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戏水长流赴豫实践团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3186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4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科技大学戏水长流赴豫实践团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北京科技大学戏水长流赴豫实践团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北京科技大学戏水长流赴豫实践团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北京科技大学戏水长流赴豫实践团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北京科技大学戏水长流赴豫实践团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科技大学戏水长流赴豫实践团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

《北京科技大学戏水长流赴豫实践团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科技大学戏水长流赴豫实践团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科技大学戏水长流赴豫实践团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

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s,currentstatusofoperas,operatroupes,comparisonsofarts,explorationofdevelopment

CONTENTS

05一、实践团队及课题简介

09二、河南戏曲发展历史

13三、河南戏曲生存与发展现状

(一)河南戏曲生存与发展现状

(二)河南戏曲生存与发展现状分析

1.内因1)戏曲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

2)戏曲节奏拖沓,表现形式缺乏创新

3)部分戏曲追求“贵族化”“高雅化”,远离基础观众群

4)剧团体制陈旧,不适应市场化运作

2.外因1)外来文化的出现

2)休闲娱乐等生活方式的改变

3)政府对戏曲投资方向的偏离

4)媒体宣传力度的缺乏

(三)针对农村戏曲生存与发展的调查问卷分析

41四、河南戏曲发展建议

(一)戏曲发展与传承的意义

1.利用传统文化的独特旗帜,打造戏曲产业,推动中原崛起

2.丰富人们的生活,寓教于乐,利于社会稳定

(二)河南戏曲发展道路探索:

“四本”发展思路

1.资本——多种渠道投入资金,加强剧团剧场建设

2.课本——加强戏曲教育事业建设,培养年轻观众与接班人

3.剧本——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符合大众审美的经典作品

4.乡本——繁荣农村戏曲创作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55五、河南戏曲发展的新希望

57六、我国其他主要剧种的发展现状与河南豫剧的对比

64七、东北二人转的发展对河南戏曲的启示

68八、日本能剧传承经验对河南戏曲的启示

72九、结束语

72十、参考文献

73十一、附件

引言Introduction

夏分九州,河南居中,称豫州,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和核心发展区域之一。

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中,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系在这里孕育成熟并谱写了辉煌的篇章,艺坛上活跃近千年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在这里也有其深厚的积淀和文化渊源。

作为炎黄子孙的生活的寄托与情感的归宿,它承载着中国人的根与灵魂。

戏曲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古印度的梵剧并成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后两种现在已经从舞台上消失,唯独中国戏曲延续至今,确实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但是如今其生存现状也不容乐观。

河南被称为“戏曲之乡”,也是当今公认的戏曲大省,拥有极为丰富的戏曲资源。

但是历史的变迁,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文化、流行文化的大量出现,加之戏曲发展与传承中自身的局限性,作为中国戏曲代表性的河南戏曲正日渐走向没落。

其剧种数量日益减少,演出市场逐渐萎缩,剧团生存举步维艰,专业人才逐渐流失,与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距离越来越远,在现代审美眼光之下本熠熠生辉的艺术魅力逐渐丧失。

“传统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我国,民族文化尤其是传统民族文化在国家整个的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经济发展的一大精神支撑。

如今戏曲文化的没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也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那么传统戏曲这一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究竟何去何从?

是固守传统还是改革创新?

我们就以探索河南戏曲发展出路为目的,开始了本次的实践活动。

一、实践简介

(一)实践团队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戏水长流”赴豫实践团由八名大二学生组成。

团队成员来自吉林、内蒙古、河北、山东、浙江、四川、河南等地,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怀着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发扬北京科技大学“学风严谨”的作风,传承“崇尚实践”的校训,实践团队一行八人来到河南,开始了探索和发现之旅。

(二)实践团队组成

成员

主要分工

吴婷婷

课题总负责

杨晓瑜

课题研究;

宣传和外联

潘玥

赵春雨

财务和医疗

李淑娟

李寅池

宣传和安全

方璐笛

后勤和安全

孙浩然

课题研究:

后勤和交通

(三)实践课题简介

A.课题背景与意义

自2005年起,6月12日被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而今年文化部将以“非遗保护,人人参与”为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基础最雄厚的艺术形式,也在非物质文化的范畴之内。

随着全国众多戏曲剧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戏剧的保护成为戏曲研究与传承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河南省的戏曲因其起源早、品种丰、队伍大、发展快、流传范围广而被称为“戏曲之乡”,也是当今公认的戏曲大省。

但是有关资料显示,作为中国“戏曲之乡”的河南,地方戏曲剧种约65个,几经兴衰与蜕变,目前仅剩30余个剧种,除豫剧、曲剧和越调仍广泛流传外,其余30多个剧种也已濒临灭绝。

从剧目来看,河南地方戏的传统剧目有4000多出,时间纵贯上千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但目前绝大多数剧目已经消亡或退出河南。

剩下200多出常演剧目,不是归于沉寂,就是后继乏人,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方式的多元化等原因,中国的传统戏曲距离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的一代越来越远,正逐渐丧失它的观众群体。

另外,河南的戏剧团和戏曲从业人员的数量虽然位居全国第一,但是目前戏曲发展困难重重,众多剧团已奄奄一息,在困难中挣扎,时刻面临着解散的危险。

地方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样式和浓厚的文化精神,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信仰、审美产生过重大影响,至今仍存留和传递着久远的人类文化记忆和信息,是研究地方语言学、民族学等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在此背景下,本实践团队于河南进行戏曲现状的调研以及其发展创新的探索,期望能以当代大学生的视角来发现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能以创新的思维给予其些许活力。

我们相信这个已经创造了辉煌的过去的剧种必将拥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B.课题调研思路

河南的戏曲文化有着怎样悠久灿烂的历史?

为何如今的发展举步维艰?

今后又该以怎样的道路继续发展?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北京科技大学“戏水长流”赴豫实践团奔赴河南郑州、登封、开封、新乡等地进行实地调研。

主要的调研内容是:

河南戏曲的历史渊源,河南戏曲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河南地方剧团的生存状况,以及河南戏曲的受众与传承情况等。

在调研过程中,同时开展了以“传承河南戏曲发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大型签名活动,呼吁民众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做贡献。

调研活动结束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和科学的分析后形成调研报告,并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力争在媒体上进行发表,以扩大实践影响力。

返校后,以戏曲讲座、发起倡议等活动形式进行戏曲以及本次实践的宣传。

C.课题调研方法

a)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获得第一手资料最直接的方法,因其涉及面广、调查问题数量多,又为不记名填写,故能最真实反映民众的想法。

本次实践充分采用此种调研方法,分别在城市、农村,分不同地域和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

b)民间访谈:

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戏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

实践团通过与最普通的老百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采访,聆听他们对于戏曲发展之道的看法,得到了以朴实百姓的视角看待戏曲现如今的发展的利弊的真实的资料。

c)专家座谈:

戏曲是一种艺术一种传统文化,如今有许多从事戏曲的研究与保护的工作者。

通过与这些专家以及大师们的座谈,实践团队得到了专业人士对现今戏曲发展的看法,受益匪浅。

d)实地调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团队不拘泥于书面上的文字资料,奔赴河南农村以及河南省级剧团以及地方剧团进行实地调察,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e)发起倡议:

民众对文化的漠视是传统文化的尴尬之处。

实践团队通过发放宣传单、横幅签名等活动形式唤起民众对河南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视和热情,呼吁民众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做贡献。

f)资料搜集: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同样不可忽视。

实践团队不仅通过问卷、实地调察等形式直接获取资料,并且到河南省艺术研究院获取了很多珍贵书籍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丰富了队员的戏曲知识,而且为实践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河南戏曲发展历史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上先后有十六个朝代在其域内建都,使河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过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同时,河南还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也正因这样,河南在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萌芽于先秦,形成于唐,发展于宋金,成熟于元,繁荣于明清

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照耀到中原,戏曲艺术就在这光照中萌芽

有关书籍记载,戏曲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先秦是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而中国的唐代是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宋和金是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戏曲到了元代就走入了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是中国戏曲进程中的一个高峰。

在元杂剧的声腔系统中,中原曲调占有重要地位。

元代杂剧在河南相当普遍,影响十分广泛。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到了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已一片繁荣。

《如梦录》记载,明代的开封城内,“各庙会场,搭台演戏,建醮、修斋,大街小巷,按时不断。

”“至迎春日,庄农、毛女、百二十行,扮作各色杂剧。

”由于戏曲活动广泛开展,卖头盔、戏衣、梨园枪棒的商店已经在开封出现。

其他州府如禹州、汝州、归德、睢州等,戏曲活动也都迅速发展。

清王朝建立后,明代已流入河南的昆曲更加盛行。

清代初期,河南产生了一些戏曲作家,如王拢、吕履恒等。

王钱的《秋虎丘》、《双蝶梦》,吕履恒的《洛神庙传奇》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戏曲作品。

此时也出现大量的戏曲班社。

(二)河南梆子异军突起,蓬勃发展于近现代,之后易名为豫剧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河南的戏曲缓慢的发展。

而这时,河南梆子却蓬勃的发展起来。

在清代末叶,河南梆子流行的主要区域是开封及其周围的封丘、杞县、陈留、尉氏、通许等地,商丘及其周围的宁陵、睢县、夏邑等地,还有密县及其附近的登封、巩县、荥阳、汜水、禹县等地。

在这些地域的县城和乡村,已经没有剧种能与之抗衡。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

当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均争相邀聘河南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

此后,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

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双在一些地区,所演多属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的阶段。

这一时期,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永乐、永民、同乐四个河南梆子剧场,许多著名艺人如陈素真、王润枝、马双枝、司凤英、李瑞云、常香玉、赵义庭、彭海豹等,云集于开封。

1935年初,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改永乐舞台为豫声剧院,陈素真所在的杞县戏班和赵义庭所在的山东曹县戏班均参加了该学社。

豫声戏剧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舞台美术等进行革新,并演出由樊粹庭创作的《义烈风》、《霄壤恨》、《涂血》等剧目。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采"

醒狮怒"

之意,改学社为狮吼剧团。

常香玉在1936年随周海水班社到开封,演出于醒豫舞台。

1937年成立中州戏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镇南编写的《六部西厢》、《哭长城》等古装戏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现代戏《打土地》。

《打土地》是豫剧编演现代戏的开始。

与此同时,永安舞台的王润枝、马双枝、鼓海豹、杨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传统剧目。

名角云集,促进了豫东调、豫西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和提高。

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后,狮吼剧团、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团体和演员先后到西安,并以西安为中心,在西北城乡演出,扩大了豫剧的影响和流行地区。

30年代,在开封除了义成班组成的永安舞台外,还有两个重要的豫剧团体,豫声戏剧学社和中州戏曲研究社。

豫声戏剧学社在豫声剧院演出。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建国前,西安也出现了不少豫剧团体,如樊粹庭领导的狮吼剧团,常香玉为首的香玉剧社,毛兰花为首的凤麟剧团,崔兰田为首的兰光剧社。

还有孙老七创办的河南灾童戏剧学社(原西藏豫剧团前身)等。

建国后,于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剧院。

豫剧拥有一批专业和业余的编剧人才,其中成就突出的有杨兰春等。

杨兰春(1921年生,河北省武安人),先后改编和创作(有的是与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结婚》、《人往高处走》、《刘胡兰》、《朝阳沟》、《冬去春来》、《朝阳沟内传》等。

同时他还导演了不少现代戏和传统戏。

如《血泪仇》、《赤叶河》、《志愿军的未婚妻》、《秦香莲》、《唐知县审诰命》等河南及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豫剧演出团体。

1962年举行了豫剧名老艺人座谈会演,1980年举行了"

豫剧流派汇报演出"

,这一剧种已成为我国流布较广的戏曲剧种之一。

(三)20世纪80年代,河南戏曲发展保持良好势头

1982年,河南省的职业半职业剧团已有四百三十五个,业余剧团五千多个。

豫剧有专业剧团一百二十七个。

曲剧有专业剧团四十三个。

它们的影响遍及全国。

不仅大中城市现代化剧场大批兴建,广大乡镇、生产大队、生产队也建造了不少可容千余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剧院或可容上万人的露天剧场。

如周口地区从1976年末至1982年底新建乡镇剧院就达六十余座。

戏曲队伍已是生机勃勃。

1982年底,河南省青年演员会演在郑州举行,十一个地市,六百余名青年演员参加了演出。

一批青年演员如豫剧的汪荃珍、党玉倩、李金枝、张素贞、陈伯玲、崔小田、陈淑敏、原淑静、李广海;

曲剧的乔杏娥;

越调的马兰、杜朝阳等,在演出实践中脱颖而出。

此时,一些以演现代戏擅长的演员如河南省豫剧三团的杜启太、卢兰香、郭建民、张月亭等在观众中的影响也逐渐扩大.

三、河南戏曲生存与发展现状

河南戏曲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可以说在它那里,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了最全面、最形象、最精美的体现。

在现代传媒介入以前,戏曲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政治制度、伦理道德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重要的思想、信息、理念都是通过戏曲而得以传播,甚至比那些清规戒律更能深入人心。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听戏成了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也是获得精神享受的重要途径。

在调研过程中,被采访的河南人向我们说起豫剧时候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通过此次的调查我们切身感受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戏曲这一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虽然在21世纪的前十年,河南戏曲在创作上实现了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的四连冠,扩大了河南戏曲在全国的影响力,似乎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黄金期,但是扭转不了戏曲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日渐式微的生存现状,它的生存与发展传承仍然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河南戏曲生存与发展现状

依据调研过程中从多种途径获取的资料和数据,我们对河南戏曲如今的生存状况做出了如下的分析:

1.许多剧种濒临灭绝

据查阅有关资料,我们了解到,诸宫调、金院本、元杂剧之后,根据有关记述和各种野史、笔记、小说、诗文等提供的线索,四百年间先后在河南境内存在或流行过的各类剧种大约有78个,其中戏曲剧种60多个,最终形成了以豫剧、曲剧、越调为主体,大平调、大弦戏、宛梆、道情、二夹弦、怀梆、四平调、蒲剧、豫南花鼓戏等多种剧种百花齐放的戏曲体系。

而现如今,几经兴衰,几多蜕变,目前仅剩37个剧种,其余均已消亡或退出河南。

“回首多少地方剧种,尽在楼台风雨中。

”豫剧、曲剧和越调是目前仍广泛流传在河南各地的三大地方剧种,除此之外,另外30多个剧种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有的已濒临灭绝。

如康乾年间兴起的“罗戏”、“卷戏”、“大弦戏”、“怀梆”、“怀调”、“宛梆”,道丰年间的“北调子”、“二夹弦”、“落腔”、“道情”、“花鼓戏”、“咳子戏”,同光年间的“四股弦”、“羊羔戏”、“四平调”等,这些剧种在河南都有过兴盛的历史,代表着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戏曲文化积淀。

他们丰富的剧目,各有特色的艺术风格,以及它们所反映的思想内容、文化特征、审美选择,都是研究戏曲文化、戏曲艺术、戏曲美学的重要资料。

但是现在无一例外都陷入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2.新剧目屈指可数,乏善可陈

据资料记载,河南地方戏的传统剧目有4000多出,纵贯时间几千年,其反映社会生活之广阔,思想内容之丰富,是其他民间艺术不可相提并论的。

20世纪,除了《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卷席筒》、《七品芝麻官》、《收姜维》、《诸葛亮吊孝》、《风流才子》、《程婴救孤》等传统戏和新编古装剧为河南赢得全国性的荣誉外,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和轰动效应的现代戏。

例如上世纪50年代的《朝阳沟》、《刘胡兰》、《小二黑结婚》,60年代的《人欢马叫》、《李双双》、《扒瓜园》,70年代的《山鹰》、《前进路上》,80年代的《倒霉大叔的婚事》、《小白鞋说媒》、《儿大不由爹》,90年代的《五福临门》、《都市风铃声》、《老子•儿子•弦子》,新世纪的《香魂女》、《铡刀下的红梅》、《村官李天成》等。

这些优秀的剧目,因其自如地表现现实生活,反映时代风貌,吐露人民心声,因此成为时代生活的见证和沧桑巨变的缩影,成为人们感受时代、感受生活、感受社会的一份鲜活档案。

他们为人们增添了一份可供咀嚼的时代记忆,一份可供品味的人生思考,一份生活的感悟。

而21世纪以来,河南戏曲也时有新作品出现,但是像上个世纪脍炙人口、能够经久不衰的作品却寥寥无几。

现在编排的一些戏剧为了追求“贵族化”,耗资巨大,舞台美术、道具、服装、音乐、灯光追求华丽。

这样编排的戏剧成本如此高自然导致门票昂贵。

面对几百元的票价,老百姓只能望洋兴叹。

即使有新的优秀的作品又如何能推广开来而生存下去呢?

新剧本得不到民心,许多剧团就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旧有剧本,将那为数有限的几个剧本翻来覆去地搬演,导致作品严重脱离当前的现实,与现代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审美需求越来越远。

河南的戏曲本是一种“草根”艺术,所以它在农村还是有着相对旺盛的生命力。

农村文化生活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贫乏,遇到唱大戏,还像过节一样,有的还要请附近至亲好友团聚。

但此次我们在新乡市长垣县张寨乡木岗村进行调研时发现,村民对剧目的一成不变也感到无奈与失望。

当地的村民尤其是老年人普遍表示,每年村里的戏台子上上演的剧目看来看去都是那几出。

“一张嘴,俺就知道他要唱啥了。

”一个农村老大爷这样说道。

3.众多剧团在困难中挣扎

经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得知,1984年,河南共有专业表演艺术团体227个,约占全国剧团总数的九分之一。

农村的业余演出组织,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历年统计从末低于5千个。

近年来,戏曲虽处于不景气的状况,但河南的剧团数仍居高不下。

大约每30万人便拥有一个专业(国营或民办)表演艺术团体。

而豫剧作为河南戏曲的代表,更是拥有众多的剧团。

不仅仅是河南,上世纪80年代初,陕西、山西、河北、湖北、安徽、新疆、江苏、山东甚至西藏、贵州、四川等20多个省区都有专业的豫剧团。

甚至宝岛台湾也活跃着一支国光剧团豫剧队。

而80年代中期以来,在许多地区戏曲的演出市场呈现萎缩状态的同时,国营剧团数量锐减,尚存的国营剧团也多数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时刻面临着停演和解散。

省剧团还好,很多地市剧团以及县剧团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名存实亡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刘文峰说,国营戏曲剧团大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

几十年来一直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和非盈利性质的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福利大部分由政府财政拨款。

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国家出台了文艺演出团体差额拨款的政策。

1998年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