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精校版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2318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6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精校版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生物精校版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生物精校版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生物精校版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生物精校版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精校版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生物精校版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精校版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精校版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二糖

蔗糖

C12H22O11

植物细胞

水解产物中

都有葡萄糖

麦芽糖

乳糖

动物细胞

多糖

淀粉

(C6H10O5)n

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纤维素

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

糖原

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2.脂质的种类和功能

2.与下列细胞结构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甲的膜上可附着核糖体,提供分泌蛋白合成的场所

B.结构乙的基质中分布大量的色素和酶,有利于碳的同化

C.结构丙的外膜上附着的呼吸酶可催化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D.结构丁的功能与物质②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结构甲为高尔基体,其膜上无核糖体,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A错误。

结构乙为叶绿体,其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基质中分布有暗反应所需的酶,B错误。

结构丙为线粒体,其呼吸酶分布在内膜和基质中,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错误。

结构丁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其功能与物质②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D正确。

3.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缺氧时,人体肌细胞产生的CO2量大于O2的消耗量

B.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

C.在炎热环境中,细胞呼吸将显著减弱以减少产热

D.透气的创可贴可防止伤口细胞因长时间缺氧而坏死

【答案】B

【解析】缺氧时,人体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其产物为乳酸,A错误。

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释放能量,一部分以热能散失,一部分存储在ATP中,B正确。

在炎热环境中,主要通过散热来调节体温平衡,细胞呼吸不会显著减弱,C错误。

透气的创可贴可防止厌氧菌特别是破伤风芽孢杆菌的繁殖,避免伤口感染,D错误。

4.如图表示给某种细胞施予呼吸抑制剂后,细胞对某物质的吸收速率与细胞内外该物质浓度差的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这种物质进入该细胞的方式与O2进入该细胞的方式相同

B.该细胞吸收这种物质与ATP的水解无直接关系

C.该物质不能直接穿过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间隙

D.该细胞对这种物质的吸收速率与核糖体的功能有关

【答案】A

【解析】对细胞施予呼吸抑制剂后,不影响该物质的吸收速率,说明不消耗能量,但当物质在细胞外达到一定浓度时,吸收速率不再增加,说明受载体数量的限制,应是协助扩散,细胞吸收O2是自由扩散,与这种物质进入该细胞的方式不同,A错误;

协助扩散运输不消耗ATP,与ATP的水解无直接关系,B正确;

协助扩散需要载体才能进入细胞,不能直接穿过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间隙,C正确;

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而载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则该细胞对这种物质的吸收速率与核糖体的功能有关,D正确。

5.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洋葱管状叶或蓝藻都可作为提取光合色素的材料

B.植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必须使用显微镜观察

C.植物生长素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D.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显微镜放大倍数越高越利于统计不同时期的细胞数

【解析】洋葱管状叶和蓝藻均能进行光合作用,均可作为提取光合色素的材料,A正确。

用花生种子匀浆检测脂肪时不需要使用显微镜,B错误。

植物生长素不属于蛋白质类物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C错误。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显微镜放大倍数如果太高,一个视野中细胞数太少,反而不利于统计不同时期的细胞数,D错误。

6.若将处于G1期的胡萝卜愈伤组织细胞置于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培养至第二次分裂中期。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每条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单体均含3H

B.每个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均含3H

C.每个DNA分子中只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含3H

D.所有染色体的DNA分子中,含3H的脱氧核苷酸链占总链数的1/4

【点睛】学生对DNA复制和细胞分裂的关系理解不清

模型法理解DNA复制和细胞分裂的关系

这样来看,最后形成的4个子细胞有3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4个细胞都是

第2种情况是2个细胞是

,1个细胞是

第3种情况是2个细胞是

,另外2个细胞是

7.图为真核细胞细胞核中某基因的结构及变化示意图(基因突变仅涉及图中1对碱基改变)。

A.该基因1链中的每个磷酸基团都与两个脱氧核糖相连接

B.RNA聚合酶进入细胞核参加转录过程,能催化mRNA的形成

C.基因突变导致新基因中(A+T)/(G+C)的值减小,而(A+G)/(T+C)的值不变

D.基因复制过程中1链和2链均为模板,复制后形成的两个基因中遗传信息一般相同

【解析】该基因1链中存在游离的磷酸基团,该磷酸基团只与一个脱氧核糖连接,A错误。

转录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B正确。

图中所发生的基因突变为A/T碱基被G/C碱基替换,导致新基因中(A+T)/(G+C)的值减小,而(A+G)/(T+C)的值不变,C正确。

DNA复制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因此基因复制过程中1链和2链均为模板,复制后形成的两个基因中遗传信息一般相同,D正确。

【点睛】学生对DNA分子的结构理解不清

DNA分子结构的信息解读

图示信息解读

(1)基本结构——脱氧核苷酸

①由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组成,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为1∶1∶1。

②每个DNA片段中,游离的磷酸基团有2个。

(2)水解产物

DNA的初步水解产物是脱氧核苷酸,彻底水解产物是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

(3)DNA分子中存在的化学键

①氢键:

碱基对之间的化学键,可用解旋酶断裂,也可加热断裂。

②磷酸二酯键:

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的化学键,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可切割,用DNA连接酶处理可连接。

(4)碱基对数与氢键数的关系

若碱基对数为n,则氢键数为2n~3n,若已知A有m个,则氢键数为3n-m。

8.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其凋亡不受基因控制

B.癌细胞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属于细胞凋亡

C.植物细胞脱分化是基因结构发生改变的结果

D.衰老细胞的体积变小,物质交换效率提升

【解析】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细胞核消失前已经表达产生相关凋亡蛋白,在细胞核被排出后其实已经开始了细胞凋亡,并不是衰老后才控制凋亡,因此其凋亡受基因控制,A错误。

癌细胞被机体清除的机制是免疫细胞(T细胞)接触癌细胞进行信息交流后,诱导癌细胞自我程序性死亡,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

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属于基因突变,植物细胞脱分化未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

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D错误。

9.精子内的顶体由溶酶体特化而来。

精卵识别后,顶体释放溶酶体酶使卵子外层形成孔洞,以利于精卵融合形成受精卵。

A.细胞中溶酶体酶的释放可造成细胞裂解

B.精子游向卵子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

C.受精卵的形成依赖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D.受精卵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解析】溶酶体是“消化车间”,能够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因此细胞中溶酶体酶的释放可造成细胞裂解,A正确。

精子游向卵子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聚集在精子尾部的线粒体鞘,B正确。

受精卵的形成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C错误。

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互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则受精卵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D正确。

10.图是“以32P标记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锥形瓶内的培养液中有含32P的物质,以便用32P标记噬菌体

B.过程②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

C.若只有C中含大量放射性,可直接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D.实验中B对应部分有少量放射性,可能原因是搅拌不充分

【解析】本实验是以32P标记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因此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会侵入大肠杆菌体内进行增殖,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不能用放射性标记的含32P的物质,A错误。

过程②为搅拌,目的是使噬菌体的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B正确。

若只有沉淀物C中含大量放射性,可证明噬菌体的DNA侵入了大肠杆菌,但若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必须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实验进行相互对照,C错误。

若实验B(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可能是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还未吸附、侵染至大肠杆菌细胞。

或培养时间过长,造成部分大肠杆菌裂解,D错误。

【点睛】学生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误差分析不清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误差分析

(1)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

①培养时间短⇒部分噬菌体还未吸附、侵染至大肠杆菌细胞⇒离心后未吸附至大肠杆菌细胞的噬菌体分布在上清液⇒32P标记的一组上清液中放射性也较高。

②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大量繁殖⇒大肠杆菌裂解死亡,释放出子代噬菌体⇒离心后噬菌体将分布在上清液⇒32P标记的一组上清液中放射性也较高。

(2)搅拌后离心,将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细胞分离

①搅拌不充分⇒留在大肠杆菌细胞表面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随大肠杆菌细胞分布在沉淀物中⇒35S标记的一组沉淀物放射性较高。

②搅拌过于剧烈⇒大肠杆菌细胞被破坏⇒释放出其中的噬菌体⇒32P标记的一组上清液中放射性较高。

11.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隔离导致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产生

B.相对狭小的环境中,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C.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D.物种的形成一般离不开变异、选择和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解析】变异不是隔离导致的,而是基因在生命活动中出现差错导致的,A错误。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错误。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不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变异、选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D正确。

12.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和增殖分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A.甲发育为乙的主要场所是骨髓B.乙表面形成了特异性抗原受体

C.甲增殖分化为乙需要抗原刺激D.丙不再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

【解析】B细胞生成和成熟的场所为骨髓,则甲发育为乙的主要场所是骨髓,A正确。

成熟的B细胞能够识别抗原,则其表面形成了特异性抗原受体,B正确。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B细胞,无需抗原的刺激,C错误。

丙(浆细胞)只能产生相应的抗体,不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D正确。

13.以二倍体植物甲(2N=10)和二倍体植物乙(2n=10)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F1不育。

以物理撞击的方法使F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整套的染色体分配到同一个次级性母细胞中,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再让所得的雌雄配子结合,产生F2。

A.植物甲和乙能进行有性杂交,说明它们属于同种生物

B.F1为四倍体,具有的染色体数目为N+n=20

C.若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则长成的植株是可育的

D.物理撞击的方法导致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F2为二倍体

【解析】植物甲和乙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F1不育,说明它们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种生物,A错误;

F1为二倍体,具有的染色体为N=5,n=5,B错误;

若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可使F1幼苗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所以长成的植株是可育的,C正确;

物理撞击的方法导致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F2为四倍体,D错误

【考点定位】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名师点睛】物种是指一群可以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个体,但与其它生物却不能交配,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不同物种之间不能交配,或者能交配,但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判断一个个体是否可育的关键是看该个体体细胞染色体组数是奇数还是偶数.若是奇数,减数分裂时联会发生紊乱不能形成正常配子,不可育;

若为偶数,可进行减数分裂形成正常的配子,可育。

1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并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B.植物不同发育阶段,激素含量的差异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生长素与乙烯通过拮抗作用,共同促进果实发育

D.某种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产生部位不一定是唯一的

15.外来物种薇甘菊入侵某生态系统后,随时间推移,植物种类数及碳储量变化如下表。

据表分析,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强,下列结果合理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逐渐增加B.植物的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均下降

C.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减弱D.植被凋落程度有增大的趋势

【解析】从表中数值可以看出,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强,植被中碳储存量在减少,说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在减少,A错误。

植物种类减少,说明丰富度在下降,但是种群密度无法说明下降还是上升,B错误。

凋落物增加,说明植物凋落程度有增大趋势,但是土壤中碳储存量减少,说明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增强,C错误,D正确。

16.近些年,中国北方地区经常受雾霾天气的笼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雾霾中的颗粒物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雾霾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

C.从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雾霾可能降低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从生态系统的保护分析,雾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解析】A.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是雾霾的主要组成,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雾霾中的颗粒物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正确;

B.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雾霾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B错误;

C.雾霾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雾霾可能降低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正确;

D.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D正确;

答案选B。

[点睛]:

本题以雾霾为信息载体,考查了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功能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解题关键是在了解雾霾的基础上,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17.为了更合理地使用某品牌加酶洗衣粉,某兴趣小组在不同温度下测定了该品牌洗衣粉去除不同污渍所需的时间,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

B.该品牌洗衣粉中添加了蛋白酶、脂肪酶、蓝墨水酶

C.不同实验组的污渍含量、洗衣粉用量、洗涤方式应相同

D.实验结果表明,该品牌洗衣粉对蓝墨水的去污效果最好

【解析】该实验是在不同温度下测定该品牌洗衣粉去除不同污渍所需的时间,因此自变量为温度和不同的污渍,A错误。

蓝墨水的主要成分是胶体,而加酶洗衣粉中主要含有蛋白酶和脂肪酶,B错误。

污渍含量、洗衣粉用量、洗涤方式均属于无关变量,则不同实验组的污渍含量、洗衣粉用量、洗涤方式应相同,C正确。

根据图像分析,该品牌洗衣粉去除蓝墨水所需的时间最长,因此对蓝墨水的去污效果最差,对奶渍的去污效果最好,D错误。

18.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中,利用的都是微生物胞内酶

B.制作果醋的醋酸菌,属于严格厌氧的微生物

C.青霉、毛霉、曲霉等均参与了腐乳的发酵

D.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所需时间基本相同

【解析】果酒、果醋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需要的酶为胞内酶,腐乳制作是利用毛霉产生的蛋白酶、脂肪酶分解蛋白质、脂肪,蛋白酶、脂肪酶是胞外酶,A错误。

制作果醋需要醋酸菌,它是一种好氧的微生物,B错误。

青霉、毛霉、曲霉等真核生物均参与了腐乳的发酵,C正确。

制作果酒的时间一般为10~12d,制作果醋的时间一般为7~8d,而制作腐乳的时间更短,D错误。

19.某研究者利用细胞工程制备抗A的单克隆抗体。

先用抗原(A)分别免疫3只同种小白兔(X、Y和Z),每只小白兔免疫5次,每次免疫一周后测定各小白兔血清抗体的效价(能检测出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制备B淋巴细胞时,免疫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需达到16000以上,结果如图所示。

A.将抗原A注入小白兔体内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

B.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的是第五次免疫后的Y小白兔

C.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的融合必需使用灭活的病毒进行促融

D.融合细胞需经两次筛选才可获得只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解析】制备抗A的单克隆抗体,必须先获得能产生抗A的B淋巴细胞,则需要将抗原A注入小白兔体内从而获得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A正确。

由于第五次免疫后Y小白兔的血清抗体的效价最高,因此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B正确。

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的融合可以采用物理法(离心、电激)、化学法(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进行促融,C错误。

融合细胞需经两次筛选才可获得只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第一次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用选择培养基),第二次是进一步筛选出能产生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D正确。

【点睛】学生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理解不清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20.下列有关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差速离心法:

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分离和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

B.模型构建法: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C.假说-演绎法:

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和果蝇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发现

D.同位素标记法:

研究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中相关物质的来源与去路

【解析】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分离采用差速离心法,而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采用纸层析法,A错误。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采用的是物理模型,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采用的是数学模型,B正确。

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和果蝇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发现均采用了假说-演绎法,C正确。

研究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中相关物质的来源与去路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比如用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D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图是在最适温度下,一定量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点时,麦芽糖酶全部参与催化

B.如果温度上升5℃,B点向右下方移动

C.本实验不可用斐林试剂检测麦芽糖的分解情况

D.因受酶活性的限制,BC段催化速率不再增加

【答案】BD

【解析】B点时,催化速率最大,此时麦芽糖酶全部参与催化,A正确。

题干信息表明,此关系曲线是描绘酶在最适温度下起作用的结果,若温度上升5℃,反应速率会变慢,B点将向左下方移动,B错误。

麦芽糖酶能催化麦芽糖产生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都是还原糖,加斐林试剂水浴加热都变砖红色,不能用斐林试剂鉴定麦芽糖的分解情况,C正确。

B点时,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不再增加,限制因素是酶的数量,D错误。

【点睛】学生对影响酶活性因素的相关曲线理解不清

影响酶活性因素的相关曲线

(1)温度和pH: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或pH)升高,酶的活性增强;

超过最适温度(或最适pH),随着温度(或pH)升高,酶的活性降低。

低温和高温都能降低酶的活性,但低温不使酶失活,只起到抑制作用,高温能使酶(蛋白质类)变性而失去活性。

过酸或过碱都会使酶失去活性。

(2)底物浓度:

在一定的底物浓度范围内,酶的催化速率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达到一定浓度后因为酶的数量有限(所有酶都参加了反应),反应速率变化不明显。

(3)反应时间:

酶有它的产生和消亡过程,当酶发挥作用一段时间后,由于钝化而使其活性降低,最终被分解。

(4)酶的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酶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之后由于底物有限,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22.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调查和优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

B.常见的优生措施有禁止近亲结婚、提倡晚婚晚育和进行产前诊断等

C.对遗传病的发病率进行统计时,只需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

D.通过基因诊断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但仍有可能患遗传病

【答案】ABC

【解析】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A错误。

常见的优生措施有禁止近亲结婚、适龄生育和进行产前诊断等,B错误。

对遗传病的发病率进行统计时,需在群体中随机抽样调查,C错误。

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通过基因诊断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但也可能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正确。

23.下列物质或过程可能影响磷酸二酯键数目变化的是(  )

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C.遗传信息的翻译D.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答案】ABD

【解析】DNA中含有磷酸二酯键,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以断裂磷酸二酯键,使磷酸二酯键数目减少,A正确。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指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连接,磷酸二酯键数目会增加,B正确。

遗传信息的翻译产物是蛋白质,不涉及磷酸二酯键数目的变化,C错误。

染色体包括DNA和蛋白质,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分为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会导致DNA片段的缺失、重复,则磷酸二酯键数目会发生变化,D正确。

24.下图是胰岛素作用于脑神经元后调节其功能的机理图。

A.胰岛素与InR结合后,能促进神经元的变性坏死

B.胰岛素与InR结合后,途径⑥促进神经元以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加强联系

C.细胞表面InR减少后,脑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降低,胰岛素浓度增大

D.胰岛素与InR结合后,途径①可能是通过增加GLUT数量而促进葡萄糖的吸收

【答案】BCD

【解析】据图分析,胰岛素与InR结合后,会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不能促进神经元的变性坏死,A错误。

胰岛素与I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