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诗歌鉴赏 教师版Word下载.docx
《江苏省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诗歌鉴赏 教师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诗歌鉴赏 教师版Word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会飞的仙鞋。
④仙人:
指三元宫山僧。
⑤迓(yà
):
迎接。
4.这首七言律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答案】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
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
夜晚,云中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
【解析】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
本题作答要抓住颔联“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中的“瀑”“鸡犬”和“晴”“夜”等意象,来描绘云台山优美的景色作答即可。
5.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境;
②初盟得以践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
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
③时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
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
【解析】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从“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描绘的云台山优美的景色看,表达了诗人对云台山美好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从“为访仙人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叙写了朋友重逢的欣喜之情;
从“长松迓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写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表达了作者的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据此理解作答。
江苏泰州卷】阅读苏轼的《吉样寺赏牡丹①》一诗,完成各题。
人老簪②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③。
(注)①苏轼当时在杭州做官。
②簪:
插戴。
③十里珠帘半上钩:
十里长街,百姓们上卷珠帘。
(1)请说说“花应羞上老人头”中“羞”字的妙处。
【答案】“羞”意思是羞怯,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老人簪着花走在街市上的情景,表现了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
“花应羞上老人头”意思是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
“羞”有羞怯,难为情之意,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有些不好意思。
表现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2)描绘诗人醉归的情景,并品味“醉”中蕴含的情感。
①醉归的情景:
。
②“醉”中蕴含的情感:
【答案】①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
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②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解析】①本题考查诗句描绘的画面。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诗人赏花饮酒,喝得酩酊大醉,头上插着鲜花,一路走得磕磕绊绊,引得别人的围观和哄笑;
教十里红楼卷珠帘,万人空巷争观看。
②本题考查诗句表达的感情。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意思是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
由此可以分析出“醉”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江苏宿迁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泊旅望
白居易
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
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
(注)长庆二年(822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
2.联系全诗,说说诗“愁”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作者愁:
离井思乡之愁;
前路遥遥之愁;
前途难料之愁。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在整体感知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注释提供的背景材料分析作答。
《夜泊旅望》这首诗是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途中所作。
所以“中宵起望乡”一句写出阵江行夜泊时触景而生的“乡愁”;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勾勒了一个清冷的秋夜,在此情形下,诗人用“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既抒发了前路遥遥不知何时到达的愁思,也为自己未来的前途难料而忧愁。
据此概括作答。
3.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
【答案】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由远及近,江天一色,在月光映衬下,无论是江边沙洲,还是船上白帆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让人心情沉重,心绪低落。
【解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诗句“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运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明星疏的夜晚,船上的帆白茫茫一片,整个船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
作者用“沙明”“浦月”“帆白”“船霜”勾勒了一个清冷的秋夜,在如此寒冷的秋夜里,诗人孤身一人站在船头遥望江面,冷风袭来,秋霜已降,烘托了诗人心绪难平和忧愁。
4.颔联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的深挚,下列诗句手法与之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答案】D
【解析】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
D.“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中的“晓”“夜”是从时间上写;
“云鬓改”“月光寒”暗中写出了空间的变化。
所以这两句诗是从时间和空间上写出了诗人的凄怨之深、哀婉之痛。
故答案为D。
江苏徐州卷】古诗词鉴赏。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技法、内容、意境、思想感情等。
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
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
C.正确;
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故选C。
江苏盐城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长寿山居元夕①
元好问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②,只留孤影伴黄昏。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②当时金统治者日趋腐败,蒙古军入侵,人民死伤无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解析】考查诗句的理解,解答此类题型,需要在会翻译诗句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
可将诗歌前两句的画面描绘成:
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①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
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
③表达了作者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解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通过诗歌的写作背景,可知诗人是因母亲去世而居住在长寿山上,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通过“三十九年何限事”可知,当时金朝统治者日趋腐败,正在遭受蒙古的侵略,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痛恨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通过“只留孤影伴黄昏”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情。
江苏扬州卷】赠别
(唐)赵嘏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1)请赏析首句中的“萋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
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
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解析】考查诗歌中关键词的理解,需要从本义和引申义两方面去做答。
“萋萋”的本义是指草木茂盛的样子,在该句中用来说明水边的秋草长得很茂盛,但是一个“暮”字写出了一种悲凉的氛围,诗人在这一句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景物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也烘托出诗人悲伤的心情。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
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解析】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诗歌的情感主旨往往在诗歌的最后一句。
首先,从诗题《送别》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水边秋草木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表现出诗人的悲伤以及孤独寂寞之情,“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对前途的迷茫。
江苏淮安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6.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
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
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7.《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这里既有对老友通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感情的理解。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江苏苏州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赠苏绾书记①
杜审言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②楼中应计日,燕支山③下莫经年!
【注】①书记:
指官府或军幕中主管文书工作的人员。
诗句中的“书记”指文字、书籍、文章等,②红粉:
这里指诗人好友苏绾的妻子。
③燕支山:
在今甘肃省丹东南,泛指友人将要赴任之地。
5.一二两句写出了苏绾怎样的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特点:
文采出众,才华横溢。
用意:
突出了苏绾的才干,交代了“赴朔边”的原因;
也蕴含了诗人对好友的离情别意。
【解析】考查对句意理解、赏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明确诗句的意思,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本诗一二两句的意思为:
我知道你才思敏捷,文书写得非常漂亮,却为什么要赴北疆边地去参军呢?
由此可以看出这两句写明了苏绾的才能,第二句的问句体现了作者对的不舍。
据此作答即可。
6.诗中“应计日”和“莫经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诗人设想离别之后苏绾的妻子会在家计算他的归期,劝说好友莫要长久不归,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和期待他早归的情感。
【解析】考查通过关键词推测诗人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结合词意、句意、诗歌的主旨进行分析。
“应计日”的意思为:
计算着分离的日子,“莫经年”的意思为:
不要长年滞留。
诗的三、四句表面是写苏绾的妻子对他的不舍和思念之情,实则婉转抒情,道出惜别之意,希望友人在边庭不要逗留太久,而要早作归计。
7.下面诗中的“闺中只独看”与“红粉楼中应计日”的写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请作简要分析。
月夜①
杜甫
今夜鄜州②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本诗是诗人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②鄜(fū)州:
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人在鄜州的羌村。
【答案】两者都是诗人想象,借他人的行为和感受来表现自己的情思,含蓄婉转。
杜甫诗中想象妻子孤独望月,为他的处境而焦心的情景,实际上抒发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情;
杜审言设想苏绾的妻子计日盼归的情景,来抒发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解析】考查用对比的方法对不同诗歌的理解能力。
《赠苏绾书记》委婉而又风趣地劝说友人切勿留恋边庭,应尽早归家团聚,表面上说妻子不忍分离,实则含蓄地表达诗人自己盼友人早归。
《月夜》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含蓄的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焦灼和对妻儿及家乡的思念之情。
【点睛】《赠苏绾书记》赏析:
诗的开头,不写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却从赞美对方的风度和才华起笔。
曹丕《与吴质书》说:
"
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
又,陆厥《奉答内兄希叔诗》也有:
书记既翩翩,赋歌能妙绝。
诗的第一句即化用这些意思来形容苏绾其人--潇洒自得,文采出众。
文士相交,惺惺相惜,相互间自必有许多值得倾慕和书写之处,但诗中只突出"
书记翩翩"
这一点,这是由诗的主题决定的。
因为苏绾此时正要去北疆担任节度使府的掌书记。
友人是入军府任职,因此也可称为从戎。
诗的第二句并不承上而作平叙,而是出人意料地设问。
这一问乍看很突然,而且没有回答,似乎不着边际。
其实这里诗人故意使用了先答后问的曲笔,答案其实就是头一句。
正因为苏绾书记翩翩,才被元帅聘为书记。
这样的写法更突出了友人的风度与才干,而诗人对友人的的倾慕与留恋就蕴含其间,不言而喻了。
诗的第三、四句婉转抒情,道出惜别之意,希望友人在边庭不要逗留太久,而要早作归计。
但诗人不从行者方面着笔,而反从居者方面着笔;
并非从正面写离情,而是从对面来映衬,同时在从居者着笔时又不直接从诗人自己着笔,而是从友人最亲近的人--他的妻子那一方着笔。
这是一联自然流动的对仗,它以燕支山泛指友人将要赴任之地,以红粉楼代指友人妻子,从设想红粉佳人计日而待丈夫的归期,委婉而又风趣地劝说友人切勿留恋边庭,应尽早归家团聚,表面上说妻子不忍分离,实则含蓄地表达诗人自己盼友人早归。
这就是不落俗套,不露痕迹,将前人反复吟咏过的离情别绪刻画得十分生动而细腻,表现出诗人高妙的抒情技巧。
江苏无锡卷】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qì
)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1)请概括本诗首联包含的信息。
【答案】时令、环境。
【解析】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通晓诗歌大意,理解相关诗句的含义。
首联的意思是“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赤亭道口怕要行人断绝”,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与环境,以李副使出塞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难苦的旅程开篇。
(2)本诗尾联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结尾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抒怀方式与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此诗尾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抒胸襟),勉励李副使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的豪迈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借景抒情,以“山回路转”“空留马蹄”抒写送别友人的情怀。
【解析】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解答此题,需要掌握整首詩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然后分别对两首诗进行比较。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
功名只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大丈夫。
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结尾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景中有情,寓情于景,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土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这一部分抒发了诗人对友人惜别之情。
江苏南通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6分)
野渡
[清]张謇
野静河流阔,芦梢一向风。
船趋①绳力健,水啮岸根空。
村栅牛羊熟,滩菰②雁骛丰。
但无沧海警③,安乐是吾通。
【注释】①趋:
疾行。
②菰:
生长在水里的一种草本植物。
③沧海警:
海上传来的倭寇侵扰的警报。
7.本诗颔联中“啮”字用得很巧妙。
请说说妙在何处。
(3分)
【答案】示例:
“啮”动词,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水不断侵蚀河岸的情景。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赏析时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啮”是“啃食”的意思,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河水不断侵蚀河岸的情景。
8.请以首联或颈联为例,谈谈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首联:
沉着冷静,热爱晚间的美景。
颈联:
表达了诗人对乡间生活的热爱。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这要结合全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抗击倭寇,希望人民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
首联写景,写出晚间环境的幽静,这是诗人在岸边巡视,表达了诗人沉着冷静,对夜间景色的喜爱之情;
颈联写乡村的景物,“熟”“丰”两字表现出诗人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江苏镇江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6~8题。
过李处士山居
姚合①
闲居昼掩扉,门柳荫蔬畦。
因病方收药,寻僧始度溪。
少逢人到户,时有燕衔泥。
萧洒②身无事,名高孰与齐。
【注】①姚合:
唐代诗人,元和十一年进士,初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
②萧洒:
同“潇洒”。
6.诗人拜访李处士是在什么季节?
(1分)
【答案】春季(春天)。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中虽然未点明季节,但从首联“门柳荫蔬畦”和颈联“时有燕衔泥”可以轻易看出诗人拜访李处士是在春季。
7.结合前三联内容分析李处士的形象特点。
【答案】①从门前柳树成荫、菜畦成行可以看出李处士热爱田园生活;
②从白天关门、少有人来可以看出李处士不喜与人往来(或:
从有病在身边不得已才接受别人馈赠的药可以看出李处士不喜与人往来);
③从愿与僧人交往,可以看出李处士超脱(或“厌倦”)尘世的特点。
(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评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要结合写作背景、全诗内容和诗歌的主旨来考虑。
诗人姚合,元和进士,授武功主簿,官秘书少监,世称姚武功,其诗派也称“武功体”,其所作诗篇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
诗人诗歌的主旨是表达对诗人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的厌倦。
从首联“闲居昼掩扉,门柳荫蔬畦”门前柳树成荫、菜畦成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李处士热爱田园生活;
从“少逢人到户,时有燕衔泥”可以看出李处士不喜与人往来;
从愿与僧人交往,可以看出李处士超脱(或“厌倦”)尘世的特点。
8.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答案】蕴含了诗人对李处士潇洒生活的羡慕之情(或“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1分)以及对李处士高洁声誉的赞美之情。
(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尾联“萧洒身无事,名高孰与齐”中的“潇洒”一词赞美李处士生活潇洒,“名高孰与齐”的反问句强调的是李处士声誉的高洁。
所以答案为:
尾联蕴含了诗人对李处士潇洒生活的羡慕之情(或“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对李处士高洁声誉的赞美之情。
【2018·
江苏常州卷】阅读唐朝诗人张旭的绝句,完成填空与简答。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石矶:
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1)这是借用东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桃花源记》意境而写的一首诗,我给这首诗拟定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陶渊明《桃花溪》
【解析】一空,考查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此题考查是唐朝诗人张旭的绝句。
二空,可提取“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中的“桃花”和“溪”并进行整合作为题目。
答此题要读懂诗句,掌握诗歌所描写的意境后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