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复习题Word下载.docx
《近代史复习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史复习题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它们依仗先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或者进行武力威胁,或者发动侵略战争,或者武装干涉中国的内政,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革命。
这种军事侵略是逐步升级的,从骚扰、蚕食中国沿海、边疆,到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甚至企图瓜分全中国。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在历次的侵华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中的经济、政治特权,劫掠中国的财富,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和进行武力威胁等,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强占中国租界,强租中国港湾,并且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战争来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却要中国人民加倍地承担起费用。
他向中国勒索赔款,造成中国严重的经济危机,直接破坏和阻碍中国的几经发展,公开抢掠中国的财富,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和古迹
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为了统治中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方式,是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逼迫中国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北京政变后与清政府公开勾结;
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通过总税务司把持中国海关。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其手段之一是直接派兵镇压,其二是迫使清政府严惩中国人民。
(3)扶植、收买代理人
为了控制中国的政治,把中国政府变成驯服工具,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注意在中国政府中扶植、收买自己的代理人
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文化渗透
(1)披着的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4.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诞生及其背景。
背景:
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和压迫,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站在救亡图存前列代表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把向西方学习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不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
诞生:
资产阶级改良派诞生于维新变法时期。
5.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经过、主要纲领、失败原因及其意义。
经过: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金田起义(1851年1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全州(冯云山)---长沙(肖朝贵)---占领武汉三镇---1853年攻占南京改天京做都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主要纲领:
①《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的纲领,又是太平天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国制度和政策。
除《天朝田亩制度》外,太平天国还制定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等一系列政策。
原则: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归上主”。
方法: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②《资政新篇》:
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
不久,他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是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失败的原因:
A、从主观上看:
①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②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③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④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B、从客观上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意义:
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①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②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③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④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⑤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6.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失败原因及其意义。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1)指导思想:
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所谓“中学”,特指“中国的文武制度”,也就是封建制度;
“西学”特指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其它先进科学技术,主要的是所谓“长技”。
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2)主要内容:
洋务事业主要有三方面:
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①兴办近代企业:
军用工业:
安庆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局(崇厚)民用工业:
上海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天津开平煤矿(李鸿章)、汉阳铁厂(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张之洞)
②建立新式海军:
洋枪队、湘军、淮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
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
此后,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
(3)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4)意义:
是现代化的开端。
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是近代教育的开始,带来了新知识,打开了国人的眼界;
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但是,洋务企业的垄断性和依赖性,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7.维新派宣传变法的具体行动、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其意义。
(1)具体行动:
①向皇帝上书(康有为多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公车上书”。
②著书立说,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③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等书。
④办学会,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⑤社学堂,重要的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的长沙时务学堂等。
⑥办报纸,影响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⑦高潮,百日维新
(2)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3)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局限性: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
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
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8.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及其领导的主要起义。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
兴中会: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
(1)1894.11.24,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2)1895.2,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
(3)兴中会的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这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
(4)中会的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它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从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民权主义:
创立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对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主要缺陷:
一是民族主义中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二是民权主义中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的民主权利;
三是民生主义中平均地权的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
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即进行社会革命。
起义
1911年4月27日,举行的广州起义影响最大
1911年5月,在湖北、湖南、广东、四川掀起保路运动,以四川最为激烈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革命派表现了革命性和勇敢精神,又暴露出了软弱性和妥协性
1911年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
9.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资产阶级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权的地位,作为国家立法机关的临时参议院,同盟会会员也占多数。
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项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10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其失败的原因、教训和意义。
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及社会矛盾激化①爱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扩大②帝国主义各国加紧在中国掠夺③清政府反动统治使民怒沸腾④民众反抗斗争风起云涌。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新政内容:
①改革管制:
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②编练新军③奖励工商业④改革教育⑤预备立宪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失败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②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王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③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④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⑤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1.辛亥革命失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挽救共和的努力。
(1)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开始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
由于北洋军阀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而国民党方面缺乏兵力和财力,内部意见又不一致,结果只坚持了两个月就失败了。
(2)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
由于中华革命党提不出能够动员群众的革命纲领,入党者又必须宣誓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带有强烈的宗派性,严重脱离群众,因而参加的人数很少,社会影响不大。
(3)蔡锷等发动“护国运动”
1915.12,蔡锷组建“护国军”,宣布云南独立,随后发动护国战争,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
(4)孙中山发动两次“护法运动”
第一次“护法运动”1917年9月,在广州成立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护法军政府,并出师北伐。
1918.5,护法运动失败.第二次“护法运动”1920.11底,孙中山回广州,重组护法军政府;
1921.4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
5月,第二次护法战争开始。
1922.6,陈炯明发动叛乱,第二次护法战争失败
(5)出师北伐
1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主要特点。
面临的困境:
首先,是外国资本的压迫。
由于外国资本在中国实行商品倾销并直接投资经营企业,致使中国的市场被它们的廉价商品所占领,民族工业由于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其产品在市场上很难与之竞争。
其次,是官僚资本的排挤。
由于官僚资本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占据垄断地位,它们的工业在资金、技术、设备、原材料供应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势,民族工业很难与之抗衡。
再次,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由于占全国人口打多数的农民仍然收到封建地主徒弟所有制的束缚,农村生产力水平十分地下,农村购买力极其微弱,由此也就使得国内市场狭窄,轻工业原料供应不足,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收到了极大的限制。
最后,是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由于反动政府征收苛重的捐税,实行经济统治政策和通货膨胀政策,更使得经营民族工商业获利困难,而陷入严重危机。
主要特点:
第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二,在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
第四,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的。
第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当一部分民族资本家的前身是官僚、地主。
由于经营工商业没有活力的确实保障,一些民族资本还用经营工商业所获得的利润,到农村去购买徒弟,然后出租给农民,从而兼有资本家和地主这样两重身份。
正因为民族资本家同封建的徒弟所有制关系相当密切,他们也就不敢提出彻底否定封建徒弟所有制的政治纲领,从而也就不可能有效的去动员和组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的力量。
1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为什么说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
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
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
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
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
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
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
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
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总之,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
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14.党的二大、三大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二大的主要内容:
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最高纲领:
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
消除内乱,打到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二大”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提出建立统一战线问题
大会制定的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党员条件、党的组织和党的纪律等作了明确规定,初步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大会选举了中央执行委员会。
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陈独秀为委员长。
第一,党的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是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不可超越的一个阶段。
党的“二大明确地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说明了只有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第二;
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的、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三大的内容:
“三大”确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方针。
会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指示,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
这些文件的中心思想是,党在现阶段“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
文件还规定了要保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