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1698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心理学Word格式.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心理学Word格式.docx

卡特尔的贡献在于拓为教育心理学培养了大批人才,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就是他的学生之一。

桑代克是致力于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领域研究的先驱,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并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1903年,他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版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1、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

诞生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特点是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出版书的内容大多取自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各科心理学,只有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共有的研究领域;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范式转向认知范式,由布鲁纳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几十年来的成功表现在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P5-6

12、1908年,房宗岳翻译了日本学者小泉又以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P7

13、高等教育概念应从两方面界定:

第一、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教育中的地位;

第二、高等教育的性质。

高等教育指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的教育。

P9

14、高等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在教育任务书、在培养对象上、在社会职能上(有三个社会职能,即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为社会服务)、在地位作用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使高等学校建立在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机制,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居于首要地位)、培养方式上。

15、高等教育心理学定义为:

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P10

16、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主体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要为实现高校三大社会职能和适应高等教育特点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

17、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高等专业性教育,它具有“高”和“专”

的特点。

培养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必须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

P11

18、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组织适应性)、实践原则、道德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P15

19、客观性原则是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即根据教育心理学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P13

20、系统性原则是指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应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加以综合考虑。

P14

21、人的心理是在生理、环境刺激、行为活动、神经系统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是一个有序的、有组织的、复杂的系统。

包括四个层次水平结构:

心理的社会实践结构、个性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结构以及心理的物质结构(脑的结构)。

22、学习者的行为应是机体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教育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外部环境的刺激作用,应先美国和改造学习者内心心理结构的有序性。

23、实践性原则是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实践的需要出发,研究课题应来源于实践,研究过程要紧密结合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4、高等教育心理学有三种类型的研究:

第一类是基础的科学研究,它以探明理论为主;

第二类研究是外推的基础研究;

第三类是应用水平的研究。

P17

2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景或教育过程中,应用感官或者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被试的外部行为表现进行考察,从而收集资料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P18

访谈法是根据事先确定的研究目的,通过与研究对象就一些事先拟定好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来收集某种心理或行为现象的数据资料的方法。

P20

问卷法是将统一、严格设计的问题或表格以书面的形式发给研究对象、请求其如实回答,进而收集研究对象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研究方法。

P22

测量法是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

P23

实验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需考虑三个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P25

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

个案研究法是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中经常采用的研究方法。

P27

26、教育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为中介的师生互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即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等)是必不可少的三要素。

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对大学生、教育媒介和自身行为这三方面信息的处理、调控和改造能力。

P28

27、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有助于高校教师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性特点、了解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

(2)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四种主要的变量)。

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3)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高校教师的角色胜任能力。

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5)有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有助于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P28-33

第二章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发展

1、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主要包括自我概念与认识能力发展的不协调、情感的发展及情绪的不稳定、自我意识的独特性、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仍带有主观片面性、大学生性意识发展等特征。

2、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间在身心方面相对稳定的差异,它表现在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3、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情感的联系过程。

交往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交流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P55

4、大学生生理发展特点:

体格发育趋向稳定、性机能趋向成熟、身体技能明显提高。

P37

5、自我概念是指人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它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综合体,是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6、大学生心理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认知方式差异,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独特的信息加工方式。

主要表现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概念最早来源于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冲动型与沉思型(标准是反应的时间与精确性)、辅合型与发散型(前者是“一种聚焦搜索”,主要目的是求同,表现为小心求证,后者是“一种记忆的广泛搜寻”,主要目的是求异创新,在认知特征上表现为大胆假设)。

P44;

(2)性别差异,表现在兴趣、成就动机、智力(包括个体差异指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内,一般呈常态分布;

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间存在差异,它主要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性格、情感与意志。

P46;

(3)成就动机差异,是指个体在主动参与事关成败的活动时,不畏失败威胁,以期达成目标并获致成功经验的内在心理历程。

7、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

P49

8、学习意志是指个体为完成学习任务而持续地克服困难的能力。

P50

9、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

(1)气质差异与学习,气质是指一个人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

(2)性格差异与学习,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六种性格特征,即竞争型、协作型、回避型、依赖型、独立型;

(3)能力差异与学习,能力是与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特长是人们从事心理活动所据别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

气质分为四种类型: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10、人际交往是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形成健全心理的必要途径。

P56

11、人际交往的主要功能:

(1)获得信息和选择交往对象的功能;

(2)认识自我和表现自我的功能;

(3)协调合作和促进团体内聚力的功能。

人际交往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通力协作的产物。

影响团体内聚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人际互动,即团体凝聚力是在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

(4)身心保健功能。

人类心理健康的适应,其实质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

12、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认知因素、人格因素、能力因素、相似因素、情绪因素。

P58

13、人际关系是指人际交往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密切度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的联系程度,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因素构成。

认知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是人际交往的结果,是理性的条件。

情感是对人际关系的评价态度,是关系双方在感情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行为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

P60

14、按交往对象的不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可分为同学关系(基本关系)、师生关系、同室关系(是时空充分接近的人际关系,也是纠纷、矛盾相对集中的人际关系,寝室室友关系的处理是最基本的人际交往)、网络人际关系。

P61

15、大学生常见人际关系交往障碍及调试:

羞怯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

P63

16、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1)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平等原则、真诚原则(是人际交往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原则)、宽容原则、诚信原则、互助互利原则;

(2)增强自身的人际魅力,注重仪表、重视第一印象、有幽默感、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加强交往密切关系、寻找共同话题;

(3)提高人际交往技巧,语言艺术、学会赞美别人、学会倾听、学会争吵与批评、富有侧隐之心、把握交往的“度“。

P63-73

第三章高校教师心理

1、教师的社会角色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事业活动中,表现出的符合社会、学生、家长期待的模式和规范。

P74

2、教师角色的形成一般经历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角色信念阶段。

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与社会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

P79

角色认同阶段指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

角色信念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

3、教师心理素质是教育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4、教师的职责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传授给年轻一代,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5、教师的劳动性质属于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社会公益型服务。

P75

6、我国的教师资格共分为七类,分别是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初级中学教师、高级中等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和高等学校教师。

P76

7、教师角色的多样性:

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指导者、教学的组织管理者、榜样和价值导向者、家长代理人、心理调节者、科学研究者。

P78

8、教师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育育人活动所需要的能动力量或实际本领,是由多种单项能力组成的和谐统一的总体。

P80

9、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

(1)了解学生的能力;

(2)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反思能力;

(3)言语表达能力;

(4)获取新知的能力;

(5)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善于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善于处理与领导、同事和学生家长的关系;

(6)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7)自我更新的能力。

P80-P88

10、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生特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

11、教学操作能力即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具体操作方式。

12、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使教学过程能够有序进行的能力。

P82

13、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深入地审视与分析,从而优化教学活动,形成自己新的教育思想。

14、高校教师心理素质的意义与作用:

(1)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文化素质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职业成熟的条件;

(3)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育人的重要保证;

(4)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保证。

P88-89

15、人的心理素质居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地位,是社会文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基础。

人才素质结构的分析使用较高的是三分法观点,即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起着基础和中介的作用。

P88

16、心理成熟是指人的心理品质、性格特点和个性行为形成了一个与社会生活、职业工作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和人格系统。

P89

17、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1)认识心理方面:

1、教师的观察要迅速准确、细致深入、全面客观;

2、教师的想象要丰富、合理、新颖;

3、教师的记忆要准确而迅速、系统而持久;

4、教师的思维要敏捷而广阔、条理而深刻;

5、教师的注意要稳定且灵活

(2)情感心理方面:

要有积极情感、要有移情能力、要有情感调控能力。

移情能力(是指一个人对他人情绪、情感的共鸣反应,是一个人在观察处理某种情绪状态的另一个人时,产生与被观察者相同的情绪体验,也称同理心)

(3)人格方面:

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是由不同成分构成,包含了人的气质、性格等。

(4)意志方面、

(5)自我意识方面,是指人对自身及其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体验和调控。

18、健全良好的自我意识是教师成熟的标志,主要包括自知、自尊、自信和自律。

P95

19、教师自身应对职业压力的策略:

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创建和谐工作环境、加大教师管理力度、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丰富生活)、个人层面(加强自我认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学习运用心理调适的知识和技能去应对压力、增进人际沟通)。

P98-100

第四章学习理论

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经过实践或练习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的相对持久变化。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学习特点是以间接经验为主的社会性学习,以语言为中介,具有积极主动性。

P102

2、巴普洛夫提出了习得率、泛化与分化率、高级条件作用率。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S-R之间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尝试与试误的过程。

斯金纳重视强化在行为形成和学习中的作用。

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3、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主动建立认知结构的过程,提倡发现学习法。

奥苏泊尔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第五章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1、学生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已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心心理动因。

其作用的心理机制包括需要的基础作用过程、情绪的放大作用过程、兴趣的促进过程和诱因的引发作用过程。

P142

2、大学生学习动机具有多元性、间接性、社会性和职业性特点。

3、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可以从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

内部条件包括大学生自身的学习需要、性格差异、年龄特征和焦虑程度;

外部条件包括家庭环境、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人际关系和一些不确定因素。

4、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途径有:

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大学生合理归因、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教给大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恰当的利用批评和表扬和适当开展学习竞赛等。

5、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高效能催化剂。

P143

6、奥苏泊尔说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

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

P146

7、学习动机的分类:

(1)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它们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持续性;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这是奥苏泊尔的分类。

8、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因此任何外界的要求、外部的力量必须转化为内在需求才能成为学习的动力。

P148

9、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外部动机是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

10、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求,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求。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P149

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P150

11、成就动机是指个人愿意去做,去完成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

12、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论、需要层次说、自我效能感理论、成就动机理论。

13、认知需要是指满足好奇心,寻求了解、解释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一个人有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和潜力的需要。

P155

14、强化论,认为动机是某种行为受到外部强化的结果。

P152

15、需要层次说,马斯洛将需要分成两大需要系统,即基础需要和成长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属于基础需要,而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属于成长需要。

P154

16、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在其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管判断,它能够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对行为发生作用。

它将影响行为的因素区分为先行因素和结果因素主要是指强化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将强化分为:

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将期望去恩威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

P156

17、结果期望是指人们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效能期望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

P157

18、成就动机理论是一种对人们追求成就行为的认知解释。

美国哈佛法学教育心理学教授麦克里兰和密执安大学哲学博士阿特金森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19、成就动机是在任的成就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20、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

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成就动机的水平与完成学业任务质与量紧密相关。

P158

21、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是:

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P159

22、学习动机的培养是使学生把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客观要求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求,是学习需求产生的过程。

P166

第六章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意识、有目的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可以从三个方面正确理解学习方案:

是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有针对性的积极主动使用的;

是提高学习效率或有效学习所必需的;

贯穿学习的过程的始终。

P172

2、根据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主策略和辅策略。

根据学习策略包含的成分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主策略是指对信息进行具体地直接操作或加工的方法、技巧,它包含理解—保持策略、检索—应用策略。

辅策略是指作用于个体,用来帮助学习者维持内心心理活动状态,以保证主策略有效地发挥作用的策略。

3、学习策略的本质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行为或动作。

P173

4、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习就是获取信息。

5、学习策略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控制信息加工系统,保证学习者更有效地获得知识、存储知识和提取应用知识。

P177

6、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7、学习策略是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的一部分,是静态的知识。

8、元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中的一部分,自我调节学习则是能够很好地发挥元认知的计划、监督和调控功能的能力和素质。

9、常用的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时间管理策略

10、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有干扰作用。

倒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会有会产生干扰作用。

11、组织策略是指发现知识的部分之间的类别关系、层次关系或其他关系使之系统化。

P184

12、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调控。

13、元认知是指个体对于影响认识活动的过程、结构的因素的认识以及对他们之间如何发生互相作用等问题的认识。

P185

14、元认知策略是指元认知对自身认识活动进行调控时所用的方法和技术,分为三部分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P186

15、计划策略是指在学习前对学习目标、学习步骤和将利用的学习方法、时间等进行统筹安排的元认知策略。

监控策略是指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对学习进程、采用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监控的元认知策略。

调节策略是在监控基础上,针对面临的问题所采用的修正方法和技术。

16、策略性学习是指在对有关学习策略、自我、任务、内容和背景等方面认知的基础上,学习者积极主动地选择有效学习策略并对不良的学习方式进行调整,保证学习成功的学习。

17、策略性学习者应具备的特征:

具有保证学习成功的技能、具有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些技能、方法的意愿和动机、具有自我调节的学习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