1

(1)吻合:

即两条沉淀线互相融合相连,说明两种抗原完全相同。

(2)相切:

即两条沉淀线部分相连,说明两种抗原之间有部分相同。

(3)相交:

两条沉淀线交叉而过,说明两种抗原完全不同。

2、将定量抗体混匀在琼脂凝胶中,继而加待测的抗原溶液使其单独在凝胶中扩散,在抗原抗体相遇比例合适的部位,两者结合形成沉淀环,沉淀环大小与抗原的浓度成正相关。

3、原理:

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在一定缓冲液中形成的复合物,经一定时间后聚合出现浊度,导致入射光在透过反应液时,由于溶液内复合物粒子对光线的反射和吸收,引起投射光减少,可用吸光度表示。

其光量减少的程度与复合物的含量成正比,当抗体量固定时,与待测抗原量成正比。

影响因素:

待测标本的稀释倍数可影响检测结果,稀释倍数太低时,抗原过剩抗血清量不足,不能形成足够的浊度,甚至复合物分解等导致假性结果。

标本应清晰、避免混浊,脂蛋白的小颗粒可使测定值假性升高。

4、技术类型:

终点散射比浊法、速率散射比浊法

终点散射比浊法原理:

在抗原抗体反应基础上达到平衡时测定复合物的量。

终点散射比浊法影响因素:

散射光的强度不仅与颗粒(散射核心)的大小和数目有关,且与各种物理因素、反应时间、光源强度、波长以及测量角度均有关系。

速率散射比浊法原理:

是指抗原抗体反应在每单位时间内的速度,连续测定各单位时间的反应动态观察。

速率散射比浊法影响因素:

峰值出现时间与抗体的浓度及其亲和力直接相关,不同抗原含量其速率峰值不同。

第十四章酶标记免疫技术

1.酶免疫技术:

是指利用酶的高效催化和放大作用与特异性免疫反应结合而建立的一种标记免疫技术。

2.封闭:

是指在抗原或抗体包被ELISA板后,用1%-5%牛血清白蛋白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