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17841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⑥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②⑥①③④⑤B.②⑤⑥①④③

C.⑤②⑥③①④D.⑤⑥②④③①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宋必达,字其在,湖北黄州人。

顺治八年进士,授江西宁都知县。

土瘠民贫,清泰、怀德二乡久罹寇,民多迁徙,地不治。

请尽蠲①逋赋以徕之,二岁田尽辟。

县治濒河,夏雨暴涨,城且没。

水落,按故道疏治之,自是无水患。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自福建出攻掠旁近地,江西大震,群贼响应。

宁都故有南、北二城,南民北兵。

必达曰:

“古有保甲、义勇、弓弩社,民皆可兵也。

王守仁破宸濠尝用之矣。

”如其法训练,得义勇二千。

及贼前锋薄城下,营将邀必达议事,曰:

“众寡食乏,奈何?

”必达曰:

“人臣之义,有死无二。

贼本乌合,掩其始至,可一鼓破也。

”营将遂率所部进,贼少却,必达以义勇横击之,贼奔。

已而复率众来攻,巨炮隳雉堞,辄垒补其缺,备御益坚。

会援至,贼解去。

或言于巡抚,县堡砦②多从贼,巡抚将发兵,必达刺血上书争之,乃止。

官军有自汀州还者,妇女在军中悲号声相属,自倾橐③计口赎之,询其姓氏里居,护之归。

县初食淮盐,自明王守仁治赣,改食粤盐,其后苦销引之累,必达请以粤额增淮额,商民皆便。

卒以粤引不中额,被论罢职,宁都人哭而送之,饯贻皆不受,问道赴南昌。

中途为贼所得,胁降不屈,系旬有七日。

忽夜半有数十人持兵逾垣入,曰:

“宋爷安在?

吾等皆宁都民。

”拥而出,乃得脱。

既归里,江西总督董卫国移镇湖广,见之,叹曰:

“是死守孤城者耶?

吾为若咨部还故职,且以军功叙。

”必达逊谢之。

既而语人曰:

“故吏如弃妇,忍自媒乎?

”褐衣蔬食,老于田间,宁都人岁时祀之。

越数年,滇寇韩大任由吉安窜入宁都境,后令④踵必达乡勇之制御之,卒保其城。

注:

①蠲(juān):

免除。

②砦:

通“寨”。

③橐(tuó

):

口袋。

④令:

宁都县令。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泰、怀德二乡久罹寇罹:

遭遇

B.请尽蠲逋赋以徕之逋:

拖欠

C.巨炮隳雉堞隳:

毁坏

D.及贼前锋薄城下薄:

削弱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必达刺血上书争之,乃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宁都人哭而送之余扃牖而居

C必达以义勇横击之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吾为若咨部还故职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西宁都条件恶劣,清泰、怀德两乡寇患频仍,百姓生存艰难,许多人迁离家乡,宋必达到任后,把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

B.耿精忠反叛,响应者甚众,势力很大。

当叛军攻至宁都时,地方上的营将不知所措,然而,宋必达却镇定自若,沉着指挥,终于化解了危机。

C.宋必达因擅自要求百姓改食淮盐,被朝廷罢职,然而,百姓仍然十分爱戴他,纷纷赠送礼物,要为他饯行,他一概不受,体现出两袖清风的高洁品质。

D.宋必达的宁都保卫战影响深远,江西总督对他极为钦佩,甚至想要帮助他官复原职,但宋必达委婉拒绝了。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⑴中途为贼所得,胁降不屈,系旬有七日。

(3分)

译文:

⑵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三、古诗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这首诗的景物描写有远景有近景,有虚景有实景,请分别指出,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5分)

(2)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受到宋神宗的支持,司马光竭力反对并于四年退居洛阳,直到十五年后哲宗即位才复出。

这首诗写于退居洛阳之时。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的分析。

四、名句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故木受绳则直,。

⑵,其可怪也欤?

⑶舞幽壑之潜蛟,。

⑷古人云:

以地事秦,。

⑸,用之如泥沙?

⑹,气吞万里如虎。

[7]惧满溢,。

[8]独学而无友,。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

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

水光潋滟、山色空淳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

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

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

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遮天蔽日,鸟声盈盈。

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

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

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

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

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

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

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

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

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

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

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屑于我。

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

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

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

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

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森林火车、如塄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

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种子。

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

既来则定,四海为家。

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

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

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

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

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12.作者在文章前一部分写到了新会、洛舍、杭州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请概括说说作者眼中这三个故乡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点,作者对这三个故乡的内心感受又有哪些相似性。

答:

 

13.作者情感上最倾向于哪一个故乡?

为什么作者最倾向于这一个故乡?

(4分)

14.作者在文中说,“我究竟来自何方?

”题却作了肯定的回答:

“故乡在远方。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故乡有着怎样的认识?

15.为了表达对远方故乡的追寻,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六、现代文阅读:

(二)论述类文本(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6—19题。

“八卦研究”别亵渎了学术

  原以为“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会是个特例,却没想到远非如此:

“司马相如骗钱、骗色、骗婚,还包二奶”;

“徐霞客风流遍于足下”;

“杨贵妃身高164厘米,体重69公斤”;

“南京明城墙外廓是朱元璋的脸”;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婚外情”。

如此等等,去年以来,各种惊世骇俗的“学术成果”接连不断。

而这几天又有人宣称:

“李清照虽然长得漂亮也有才,但好赌、好酒、好色。

”看来,很有必要对如此“学术”来一声棒喝。

  人们常把追逐明星隐私、热衷名人琐事的报道者称为“狗仔队”,称呼中充满了不屑。

而研究历史人物不去关心人家的成就、思想和贡献,不去关心那些尚待研究和厘清的重大问题,却对历史人物的婚恋隐私、细枝末节、吃喝拉撒兴味盎然,乐此不疲,这是一种放弃学者操守、放弃学术品格、同样让人不屑的行为。

学术研究只关心“八卦”、“花边”,折射的是学者学术品位的下滑、学术趣味的低级。

这样的“研究成果”多了,是学术界的尴尬和不幸。

对于把“八卦”当学术来“钻研”的学者,人们不禁要奉劝一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适逢社会转轨之际,需要也值得学者们去研究并解决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多如牛毛,研究点什么不比研究这些好?

  退而求其次。

也许人各有志,也许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接纳学者去追逐古人的“边角八卦”,不强求所有学者都去研究重大问题。

即便如此,既然冠名“学术”,就该拿出个学术的样子,遵循学术的准则:

仅凭李白好酒、好斗、好武,就断言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

仅凭李清照爱打麻将就断言她是赌棍,写了26首涉酒诗就推定她是酒鬼,写了一句“今夜纱厨枕簟凉”,就认定她是色鬼;

仅凭瑶姬给大禹送过“红宝书”(丹玉之书)就说大禹有婚外情,这种结论下得是否也太过武断?

按这种思维,中华历史将新增多少古惑仔、赌棍、色鬼、酒鬼及婚外情?

纵观“八卦学术”,“也许”、“可能”、“大概”充斥其中,“戏说”、“大话”、“恶搞”极尽其能,又哪有学术研究科学、严肃、严谨的影子?

如果这类“八卦学术”也能位列学术,岂不是对学术的亵渎和辱没?

学术是社会的标杆,学者是社会的良心。

学者的思想、操守和道德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航向和榜样,每当社会误入低俗、浮躁的歧途,学者的呐喊和力挽狂澜是社会走出泥淖的希望。

遗憾的是,一些学者非但没有树立标杆,反而一味媚俗,迎合大众对八卦隐私的“低级趣味”,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了追逐名利,为了吸引眼球,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不择手段,大肆炒作,大抖“包袱”,“八卦研究”透出的浮躁、铜臭、名利熏心,别说为正直学者所不耻,即便是普通公众,也羞于为之。

这种学者越多,人们对学者的印象就越打折扣,这种“学术”影响越大,对学术的清誉破坏就越重。

对于这种学者,应该视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唯有如此,才能维护学术的尊严,才能保护学者的形象,还学者和学术一个本来的面貌。

16.下列对“八卦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八卦研究”兴趣盎然地关注历史人物的婚恋隐私、细枝末节、吃喝拉撒等。

B.“八卦研究”是一种放弃学者操守和品格,让人不屑的行为。

C.“八卦研究”中充斥着“也许”“可能”“大概”这样的词,这不是学术研究应有的态度。

D.“八卦研究”为了迎合大众,哗众取宠,使社会误入低俗浮躁的歧途。

1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这样的研究只是个特例,那么对如此“学术”就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B.如果将只关心古人的“八卦”“花边”的研究位列学术,就是对学术的亵渎和辱没,有损学术的清誉。

C.这些“八卦研究”虽然冠名学术,但毫无意义且会导致政治、经济、文化这些重大问题无人问津。

D.去除功利思想,维护学术尊严,保护学者形象,才是学术研究的正确之道。

18.根据文意,概括有必要对“八卦研究”进行棒喝的原因。

(6分)

七、现代文阅读(三):

实用类文本(12分)

外科学家裘法祖

袭法祖(1914—2008),浙江杭州人。

1933年,母亲死于阑尾炎,裘法祖立志要做一名医生,解除千万个母亲的病痛。

18岁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预科,他课余时间全都在图书馆度过,被同学们戏称为“图书馆长”。

l936年,他只身远赴德国,仅靠奖学金维持极为俭朴的生活,1939年通过德国严格的国家考试和论文答辩,以优异成绩获得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次年,裘法祖正式进入他的外科生涯,在施瓦本医院担任外科医师。

一年后,导师才允许他做第一个阑尾切除手术。

第三个阑尾切除手术的术后第五天,病人突然死去。

尽管尸体解剖没有发现手术方面有任何问题,但导师说:

“裘,这是一位四个小孩子的妈妈。

”这句话让他记了一辈子。

留德期间,裘法祖设计营救出40多位被关押在集中营的犹太人,被犹太人称为“中国神医”。

1946年,裘法祖携妻儿回到中国。

60多年来,他创立的“裘氏刀法”点燃了一个个患者的生命之灯。

裘氏刀法以精确见长,“若要划破两张纸,第三张纸一定完好无损”。

他是“中国外科之父”,被认为是外科全才,精心钻研而改进的手术操作超过20种,开创了很多被称作“裘派”的新的手术方法。

在中国,最早迈出器官移植第一步的就是裘法祖。

上世纪80年代,他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器官移植杂志。

直到现在,他主持的肝移植仍然保持着两项全国纪录:

例数最多,存活时间最长。

裘法祖呼吁,如果我国能使国际上通用的“脑死亡就等于机体整体死亡”的概念获得社会舆论和法律的承认与支持,将脑死亡者作为器官来源,则将有千千万万的病人能得到有效的器官移植治疗而获得新生。

裘法祖是《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等多种医学杂志的创办人,主编了《黄家驷外科学》等多部外科学经典著作,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医学科普刊物《大众医学》,并担任主编达十年之久。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足以为医。

”他曾亲身趴在病床边观察病人的小便流量。

每位农民病人的来信,他都亲自回复。

就在去世前20多天,裘老还在为四川灾区来武汉的伤员查房诊断。

他把自己100多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了“普通外科医学青年基金”。

19.下列关于裘法祖留德期间经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裘法祖学习刻苦,课余时间全都在图书馆里度过,被同学们戏称为“图书馆长”。

B.由于种族歧视,一年以后,裘法祖的导师才允许他做第一个阑尾切除手术。

C.裘法祖导师的话是告诫他:

医生应该有爱心,对病人要极其负责。

D.由于裘法祖以高超的医术拯救了许多犹太人,他被犹太人称为“中国神医”。

20.下列有关裘法祖回国后从医经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裘法祖是我国器官移植手术的开拓者,他主持的器官移植仍然保持着例数最多和存活时间最长的全国记录。

B.裘法祖认为,我国采用的死亡标准与国际通用的标准不同,这不利于器官移植手术的推广。

C.裘法祖参与了黄家驷主持的《黄家驷外科学》的编写工作,这本著作成为外科学的经典。

D.裘法祖创办了《中华器官移植杂志》、《大众医学》等多种外科学杂志。

21.从文中看,裘法祖取得了哪些医学成就?

请分条概括。

八、作文(70分)

2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牵挂是思念,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绳线;

牵挂是多方面的,比如:

(1)牵挂是对亲人的思念;

(2)牵挂是对友人的情怀;

(3)牵挂能催人奋发向上。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份浓浓的牵挂。

请以“牵挂”为题,选择除诗歌以外的某一种体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沭阳县潼阳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

一、

1D2B

3、答案 B [A.始作俑者:

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与句意不符。

B.移樽就教:

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泛指主动前去向人请教。

C.声情并茂:

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

使用对象不当。

D.附庸风雅:

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

不合语境。

]

4、答案 D [A.“只有”和“就能”搭配不当,“杜绝”和“减少”语序不当;

B.成分残缺,“被曝光”后边缺动词“有”;

C.句式杂糅。

“原因是”和“是……决定的”杂糅。

5、答案 C [②句说食品产业环节多,容易出问题,⑥句说必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才能消除各环节的隐患,所以②⑥关系最密切,排除B、D。

⑤提出总的观点,说明保障食品安全“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其他的几句都是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的,所以⑤在前,排除A。

二、

6.(3分)D(薄:

迫近)

7.(3分)B(都表修饰。

A,才/竟然、却;

C,带领/因为;

D,替/对、向。

8.(3分)C(原文为“卒以粤引不中额,被论罢职”,其罢职是因为购买广东盐场的盐没有达到指标,而不是因擅自要求百姓改食淮盐。

9.(9分)

(1)(3分)(宋必达)行走到半路,被贼人捉住,贼人威胁要他投降,他不屈服,被囚禁了十七天。

(被动句、“系”、“旬又七日”各1分)

(2)(3分)

三、

10⑴远景:

南山;

近景:

葵花;

虚景:

柳絮;

实景:

南山、葵花。

(2分)这些景物,互相映衬、烘托,形象鲜明,境界恬静,令人怡然陶醉在初夏美景中。

⑵这首诗乃一首即景抒怀(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之作,(2分)后两句表白的便是诗从自己的情感态度:

我不是那随风飞扬的柳絮,自然不会人云亦云附和王安石,我的一片忠贞爱君之心,犹如一株向日的葵花。

(结合诗句分析,3分)

四、11、名句默写(略)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

文学类文本(20分)

12.三个故乡的景色都很美,充满诗情画意(3分)。

内心感受却是陌生的、茫然的、有些隔膜、格格不入的(3分)。

13.小兴安岭(1分)。

因为那里是我度过青春年华的地方,经历了二十年的岁月,“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的地方(3分)。

14.作者所认识的故乡不仅是祖辈生活过的地方,还是自己曾经留下奋斗足迹的地方,更是自己在不断寻觅、创造着的精神家园。

15.

(1)运用了对比手法。

(1分)作暂把祖籍新会、洛舍和出生地杭州的景物人事美好与喜爱并与相生的陌生、茫然:

隔膜、格格不入的感受进行对比,同时又将这种感受与北大荒的景物人事进行对比映衬(3分),表现了作者从纤弱走向坚强和不断寻觅追求的过程(2分)。

六、

16.D(“使社会误入低俗浮躁的歧途”错)

17.C(“无人问津”绝对化)

18.①“八卦研究”学术品位低下,学术趣味低级;

②不遵循学术的准则,缺乏科学、严肃、严谨的研究态度;

③浮躁媚俗,哗众取宠,不择手段,追逐名利,失去了学术的尊严。

(每点2分)

七、

19.C(A是在国内的经历;

B是导师的严格要求,并非种族歧视;

D是设计营救。

20.B(A是肝移植,不是器官移植;

C是裘法祖主持;

D《大众医学》不是外科学杂志。

21.

(1)创立了“裘氏刀法”,刀法精确,改进了20多种操作手法。

(2分)

(2)在器官移植方面取得了开拓性成就。

(3)主编多种医学书籍,创办、主编了多种医学杂志。

八、作文22、(60分)

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

宋必达,字其在,湖北黄州人。

顺治八年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授江西宁都知县。

宁都县地瘠民贫,清泰、怀德两个乡很长时间强盗横行,老百姓大多远走他乡,土地荒芜。

宋必达向上级请求免除两个乡所欠全部国家税收,用来招抚百姓,两年间全部土地都被百姓开垦。

县城临近大河,夏天暴雨河水暴涨,城池即将淹没。

宋必达祷告神仙,河水回落,后来用疏通河流故道的方法治河,从此以后没有洪水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造反,从福建起兵,攻掠临近省份,江西官民震惊,反政府武装纷纷响应。

宁都原来有南、北两座城,南城住的是老百姓,北城驻兵。

宋必达说:

“古时候有保甲、义勇、弓弩社,百姓都能直接参战。

明朝王守仁消灭朱宸濠就是用的这种办法。

”于是按照这种办法训练,得到2000名义勇。

等到耿精忠的前锋抵达城下,驻军将领邀必达开会讨论,说:

“敌众我寡,而且我军缺粮,怎么办?

”宋必达说:

“做臣子的品质,就是以死报国。

敌人本来就是乌合之众,趁他们刚到立足未稳,一战可以击败他们。

”将领于是率所部进攻,敌人稍稍退却,宋必达又派义勇拦腰攻击,敌人逃窜。

过后敌人又大举杀回攻城,重炮击毁城墙垛口,宋必达马上派人修补缺口,防备更加坚固。

等到援兵到达,敌人逃跑。

有人跟巡抚说,县里私人修筑的堡垒中有很多跟随造反的人,巡抚要发兵围剿,宋必达上血书争辩,于是停止围剿。

官军从汀州回师,掠夺来的妇女在军中每天悲号,宋必达自己出钱赎出,询问她们的姓名住址,派人护送回家。

县里最初用两淮盐场产的盐,从明朝王守仁任江西巡抚以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