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风韵水乡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16909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镇风韵水乡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古镇风韵水乡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古镇风韵水乡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古镇风韵水乡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古镇风韵水乡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镇风韵水乡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古镇风韵水乡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镇风韵水乡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镇风韵水乡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清嘉庆五年(1800),当地土绅为了防患已成燎原之势的川东白莲教大起义,在这里依山为势建成大荣寨。

咸丰十一年(1861),为了防堵云南李永和、兰大顺的抗清农民起义军,当地土绅又捐钱、捐粮对大荣寨进行了补修。

民国元年,在这里建乡称为路孔乡。

解放后仍称为路孔乡。

1958年,先后置为高店、路孔人民公社。

1984年初仍恢复为路孔乡,1993年12月建为路孔镇,当时辖15个自然村、1个居委会,现已调整为3个村、1个社区,全镇总人口16000多人。

古镇得名来源于一段民间传说,相传明朝有位叫曾傲的和尚,云游到此,见河对岸一带风景宜人,适于修身养性,决定在此建座寺庙。

发觉坡边有六个石孔,似与河中相同,便往石孔倒入糠壳试上一试,不久糠壳果然从河中冒出,于是就把这里叫作“六孔河”,也称“漏孔河”,后来又喊作“路孔河”。

路孔场、路孔乡和路孔镇因此得名。

2、古镇大荣寨遗址

路孔古镇,虽然历尽了风雨沧桑,但仍保留了它的历史风貌。

镇街内外,那斑斑驳驳的古寨城垛、那青砖青瓦、朴实素雅的街房民居,那飞檐翘角并有龙蛇鸟兽装饰屋脊的祠宇宅第,无一不散发出它那古老的风韵,特别是大荣寨遗址,见证了沧桑的历史,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清代嘉庆五年(1800),当地土绅及乡民,为了防御川东白莲教大起义的战火,就在当时水码头的基础上扩建为大荣寨。

在四周修砌了城墙,沿墙修了四座城门。

清咸丰九年(1859),云南李永和、兰大顺起义反清。

起义军在咸丰十年冬月29日,占领了荣昌县城。

在这前后,路孔的土绅更加恐慌,急忙捐钱捐粮补修大荣寨,组训民团,以谋抵抗。

咸丰十一年正月十六日,农民军张国福部围攻大荣寨,寨内土绅更是惊恐万状。

当地乡民凭借大荣寨坚固的城楼固守,才避免了一场浩劫。

历经200多年的风风雨雨,大荣寨的旧貌已经改观,但这座古寨的城墙、城门大体上仍然保存了下来,向人们诉说它的沧桑历史。

现在保存下来的一段古寨城墙,全长246米,高3.5—11米,厚40—50公分。

四座城门中的狮子门、日月门依然保持原貌,城门高5米,宽2.6米,插杆石洞尚完好无损,显得斑痕累累,几处尚存的彩绘图案,益增苍凉古趣。

古寨身影,倒映河中,令人遐想联翩。

3、路孔的明清老街

路孔临河的一条古朴老街,是在明代水码头店房的基础上逐渐扩建起来的。

古街顺河依势而建,全长324米,街宽4.8米,街心3米。

由北而南青石面路蜿蜒而上,有街梯102级。

赵氏宗祠、谢氏宗祠等布局精巧、造型独特的建筑聚集一街,一排排古香古色的街房店铺紧紧相连。

至今尚保存着大青瓦、小青瓦、硬山墙、穿斗墙、长板门、吊角廊、镶板窗、格子窗、抬梁柱、挑檐廊等古老的建筑特色。

每座街房都显示出它那古拙简朴的特色风貌和不事繁华,但求实用的乡土韵味。

这些店房大多是木制的串架结构,屋檐斜伸街心。

铺面亦为木板装建,檐面颇宽,有些商摊就可摆在街沿,当街交易。

老街尚有130多户居民,住在古朴的街房里,过着简朴的生活,显得十分的恬静安详。

路孔古镇的明清建筑,不论是民居、会馆、祠堂还是寺庙道观,差不多都是木结构建筑;

屋顶多为悬山式、歇山式和硬山式;

盖的是小青瓦,涂的是白粉墙;

梁架多为抬梁穿逗结构;

屋柱多为圆形,直径多在35—42公分;

柱础多为抱鼓式、莲花式、方形或圆形、六菱或八菱;

文饰一般有人物、花卉、动物、云纹等深浅浮雕。

建筑的方式,多采用榫铆的办法,把不同的构件进行组合装配,用吊脚柱及撑弓撑托屋檐,既简易又牢实,反映了路孔建筑工匠在设计和建造上杰出的成就。

4、古镇的白银石滩

濑溪河水顺流到路孔,被一条石梁横阻形成跌水。

汛期洪水越滩下泄,形成瀑布,震声如雷;

平水期薄层清流在凹凸不平的滩面上形成微波,阳光照在水面,常反射出银白色的光亮,令人眼花目眩,故乡人昵称它为白银石滩。

该滩原名大荣滩,是民间传说中二十四个望娘滩中的第五滩,滩面上下分布大大小小的石洞,这是因为激流在滩面凹陷处形成的高速漩涡所携带的坚硬砾石长期刻磨形成的,地理学上称之为“石穴”。

石穴及石块下常有路孔的特产桂花鱼(母猪壳)和螃蟹栖息其间,每当洪水消退,不少顽童到此捉鱼捕蟹玩耍。

乡民们还利用石滩形成的落差,在滩的左右两侧刻槽引水建有水磨房,加工稻谷,曾建有农田灌溉的水车,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石滩上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用来树立木桩的石孔,供拴住船只停靠之用。

这些石孔很多,可以想象当年水运的发达。

只要不是涨水季节,每当夕阳西下,不少乡人还喜欢到白银石滩上来闲逛,观赏风景,路孔境内,除了白银石滩外,濑溪河流经镇境内尚有二郎滩、半边滩、小滩、女仙滩和沙堡滩等。

5、罕见的冰川遗迹

在路孔白银石滩上,除了人工开凿的石穴,用来树立木桩,供拴住木船停靠外,还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石洞、石坑,初略一数,共有两百多个,其中大的约有十个,每个直径约0.6米;

中等的有四十多个,每个直径约0.3米;

小的较多,每个也在0.06米左右。

这些石洞有的浑圆,有的椭圆,也有呈不规则形状,洞深一般在20—50厘米之间,洞壁直立光华,底部平顺,颇像民间舂米的石臼。

老百姓不知其原因,都叫它是天生洞。

其实这些石洞是很有来历的。

经专家认定,这些石洞叫冰臼,是由古冰川融化后的流水携带着冰屑、岩屑沿着冰川的裂缝,向下对基岩进行强烈冲击、旋动和研磨形成的洞坑,一般具有“口小、肚大、底平”的特征,是研究古代气候与环境、人类起源和当今全球气候变暖等不可多得的实证材料。

它是第四世纪冰川运动曾经存在的有力证据和历史见证,具有很高的科研、旅游和观赏价值。

这些冰臼,在重庆李家沱、北碚及江津、永川、铜梁等地都有所发现,荣昌清江、古昌观音堂(现已被水库淹没)等地亦曾发现过。

路孔古镇石滩上的冰臼的发现,可以推断路孔在两三百万年前所有的山川河谷都曾为百余米厚的冰层所掩盖,是冰川流经的地域。

冰川的认定,已引起政府及群众的高度关注,目前已对其采取了必要的保护措施。

6、饱经风霜的水运码头

因为濑溪河水在路孔被白银石滩横阻,水运货物都要起载转运。

在明清时期就修建有上下两个水运码头,在民国时期,在滩上开凿了水道,使船只可放滩和牵引上滩。

下码头叫沱湾码头,有石梯100余级直上狮子门进场,至今仍保存着昔日的风貌。

上码头叫牛市坝码头,因为下船后就是昔日的牛羊买卖市场而得名。

往日牛羊交易场所早成陈迹,但牛市坝之名仍保留至今,让人想起当年路孔牛羊交易的繁荣景象。

7、历史悠久的石桥

路孔境内现有各具特色的石质古桥7座,有拱桥,也有平桥,大多保存完好。

它们是大荣平桥、中坝平桥、吕仙平桥及济公拱桥、曹家码头拱桥、赵家拱桥和妃子拱桥。

这些古桥,一般都修建于乾隆、嘉庆年代前后,有些甚至始建于明代,又经清代多次补修,年代古远。

大荣古桥在路孔古桥中,最为知名的要数大荣古(平)桥。

古桥横跨濑溪河,东桥头直接下街城门口,桥身除开首一拱为近时改建外,均为平直的石板桥:

全长116米,宽为1.8米,桥面两侧均有护桥墩,墩上原有龙头、龙尾的石雕,现仍有一墩保存了蜿蜒的龙尾,十分生动。

此桥始建于明代,清代多次维修,连接路孔东西两岸。

这座桥是用平整的石块铺就的,它的重量每块当在10吨左右。

桥面石板,多处留下深约10公分的人行、马踏深坑,可以想象出这座桥的久远历史。

赵家拱桥位于路孔场东南1华里处。

桥的总跨度12米,桥高3米,拱内空跨度3.5米,桥宽2.5米。

整个桥面平直,桥的面部塑有龙首龙尾。

桥洞内“嘉庆八年春三月会首募化众善同建”等字仍清晰可见。

此桥是会首潘思渠、赵景文等筹建于嘉庆八年,为石质拱桥。

济公桥位于路孔场以西200米。

全桥总跨度12米,宽7米,桥高4米,石拱内空跨度10米。

此桥无栏,桥面平直,拱内有题记,建于清乾隆四十年。

8、湖广会馆遗址

明末清初,荣昌地区跟四川一样,经历了长达30年的战火,人口锐减。

清朝廷采取“移民实川”的措施,动员湖广、贵州、江西等地人民来川落户,民间叫做“湖广填四川”。

康熙、乾隆年间,也有人到路孔插占为业。

这些外省移民,为了同乡集会交流、维护乡友利益,集资修建会馆,称为“宫”或“庙”,作为活动场所,路孔镇会馆为湖广同乡人集资兴建,会馆与神庙合一,会馆祭祀大禹王,故又名“禹王宫”。

禹王宫创建于乾隆时期,正殿为悬山式木结构,宽阔高大,塑有禹王神像,两侧廓庑相连,上下两层,有走廊相通。

中间为天井式青石铺面广场。

正面开二门,正门上部为歇山式屋顶的戏台,面对广场、正殿。

至今这座会馆大体上还保存着它的框架风貌。

宽敞的大厅,高高的房柱,在当时可算是一座“宏伟”的建筑,显示了湖广移民的经济实力和乡友的凝聚力。

场上当时其他的公共建筑物,已难觅形迹,禹王宫可算是仅存的历史见证了。

现在正修复大殿及戏台,供人参观。

9、赵氏宗祠

赵氏宗祠是赵氏族人祭祖和家族集会的场所。

清乾隆九年(1744),居住在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海泽乡仁泉村的赵万胜,在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的鼓动下,为了寻觅更好的生存条件,不顾53岁的高龄,携妻带子,露宿风餐,爬涉数千余里,来到荣昌县峰高里路孔场敖家垭口安家落户。

勤俭持家、艰苦创业,经过二三十年的垦殖,家境渐趋富足。

在乾隆后期,由其后裔赵富仁、富永、富身、富盛四大房商议集资,在嘉庆初开工修建赵氏宗祠。

初建时规模较小,后来经过多次扩建、增修,特别是经过咸丰兵灾遭到破坏以后在光绪年间进行全面培修,规模逐步扩大,竣工以后,一座布局精巧、造型独特、古朴典雅、气派不凡的祠堂建筑,就屹立在镇街中央。

整个祠堂,占地约1600平方米,为四进三重堂组合的四合院建筑。

进入门厅以后,一重堂为家族聚会场所,二重堂为家族议事场所,三重堂供有祖先牌位,为家族祭拜的大堂。

全为抬梁和穿斗混合结构。

两侧观音兜风火墙,造型别有韵致,四角翘起,如雨燕展翅,十分生动。

梁桂门楣均有雕绘,四方石柱及园木大柱上都有石刻或木制朱红、黑漆或描金的楹联,展示赵氏族人的光荣历史。

赵氏宗祠是当时移民文化的历史见证,是当年修建师傅们的智慧结晶,具有历史价值和鉴赏价值。

有识之士正准备重新培修赵氏宗祠,其目的就是要让人们思考当年的历史,鉴赏当年的建筑文化,激发我们与时俱进,建设和谐美满新农村的热情。

10、赵家花房大院

花房大院俗称赵家花房子,距路孔镇东郊约1公里。

建于清光绪二十年,民国时曾维修和改建。

整个大院为四合院组合。

厅堂房屋虽为歇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穿逗木结构,但布局精巧,造型独特,建筑古朴,做工精细,颇具匠心。

大院右护墙、大门、二门均在石质门框上刻有对联,大门的联语是:

“忠孝传家,()门衍庆;

诗书於后,紫诰凝庥”,横批是“龙章宠锡”。

二门的联语是:

“甘露卿云,於斯为瑞;

珠辉玉照,盖代之华”,横批是“琴鹤清风”,颇有深意。

大院内还有一栋“西洋式”两层小楼,为当地当时绝无仅有的“摩登”建筑造型。

最令人感到弥足珍贵的是大院的一些房屋构件,那雕花的柱头、雕花的窗户、那彩绘的房梁、镂空的屋檐撑弓和构件上雕刻出来的人物故事与栩栩如生的动物,还有那房屋拆除后留下的几对石柱础,更是精致,颇有观赏价值。

大院虽破损严重,但大体仍保持了原有的规模结构和气质。

11、万灵古寺

路孔镇在民国以前曾有大小寺庙、道观二三十座。

较为著名的有万灵寺、明月寺、灵阁庙、二郎庙、白马庙、湾店庙和罗家庙等。

但许多庙宇道观已被拆除或严重毁损,只有万灵寺部分地保存了下来。

它位于镇街对面,与集镇隔河相望,在万灵村南面300米的丘坡顶上。

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四十六年维修。

全寺坐南朝北,四合院布局,初期规模有700多平方米。

正殿为木结构,抬梁式穿逗,重檐歇山式屋顶。

檐下拖斗拱六朵,八架掾屋前后乳状塔式四柱。

在“文革”中遭到严重毁损,正殿、前殿、右厢房、庙前石牌坊均被拆除,只有左厢房被保存下来,屋梁上修建题记犹历历在目。

牌坊上一对雕刻精美的石柱构件、三尊石狮亦完美无损。

山门的五级带式踏道亦整体未损,进入大殿的石梯还在使用,寺院的布局亦依稀可见。

民国初年,乡人就利用万灵寺办起小学校,培养了不少有用的人才,我国著名的电机工程师赵松森、抗日革命烈士柳乃夫(原名赵宗麟)、四川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赵宗楷(杨闇公夫人)等知名人士都在这里接受过启蒙教育。

相传,万灵寺是明代曾傲和尚募资修建的。

他对路孔的山山水水情有独钟,曾留下一首诗,歌颂路孔的形胜:

“万灵明月双灯照,烈马不用缰绳套。

蜂子不过济公桥,纱帽落在大荣桥”。

12、灵阁庙千佛石窟

唐宋时期,佛教就曾在大足、荣昌一带流传。

明清时代,佛教依然盛行。

距离路孔集镇约500米的万灵村旁的濑溪河畔,原先有一座灵阁庙(现为大足辖地),虽然已经遭到毁损,但是庙两侧的石窟依然幸存,内有“千佛群像”浮雕,每一石壁雕刻石像五排,现尚存石像273尊。

石像形态各异,生动逼真,是非常珍贵的石雕艺术品。

目前尚未确定这组石窟雕凿的具体时间,但是,根据其造型特征,似乎可以大致判断为明代的作品。

若是根据他的风化程度和距此不远的大足朝阳洞佛教造像的时代来参照比较,这组石窟似乎应定为宋代雕像,因为与距此不远的朝阳洞石刻,专家鉴定为宋代雕像,是大足的2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而距路孔场不远的这组千佛石刻,风格与大足北山第155号孔雀明王窟壁宋代千佛石刻极为相似(见《大足县志》),并且两地距离极为接近,这组千佛石刻是否受大足石刻的影响而刻造,目前仍是未解之谜。

13、镇境的东汉岩墓群

东汉、两晋时期,今荣昌县境内多为僚人聚居、夷汉杂居的地带。

唐代建置昌元县时,境内仍有僚人居住。

僚人习俗,死后多为岩葬,故至今水边或山岩上多浅窟,俗称“蛮子洞”,就是岩墓的遗迹。

路孔辖区内,特别是在濑溪河两岸峭壁上尚有四五十座东汉的岩墓,有些还形成了岩墓群。

重要的有狮子坡、庙儿坡、弯店子、胡家滩等的岩墓群和公家山、电杆坡等的独墓。

这些岩墓前,现在虽长满藤蔓和杂草,但只要分开杂草,就会发现这些神秘的洞穴,其中有单室墓,也有双室墓,方框双室墓中多为双层门框,有些墓中还残存有墓床。

由于年代久远,墓中的人骨及葬具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座座空穴而已;

但只要看到这些空穴遗迹,也足以会把你带到一千多年前的那个时代去梦游一番了。

二、古镇名人遗迹

1、喻茂坚夫妇的合葬墓

喻茂坚是明代荣昌最为知名的人物。

在嘉靖二十七年与左都御史联名上书替谏官夏言陈词,得罪了严嵩,受到朝廷“切责”,并被朝廷“夺俸”。

不久,辞职回到荣昌仍不辞辛劳,发动县人修建了尔雅书院,亲自“以诗书课后”。

喻茂坚逝世后,夫妇就合葬在今路孔镇的尚书村。

喻墓原来规模不小,立有牌坊、墓表和明代状元杨慎亲撰的《明刑邢尚书月梧喻公墓碑》,还建有祭祀台。

解放初期仍保存得较为完好,后遭到破坏,只剩下土堆,但仍在一户乡民家,发现利用剖开的墓碑,镶成的水缸。

石上刻有“喻公之(墓)”。

这块残存的墓碑遗存石刻,已由镇政府收藏保存。

2、周献廷的团总议事厅遗址

周献廷,罗心村人,路孔乡团总。

在民国二年,与荣昌的议事会议长唐叔咸及知名人士叶和笙一道,参与反对袁世凯破坏共和的斗争,暗中集结力量,到处张贴反袁布告。

驻军周俊四师的连长陈鹏彬、县知事邹镜波十分恐慌,调兵全力镇压:

周献廷被捕遭到杀害,他的头颅被悬挂在县衙门示众。

反袁运动虽然被残酷镇压,但周献廷反对独裁、维护共和的精神,却没有被人们忘记,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叶八千,郭四万,周献廷颇倒脑壳不上算”,受到荣昌人民的钦佩。

周献廷担任乡团总时的议事厅遗址,至今仍基本保持原貌,在路孔镇街禹王宫旧址。

3、抗日烈士柳乃夫故居

柳乃夫原名赵宗麟,路孔镇万灵村人。

幼年在路孔小学读书,民国14年在荣昌中学毕业后到成都政法学校预科学习。

民国19年8月,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法律系,常与进步青年密切来往,阅读马列著作。

民国20年,因被特务查获寄给他的进步书刊而被捕判刑,后经营救出狱,用柳乃夫的笔名写文章同国民党斗争,民国24年曾到日本学习,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归国后秘密参加了党的许多活动,先后参与编辑《永生》、《现世界》等杂志,撰写了许多宣传抗日救国的著作,对推动抗日救国运动起了很大的作用。

先后积极参加许多文化界的抗敌后援会及全国救国会的工作。

民国27年6月,中共长江局委派他到山西抗日友军赵寿山部做政治工作。

28年6月,日寇大举进攻平陆县,赵寿山部迎战失利,柳乃夫不幸在茅津口战役中牺牲。

消息传到重庆,由沈钧儒主持召开追悼大会,《新华日报》出版了柳乃夫抗敌殉国的特刊,《新民报》、《新蜀报》也发表了悼念的文章。

1982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柳乃夫烈士的故居在路孔镇万灵村赵家新房子,他的书房兼卧室、生活室、厨房水缸仍然保存完好。

4、赵宗照组织农协的故地

赵宗照,1927年4月由中共党员吴超然介绍参加左派国民党,他和曾经参加过顺庆(南充)起义的余雨霖和陈奇宁等在路孔乡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宣传。

在妃子桥、观音寺、大足沙坝、猫鼻梁等地组织农民协会。

赵还变卖家产充作农协会活动经费,筹集枪支,购买武器,准备开展武装斗争。

1930年,他还帮助峰高乡农民包围峰高乡公所,反对驻军强行增加鸦片烟苗捐的斗争,迫使团总叶白成下台,斗争取得了胜利。

赵宗照当年参加革命活动经常往来的妃子桥的原址至今尚存。

5、赵宗楷、赵松森就读的路孔小学

赵宗楷,青少年时期在万灵高级小学和荣昌女中读书,后随其兄赵松森入京在北京女子师范学习绘画,回川后在重庆居住,与早期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杨闇公结婚,参加四川妇女联合会的革命活动。

“三三一”惨案杨闇公牺牲后,赵宗楷回潼南定居,抚育子女成人,解放后在重庆、成都工作,曾任省政协委员。

赵松森,杨闇公夫人赵宗楷的长兄,童年就读于路孔小学堂。

赵松森自幼勤奋好学,拂晓到校,校门未开,他就从狗洞爬进教室自习。

暑天,用大木桶盛水,坐在水中也要学习。

后毕业于上海公学,公费留学日本,回国后先后任北京电灯公司电机厂厂长、重庆电灯公司总工程师、川康藏电政局总工程师、建设委员会技正、北京交通大学教师。

在此期间曾勘查过三峡,编制过《电气建国方案》。

他关心家乡建设,曾勘测设计玉滩水电站,提出“电化昌州”的理想。

嘱咐其子每天到玉滩记载濑溪河水位的涨落情况,向荣昌濑溪水文测量站报告。

赵宗楷、赵松森少年时就读的路孔小学旧址万灵寺,部分仍保持着原貌。

1997年,县教委还在学校建立了“闇公班”,教育青少年弘扬杨闇公精神,每年都要举办各种活动。

6、国家科委副主任赵宗燠的故居

赵宗燠,荣昌路孔镇万灵村人。

1929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1935年赴德国柏林工科大学化工学院留学,获化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后在重庆北碚合成汽油厂,沈阳、天津等化工厂、化学公司担任过厂长、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等。

东北解放后,先后任东北工业化工局、石油工业部技术司总工程师。

历任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务院环境保护小组副组长,是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在石油炼制、煤类液化、油页岩干馏、煤类气化及石油代用品等化工科技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石油工程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他的故居就在镇街上的“司令官”老屋,现镇供销社在原址上修建了楼房。

三、古镇民俗风情

路孔镇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聚居在镇境内的乡民,形成了习农喜商,耕织营生;

信义为上、崇尚俭朴;

崇教好文、重亲敬友;

爱国爱家、互助为乐的社会风尚。

但由于从前境内环境封闭,思想保守,灾害连年,民生困苦等多种原因,解放前迷信思想、占卜算命十分盛行,民间笃信佛道二教,社会上的宗教活动、袍哥行帮活动、会道门活动以及吸毒、赌博、嫖娼等社会陋习亦很普遍。

解放后开展了一系列移风易俗活动,取缔了封建迷信,封建宗族、袍哥行帮、会道门等也受到严厉打击,社会风尚才从根本上好转,优良传统才得以发扬。

民间习俗,颇具地方色彩,由于代代相传,有些生活风尚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消失。

1、坐茶馆

乡民爱吃茶,民间有谚语“清早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把茶和油盐柴米相提并论,足见茶在乡民的生活中多么重要。

除少数人在家品茶外,大多数人都喜欢坐茶馆。

当数位茶客围着一张茶桌坐定之后,“堂倌”应声而至,他右手提着锃亮的紫铜长嘴壶,左手五指分开,夹着几只茶碗、茶盖和茶盘,走到桌前,放下水壶一挥手,叮当连声,数只茶船满桌开花,分别就位,然后将装好茶叶的茶碗分别放入茶盘,紫铜壶如赤龙吐水,各碗一一冲满,桌上不洒一滴,再依次盖好茶盖,全部动作干净利落。

到茶馆吃茶有的是为人办事,更多的是吃闲茶。

吃闲茶的人大都爱摆龙门阵,乡民又叫“吹壳子”,走进茶馆,不分至亲好友,或萍水相逢,都是“吹壳子”的伙伴。

天南地北,上下古今,都可漫无边际,东拉西扯,彼此之间,爱吹者吹,爱听者听,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互不干涉。

因此,茶馆也可看作民间舆论与社会新闻的传播市场。

乡民之间遇到债务或人事纷争不能解决,双方当事人各约集自己的亲友到茶馆“评理”,恭请乡上龙头大爷或头面人物到场仲裁。

到场的人一人泡茶一碗,双方当事人各说各的理,有所谓“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的谚语。

如果谁家的理说亏了,就负责缴纳全部茶钱,赔礼认错;

如果双方各有不是之处,就各付一半茶钱。

至于究竟谁家理亏,那就全凭评理人一句话了。

镇上大一点的茶馆,多兼营饭馆和旅馆。

解放前,这些茶馆大多是袍哥组织的“码头”,权利的中心,前店公开经营茶、酒、饭,后店暗中招纳烟、赌、娼。

晚上“打玩意”,热闹非凡。

现在镇上还有不少茶馆,赶场天仍是高朋满座,生意兴隆。

2、打玩意

利用茶馆,川剧“玩友”坐唱川剧,习称“摆围鼓”、乡民叫“打玩意”,这在解放前是传统的文娱活动。

不化妆的生、旦、净、末、丑,环绕着打小鼓(场面指挥,称坐桶子)的人而坐,或高腔,或胡琴,有板有眼,引亢高歌。

有的只唱,有的兼施器乐演奏。

一时金鼓喧闹,丝竹悠扬。

从前没有电影,演戏的时间也很少,茶馆“打玩意”便成了乡民欣赏川剧的难得机会,乡民争相围观,茶馆成了热闹的剧场。

3、吃小酒

亲友相聚,二两白干,一盘烧腊卤鹅,或者一堆沙胡豆,就可以吃的津津有味。

花钱不多,吃得热烙。

4、宴宾客

这种习俗,至今未衰。

请春酒、吃喜酒、祝寿酒、贺生朝满月,名目繁多,不甚枚举。

每逢这些时候,都要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