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历史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2181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例谈历史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例谈历史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例谈历史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例谈历史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例谈历史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例谈历史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Word格式.docx

《例谈历史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例谈历史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例谈历史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Word格式.docx

使学生初步知道学什么,诱发求知欲望;

了解为什么要学,明确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是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

要做到巧妙导入新课,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新课前,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或提出问题寻求解答;

或者创设情境激起想象;

或者运用对比引导思维,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授《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

(一)》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我们都知道明朝航海家郑和,他从1405年到1433年长达30年的时间里率领船队先后航海7次,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后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有一次郑和率领船队出海后,突然遇到暴风雨使他们迷失方向,大家都惊慌失措时,郑和不紧不慢地拿出一样东西看了看,然后吩咐舵手向左前进。

”请问,郑和看到的是什么东西?

学生的答案纷纭,而我就趁势引入: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课内容中就有同学们想知道的答案,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我们看看郑和究竟拿出了什么!

这样创设悬念,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师生心理上的同步,有利于教师授课时的发挥,提高教学质量。

所以说一堂课的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有经验的历史教师,十分重视并精心设计“导入”这一起始环节,力图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架设起教与学之间的桥梁,打开历史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通道。

用有趣味的问题为教学过程开路,创设覆盖每一章、每一节、特别是每一具体问题的情境,诱导学生兴致盎然地从已有的知识经验过渡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上。

由此可见,引言至少有两项功能:

其一,创设覆盖本节课的课题,使学生明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产生认知本课的需求;

其二,提出具体问题,作为学生完成本课时学习任务的起点。

例如:

讲《明朝君权的强化》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听这样一个故事:

明朝洪武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请客。

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

吃了些什么菜?

喝了些什么酒?

宋濂一一如实回答。

明太祖听后说:

“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

”说完,拿出一张地图。

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时的详细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那么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人呢?

他们听谁的指挥呢?

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材料的运用和问题的设置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学生的引入课题。

但是由于历史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对象的广阔、遥远;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和接受既有多样性又存在差异,因而历史课的“导入”无论内容上、形式上、方法上都不可能千篇一律。

第二,在授课过程当中,也可以从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出发,从学科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适当引用一些谜语、对联或者典故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

另外还能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和文学欣赏水平。

讲授《勃兴的中华文化

(二)》这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理解战国末年楚国屈原的文学成就和爱国政治活动,感悟其爱国精神,我讲了湖南汨罗江玉笥山上屈子祠的楹联:

哀怨托《离骚》,生面别开诗赋组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湘汉人

显见屈原把爱国报复寄托在《离骚》当中,而《离骚》又开创了一代楚辞体诗风,其爱国精神激励着“汉湘”民众。

通过对联,第一,吸引了学生向深探究其内在含义的究竟;

第二,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华诗话的优美,受到文化熏陶;

第三,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四,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将授课过程转化为探究过程,趣味盎然,可谓一举数得。

但是要注意,调动兴趣的内容要切合实际,既要讲究活泼新颖,又要能让学生融入情境。

比如:

讲授《合同为一家》时,引用唐太宗拿谜语考禄东赞的典故,可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禄东赞,老师出题,看看哪个禄东赞更聪明!

通过这样的情景假设,可以使学生感到很新奇,很有兴趣,从而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第三,结束课程使也可以运用趣味性教学法。

如新学期新章节的绪论课,历史教师可以考虑用悬念性结尾:

除了向学生介绍即将学习的课程的特点、内容以及学习方法外,在结尾时,不妨展示其中一两个有趣的“片断”或者精彩的“镜头”,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理解性较强的内容也可以设立巧妙的疑问,诱发学生积极探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总之,在探寻新课程教育方向,注重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今天,恰当地运用趣味教学法,会给历史教学增添不小的魅力,给学生一份认知中的惊喜

举报

.

与你同行与你同行当前离线注册时间2008-2-24最后登录2010-2-9阅读权限150积分15203精华9帖子6559.

灵魂人物

灵魂人物,积分15203,距离下一级还需9984796积分

串个门加好友打招呼发消息.地板

发表于2008-7-106:

48:

00|只看该作者回复: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感悟

沧州市颐和中学(一中分校) 刘国良

面对新课程改革,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

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

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呢?

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第一:

语言关

作为授课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语言,讲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炼、有穿透性,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

心理关

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

结构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听后背的教学模式,这就压制了学生思想的发挥,也就违背了新课标理念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师为主体了。

那么新课标要求下我们应构建读-讲-剖-感-练五环的课堂结构,下面介绍一下这一课堂结构。

(1)读:

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利用8~10分钟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讲:

在读书的基础上,选1~3名学生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请其他学生改正;

其中,前两个环节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使学生感到我学习我受益,我参与我快乐。

(3)剖:

剖析中考的考点,做到教学有针对性,同时要设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老古董”,而是有生活乐趣的学科,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中轻松度过,对于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赏识教育),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如何运用知识,为以后的应试做准备。

(4)感: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对待知识,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识生活化。

也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者的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思想健康,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5)练:

选择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知识的巩固。

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以上的教学符合感性—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过程,同时上面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

第四:

情感关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情感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历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能弥补现实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学生缺乏“情感”,最终也达到了以“情”致“动”的良好效果。

最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要多听课,多评课,更重要的是要多钻研,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学科思想,去引领学生学习。

总之,有思想的课堂才是有生机的、成功的课堂。

串个门加好友打招呼发消息.5#

让学生当一回老师──在体验中培养学生建构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

浙江衢州柯城区巨化中学陈英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的建构知识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建构知识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今后的终身学习。

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有重视培养学生建构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体验;

建构知识;

自主学习

由于学生刚入学不久,第一次接触历史,对古今中外发生的历史事件都相当陌生,就教材中的内容和情节很难让历史完整地重现,严重影响了教学。

借助课外形式多样的历史书籍,针对教学内容同步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自己来讲是有效的途径,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分钟看历史”这个教学环节,就是笔者针对历史教学学情探索出的一个典型的教学情境法。

它是通过学生课前备课,以讲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故事的形式,替代老师完成导入新课这一环节。

于是就有了让学生当一回老师的想法。

一、体验教师备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

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以及理解起来较容易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自主参与。

因此在指导学生备课时,强调采集历史故事的生动有趣,并形成详案。

学生备课热情很高,翻阅大量形式多样的书籍,如讲“赤壁之战”时,学生就讲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讲“商鞅变法”时,学生就讲了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不仅增加了课外知识,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甚佳。

二、体验教师上课,提高教学的感染力

常言道:

好的开始,便成功一半。

导入新课是历史教学激活学生内驱力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或运用故事、游戏,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因动情而要学,或围绕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让学生因探究而要学,或通过典型事例,贴近生活实际致使学生因关注要学。

“三分钟看历史”这个教学环节就运用了这一原理,弥补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不足,重新确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地位。

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与本堂课息息相关的教学资源,模拟教师上课,充分利用讲台,黑板,粉笔,讲给其他同学听,并设置一问一答,让同学回答自己的问题。

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老师上课的热情和创造,奉献精神,激发他们发自内心的热爱教师职业和尊重教师劳动的情感。

这是在平时课堂中无论如何也体验不到的。

三、体验教学反思,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要使思维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那就必须使思维有明确目的性。

也就是说要使它具有解决任务的性质。

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学生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

”课后知识巩固是教学的直接目的,如何让学生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

如上完商鞅变法后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这一题时,作业只有两题,但我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本知识是否可以问更多的问题时,学生通过课后的自主学习和探讨有了这样一些问题: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

意思是什么?

2.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

代表哪个阶级?

3.他在哪国实现了这一理论?

有何历史影响?

4.材料表明商鞅的什么思想?

5.根据这一思想,商鞅采取了什么行动?

包括哪些具体措施?

6.表明了商鞅的什么态度?

结果如何?

7.谈谈变法的作用是什么?

8.你能分析一下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吗?

9.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0.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结合当今改革开放,说一说,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并通过课外资料的查阅,很好地回答了这些。

这对学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善教者,必善究。

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是每个优秀历史教师的必备技能。

但是,在具体运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受到激励,感到振奋,真正做到“善学,师逸而功倍。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空。

一问一答的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抓住知识的重点。

因此,引导学生设问应注意启发性,要创设“愤”、“悱”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其产生巨大的学习内驱力,并做到“因材施教”。

3、在操作上注意方法的多样性。

学生毕竟是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很难灵活地掌握教师教育技能。

在实践中,可运用小组合作、质疑答疑等方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同时,注意教法与学法的协调,变教学过程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串个门加好友打招呼发消息.6#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合理利用

胶南市泊里镇中心中学 李芳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研究性学习和推广,研究性学习注重过程、注重结果,也更注重学习资源的合理利用。

它包括校本、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利用,三大资源互相补充,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基础和保证,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陶冶情操和树立崇高的价值观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注重过程、注重结果,但更应注重的还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包括校本、社会资源、信息资源和课程资源,这三大资源互相补充、合理利用,共同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基础和保证。

一、校本、社会资源的利用

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选择研究专题。

所以校本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利用是有效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

校本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教职工,还包括图书室、实验室、校园环境设施;

也包括学校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从中寻找到他们感兴趣和有探索价值的问题。

如今天学校环境、设施,与前十年、前二十年相比发生什么变化?

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通过图书室,请教老师等途径,从自己身边的变化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人观念上、生活上的变化,也认识到:

只有加强合作与学习,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学校以外的社会资源更为丰富多彩,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历史都城、功臣好友等,这些资源都是直观形象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他们关注社会,走向社会,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取得学习资料、研究素材。

可组织学生游览、参观、访问,或老师提出、或小组讨论、或个人制定出研究课题,在实践中解决,完成研究课题,如:

通过考察古代名城,可提出研究题目:

“我国古代政治中心为什么不随经济重心南移?

”、“南方、北方人的性格为什么迥然不同?

”。

在我们校外就有一座抗日烈士故居。

每年清明节,学生都会去听村中老人讲述他当年的英雄事迹。

这就是最现成、最形象的研究材料。

另外,还可通过“本乡镇的历史变迁”等题目,利用身边材料,挖掘历史内涵,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校本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也有利于学生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二、信息资源的利用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资源还有广播、影视节目、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信息资源,历史题材的广播影视覆盖面广、更新、更快、更形象、趣味直观,集历史与艺术于一体,特别适合中学生,并且影视节目一旦播出与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节目,学生的积极性、探索性大增,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真实,结合这些经过艺术加工的历史影视:

如“三大战役”、“中原突围”、“拯救大兵瑞恩”、“诺曼底登陆”等,学生自己就会沉思,教师再加以点拨,一系列的研究课题也就应运而生,学生在感受庞大、宏观、壮烈的画面的同时,充分体验到历史的真谛,感受到今天和平的来之不易,同时也增强了辨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各科教学,特别是历史教学开辟了更广更多的渠道,也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带来了更大的方便。

计算机多媒体资源能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同时,又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提供了条件,使学生的研究学习拓宽了更为广阔的领域,解决了图书馆资料的局限性,影视信息的片面性,使研究性学习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增强了实效性。

例如“诺蔓底登陆战的启示”研究性学习方案中,通过让学生查阅电脑资料,了解到更多的二战具体史例,利用因特网中的搜索工具,搜索关键词“二战”+“1944”+“形势”的相关内容,通过剪辑,教师总结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场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问题:

“盟军是如何准备的?

为什么一开始受挫?

经过学生分组研究、搜索,得出答案,最后,自主探究“诺蔓底登陆对统一台湾的启示”。

水到渠成还可进一步拓展题目“如何尽快和平统一台湾”。

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道理,从而增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诺曼底登陆战对祖国统一的启示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检索资料、分析问题并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

历史课程资源包括历史教科书以及其他所有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材料及辅助手段和设备,很显然,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它既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手段和工具,又是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教材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中学历史教材共四册中国史,二册世界史,特别到初三阶段,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例如,我们教材是按历史发展进程讲述的,而每一时期又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

这三部分内容互为依存,密切相连,一定的政治制度对经济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文化则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反过来,文化也对政治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问题,就可为学生提出很多研究性课题:

“唐朝农业取得创新成就的因素有哪些?

”,“元朝疆域最大,为什么没有继续发展下去?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如何评价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

”等等,利用教材的系统性,我们可以探究“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这里有“美国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二次科技革命”、“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等一系列的原因。

学生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学习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实施,认识到中共始终以民族利益,人民利益为重,能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原则,加深对今天改革开放的认识,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他课程资源:

录音、录像、直观教具、实物,各种光盘资料等,也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例如,专题录像“辉煌八十年”、“新航路开辟模型”等,都有利于学习研究渠道的拓展。

另外,学生也可在研究学习中自己制作模型、教具,例如绘制“南北战争概况表”,制作“筒车”、“土电话”等,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研究学习的过程,更了解到发明创造的艰辛,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总之,合理利用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资源,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质,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历史教学课堂改革

山东省临沭县大兴镇古龙岗中学 尹梦雪

内容提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推进,教育改革的宗旨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合格人才,这必然要求我们深化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

本文力求反映教师如何从实践中去落实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本文从“探究式”的含义、反映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应用等几个方面来论述,侧重“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强调了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本文着眼于教学改革的实践,有利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培养突出人才,最终达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探究;

主导;

主体;

启发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迎接挑战的重要对策。

时代呼唤新思路,新对策,更需要以新的教育观念引导我国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新的教育思想必然是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而这种新的教育观念,应当在教育教学的探索中逐步升华和完善,过去“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必将退出历史舞台。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正好适应这种需求,它适应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教学原则,适应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着眼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