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湖铁矿深部勘探设计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
《天湖铁矿深部勘探设计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湖铁矿深部勘探设计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位置
天湖铁矿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境内。
地理座标为:
东经94030’—94041’15”;
北纬41040’—41042’30”。
天湖铁矿区总的范围(包括浅部矿体),东西长11000米,南北宽5000米,总面积55平方公里。
此次普查范围为Ⅰ号矿体外围,西起26线,东至106线。
(二)交通
矿区内地形平坦,交通方便。
向南西11公里为兰新铁路天湖车站,(海拔标高1450米)向南东20公里为红柳河车站。
矿区到天湖和红柳河等车站均有简易公路通行。
天湖站往西距哈密市163公里,距新疆钢铁公司“八一”钢铁总厂774公里。
三、勘查区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1、矿区地形地貌特征
区域地形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海拔标高在1500—1650米之间。
普查区标高在1550米左右,均由北至南、由东至西略有降低,相对高差10米左右。
地形平坦,为起伏甚小的低缓丘陵地带。
2、气候
矿区气候特征为干旱、少雨、多风。
年最高温度39.30C,年最低温度-35.10C,年平均气温5.290C。
年最大降雨量75.60毫米,年最小降雨量16.60毫米,年平均降雨量48.19毫米。
年最大蒸发量4447.20毫米,年最小蒸发量2813.0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3374.10毫米。
风向变化较大,以ENE向为主,最大风速28米/秒。
最大相对湿度67%,最大绝对湿度7.9毫米,属典型季风型极干旱气候区。
3、地表水
本区无常年性和季节性河流,亦无常年性水体,仅在沟谷或低洼地带聚积、蓄存少量暴雨径流,经强烈蒸发,地表干涸。
故地表水流全为暂时性暴雨洪流。
4、地震
本区地震活动不强烈,历史上从未发生过6级以上强震,仅在矿区北西方向的巴里坤(直距大于250公里),1914年发生过7.5级地震。
从史料记载影响范围较大,曾波及哈密市,但未波及矿区。
根据新疆地震局1976年地震烈度区划分图资料预测,巴里坤属7级地震危险区,该区于1988年出现大于7级的峰值。
该危险区在今后100年间可能发生7级地震。
据地震烈度预测,巴里坤属7级地震危险区的9度极震区。
哈密市内今后百年内发生5级左右的破坏性地震可能性不大。
1842年和1914年分别在巴里坤发生两次7.5级地震,影响市区烈度均为7度左右,而天湖铁矿区距哈密市东南直距160公里,据历史地震综合等震线图和地震危险区划分图,本区属低于6度烈度区。
本地区地震活动不强烈,历史上从未发生过6级上地震,仅在矿区西北方向的巴里坤(距矿区直线距离260-280km)在1914年发生过7.5级地震。
但未波及天湖地区。
依地震资料预测,巴里坤属于7级地震危险区,该区1988年出现7级峰值。
哈密市内今后100年内发生五级地震可能性不大,天湖铁矿距哈密市163千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05g,属低于6度基本烈度区。
(二)经济条件
矿区生活用水由天湖车站拉运,矿区(选矿)生产用水由尖山子水源地(大断裂裂隙水)供给。
矿区的一切生活、生产物资均由哈密市、嘉玉关市、酒泉市等地供给。
哈密市城镇人口约20万,汉族占总人口的67%,少数民族以维吾尔、哈萨克、回族为主。
农产品以小麦为主,次为玉米、哈密瓜、油菜、棉花等。
矿区外围有不同规模的矿产地,如黑峰山铁矿、尾亚的钒钛磁铁矿、花杆的锰矿,尖山子的磷灰石矿、大理石矿等。
哈密地区目前建成以煤炭、化工、电力为主体的地方工业体系,有西北最大的露天煤矿—三道岭煤矿,年生产原煤150~200万吨,哈密钢铁厂年底生铁1~1.5万吨,哈密有三个水泥厂年总产量5万吨,哈密一电厂火力发电量为1.31亿kW·
h,二电厂总装机容量为22.4万kW。
畜牧业以巴里坤县、伊吾县为主,主要生产绵羊、牛、马、骆驼等。
第二章以往地质工作情况
一、以往区域矿产地质工作简况
1、1958~1960年新疆地质局第一区测大队对沙泉子幅(K-46-XXⅢ)进行了正规1/20万区域调查,1966年出版了正规1/20万沙泉子幅地质图。
2、1963年航空物探大队901队进行了航测,编写有《新疆哈瓦布拉格地区航空物探报告》。
二、以往矿区地质工作
1、1963年新疆八一钢铁厂对天湖矿区2、6、7矿体进行勘探,编写了《天湖矿区2、6、7矿脉生产勘探报告》。
2、1960年新疆有色地质勘探公司704队对矿区进行地质与1∶2.5万地面磁法综合普查工作,同年五月开始施工进行钻孔验证。
1964年在第一批钻孔见矿后,从1965年转入勘探工作,至1970年底完成勘探任务。
1971年12月提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天湖铁矿Ⅰ号矿体地质勘探总结”,共求得工业储量3667万吨。
远景储量7061万吨,合计总储量10728万吨。
3、1978年新疆地质局第一区测大队一分队在哈密以南玉山天湖一带进行1/5万地质矿产普查,并编写相应地质矿产报告。
4、1985年初新疆八一钢铁厂通过招标实行合同承包对口勘探的方式,由新疆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中标,1985年5月28日新疆钢铁公司审议批准了由第一地质大队提交的“新疆哈密市天湖铁矿区Ⅰ号矿体详细勘探设计”后于当年全面展开勘探工作。
本年度共开动钻机六台,完成“十字”剖面(50线和1040标高纵剖面),完成钻探工作量:
9290m,完成50、42、58三条主干剖面槽探工作。
1986年全面展开勘探工作,开动钻机13台,完成钻探工作量19098m。
1987年是勘探的最后一年,开动钻机六台,完成钻探进尺7884m。
经过三年的地质勘探工作,详细地查明了各级储量分布及比例,从38线~62线长1200m,标高1370~790m为详勘区范围,按不同网度,探求B+C+D级储量3618.41万吨,在浅部首采区,从46线~56线长500m,标高1300~1010m范围内对中、下两层矿求得B级储量553.70万吨,占详勘区内储量的(B+C+D级)的15.30%,满足了对口勘探储量比例要求。
另外在42、50、58线三条勘探线深部600m标高附近,按400m间距施工三个深孔,求得D级储量1392.91万吨。
在详勘区外围(超越1200m范围外)东段、西段利用前人勘探工程(钻孔)成果和详勘区内的三个深孔控制资料,求得E级5369.31万吨,Ⅰ号矿体全区总储量是10380.63万吨,经1989年5月30日新疆储量委员会审批批准储量790米标高以上的B+C+D级3697万吨,B+C级储量2737.7万吨,790米标高以下的D级2369.53万吨。
第三章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分析
一、区域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
天湖铁矿区位于塔里木地台库鲁克塔格—星星峡断隆东段尖山子大断裂南侧。
区内构造线以东西向和北东东向为主,北西向、北东向次之。
火山---浸入岩十分发育,碎裂岩—碳酸盐岩建造分布较广,岩石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
(一)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以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天湖群为主,次为中元古界蓟县系卡瓦布拉格群及长城系星星峡群。
古生界寒武系、二迭系零星出露。
现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1、中元古界
(1)长城系星星峡群(Chxn)
分布于本区东部尖山子大断裂以北,主要为一套中、深变质的二云母石英片岩,堇青石、硅线石二云石英片岩,红柱石石英片岩,石榴石、阳起石石英片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眼球状片麻岩组成,夹多层结晶灰岩,白云石大理岩。
由于大面积的闪长岩浸入和断裂破坏,地层出露不全,与下伏地层关系不明。
厚度大于3859米。
(2)蓟县系卡瓦布拉格群(Jxkw)
分布本区北部尖山子大断裂以北。
为灰—灰白色、深灰色、褐黄—米黄色厚层状白云质大理岩、白云岩,石英砂岩。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厚度大于1887米。
2、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天湖群(Qnth)
广泛出露于本区尖山子大断裂以南。
为一套变质火山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组成,总厚度近12000余米,于下伏地层为断裂接触。
根据岩性特征可分为三个组:
(1)天湖群第一组(Qnth1)
以片麻岩为主,夹角闪片岩、石英片岩及大理岩。
与下伏地层断层接触,本区仅在南缘有少量出露,厚度3884米。
(2)天湖群第二组(Qnth2)
灰—暗灰绿色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绿泥石—绢云母—钠长片麻岩,角闪片岩等夹石英片岩。
与下伏第一组呈断层接触。
厚度约3755米。
(3)天湖群第三组(Qnth3)
为矿区含矿岩组,由各种片岩、片麻岩、白云石大理岩不均匀,不等厚互层组成,上部夹磁铁矿三层,与下伏第二组整合接触。
厚度4407米。
3、古生界
(1)寒武系(E)
在本区中南部,零星覆盖于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天湖群之上。
为灰—灰白色条带状、块状石英岩,磁铁石英岩,白云母—绢云母石英片岩及黑云母炭质板岩组成,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厚度428米。
(2)二迭系下统红柳河组(P1h)
出露于本区南部赛力克萨依大断裂两侧,不整合于古老变质岩及前期浸入岩之上,为一套火山碎屑岩沉积,可分为上、中、下三个亚组,区内仅中、下两个亚组。
a、红柳河下亚组(P1h1)
为灰紫色长石砂岩,凝灰砂岩,薄层灰岩,底砾岩组成。
含丰富的苔藓虫、腕足类、海百合茎化石。
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厚度大于620米。
b、红柳河中亚组(P1h2)
为灰色—灰紫色粉砂岩,中细粒长石砂岩,砾岩,含砾砂岩,薄层灰岩,厚层状大理岩化灰岩组成。
与下亚层整合接触。
厚度大于850米。
4、新生界第四系
零星分布于沟谷洼地中,为灰色砾石、砂土、粉砂土、黄土及化学沉积物。
厚度小于10米。
(二)构造
1、区域构造分区及特征
本区为库鲁克塔格—星星峡断隆东段的一部分,易尖山子大断裂为界,可分为两个次级构造单元,其北为星星峡隆起,其南为天湖坳陷。
(插图2-1)
(1)星星峡隆起
北起北天山优地槽褶皱带南界的阿齐克库都克深大断裂,南至尖山子大断裂,西起库姆塔格沙垄,东经星星峡继续延伸,长200余公里,区内仅为中段南部的一部分(长35公里,宽5.5公里)
隆起带自贝加尔运动褶皱回返形成基本轮廓之后,虽经多次构造运动,一直处于上升剥蚀状态,表现有如下特征:
a.隆起带中以元古界长城系星星峡群和蓟县系卡瓦布拉格群为主,中、新生界的侏罗系、第三系、第四系在断陷和洼地中零星分布。
b.具有多组、多方面、多次复合、相互交错的断裂结构和紧密线性倒转褶曲。
c.具有多旋回、多期次、多种类的岩浆岩和杂岩。
(2)天湖坳陷
位于星星峡隆起带之南。
北起尖山子大断裂,南至北山褶皱带北界的依格兹塔格北坡深断裂,宽约15公里,东经星星峡向东,西过库姆塔格沙垄向西继续延伸,呈近东西向展布。
区内为坳陷中段,长35公里。
坳陷受尖山子大断裂制约。
由于天湖坳陷与星星峡隆起同属于库姆克塔格---星星峡断隆,有相同的基底和相同的物质来源,并同时受到了加里东及以后的各期构造运动,因而在构造格局、浸入岩和变质特征等方面,陡及相似。
但由于尖山子大断裂的影响,天湖坳陷比星星峡隆起上升的时间晚,相对下降幅度大,故普遍接受了上元古界青白口系的上万米的沉积。
坳陷隆起后,又在加里东早期和华里西晚期,局部下降,接受了寒武系、二迭系的沉积。
2、褶皱构造
区内褶皱以东西向、北东向为主,主要有天湖向斜、天湖背斜和湖东工区倒转向斜
(1)天湖向斜
位于本区北部星星峡隆起南缘,尖山子大断裂北侧,由于长城系星星峡群和蓟县系卡瓦布拉格群组成。
向斜横贯全区,长约30公里轴向80°
,两翼倾角70°
-80°
,大部分向南倒转。
该向斜形成于贝加尔运动。
经多次断裂和岩浆浸入破坏,形态不完整。
(2)天湖背斜
位于本区东部,天湖组第三组中,区内长17公里,轴向近东西向,中部受南侧天湖岩体影响向北突出。
两翼对称,北翼产状5°
∠60°
,南翼产状165°
-70°
。
由于受断裂和岩体破坏,仅东部转折端较完整清楚。
该背斜属于贝加尔运动的产物。
(3)湖东工区背斜
位于本区南部寒武系含磷、含铁石英岩中,长14公里,轴向60°
,北翼倒转,倾向340°
-350°
,南翼正常,倾向340°
,倾角70°
,东北端被二迭系掩盖,西南端被天湖岩体(γ43b)切割。
轴部为多个北西向断裂错断。
3、断裂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具有大小悬殊,方向不一,性质繁杂,长期活动等特征。
特别是横向断裂发育,密集程度超过走向断裂,是本区断裂又一特色。
按其方向、规模、发育程度等大致归纳如下几组:
(1)东西向、北东东向组
为区内规模最大的断裂,它们具有形成时间早,活动时间长,延展方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常为多条平行或小角度相交的断裂组成较大的断裂带。
断裂带内岩石破碎,靡棱岩化发育为其特征。
断裂带常为岩浆活动通道,并控制部分浸入岩(带)的走向,为岩浆矿床、接触变质—热液交代的铁、多金属、稀有元素等矿床形成的有利地带。
(2)北西西向组
为区内仅次于东西向、北东东向组的断裂,与东西向组、北东东向组呈锐角截割或合并追踪,为低角度逆断裂,常对岩体、褶皱起破坏作用。
其形成时间比东西向、北东东向组稍晚。
(3)北西向、北北西向组
为区内密集程度最大的断裂组。
规模不大,一般长2-10公里,短距10—200米,具平推性质。
华里西晚期花岗岩常受破坏,并充填有中性沿脉。
(4)北东向、北北东向组
断裂规模小,密集程度比北西向、北北西向组小,常与区域构造成30°
-60°
交角。
有中性沿脉贯入,形成时间与北西向、北北西向组一致。
(5)近南北向组
为区域内规模最小,密集程度最小的断裂组,多为张性断裂。
形成时间极不一致。
前述各断裂组中,以尖山子大断裂和赛力克萨依大断裂规模巨大,而且尖山子大断裂还对区域构造起主导作用,故分别简述于后:
a、尖山子大断裂
西起沙垄—东至星星峡向东继续延伸,全长大于204公里。
区内呈近东西向横贯矿区北部,长约35公里,主断裂两侧伴随多条近于平行或呈锐角相交的断裂,组成300—1000米宽的断裂带,带内岩石破碎,揉皱发育。
地貌差异明显。
主断裂倾向北,倾角70°
,为逆断裂。
该断裂形成于早贝加尔运动的长城、蓟县褶皱期。
由于北盘上升,形成星星峡隆起;
南盘下降,控制了天湖坳陷的形成。
从断裂带内华里西期的闪长岩(δ42a)、花岗岩(γ42c)
受断裂破坏,证实了断裂后期具有复活性质。
b、赛力克萨依大断裂
西端在沙垄附近与尖山子大断裂合并,向东延伸至红柳井以南仍有延伸,全长150公里,呈75°
--225°
方向贯穿南部。
区内出露长14公里。
西端被天湖岩体切割。
断裂性质不明,断裂破坏二迭系和华里西晚期灰绿玢岩(βμ43)而又被华里西晚期花岗岩(γ42c)切割等现象,说明该断裂形成于华里西晚期,或为在华里西晚期仍在活动的古老断层。
(三)岩浆岩
1、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以华里西期最为发育,具有多期次,多类型、大小悬殊、形态多变等特征。
同时又具有总体长轴方向与区域构造线近于平行,而又多沿断裂带分布的规律。
岩体均受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变质深浅与浸入时间和所处构造位置有关。
一般浸入时期早的变质程度比晚的深,位于构造发育带内的比其它地带的同期浸入体变质程度深。
现将区内各期次主要岩浆岩简述如下
(1)华里西早期
第三浸入次---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γ41c)
分布于本区南部,多呈近东西向带状延展。
岩体变质深,显片麻状构造,普遍混合岩化,有较多灰绿玢岩浸入其中。
接触蚀变带不明显
(2)华里西中期
a、第一浸入次---灰绿色、暗绿色中--细粒闪长岩(δ42a)
分布于本区北部尖山子大断裂两侧,长轴近东西向。
岩体内相带分异不明显,局部含黑云母较多。
有大量后期沿脉贯入。
靠尖山子大断裂一带,岩石破碎,片理化,靡棱岩化发育。
接触界限清楚,蚀变弱,偶见角岩化。
b、第二浸入次-灰-深灰色混合岩化斜长花岗岩(γ42b)
分布于本区北部尖山子大断裂南侧和天湖向斜北翼,长轴近东西向。
岩体变质程度较深,片麻状构造明显,混合岩化普遍,肉红色、米黄色、灰白色花岗质脉体十分发育。
接触带常片理化,形成片岩,与卡瓦布拉格群中白云石大理岩接触,形成矽卡岩,伴有磁铁矿化。
c、第三浸入次—肉红-砖红色或灰绿色黑云母花岗岩(γ42c)
主要分布于尖山子大断裂两侧,岩体长轴受大断裂控制,受动力作用较强,常因挤压形成压斑状构造,接触蚀变明显,常形成混染带,角岩带,与碳酸盐岩接触形成矽卡岩带。
d、第四浸入次—灰色—灰褐色细-中粒斜长花岗岩(γ42d)
零星分布于区内,呈形状不规则的小型岩株或沿脉,长轴延展方向多变。
岩石原生结构构造清楚,变质程度很弱,与围岩接触界限清楚,无明显蚀变带。
(3)华里西晚期
第二浸入次—浅灰-褐黄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γ43b)
主要分布于本区西南角,最大为天湖岩体,岩体具有明显的分异作用,有粗、中、细、及斑状之分,也可分为黑云母斜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角闪花岗岩等,但分布杂乱,无一定规律性。
岩体接触界限清楚,常形成角岩带。
岩体内有大量的中性脉岩呈北西向贯入。
此外,在本区北部蓟县系卡瓦布拉格群中由一条浅灰色石英斑岩脉(λπ42)贯入,长约4公里,宽100-200米;
在本区南部由较多的暗绿色灰绿玢岩(βμ43)呈近东西向浸入于二迭系红柳河组中,接触带有退色和绿帘石化现象。
2、脉岩
区内脉岩十分发育,分布于岩浆岩及各时代地层中,大小悬殊,主要为华里西中晚期产物,按其展布方向以近东西向为主,多为基性和酸性沿脉;
其次有北西向和北东向的中性沿脉。
按其生成顺序,东西向沿脉一般早于北西向和北东向沿脉。
此外,还有为数极少的角闪石沿脉,片麻状混合花岗岩脉,伟晶沿脉、煌斑沿脉。
碳酸沿脉一般很小,分布无一定规律。
(四)区域矿产
区内矿产有铁、白云石、磷、冰洲石、白云母、水晶、蓝晶石、石榴石、绿松石、铅等矿产地31处。
其中以铁、白云石、磷、冰洲石等矿产为主,不仅矿点多而且由1-2处大型或中性矿床。
如铁:
大型矿床一处。
磷中型矿床一处,矿点4处;
白云石大型矿床3处,矿点一个;
冰洲石:
大型矿床1处。
白云母水晶石蓝晶石石榴石绿松石铅矿等,只有1-2处,都是矿点或矿化点,只能做找矿标志。
二、勘查区地质特征
矿区位于天湖坳陷北缘,尖山子大断裂南侧。
出露地层为元古界变质岩系。
为近东西走向,向北陡倾的单斜构造。
矿区地层主要为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天湖群第三组的变质岩系,其次为中元古界蓟县系卡瓦布拉格群的碳酸盐岩,而这呈断层接触。
地层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50°
其中,天湖群第三组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及标志,在矿区内划分为5个岩性段,又在5个岩性段内,划分了12个岩性亚段。
个岩性段、岩性亚段划分情况及主要特征见(插表3-1)。
现将矿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叙述如后:
1、中元古界蓟县系卡瓦布拉格群(Jxkw)
零星出露于矿区北部(万分之一地质图)尖山子大断裂之北,为一套灰、灰白、深灰色含硅质条带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炭质大理岩组成。
局部夹绿泥石英片岩、绿泥斜长片岩和黑云石英片岩。
与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天湖群第三组为断裂接触。
地层出露不全,可见厚度大于1190米
2、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天湖群第三组(Qnth3)
(1)第一岩性段(Qnth3a)
出露于矿区南缘。
上部为灰-深灰色、灰绿色黑云斜长片麻岩与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不均匀互层,夹少量白云石大理岩透镜体;
中部为灰绿色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与多层不稳定的灰白色白云石大理岩互层;
下部为浅灰-灰黑色变斑状含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
本层普遍含不均匀的石榴石,夹较多的石榴斜长角闪岩,石榴角闪(片)岩透镜体。
矿区内除天湖背斜一带由上、中、下三部分外,其它地段仅见上部地层。
厚度大于1244米。
(2)第二岩性段(Qnth3b)
分布于矿区南部第一岩性段之北,东段受F1断裂切割和肉红色混合花岗岩吞蚀而不全。
主要为浅灰-灰黑色、浅肉红色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组成,夹角闪片岩、黑云石英片岩透镜体,底部有一层较稳定的灰黑色黑云石英片岩与第一岩性段分界。
厚度845.51米。
(3)第三岩性段(Qnth3c)
分布于矿区中南部,62勘探线以东受F1断裂和肉红色混合花岗岩破坏而缺失。
该岩性段为铁矿赋存部位,总厚112.31米。
根据岩性特征和标志与含矿情况,分为两个岩性亚段。
a、第一岩性亚段(Qnth3c—1)厚度41.09米
主要为灰—灰黑色黑云斜长片岩、黑云石英片岩、黑云片岩、角闪片岩互层。
偶夹黑云斜长片麻岩透镜体。
上不含不均匀分布的浅棕色细粒石榴石集合体,呈豆状,不规则斑状分布,为本岩性段标志。
b、第二岩性亚段(Qnth3c---2)厚度71.22米
为本区含矿层位,分布于矿区南部。
地表呈近东西向展布,除62勘探线以东和38勘探线以西的1575.7高地南一带被岩体(γ(H2))破坏而呈残留体或缺失外,其余地段,都有出露。
岩石主要为灰绿色—暗绿色绿泥石、透闪石、阳起石化白云石大理岩,绢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母石英片岩和绿泥石英片岩及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磁铁矿组成。
大理岩常因蚀变强烈而形成不规则的绿泥石岩、透闪石岩、阳起石岩、蛇纹石岩、滑石片岩、橄榄石岩等夹层或透镜体。
中上部夹一层暗绿色黑云(绿泥)片岩(标本四),为上矿层与中矿层分解标志。
中下部夹一层灰白色绢云、二云、黑云石英片岩(标本五),层位稳定,式划分中下矿层的可靠标志。
该亚段岩石厚度以50勘探线为中心,沿走向向东、西两端变薄;
从浅部向深部增厚。
岩段中蚀变岩与蚀变大理岩呈大笑不已的透镜体,互为过度。
(4)第四岩性段(Qnth3d)
分布于矿区中部,由于受断裂和岩浆岩破坏,地表出露不全,F3以东,缺失下部;
38勘探线以西缺失上部。
根据地表及深部资料,总厚度大于644.77米。
按其岩性组合特征和标志,分为五个岩性亚段。
a、第一岩性亚段(Qnth3d—1)厚度105米
为灰绿-灰黑色混合岩化绿帘黑云斜长片麻岩,底部为肉红色混合岩化角闪斜长片麻岩(标本三),该标志全区稳定,式划分Qnth3d-1与Qnth3c—2的分界标志。
本亚段厚度较稳定,浅部片麻理不明显,局部地段为片麻岩与片岩互层。
b、第二岩性亚段(Qnth3d---2)厚度42.44米
为灰绿色—灰黑色黑云斜长片岩、绿泥斜长片、绿帘黑云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夹绿帘斜长片麻岩。
局部为片岩与片麻岩互层。
厚度向深部增厚。
c、第三岩性亚段(Qnth3d---3)厚度98.98米
为灰绿—灰黑色黑云斜长片麻岩,偶夹灰白色变粒岩薄层。
局部混合岩化显肉红色,厚度岩性稳定。
d、第四岩性亚段(Qnth3d---4)厚度170.56米
为灰绿-暗绿色,普遍含不等量绿帘石的白云石英片岩、黑云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斜长石英片岩、石英白云片岩。
夹绿泥、角闪石英片岩、黑云片岩及灰绿-灰白色角闪白云大理岩。
本岩性亚段中部夹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