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常见病中医药知识指导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1657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妇科常见病中医药知识指导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妇科常见病中医药知识指导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妇科常见病中医药知识指导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妇科常见病中医药知识指导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妇科常见病中医药知识指导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妇科常见病中医药知识指导文档格式.docx

《妇科常见病中医药知识指导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妇科常见病中医药知识指导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妇科常见病中医药知识指导文档格式.docx

又肝司血海,冲为血海。

妇女若肝气平和,则经脉流畅,血海宁静,经、孕、产、乳正常。

但由于妇女数伤于血,气分偏盛,情绪易于激动,每致肝失条达,疏泄无度,冲任不调,发生经、带、胎、产、杂诸病,治疗应以疏肝养肝为主。

因此,疏肝养肝成为治疗妇科疾病的又一个重要原则。

(一)疏肝解郁

由于抑郁忿怒,使肝气郁结,冲任失畅,导致月经后期、痛经、闭经、不孕等妇科疾病。

治疗宜疏肝解郁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加味乌药汤、八物汤之类。

(二)疏肝泻火

若肝郁化火,热伤冲任,或气火上逆,导致月经先期、崩漏、行经吐衄等疾病。

治疗宜疏肝泻火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丹栀逍遥散、清肝止淋汤之类。

(三)泻肝除湿

若肝郁化热,肝气犯脾,脾虚湿盛,湿热互结,下注冲任,导致带下、阴痒等疾病。

治疗宜泻肝清热除湿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之类。

(四)疏肝理脾

若肝气犯脾,肝脾不和,冲任失司,导致月经不调、不孕等疾病。

治疗宜疏肝理脾,常用的代表方剂如逍遥散、开郁种玉汤之类。

(五)调肝补肾

若肝郁兼肾虚,冲任失调,导致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疾病。

治疗宜调肝补肾,常用的代表方剂如调肝汤、定经汤之类。

(六)养血柔肝

妇女由于经、孕、产、乳数伤于血,肝血不足,冲任血虚,进一步导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胎动不安、不孕等疾病。

治疗宜养血柔肝,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四物汤、滋血汤、养精种玉汤之类。

(七)平肝潜阳

若肝经血虚日重,肝阴不足,或肝血本虚,孕血养胎,肝血愈虚,肝阴不足,均使肝阳偏亢,导致妊娠眩晕、产后痉证等。

治疗宜平肝潜阳,常用的代表方剂如一贯煎、三甲复脉汤之类。

(八)镇肝熄风

若阴虚火旺,肝风内动者,可致妊娠痫证,宜镇肝熄风,代表方剂如羚角钩藤汤之类。

中年妇女由于胎产、哺乳数伤于血,常致肝失所养,导致经、带、胎、产诸病,因此治疗常以调肝为主,但肝肾同源,故也常兼予补肾。

三、健脾和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而冲任又隶于阳明。

妇女脾胃健运,气血充盛,则血海满盈,经候如期,胎孕正常。

若脾胃失调,生化之源不足,影响冲任,就容易发生经、带、胎、产、乳各种疾病。

其治疗原则应是健脾和胃,资其化源。

健脾和胃的方法,须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的法则辨证施治。

(一、)健脾和胃

素体脾胃虚弱,或为饮食、劳倦所伤,以致脾胃虚弱,冲任不调,或孕期冲气上逆,导致胎产诸病。

治疗宜健脾和胃,或佐以消导之晶,常用的代表方剂如香砂六君子汤之类。

(二)健脾益气

若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冲任不固,血失统摄,导致胎产崩伤诸病。

治疗宜健脾益气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举元煎、补中益气汤之类。

(三)健脾养血

若脾胃虚弱,影响了生化之源,则脾虚血少,冲任血虚,导致经、带、胎、产诸病。

治疗宜健脾养血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归脾汤、八珍汤之类。

(四)健脾扶阳

脾胃气虚严重者,脾阳不振,运化失职,导致经行泄泻、浮肿等疾病。

治疗宜健脾扶阳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参苓白术散、健固汤之类。

(五)健脾利湿

脾阳不振,水湿内停,甚至水湿下注冲任,导致妊娠肿胀、带下病等疾病。

治疗宜健脾利湿,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全生白术散、完带汤之类。

(六)健脾豁痰除湿

脾阳不振,水湿停聚,化为痰浊,壅塞胞脉,导致月经后期、闭经、不孕等妇科疾病。

治疗宜健脾豁痰除湿,常用的代表方剂如丹溪治湿痰方、苍附导痰丸之类。

(七)温中和胃

胃中积寒,受纳失权,导致经行泄泻、妊娠呕吐等病。

宜温中和胃,常用的代表方剂如理中汤、半夏茯苓汤之类,常用的药物如砂仁、蔻仁、藿香、丁香、炮姜、吴茱萸之类。

(八)清热和胃

胃中郁热,或邪热人里,导致妊娠呕吐、产后便秘、产后发热等病。

宜清热和胃或泻热和胃,常用的代表方剂如白虎汤、麻子仁丸之类,常用药物如竹茹、黄芩、黄连、大黄之类。

(九)养阴和胃

妊娠恶阻,久吐损伤胃阴,或热邪损伤胃阴者,宜养阴和胃,代表方剂如近效方之类,常用药物如石斛、麦冬、天花粉、胡麻仁之类。

在治疗过程中,即使病邪尚未伤及脾胃,用药时也须予以兼顾,不宜过用滋腻或攻伐的药品,以免损伤脾胃,影响运化功能。

老年妇女经断以后,先天肾气已衰,气血俱虚,全赖后天水谷滋养,此时健脾和胃以资化源,就更为重要。

四、调理气血

气血来源于脏腑,运行于经络,是妇女经、孕、产、乳的物质基础。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

妇女若气血调畅,则五脏安和,冲任通盛,经孕正常。

然妇女以血为本,血随气行,由于经、孕、产、乳的关系,容易耗血伤气,导致气血失调,影响冲任,发生妇科疾病。

气血失调,不但是妇产科疾病的成因,有时也是妇产科疾病的结果,因此,调理气血成为治疗妇产科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情志变化常引起气分病变,寒、热、湿邪主要引起血分病变,因此,调气血的方法必须根据临床症状,分辨其在气在血,分析其虚、实、寒、热,然后确定具体治法。

(一)病在气分,以治气为主,治血为佐

1、补气

气虚者补气。

气虚者,中气不足,冲任不固,导致月经先期、量多、崩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产后恶露不绝、子宫脱垂等病,治疗宜补气为主,常用药物如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之类。

2、升提

气陷者升提。

中气不足,甚者则气虚下陷,清阳不升,导致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子宫脱垂等病,治疗宜于补气中加用升提之晶,常用的升提药物如升麻、柴胡、荆芥穗之类。

3、行气

气滞者行气。

抑郁忿怒,气机不利,郁滞不行,气滞则血瘀,冲任失畅,导致月经后期、量少、痛经、闭经、缺乳、症瘕等病,治疗宜行气为主,常用药物如香附、木香、乌药、枳壳、陈皮、砂仁、川楝子、荔枝核之类。

4、降气

气逆者降气。

郁怒之甚,则气机逆乱,引起经行吐衄、妊娠恶阻等病,治疗宜行气之中兼用降气之品,常用药物如沉香、枳实、厚朴、半夏、苏子之类。

5、温经扶阳

气寒者温经扶阳。

感受寒邪,寒伤阳气,或素体阳虚,寒自内生,导致经、带、胎、产诸病,治疗宜温经扶阳为主,常用药物如附子、肉桂、吴茱萸、炮姜、茴香、桂枝、艾叶、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仙茅之类。

6、清气泄热

气热者清气泄热。

感受热邪,入里化热,或五志过极化火,导致经、带、胎、产诸病,治疗宜清气泄热为主,常用药物如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黄柏、大黄、芒硝之类。

上述调理气分诸法,常佐以补血、理血、活血之药。

(二)病在血分,以治血为主,治气为佐

1、补血养血

血虚者补血养血。

经、孕、产、乳都是以血为用,而又都易耗血,易致冲任血虚,导致月经后期、量少、闭经、胎动不安、产后腹痛等病,治疗宜补血养血为主,重证血虚宜填精补血。

常用药物如熟地、白芍、当归、阿胶、龙眼肉、山茱萸、枸杞子之类。

2、活血化瘀

血瘀者活血化瘀。

寒凝、热结、气滞、气虚均可导致血瘀,冲任失畅,引起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痛经、崩漏、胞衣不下、产后腹痛、症瘕等病,治疗宜活血化瘀为主,重证宜用虫类血肉有情之晶搜剔脉络。

常用药物如赤芍、丹参、红花、桃仁、丹皮、益母草、当归、川芎、川牛膝、王不留行、五灵脂、蒲黄、泽兰、山楂、三棱、莪术、延胡索、廑虫、水蛭、虻虫之类。

3、软坚散结

血瘀重证,血结成症,宜活血化瘀,同时兼以软坚散结,常用药物如海藻、昆布、鳖甲、牡蛎、穿山甲之类。

4、固冲止血

出血不止者固冲止血。

气虚、血热、血瘀等多种原因可以导致冲任损伤,发生妇科出血疾病,如月经过多、崩漏、胎漏、胎动不安、产后恶露不绝等。

在针对出血原因治疗的同时,宜以止血为主,以药物作用不同可分为固摄止血、涩血止血、温经止血、凉血止血、活血止血等类。

常用药物如龙骨、牡蛎、乌贼骨、陈棕炭、仙鹤草、血余炭、藕节、艾叶炭、炮姜炭、炒地褕、贯众炭、黑黄柏、焦栀子、侧柏叶、苎麻根、三七、茜草、炒蒲黄、丹皮炭之类。

5、清热凉血

血热者清热凉血。

热邪与血搏结,损伤冲任,迫血妄行,导致月经先期、量多、崩漏、经行发热、产后恶露不绝、产后发热等病,治疗宜清热凉血为主。

常用药物即清气泄热药与凉血药物如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玄参、白芍之类伍用。

6、清营祛瘀

热毒与血搏结者清营祛瘀。

感染邪毒,人里化热,或热极化毒,与血搏结,导致热人血室、妇人腹痛、产后发热等病,治疗宜清营祛瘀,即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常用药物即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鱼腥草、土茯苓之类与活血化瘀药伍用。

7、温经行滞

血寒者温经行滞。

寒邪人里,与血搏结,血为寒凝,冲任阻滞,导致月经后期、量少、痛经、闭经、不孕、症瘕、胞衣不下等病,治疗宜温经行滞。

常用药物即温经扶阳药与活血化瘀药伍用。

8、温经养血

虚寒者温经养血。

素体阳气不足,寒自内生,脏腑生化功能不足,不能生血行血,冲任血虚,导致月经后期、量少、痛经等病,治疗宜温经养血。

常用药物即温经扶阳药与补血养血药伍用。

9、散寒祛湿

寒湿者散寒祛湿。

脾肾阳虚,或感受寒湿,寒湿与血凝结,血行不畅,冲任阻滞,导致痛经、闭经、症瘕等病,治疗宜散寒祛湿为主。

常用药物即温经扶阳药与燥湿利湿药如苍术、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大腹皮、茵陈、木通之类伍用。

因寒湿凝滞,血行不畅,所以又常伍用活血化瘀药。

10、清热除湿

湿热者清热除湿。

湿浊从阳化热,或感受湿热之邪,湿热下注,损伤冲任,导致痛经、带下病、阴痒等病,治疗宜清热除湿为主。

常用药物即清气泄热药与燥湿利湿药伍用。

若湿热化毒或感受湿毒者,又宜解毒除湿,常同时伍用清热解毒药。

由于湿阻气机,血行不畅,也常伍用活血化瘀药。

11、解毒杀虫

感染病虫者解毒杀虫,其治疗详见《外治法》。

上述调理血分诸法,常佐以补气、理气、行气之药。

此外,若失血过多,肢冷欲脱者,应急予补气固脱。

同时在采用温补、清补、滋补、破气、逐瘀等法时,也应随时照顾气血,用药不宜过于滋腻、耗散或攻伐,以免滞气滞血、耗气耗血。

总之,调理气血的原则,务使气血和调,冲任通畅,则经、带、胎、产诸病,自可治愈。

五、外治法

妇科外治法最常用于前阴诸病,病变部位主要表现在前阴局部,但这些局部的反应和影响可累及全身,同样有些前阴病又是全身病变在前阴局部的反应,所以治疗上既要局部用药,又要结合内治法进行整体调治。

前阴病多为邪毒、病虫致病,发生肿胀、脓肿、溃疡、糜烂等病变,在外治法中常选用清热、解毒、杀虫、收敛之类的药物。

清热的常用药物如黄柏、黄连、知母等;

解毒的常用药物如金银花、蒲公英、土茯苓、鱼腥草、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

杀虫的常用药物如苦参、鹤虱、蛇床子、百部、雄黄、白头翁等;

收敛的常用药物如乌梅、五倍子、赤石脂、乌贼骨、海蛤粉、枯矾等。

兹就妇科主要外治法叙述如下。

(一)熏洗法

熏洗法即用药水熏蒸和洗涤外阴局部的方法,主要用于外阴病变,如瘙痒、湿疹、肿胀、溃疡等。

使用方法:

将所用药物包煎,必须煮沸20—30分钟后方可外用。

用时将药水倾人专用盆内,乘热熏洗患部,先熏后洗,待温度适中可以洗涤外阴或坐盆,每次10分钟。

溃疡者不浸洗。

7日为一疗程,每日1剂,煎2次,分早、晚熏洗。

(二)冲洗法

冲洗法即用药水冲洗阴道、外阴的方法,主要用于阴道及宫颈的病变,如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非特异性阴道炎、急慢性宫颈炎(糜烂)等。

将所用药物包煎,煮沸20-30分钟。

待药水温度适宜(与体温基本一致)时,置朗道冲洗器内进行冲洗。

但阴道内皱襞多,分泌物及病原体不易冲洗干净,而用擦洗阴道效果更好,即坐于药水盆中,已婚者可夹持棉球蘸药水擦洗阴道,洗的越彻底效果越好。

7日为一疗程,每日1剂,煎2次,分早、晚冲洗。

坐盆洗者每次5-10分钟。

(三)纳药法

纳药法即将外用药物放置于阴道穹窿和子宫颈部位的方法,主要用于宫颈及阴道的病变,如慢性子宫颈炎(糜烂)、子宫颈癌、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非特异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等。

将外治药物按需要制成栓剂、膏剂或粉剂等消毒后备用。

待外阴或阴道清洁处理后,栓剂可放置于阴道后穹窿(此法可指导患者自己操作),膏剂可涂于无菌纱布上,粉剂可以蘸在带线棉球上,由医务人员常规操作置于创面上。

7-10次为一疗程,每日或隔日上药一次。

(四)贴敷法

贴敷法即将外治用的水剂、散剂或膏剂用无菌纱布蘸浸后贴敷于患处的方法,主要用于外阴或乳房的病变,如外阴肿胀、外阴溃疡、外阴脓肿切开、急性乳腺炎或回乳等。

水剂可将无菌纱布浸蘸药水,贴敷于患处;

散剂可直接撒布于破溃之创面上;

膏剂可涂于无菌纱布上,贴敷于患处,然后覆盖纱布固定。

每日或隔日换药一次,至痊愈为止。

此外,在妇科临床上使用外治法时,有几项原则必须遵守。

1.所有外用制剂(栓、膏、散等)必须按标准操作规程制备,消毒后使用;

所有自煎外用药水,必须煮沸20—30分钟以上方可使用。

2.治疗部位应常规清洁或消毒。

3.月经期前、后3天内不宜施用阴道内的外治法,妊娠期、新产后宜少采用外治法,特殊需要者除外。

4.外用药物治疗期间,禁止房事和盆浴。

5.从整体观念出发,强调局部外治与全身调治相结合的原则,突出辨证论治。

[附]妊娠忌服药歌

蚯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

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

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

第二部分几种常见妇科疾病的治疗用药

一、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1.月经先期的概念:

强调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者,并连续3个月提前者。

2.月经先期的病因病机:

重点说明病机为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致冲任失调。

3.辨证论治:

(1)脾气虚证:

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

治法:

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方剂:

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2)肾气虚证:

月经量或多或少,色淡暗,质稀。

补益肾气调经;

固阴煎或归肾丸。

(3)阳盛血热证:

月经先期,量多,色紫红,质稠臭秽。

清热凉血调经,

清经散。

(4)阴虚血热证:

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红,质稠粘。

滋阴清热调经

两地汤;

(5)肝郁血热证:

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色紫红,质稠有块。

疏肝清热调经

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

1.月经后期的概念:

强调月经周期推迟七天以上,甚至三五个月一行者。

2.月经后期的病因病机:

强调其发病机理为冲任血少、经源不足,或冲任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血海不能按时满溢。

(1)肾虚证:

经期延后,量少,色淡暗,质清稀;

腰酸腿软,面色晦暗,头晕耳鸣,带下清稀;

舌淡,苔薄,脉沉细。

补肾养血调经

大补元煎;

(2)血虚证:

经期延后,量少,色淡质稀;

小腹空痛,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萎黄或苍白;

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补血益气调经

归脾汤;

(3)虚寒证:

经期延后,经色淡而量少,质清稀;

小腹隐隐作痛,喜温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溏薄;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扶阳祛寒调经

大营煎。

(4)实寒证:

经期延后,量少,色暗有块;

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形寒肢冷,面色青白;

舌暗苔白,脉沉紧。

散寒调经

良方温经汤;

(5)气滞证:

经期延后,经量正常或量少,色暗有块;

小腹胀甚而痛,胸胁乳房作胀,时欲太息;

舌苔正常,脉弦。

理气行滞

乌药汤。

(三)月经过少

1.月经过少的概念:

强调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少于既往,或经期不足二天,甚至点滴即净者。

2.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

重点说明其病机为营血亏虚,冲任血少,或气血运行不畅,冲任阻滞,导致血海不盈。

3.辨证论治:

经行量少,甚至点滴即净,色淡质稀;

腰酸腿软,夜尿多;

舌淡苔薄,脉沉弱。

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归肾丸;

头晕眼花,心悸怔仲,小腹空痛,面色萎黄;

唇舌淡白,苔薄,脉细弱。

养血调经

滋血汤。

(3)血瘀证:

经来量少,色紫暗有块;

小腹刺痛拒按,块下痛减;

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

活血化瘀调经

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4)痰湿证:

经量过少,色淡质粘腻如痰;

体胖,胸脘满闷,白带量多,苔白腻,脉滑。

化痰燥湿调经

苍附导痰丸。

(四)崩漏

1.崩漏的概念:

经血非时暴下如注或淋漓不尽者,称崩漏。

以来势急,出血量多者称“崩”,来势缓慢,出血量少者称“漏”。

2.崩漏的病因病机:

重点说明其病机为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

阴道非时下血,暴下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质稀;

神疲懒言,四肢不温,纳呆便溏;

舌胖淡,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缓弱或芤。

补气摄血,固冲止血。

用固冲汤。

阴道非时下血,量多或淋漓不绝,色淡质清稀;

面色晦暗,头晕,怕冷,腰痛如折,溲清便溏;

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右归丸加人参。

(3)肾阴虚证:

阴道非时下血,量少或淋漓不净,色鲜红,质稠;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失眠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益肾。

左归丸合二至丸。

(4)实热证:

阴道非时下血,或量多如崩,或淋漓不净,色深红质稠;

渴喜冷饮,头晕面赤,溲黄便干;

舌红苔黄,脉滑数。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清热固经汤。

(5)血瘀证:

阴道非时下血,或忽然暴下,或淋漓不净,色紫暗有块;

小腹疼痛拒按,块出痛减;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或弦涩。

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四物汤和失笑散。

(五)闭经

1.闭经的概念:

女子年逾18岁月经尚未初潮,或已行经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

前者为原发性闭经,后者为继发性闭经。

2.闭经的病因病机:

重点说明其病机为冲任亏乏,源断其流;

或邪气阻隔,经血不通。

(1)肾不足证:

月经超龄未至,或初潮较迟,量少色淡,渐至闭经;

头晕耳鸣,腰酸腿软,面色憔悴,阴中干涩;

舌淡红,少苔,脉沉弦细。

补肾养肝调经。

归肾丸加鸡血藤。

(2)血虚弱证:

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渐致闭经;

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乏力,心悸气短,毛发不泽,食欲不振;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补气养血调经。

人参养荣汤。

(3)气滞血瘀证:

月经数月不行;

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小腹胀痛拒按;

舌边紫暗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

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血府逐瘀汤。

(4)痰湿阻滞证:

月经渐少,渐至经闭;

形体肥胖,胸胁满闷,呕恶痰多,神疲倦怠,带下量多色白;

舌淡,苔白腻,脉滑。

燥湿祛痰,活血通经。

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六)痛经

1.痛经的概念:

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并随月经周期发作者。

多发生于经行第一二天或经前数日,也有发生于月经将净或经净之后。

2.痛经的病因病机:

重点说明其病机为胞脉气血瘀滞,不通则痛;

或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

(1)肾亏损证:

经后或经期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精神不振,面色晦暗;

舌淡苔薄,脉沉细。

补肝肾止痛。

调肝汤。

经后或经期小腹空坠、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

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神疲乏力;

舌淡苔薄,脉细弱。

益气养血止痛。

圣愈汤。

经前或经期小腹剧烈胀痛,或刺痛,拒按,经量少或行而不畅,色紫暗有块,或见腐肉片样物,块下痛减;

胸胁、乳房胀痛;

舌紫暗,舌边尖有瘀点或瘀斑,脉沉涩或沉弦。

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膈下逐瘀汤。

(4)寒凝血瘀证: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甚则绞痛难忍,得热则舒,经血量少,色暗有块,或如黑豆汁;

形寒肢冷,面色青白;

温经散寒,袪瘀止痛。

温经汤。

(5)湿热蕴结证:

主证为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或痛连腰骶,或平素小腹胀痛,经行疼痛加剧,月经量多色暗红,质稠有块;

或伴有低热,带下黄稠,量多臭秽,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二、带下病

1.带下病的概念: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

2.带下病的病因病机:

(1)脾阳虚,湿邪下注;

(2)肾阳虚,闭藏失职;

(3)阴虚夹湿,伤及任带;

(4)湿热下注,伤及任带;

(5)湿毒蕴结,损伤任带。

(1)脾阳虚证:

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味,绵绵不断,神疲肢倦,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缓弱。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完带汤。

(2)肾阳虚证:

带下量多,色白清冷,质稀薄,淋漓不断,头晕耳鸣,腰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