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汇总Word下载.docx
《水稻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汇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汇总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
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大禹命令伯益给大家分发水稻种子,种在水田里,还命令后稷(周的先人)给大家分发食物。
没有食物的地方,他就命令有多余的地方,分给那些少的地方。
水稻所结子实即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或米。
除称为旱稻的生态型外,水稻都在热带、半热带和温带等地区的沿海平原、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栽培。
种子播在准备好的秧田上,当苗龄为20~25天时移植到周围有堤的水深为5~10厘米的稻田内,在生长季节一直浸在水中。
一、形态特征
一年生水生草本。
秆直立,高0.5-1.5米,随品种而异。
叶鞘松弛,无毛;
叶舌披针形,长10-25毫米,两侧基部下延长成叶鞘边缘,具2枚镰形抱茎的叶耳;
叶片线状披针形,长40厘米左右,宽约1厘米,无毛,粗糙。
圆锥花序大型疏展,长约30厘米,分枝多,棱粗糙,成熟期向下弯垂;
小穗含1成熟花,两侧甚压扁,长圆状卵形至椭圆形,长约10毫米,宽2-4毫米;
颖极小,仅在小穗柄先端留下半月形的痕迹,退化外稃2枚,锥刺状,长2-4毫米;
两侧孕性花外稃质厚,具5脉,中脉成脊,表面有方格状小乳状突起,厚纸质,遍布细毛端毛较密,有芒或无芒;
内稃与外稃同质,具3脉,先端尖而无喙;
雄蕊6枚,花药长2-3毫米。
颖果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厚约1-1.5毫米;
胚比小,约为颖果长的1/4。
染色体2n=24(ShuetQu1985,YaoZ.1984),x=12(MukhergeeetDebnath1985)。
生长习性
编辑
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是水稻土最好。
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
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授粉受严重影响。
相对湿度50~90%为宜。
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
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
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
同时需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
二、稻谷构造
稻叶在幼年时,跟杂草非常相似,一样具有长扁型的外观,农人多依赖稻叶特殊的叶耳与叶舌来区分。
叶耳就是稻叶叶环的两端长出耳状之物,叶舌则是稻叶叶环内长出的薄膜。
稻叶的叶脉是平行的,中央有很明显的中脉,呈绿色,在中肋,边缘或尖端有时也会有紫色色素。
稻子的根呈胡须状,细短而多,随着稻的成长数量会增多,稻株旁也会不断长出小枝来。
稻成为稻穗后,一株稻穗约开200~300朵稻花,一朵稻花会形成一粒稻谷。
稻花没有花瓣,也很难看到雄蕊雌蕊,它们都由稻花的内外颖保护着。
稻在自体授粉时,雄蕊上的花药会破裂,花粉相当细小,会随风力飘走,稻的摇摆,落到隔壁雌粉上头。
与雌粉子房中的胚珠结合,发育而成胚芽,也就是人类食用和摄取营养的主要来源。
在胚芽附近,还有浆状的胚乳会不断增加,使子房日渐肥大。
外观上则会看到绿色的稻谷上有细毛,称为稻芒。
由外而内分别有稻壳(颖)、糠层(果皮、种皮、糊粉层的总称)、胚及胚乳等部分。
稻的生长非常快,最久一年,最快则三到四个月,生育期在130-140天左右,就能从发芽、开花、完成结实的过程。
稻的种子伸出幼芽的时间仅需两三天,幼芽抽出第一片叶子,又只需要三天,因此在气候温和的地区,一年可种三期稻。
农人选稻种时,多会将其泡在水中,轻而浮起的稻种会被淘汰,剩下来的就会培育成稻苗。
三、栽培技术
稻的耕种除传统的人工耕种方式,亦有高度机械化的耕种方式。
但仍不失下列步骤:
整地
种稻之前,必须先将稻田的土壤翻过,使其松软,这个过程分为粗耕、细耕和盖平三个期间。
过去使用兽力和犁具,主要是水牛来整地犁田,但当今多用机器整地了。
育苗
农民先在某块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会被称为秧田,在撒下稻种后,农人多半会在土上洒一层稻壳灰;
现代则多由专门的育苗中心使用育苗箱来使稻苗成长,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关键。
在秧苗长高约八公分时,就可以进行插秧了。
插秧
将秧苗仔细的插进稻田中,间格有序。
传统的插秧法会使用秧绳、秧标或插秧轮,来在稻田中做记号。
手工插秧时,会在左手的大拇指上戴分秧器,帮助农人将秧苗分出,并插进土里。
插秧的气候相当重要,如大雨则会将秧苗打坏。
现代多有插秧机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状不是方型的稻田中,还是需要人工插秧。
秧苗一般会呈南北走向。
还有更为便利的抛秧。
除草除虫
秧苗成长的时候,得时时照顾,并拔除杂草、有时也需用农药来除掉害虫(如福寿螺)。
施肥
秧苗在抽高,长出第一节稻茎的时候称为分蘗期,这段期间往往需要施肥,让稻苗健壮的成长,并促进日后结穗米质的饱满和数量。
灌排水
水稻比较依赖这个程序,旱稻的话是旱田,灌排水的过程较不一样,但是一般都需在插秧后,幼穗形成时,还有抽穗开花期加强水分灌溉。
收成
当稻穗垂下,金黄饱满时,就可以开始收成,过去是农民一束一束,用镰刀割下,再扎起,利用打谷机使稻穗分离,现代则有收割机,将稻穗卷入后,直接将稻穗与稻茎分离出来,一粒一粒的稻穗就成为稻谷。
干燥、筛选
收成的稻谷需要干燥,过去多在三合院的前院晒谷,需时时翻动,让稻谷干燥。
筛选则是将瘪谷等杂质删掉,用电动分谷机、风车或手工抖动分谷,利用风力将饱满有重量的稻谷自动筛选出来。
施肥要点
民谚说:
“秧好一半禾”,这说明水稻秧苗健壮是增产的基础,另一半禾是指秧苗移栽后的管理。
水稻秧苗在本田的生长期比秧苗长的多,早。
中、晚稻都在100天以上。
此期水稻要经过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到成熟期几个时期。
这段时间水稻营养的及时供应更为重要。
一般本田施肥按水稻的生育过程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是指从移栽至分孽终止,也就是水稻的营养生长阶段,此时以促进有效分粟和争取多穗为目标;
中期是指水稻生育已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花粉形成时期),此时以壮秆攻大穗为目标,但施肥不能过多;
后期是指水稻进人抽穗到成熟的时期,此时以攻粒多、粒饱为主,既要保住不脱肥,又不能贪青晚熟。
以上水稻三个时期的施肥方法,实际上是指施肥的原则、理论和目标,真正实践起来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也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土壤和不同的水稻品种来确定施肥量的多少,也就是要做到因地制宜,灵活掌握。
具体说就是看土壤是肥还是瘦,土壤质地是沙还是勃。
如果土壤又肥又沙,则施肥量要减少,土质是勃而瘦,施肥量就要加大,这就叫看土施肥。
此外,还要注意看苗施肥,苗壮少施,苗瘦多施,这就是下面施肥量中,为什么要有一个幅度的缘故。
现将水稻本田的肥料施用量分绍如下:
第一是底肥,也叫基肥,包括有机肥和各种化肥。
有机肥用量为每667平方米2000~3000千克,化肥用量为硫酸铵30千克或碳酸氢铵50千克,过磷酸钙30~50千克,硫酸钾10~15千克。
以上这些肥料均在耙田前一次施入,耙田后可使肥、土、水相融,以减少肥料流失。
第二是追肥,追肥以氮素化肥为主,如果总的追肥量每667平方米不超过30千克硫酸铵,其大致的肥料分配如下:
①面肥。
插秧前耙田时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3~5千克。
②分蘖肥。
插秧后10~15天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5~10千克。
③穗肥。
在拔节初期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8~10千克。
④粒肥。
抽穗前7天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3~5千克。
四、生育类型
水稻的生育类型是指水稻分蘖终止期(拔节期),与稻穗开始分化时期之间不同起讫关系水稻开始穗分化与拔节的关系分为三种
重叠型:
穗分化先于拔节,即分蘖尚未终止穗开始分化,分蘖期与长穗有部分重叠。
作为三熟制栽培的双季稻或早熟的中稻属次类型。
衔接型:
穗分化与拔节基本同时进行,也就是分蘖终止期便开始穗分化,即分蘖期与长穗期相衔接。
地上部有5个伸长节的中熟品种,生产止促控结合。
多是迟熟的中稻和早熟晚稻。
分离型:
拔节先于穗分化,分蘖终止后10~15天开始穗分化,即分蘖期和长穗期相分离。
地上部有6个或6个以上的伸长节属于该类型。
由于它营养生偏长,所以在栽培上当控制前期生长,确保安全成熟。
大多迟熟的晚稻属次类型。
五、虫害常识
病害
水稻三大主要病害是:
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
其它重要病害有稻曲病、恶苗病、霜霉病等。
病害流行暴发的根本原因是:
优质感病品种比重增大,病菌生理小种增多,耕作栽培制度变化等向着有利于病害发生和危害的方向发展。
1.防治对象要明确
针对田间病虫害种类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农药防治。
农药进行混配时,其农药的含量要搞清楚,特别是穗颈瘟防治,三环唑有2种剂型,切不得搞错。
2.不要随意加大农药的用量
盲目加大药剂用量,则加大了病虫防治的成本,又易使作物发生药害。
另外农药一定要注意现配现用,防止农药间发生化学反应而降低药效。
夏秋时节雷雨天多,在农药中添加助剂既可以增进药液的效果,又可延缓雨水的冲刷,较好地保证了防效。
稻瘟病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是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世界性真菌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地上部分。
由于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等。
寄主范围是水稻、小麦、马唐等多种禾本科植物。
稻瘟病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第2年从病稻草上传入稻田中侵染为害。
病菌传播主要靠风传播,雨、水流、昆虫也可传播。
天气转暖,又有雨淋的情况下,越冬病菌会大量复苏、增殖,从堆在田边的病稻草上转移到水稻上为害。
恶苗病
恶苗病又称徒长病,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
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
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
穗颈瘟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
二是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磷钾肥;
三是科学用水,防止深水漫灌,保持田间干燥,连阴雨天注意清沟排水;
四是应用药剂防治,在破口前2~3天,每亩用40%富士1号乳油75~100毫升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加水50~75千克喷雾,7~10天后根据天气情况再喷药一次。
害虫
外源性害虫即远距离迁飞性害虫,如褐稻虱、白背稻虱、稻纵卷叶螟、粘虫等。
本世纪迁飞性稻飞虱发生相对偏轻,但不能麻痹,加强监控,防止回升;
稻纵卷叶螟持续猖獗,特别是第4代(8月下旬~9月上旬)大发生,对粳稻穗期造成严重为害。
内源性害虫即本地虫源、本地繁殖、本地为害,如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灰飞虱、稻蓟马等。
本世纪螟虫兴风作浪,灰飞虱小虫闹大灾。
灰飞虱
水稻白叶枯病症状
灰飞虱暴发因素有8个:
⑴粳稻面积扩增,感虫感病品种覆盖面积大,带毒虫增加。
⑵少免耕、麦套稻、稻套稻有利于灰飞虱增殖。
⑶麦田杂草防治放松,三边(田边、沟边、路边)杂草较少有人问津。
⑷秋季代数量猛增,越冬基数增加。
⑸全球气候变暖,暖冬频率增加。
⑹对路农药不多,农药质量不高,施药技术不佳。
⑺吡虫啉防效降低,可能已发生抗药性。
⑻治螟用药频率高,有机磷农药为主,农田天敌减少。
防治策略:
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抗虫品种为先导,实施以防治灰飞虱为中心的化学防治与生态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
农业防治具体措施是:
大力推广旋耕、深耕,压缩麦套稻、稻套麦;
适当调整水稻品种布局;
淘汰感病品种,选育与推广抗虫抗病品种,强化春后对麦田杂草清除措施(特别是禾本科杂草),力求做到面面光。
秧田选择远离虫源田,建立无毒秧田。
适度推迟水稻播期,推广抛秧、机插秧等栽培方式。
稻纵卷叶螟
本世纪江淮稻区稻纵卷叶螟迁入代数和迁入数量增加。
第4代(8月下旬~9月上中旬)本地虫源滞
水稻纹枯病症状
留本地,水稻正处穗期,功能叶受害,产量损失大。
不迁出的原因是:
⑴栽培制度变革,营养条件有利于第4代激增。
粳稻叶片营养条件有利于生存与繁殖。
⑵秋季持续高温,有利于增加第4代滞留量。
稻纵卷叶螟是喜温喜湿性昆虫,温度是影响发育与繁殖的主要关键因素,25~28℃为最适温度。
⑶无节制施用高毒农药影响了生物多样化,天敌作用降低。
控制稻纵卷叶螟最有效的天敌是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稻纵卷叶螟绒茧蜂、赤扁胶小蜂、拟环纹狼蛛、草间小黑蛛。
这些天敌对农药很敏感。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策略是:
治前压后,压3控4;
治早治小,重点打2龄高峰。
农药品种有锐劲特、毒死蜱、阿维菌素、乙酰甲胺磷、杀虫单、三唑磷、Bt复配剂等。
原则是狠、准。
防治指标是:
分蘖100~120头/百穴,穗期60~80头/百穴。
六、主要品类
由于稻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据知世界上可能超过有14万种的稻,而且科学家还在不停的研发新稻种,因此稻的品种究竟有多少,是很难估算的。
有以非洲米和亚洲米作分类,不过较简明的分类是依稻谷的淀粉成份来粗分。
稻米的淀粉分为直链及支链两种。
支链淀粉越多,煮熟後会黏性越高。
籼稻和粳稻
籼稻(Indicarice):
有20%左右为直链淀粉。
属中黏性。
籼稻起源于亚热带,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期短,在无霜期长的地方一年可多次成熟。
去壳成为籼米后,外观细长、透明度低。
有的品种表皮发红,如中国江西出产的红米,煮熟后米饭较干、松。
通常用于萝卜糕、米粉、炒饭。
粳稻(Japonicarice):
粳稻的直链淀粉较少,低于15%。
种植于温带和寒带地区,生长期长,一般一年只能成熟一次。
去壳成为粳米后,外观圆短、透明(部分品种米粒有局部白粉质)。
煮食特性介于糯米与籼米之间。
用途为一般食米。
籼稻和粳稻是长期适应不同生态条件,尤其是温度条件而形成的两种气候生态型,两者在形态生理特性方面部有明显差异。
在世界产稻国中,只有中国是籼粳稻并存,而且面积都很大,地理分布明显。
籼稻主要集中于中国华南热带和淮河以南亚热带的低地,分布范围较粳稻窄。
籼稻具有耐热,耐强光的习性,它的植物学特性为粒形细长,米质粘性差,叶片粗糙多毛,颗壳上茸毛稀而短以及较易落粒等,都与野生稻类似,因此,籼稻是由野生稻演变成的栽培稻,是基本型。
粳稻分布范围广泛,从南方的高寒山区,云贵高原到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的地区均有栽培。
粳稻具有耐寒,耐弱光的习性,粒形短圆,米质粘性较强,叶面少毛或无毛,颖毛长密,不易落粒等特性,与野生稻有较大差异。
因此,可以说粳稻是人类将籼稻由南向北,由低向高引种后,逐渐适应低温的变异型。
早、中、晚稻
早、中、晚稻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光照反应的不同。
早、中稻对光照反应不敏感,在全年各个季节种植都能正常成熟,晚稻对短日照很敏感,严格要求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通过光照阶段,抽穗结实。
晚稻和野生稻很相似,是由野生稻直接演变形成的基本型,早、中稻是由晚稻在不同温光条件下分化形成的变异型。
北方稻区的水稻属早稻或中稻。
陆稻
水稻种在水田,陆稻种在旱地。
水陆稻形态上差异较小,生理上差异较大。
水、陆稻均有通气组织,但陆稻种子发芽时需水较少,吸水力强,发芽较快;
陆稻的茎叶保护组织发达,抗热性强;
根系发达,根毛多,对水分减少的适应性强。
陆稻可以旱种,也可水种,有些品种既可作陆稻也可作水稻栽培,但陆稻产量一般较低,陆稻逐渐为水稻所代替,北方稻区只仑有少量陆稻栽培。
非糯稻和糯稻
糯稻:
中支链淀粉含量接近100%,黏性最高,又分粳糯及籼糯。
粳糯外观圆短,籼糯外观细长,颜色均为白色不透明,煮熟后米饭较软、黏。
通常粳糯用于酿酒、米糕,籼糯用于八宝粥、粽子。
中国做主食的为非糯米,做糕点或酿酒用为糯米,两者主要区别在米粒粘性的强弱,糯稻粘性强,非糯稻粘性弱。
粘性强弱主要决定于淀粉结构,糯米的淀粉结构以支链淀粉为主,非糯稻则含直链淀粉多。
当淀粉溶解在碘酒溶液中,出于非糯稻吸碘性大,淀粉变成蓝色,而糯稻吸碘性小,淀粉呈棕红色。
一般糯稻的耐冷和耐旱性都比非糯稻强。
此外,在水稻分类学上,根据稻作栽培方式和生长期内需水量的多少,有水稻和旱稻之分。
旱稻,也称陆稻,是种植于旱地靠雨养或只辅以少量灌溉的的稻作,一生灌水量仅为水稻的1/4~1/10,适于低洼易涝旱地、雨水较多的山地及水源不足或能源紧缺的稻区种植。
旱稻和水稻
要了解稻,最基本的分法,往往先根据稻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也就是水份灌溉来区分,因此稻又可分为水稻和旱稻。
但多数研究稻作的机构,都针对于水稻,旱稻的比例较少。
旱稻又可称陆稻,它与水稻的主要品种其实大同小异,一样有籼、粳两个亚种。
有些水稻可在旱地直接栽种(但产量较少),也能在水田中栽种。
旱稻则具有很强的抗旱性,就算缺少水份灌溉,也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结出穗来。
旱稻多种在降雨稀少的山区,也因地域不同,演化出许多特别的山地稻种。
旱稻已成为人工杂交稻米的重要研究方向,可帮助农民节省灌溉用水。
有一说最早的旱稻可能是占城稻。
中国古籍宋史《食货志》就曾经记载,“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之高仰者莳之,盖旱稻也……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
”但仍有争议,原因就在于学者怀疑以地区气候来论,占城稻有可能是水稻旱种,而非最早的旱稻。
人工稻
提到人工水稻,1973年,袁隆平成功用科学方法产出世界上首例的杂交水稻,因此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经过四年的研究,带领团队从世界上几百个稻种中探索,并在稻种的自花授粉上有了自己的心得。
袁隆平认为野稻并不一定全为自花授粉,他在海南岛找寻到一种野稻称为“野败”,并成功的与现有水稻配种出一些组合稻种。
这些组合稻种无法自体授粉,而需仰赖旁株稻种的雄蕊授粉,但产量比原水稻多上一倍。
不过最初的几年,培育出的新稻虽然稻量增加,而且多数没有花粉,符合新品种的需求,但其中有的却有花粉,能产出下一代,而且稻量不丰;
但袁隆平并没有放弃,一直到了第九年,上万株的新稻都没有花粉,达成了新品种的要求,也就是袁隆平的三系法杂交水稻。
品种改良
我国农业部于1996年启动实施了超级水稻育种计划,其中超级杂交稻的产量指标。
在国家“863”等科技计划的持续支持下,通过形态改良及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至2000年,我国已育成几个超级杂交稻组合,实现了第一阶段单季水稻产量指标;
从2001年起,我国开展了第二阶段的超级杂交水稻选育,并已取得突破,且提前一年实现了第二期的目标。
2006年,国家科技部立项和启动了第三阶段超级杂交稻育种计划,即到2015年第三期单季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基地的产量指标是900公斤/亩。
育种实践表明,通过育种提高作物产量,可以归纳出两条有效途径:
一是形态改良,二是杂种优势利用。
单纯的形态改良,潜力有限;
杂种优势不与形态改良相结合,效果一般较差。
相关育种途径和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在内的高技术,最终将落实到优良的形态和强大的的杂种优势上,才会对提高产量有贡献。
但是,育种进一步向更高层次发展,也必须依靠生物技术的进步。
(1)形态改良
优良株型是高产的基础。
根据现有研究进展情况,超高产品种具有高冠层、矮穗层、中大穗的形态特征。
稻谷产量=生物学产量×
收获指数。
现行的矮杆品种收获指数已很高,进一步提高收获指数已相当有限,因此,主要应依赖提高生物学产量以进一步提高稻谷产量。
从形态学观点看,提高植株高度是提高生物学产量有效而可行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会引起倒伏,为缓解该问题,不少育种家正试图使茎杆更粗壮,但此举会导致收获指数下降,因此很难达到高产。
如果将由叶片组成的高叶冠层植株模型能同时将高生物学产量、高收获指数和高度抗倒伏三者较好的统一,即可实现超高产。
(2)提高杂种优势水平
水稻的杂种优势强弱有如下的趋势:
籼粳交>
籼爪交>
粳爪交>
籼籼交>
粳粳交。
研究表明,籼粳交杂交稻库大源足,其产量潜力比现行在生产上应用的品种间杂交稻可提高30%以上。
但是,要利用籼粳杂种优势的难度很大,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国在利用籼粳杂种优势育种上终于取得成功,育成一批结实率正常的具有超高产潜力的籼粳杂交稻组合。
基因稻谷
国际水稻基因
由于生物科技和基因工程技术快速发展,科学家在1998年开始水稻基因组的分析与整理,称为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InternationalRiceGenomeSequencingProject;
简称是IRGSP)。
主要希望能解读水稻十二条染色体中的基因密码,此计划由日本主持,并有中国、南韩、台湾、英国、加拿大、美国、巴西、印度、法国加入。
在2002年宣布整个水稻的基因图谱,都已被解读。
并公开在基因图谱资料库中,供各国的水稻专家研究。
水稻的基因体是高等生物中基因定序最完整的,科学家辨识出的37500个基因中,包括了数个影响重要农产未来的基因;
例如提高水稻产量的基因、改变水稻受光周期的基因等。
旱地直播技术
美国南部有的商品谷物农场采用旱地直播技术种植稻谷,避免了水田耕作以及育秧、插秧等环节,其生产过程与种植小麦无多大差别。
把地里的水排干再播种。
有直播稻种。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北方曾大面积推广水稻直播,黑龙江省1980年代以前水稻直播占到70%,中国南方60年代也采用过直播。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进入城市劳务市场,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以及化学除草剂等广泛使用,直播稻栽培又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
江苏省仪征市农机部门在朴席镇成功示范了新型水稻栽插技术-水稻机械化旱地直播。
这种技术与传统水稻栽插方法相比,省去了水稻育秧、栽秧等环节,稻种经浸泡发芽后直接用条播机播种,具有省工、节本、增效等优点。
据测算,一台条播机每天可播30亩,每亩较传统栽插方法节约成本200元左右。
或许有人以为直播稻是不久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殊不知水稻直播栽培古已有之,甚至比移栽更早出现,即先有直播,而后有移栽。
中国水稻基因
科学家运用独创的基因分离技术已成功地获取近两千条水稻cDNA片段,并研制出国内第一张功能独特的水稻基因芯片。
这项由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李德葆教授研究组首次提出的模块表达序列标签技术(M-EST),获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保护。
芯片上集成的成千上万的密集排列的分子微阵列,使人们能在短时间内分析大量的生物分子,快速准确地获取样品中的生物信息,效率是传统检测手段的成百上千倍。
它被一些科学家誉为是继大规模集成电路之后的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科学技术革命。
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林鸿宣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在水稻产量相关功能基因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克隆了控制水稻粒重的数量性状基因GW2,并深入阐明了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理,显示这一基因在高产分子育种中具有应用前景。
遗传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