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分类模拟2.docx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分类模拟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分类模拟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分类模拟2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分类模拟2
案例一
F公司为从事粮油转运、储存、贸易的工贸企业,拥有专用的粮油码头,现有从业人员980人,其中有来自G公司的劳务派遣人员230人。
F公司有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8人。
F公司现有:
60万t立筒仓1组,10万t平房仓1组,10万t食用植物油罐1组,5万t泊位2个,铁路专用线2条,500t/h吸粮机2台,100t/h出仓散粮输送线2条,100t/h进出油输送管道2条,码头起重机(额定起重5t或5t以上)3台,电梯5部,叉车20辆,1000kV·A变压器3台,10t/h燃气锅炉2台,储存磷化铝等储粮化学药剂的药品库1座,二氧化碳钢瓶和磷化氢钢瓶各50个,氮气钢瓶45个。
F公司粮油进出流程为:
接卸船舶、火车、汽车上粮油,通过粮食输送系统进入立筒仓或平房仓,通过油料输送系统进入植物油罐;储存一段时间后,再通过相应系统装船舶、火车、汽车。
为防止储存的粮食生虫,采用固定环流熏蒸系统,使用瓶装二氧化碳气体和瓶装磷化氢气体,对立筒仓进行熏蒸;采用人工投放磷化铝药片,对平房仓进行常规熏蒸。
充入纯度为98%的氮气,对植物油罐进气调储藏。
2013年5月18日,F公司发生1起未遂事故。
该起事故过程为:
8时作业人员在平房仓储区域向集装箱装散粮时,有2名劳务派遣人员违章乘坐粮食输送皮带上平房仓,9时40分1人从离地8m的输送皮带滑落,掉落在散粮堆上,未造成伤害。
F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健全,设有专门安全生管理部门。
在2013年5月组织的安全生检查中发现立筒进出仓系统的电气设备老化,存在粉尘爆炸隐患。
检查还发现了立筒仓区域其他3处一般安全生产事故隐患。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此次未遂事故报告的内容。
答案:
此次未遂事故报告的内容具体如下: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F公司为从事粮油转运、储存、贸易的工贸企业,拥有专用的粮油码头,现有从业人员980人,其中有来自G公司的劳务派遣人员230人。
F公司有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8人。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2013年5月18日,F企业平房仓储区,作业人员在向集装箱装散粮。
(3)事故的简要经过、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
2名劳务派遣人员违章乘坐粮食输送皮带上平房仓,9时40分1人从离地8m的输送皮带滑落,掉落在散粮堆上,未造成伤害。
(4)已经采取的措施。
设置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有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组织安全检查等。
2.列出F公司主要特种设备。
答案:
F公司的主要特种设备包括:
进出油输送管道、起重机、电梯、叉车、燃气锅炉、植物油罐、二氧化碳钢瓶和磷化氢钢瓶、氮气钢瓶。
3.简述F公司立筒仓粮食装卸作业的职业危害控制措施。
答案:
F公司立筒仓粮食装卸作业的职业危害控制措施主要有:
(1)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完善防护设施。
(2)强化员工安全意识,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3)改善作业条件,加强作业现场管理。
(4)做好防尘降尘工作。
(5)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预防控制规章制度。
4.根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总局令16号),提出粉尘爆炸隐患治理方案。
答案:
根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总局令16号),粉尘爆炸隐患的治理方案有:
(1)在仓房内安装排风扇可以及时排除仓内粉尘和毒气,通风降温。
(2)安排人员定期清除粮食作业车间内的粉尘,以防粉尘过量地积聚。
(3)粮食仓库动火时,应采取切实可靠的防范措施。
(4)粮食仓储区内禁止吸烟,禁止一切明火。
(5)车间内的电器设备不应过度发热,不应产生火花;电器设备应有良好的接地,以导除静电。
(6)按时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排除危险危害因素。
5.简述F公司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职责。
答案:
F公司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职责有:
(1)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2)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5)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6)及时、如实报告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
案例二
2011年3月12日,某造纸厂发生一起因工人严重违反操作规程和缺乏救助常识而导致10人中毒,其中4人死亡的重大伤害事故。
事故当日,该厂工人于早上7时停机,经过往浆渣池中灌水、排水的工序后,8时左右有2名工人下池清扫浆池,当即晕倒在池中。
在场工人在没有通知厂领导的情况下,擅自下池救人,先后有6人因救人相继晕倒在池中,另有2人在救人过程中突感不适被人救出。
至此,已有10人中毒。
厂领导赶到后,立即组织抢救,经往池中灌氧、用风扇往池中送风后,方将中毒者全部用绳子拉出池来。
由于本次中毒发生快,中毒深,病情严重,10例病人在送往医院后,已有6例心跳和呼吸停止,虽经多方努力抢救,至13日下午4时20分,已有4人死亡。
事故原因调查与分析:
(1)中毒现场有害气体的测试及中毒化学物质的鉴定。
浆池外形似一倒扣的半球状体,顶部有一40cm×60cm洞口,工人利用竹梯从洞口进出清洗浆池。
走近洞口,就闻到一股较浓的臭味,事故发生后,在洞口处用快速检测管对洞口内10cm处的气体进行检测:
硫化氢(H2S)55mg/m3(国家卫生标准为10mg/m3),一氧化碳、氯气和氯化氢未检出,可以推断,在实行向池中通风、送氧之前,其浓度一定更高。
根据中毒病人的发病及临床特征,将本次中毒诊断为急性重度硫化氢中毒。
(2)浆池硫化氢产生的原因。
造纸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含硫化学物质,通常的情况下,由硫化氢引起的职业危害多发生在蒸煮、制浆和洗涤漂白过程中。
如果含硫的废渣、废水长时间存放在浆池中,再加上含硫有机物的腐败,就会释放出大量的硫化氢气体,由于比重较大(1.19)而沉积于浆池的底部。
(3)工人严重违反操作规程。
硫化氢是剧毒的窒息性气体,在没有良好通风和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是绝对不能进入高浓度硫化氢环境工作的。
但本次清洗浆池前,水仅灌注了四分之一,且工人在没对池内进行通风处理的情况下就下池清洗,随后一连串的救人更是在没有任何通风和防护的情况下进行的。
(4)缺乏安全及应急措施。
现场调查发现用于鼓风的排污口处却没有鼓风机,连电源插座都找不到;清洗浆渣池没有任何的个人防护用具如防毒面具,甚至连一根救助的绳子都没有,更没有发生事故时的抢救设备。
(5)缺乏劳动安全卫生意识、管理混乱。
事故发生后,当我们要求厂方提供有关安全规章制度时,厂方虽说有,但无论如何却找不到,不知放到哪里。
如果厂里有安全监督员,并负责对整个安全程序进行监督,便能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预防,这起事故就完全可以避免了。
(6)缺乏必要的防毒急救安全知识教育。
本次中毒的10位工人,在该厂工作1~5年,却从未进行过有关的安全卫生培训和教育,不知道制浆过程中存在哪些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对人体能造成哪些伤害。
也不知预防措施,更不知发生紧急情况如何救治。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硫化氢的检测方法。
答案:
硫化氢的检测方法是硝酸银比色法,通过硫化氢与硝酸银作用形成黄褐色硫化银胶体溶液,比色定量。
2.简述进入设备内作业的安全要求。
答案:
设备内作业的安全要求包括:
(1)设备内作业必须办理“设备内安全作业证”,并要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2)进设备内作业前,必须将该设备与其他设备进行安全隔离(加盲板或拆除一段管线,不允许采用其他方法代替),并清洗、置换干净。
(3)在进入设备前30min必须取样分析,严格控制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浓度及氧含量在安全指标范围内,分析合格后才允许进入设备内作业。
如在设备内作业时间长,至少每隔2h各分析一次,如发现超标,应立即停止作业,迅速撤出人员。
(4)采取适当的通风措施,确保设备内空气良好流通。
(5)应有足够的照明,设备内照明电压应不大于36V,在潮湿容器、狭小容器内作业应小于等于12V,灯具及电动工具必须符合防潮、防爆等安全要求。
(6)进入有腐蚀、窒息、易燃易爆、有毒物料的设备内作业时,必须按规定佩戴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器具。
(7)在设备内动火作业,必须按规定同时办理动火证和履行规定的手续。
(8)设备内作业必须设专人监护,并与设备内作业人员保持有效的联系。
(9)在检修作业条件发生变化,并有可能危及作业人员安全时,必须立即撤出人员;若需继续作业,必须重新办理进入设备内作业审批手续。
(10)作业完工后,经检修人、监护人与使用部门负责人共同检查设备内部,确认设备内无人员和工具、杂物后,方可封闭设备孔。
3.结合本案例,指出应提出的安全管理整改措施。
答案:
应提出的安全管理整改措施主要有:
(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根据该企业自身的特点,应制定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建立相应的《安全检查制度》、《安全生产巡视制度》、《安全生产交接班制度》、《安全监督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制度》、《有毒有害作业管理制度》、《劳保用品管理制度》、《职业病报告处理制度》、《特种设备管理责任制度》、《危险设备管理制度》等。
(2)建立并完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
根据该企业的特点,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各级负有安全职责的人员包括单位负责人及其副手、总工程师(或技术总负责人)、车间主任(或部门负责人)、工段长、班组长、车间(或部门)安全员、班组安全员、作业工人。
(3)保证安全生产投入
落实好“三同时”规定,具体到该企业,就是保证通风设施的完善、各种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设备齐全有效、各种救助设施的配备和完善。
案例三
E企业为汽油、柴油、煤油生产经营企业。
2012年实际用工2000人,其中有120人为劳务派遣人员,实行8小时工作制,对外经营的油库为独立设置的库区,设有防火墙。
库区出入口和墙外设置了相应的安全标志。
E企业2012年度发生事故1起,死亡1人,重伤2人,该起事故情况如下:
2012年11月25日8时10分,E企业司机甲驾驶一辆重型油罐车到油库加装汽油,油库消防员乙检查了车载灭火器、防火帽等主要安全设施的有效性后,在运货单上签字放行。
8时25分,甲驾驶油罐车进入库区,用自带的铁丝将油罐车接地端子与自动装载系统的接地端子连接起来,随后打开油罐车人孔盖,放下加油鹤管。
自动加载系统操作员丙开始给油罐车加油。
为使油鹤管保持在工作位置,甲将人孔盖关小。
9时15分,甲办完相关手续后返回,在观察油罐车液位时将手放在正在加油的鹤管外壁上,由于甲穿着化纤服和橡胶鞋,手接触到鹤管外壁时产生静电火花,引燃了人孔盖口挥发的汽油,进而引燃了人孔盖周围油污,甲手部烧伤。
听到异常声响,丙立即切断油料输送管道的阀门;乙将加油鹤管从油罐车取下,用干粉灭火器将加油鹤管上的火扑灭。
甲欲关闭油罐车人孔盖时,火焰已延烧到人孔盖附近。
乙和丙设法灭火,但火势较大,无法扑灭。
甲急忙进入驾驶室将油罐车驶出库区,开出25m左右,油罐车发生爆炸,事故造成甲死亡、乙和丙重伤。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E企业2012年度的千人重伤率和百万工时死亡率。
答案:
(1)E企业2012年度的千人重伤率=重伤人数/从业人员数×1000=2/2000×1000=1。
(2)E企业2012年度的百万工时死亡率=死亡人数/实际总工时×1000000=1/(8×2000×250)×1000000=0.25。
2.分析该起事故的间接原因。
答案:
该起事故的间接原因主要有:
(1)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