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校心理学复习笔记05955打印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15241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校心理学复习笔记05955打印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校心理学复习笔记05955打印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校心理学复习笔记05955打印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校心理学复习笔记05955打印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校心理学复习笔记05955打印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校心理学复习笔记05955打印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校心理学复习笔记05955打印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校心理学复习笔记05955打印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校心理学复习笔记05955打印版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二章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简述学校心理学产生的动因。

P26

1.义务教育使儿童在校的比例和年限增加,由此带来了许多问题。

2.身体缺陷和心理缺陷的儿童大量存在。

3.特殊教育的出现。

二、萌芽期1890-1920学校心理学服务时从莱特纳.威特默1896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的心理诊所开始的。

威特默被成为“临床和学校心理学之父,他创立了”临床心理学“这个术语,并创办了《心理诊所》这本有关临床服务和残疾儿童的杂志。

斯坦利.霍尔他于1892年创立了”美国心理协会“霍尔是1899念得儿童研究运动之父。

英格里希

三、产生期1920-1940

四、发展期1940-1969塞耶(Thayer)会议:

于1954年举行,这次会议促进了以后几十年内学校心理学有关培训、证书颁发和业务思想的形成。

1945年,美国学会重组是,学校心理学第一次以心理学分会的形式达到全美的统一组织。

1969年美国职业心理学评估理事会终于同意颁发学校心理学文凭。

五、繁荣期

第三章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动力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埃里克森的理论。

认识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

行为与社会

二、学校心理学中的系统观:

(一)系统与系统方法

(二)发展性系统理论:

布朗分布伦纳1977年提出“四个系统观”1、微观系统2第二种结构水平是中型水平3外部系统4宏观系统:

是指儿童成长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意识状态。

(三)家庭系统也成为社会系统论(四)学校系统

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一)纵向研究:

就是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也称为追踪研究。

(二)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某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行为状况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横断研究及其特点。

这是学校心理学最常见的一种研究类型。

它可以同时研究大量的数据资料,成本低,费时少,研究效率比较高。

但这种研究方式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取样程序也较复杂。

(三)聚合交叉设计

(四)时间顺序研究:

1、准实验设计:

是介于前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研究设计,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前实验设计要严格一些,但却不如真实验设计那样充分和严格。

2、时间序列设计:

是指对一组非随机取样的被试实施实验处理,并在实验处理前后周期性地作一系列测量,然后分析测量数据是否具有非连续性,从而推断实验处理的效果的一种准实验设计。

3、多基线设计:

是时间序列设计的一种变式,它允许研究者对一个被试或一组被试的多个行为进行测查,有助于分析个体间的差异。

数据收集的方法

1、观察法:

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

1、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叙述观察、取样观察和评价观察。

2、观察的设计:

确定观察内容;

选择观察策略;

制定观察记录表;

培训观察人员。

3、注意事项:

首先对要观察的问题应有清晰的了解,观察目的要明确;

其次,尽量使儿童自然放松,处于正常状态之总,不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成为观察着的研究对象;

第三要善于记录与观察目的相关的事实,以便事后整理分析;

第四,观察者除了观察儿童的一般言行之外,还要分析儿童的相关资料。

二、访谈法:

是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他们有关心理与行为特征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1、访谈法的设计:

首先要明确访谈的目的,并将其进一步具体化,确定访谈研究的各种具体变量。

其次是要考虑访谈问题的具体形式;

第三拟定出具体的访谈问题;

第四在拟定具体访谈问题的同时,还需要考虑让访谈对象以何种方式对每一个问题做出反应。

2、注意事项:

1)访谈前要充分熟悉访谈的内容;

2)访谈开始应提问一些非研究性的问题;

3)访谈者要掌握交谈的艺术,尽量做到轻松自如,不要紧张生硬;

4)访谈成功的关键是把握谈话的方向;

5)访谈的记录方式很多,为了获得反应所研究问题的信息,要考虑多种方法综合使用。

三、问卷法:

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儿童心理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1、常见的问卷类型:

总加量表法;

累积量表法;

一致定位量表法和语义区分量表法。

1)问卷中问题数量不宜过多,必须紧紧围绕所研究的问题2)问卷的内容和表述应该是儿童所熟悉的、可以理解的;

3)问卷的形式应以封闭型的问题为主,开放性的问题为辅4)问卷中问题的表述应尽量能隐蔽研究的真正意图,防止社会赞许效应的出现。

四、测验法:

就是通过心理测验来研究儿童心理、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它一般用一套标准化了的题目,按规定的程序,对儿童的某一方面进行测量,从而做出儿童某方面发展水平和特点的评定也诊断。

1、类型:

能力测验、学绩测验和个性测验。

2、按测验的目的可分为:

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预测性测验。

3、应注意问题:

1)测验者的先前准备,这包括熟悉指导语,准备好测验所需材料,熟练地掌握测验的具体实施程序等。

2)选择适宜的测验环境,包括安静而宽敞的地点,适宜的采光和通风条件,避免他人干扰等。

3)标准化的指导语与标准时限。

4)与被试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设法引起被试对测验的举,取得其合作,使整个测验过程能严格地按测验程序进行。

研究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一、研究数据的定性分析:

就是对研究数据进行的“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的方法,对研究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加工,从而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揭示内在规律的过程。

其过程为:

1确定定性分析的目标2整理研究结果3寻找关系,摸索规律。

二、数据的定量分析:

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多元统计。

多元回归、典型相关、判别分析、路径分析。

第四章学校心理学中的测量与评估

心理测量是以心理测验作为工具对人的行为的确定。

心理测量具有代表性、间接性、相对性、客观性。

一、简述心理测量的四个基本特性。

P86

1、间接性:

人的心理特质是通过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的,测验无法直接测量心理特质,而是通过一个人对测验题目的反应来推论他的心理特质,因此心理测量具有间接性。

2、相对性:

人的行为比较没有绝对标准,心理测量中对人的评价总是与他所在团体中的大多数人或某种人为确定的标准相比较而言,因此心理测量具有相对性。

3、代表性:

测验不可能测量人所有的行为,特定的测验也只测量了它所要测定的行为领域的一个行为样本。

测验的编制者往往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抽取出决定某一心理特质的代表性要素,选取最能表现这些要素的行为组成行为样本。

因此测量具有代表性。

4、客观性:

心理测量还具有客观性。

因为测验工具从编制到施测、记分及结果的解释都经过了标准化。

二、心理测量工具的选择:

心理测量的基本功能是测量个体间的差异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方面的反应。

1、标准测验,他是经过一套严格的标准化程序进行编制,并按标准程序去使用的测验。

2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及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的程度,通常用相关系数来表示信度的高低。

3效度,效度指测验对要测量的东西能够测量的正确程度。

4常模,常模是判断个别差异的依据和比较标准。

三、心理评估的模式和原则:

模式分为:

医学模式、多元模式、整合模式。

心理评估应遵循的原则为:

在发展的背景下去理解学生的行为,在发展的框架内去评价学生的行为。

发展常模、发展过程、发展的稳定性、共生现象。

共生现象是一生物学术语,这里借指同一个体的适应问题或心理障碍总是两个或更多的问题相继或同时出现,很少是孤立的单一问题。

四、简述心理评估的整合模式。

P90

心理评估的模式有医学模式、多元模式和整合模式。

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政党与非政党间质的区别,而多元模式则过分依赖统计分析,又缺乏明确的理论支持,都暴露出一些缺陷。

儿童青少年的某些心理现象可能是分布在一个正常的连续体上,而另一些可能适合于做质的区分。

如果能够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提高心理评估的水平。

整合模式就是强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性与机能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模式。

五、智力测验:

是指为科学、客观的测定人的智力水平而按照标准化的程序标志的一种测量工具。

五、简介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P98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大卫?

韦克斯勒编制的,1949年出版,是继比纳量表之后,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个人智力量表之一,其适用对象为6-16岁的儿童。

韦克斯勒在量表中设计了12个分测验,用来测量儿童的各种能力。

这12个分测验分为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两部分。

六、论述题在对儿童进行心理评估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请介绍几种评估工具。

P91、94

对儿童进行心理评估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评估工具有:

一、智力测验方面:

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和瑞文揄能力测验等;

二、人格测验方面:

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人格调查表、青年人格调查表、NEO人格问卷、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三、行为评估方面:

儿童行为核查表、儿童行为评价系统(包括:

自我报告量表、父母评价量表、教师评定量表、学生观察系统)。

第五章行为分析与矫正

第一节行为矫正的理论与假设

一、行为主义的理论背景

1、经典的条件反射说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前者指个体行为中本已具有的刺激-反应联接,经过刺激替代的方式,从而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接;

后者条件反射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在此反射中,个体学到对某种刺激作出固定的反应,这种反应并非由该刺激引起,它只是个体操作其环境是所变现处的自发反应。

二、条件反射形成的原则:

A强化与强化物强化:

是指在条件作用中,影响刺激-反应联接的强度,或增加条件反应出现频率的一切程序。

强化物:

就是那些能够提高特定反应的可能性,或是特定反应的概率增加的任何事物和事件。

B刺激泛化与刺激辨别刺激泛化指条件作用的形成使有机体习得了对某一刺激作出特定的行为反应,因此也就可能对类似的刺激作出同样的行为反应。

刺激辨别与刺激泛化正好相反,它是指有机体面对环境中的大量信息,能把有关信息和无关信息加以区分,只对条件作用中受到强化的条件刺激作出反应,而对其他类似的未收到强化的刺激不做反应。

C消退在条件作用中,条件反射形成之后,特定的行为反应因的不动强化而是该行为发生的概率逐渐下降,直到不再发生,这个过程就是消退。

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要理解个体的学习过程,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个人对环境的认知以及个人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

个体的观察学习经历四个阶段:

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再生阶段、动机阶段。

观察学习在个体行为中产生的作用:

1通过观察学习可以习得新的行为2可以抑制和去抑制某些行为3通过观察学习可以促进某些行为。

四、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

1问题行为是后天习得的2各种问题行为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互不影响3问题行为与特定的不良反应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4

★五、简述行为矫正的一般程序。

P124

行为矫正的实验过程一般由五个阶段组成。

第一阶段,准备与沟通阶段。

在这一阶段,行为矫正者与当事人开始接触,了解当事人的基本状况,其主要的工作包括:

1)详细询问当事人其问题行为的特征与背景;

2)了解当事人解决自己问题的动机与预期;

3)建立良好的咨询与矫正关系;

4)就时间安排、矫正过程、具体要求等形成矫正契约。

第二阶段,问题行为解析阶段。

这一阶段是对问题行为做出诊断的阶段。

其主要的工作包括:

1)界定问题;

了解当事人的问题行为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2)查清当事人的个人发展情况,了解该问题行为是如何习得的,又是如何被巩固的;

3)确定矫正目标。

第三阶段,制定矫正计划阶段。

主要包括:

1)根据矫正目标,选择相应的矫正方法;

2)矫正时间和过程的安排;

3)矫正过程中如何记录与评定;

4)矫正效果的评价,等。

第四阶段,具体矫正阶段。

根据矫正计划,具体实施对问题行为的矫正。

第五阶段,效果评估阶段。

按计划实施了行为矫正之后,行为矫正即告结束,这时根据记录到的数据与资料对矫正效果进行评估,安排进一步巩固效果的措施。

★六、行为矫正应遵循哪些原则?

P125

既包括临床方法上的原则,又包括一些伦理学原则。

从方法学的角度说,在行为矫正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应对矫正方法及其效果有正确的认识。

第二考虑行为矫正的对象。

第三应确立现实的目标。

第四应制定周密的计划。

第五坚持多种方法综合使用。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行为矫正应注意几点:

首先,考虑文化社会背景,重视价值分析。

其次,行为矫正必须以当事人正式求助为前提。

第三,保护当事人的权利。

第四,必须坦率真诚。

第五要信守最少干预原则。

第三节行为改变的测量与分析(大纲)

一、目标行为的选择:

1学校心理学家应考虑对目标行为的改变是否是真的有力与儿童、青少年;

其次应考虑目标行为是否与儿童的年龄相适应。

二、目标行为的定义:

1定义的行为影视可观察的2定义应很清楚,以便观察着阅读和解释3定义所涉及的限定条件应具体到特定的行为。

三、行为的记录与测量

(一)要记录的目标行为的特征:

1行为的出现率2行为的质量3行为的持续时间4刺激控制

(二)行为记录的策略1连续记录2间隔记录3第三种行为观察技术是时间取样观察。

为了保证直接观察记录数据的准确性,在观察记录是应注意一下几点:

首先,对于目标行为的定义应是客观的、精确地;

其次执行观察记录的人要经过专门的训练,清楚的把握行为的操作定义,知道如何观察,怎样记录;

第三,观察的代码系统应清晰、简明,易于记录;

第四,观察之前的准备要充分、仔细;

第五,为了保证记录的信度,最好有两名观察者同时观察。

四、记录数据的分析与评估

对制定干预效果的评估主要以两个标准来进行:

学术的标准;

社会有效性的标准。

沃尔夫建议行为矫正者至少要在三个方面考虑到社会有效性:

1他们一定要审查治疗计划所认定的目标行为对当事人和社会来说,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2他们必须密切注意所采用的程序师当事人可接受的,特别是当有其他方法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是,更应注意比较;

3他们要确认当事人和其照顾着对干预结果的满意。

第四节行为矫正的主要技巧

一、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方法有哪些?

P136

常见的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方法有消退、暂停、反应代价、过矫正和厌恶法。

1、消退。

这种方法来源于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专家认为:

人类的不良行为都是不良的条件强化作用的结果,如果取消这些不良的强化物,不良行为就会自然消退。

2、暂停。

这种方法就是使行为者在一段时间得不到对目标行为的任何强化,从而使目标行为的发生率下降。

通常有两种做法:

一是在一段时间内对目标行为不予强化;

二是要求行为者离开当前存在强化物的行为情境,到暂停区呆一段时间。

3、反应代价。

就是剥夺或撤去作为偶联事件的正强化物,从而使特定行为得到抑制,使其发生率得以下降。

4、刺激控制技术。

就是对情境中的有关辨别刺激加以控制,从而使相关的不良行为少发生或不发生。

此技术主要有三种:

排除、限制、代替。

5、其他一些降低不良行为的技术:

过矫正法、厌恶法、系统脱敏法、放松法、行为契约法等。

二、采用暂停技术降低儿童不良行为发生率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P137

使用暂停技术有三点特别重要。

首先,必须清楚与不良行为相联系的强化物或强化物存在的环境。

其次,不良行为发生后马上实施暂停,终止强化物或强化情境的作用;

同时,对不良行为的出现,所有有关的人员都应对其实施强化暂停。

第三,儿童在暂停区的行为应受到监控,不能任其自由。

三、什么是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的过程一般包括哪三步?

P140

系统脱敏是活尔普首创的。

方法是将当事人所描述的那些产生焦虑的刺激进行层次性的安排,也就是说,是按照当事人的情绪困扰程度,定出等级,然后由专业人员教给当事人放松的技巧,随后,专业人员会将引起最少焦虑的情境重述,由此,当事人的感受一方面被增强了,另一方面则通过放松过程而达到脱敏的效果,直到最后所有的焦虑都消失为止。

系统脱敏的过程大约包括三步:

首先是评定主观焦虑单位,制定焦虑梯度;

第二步是放松训练;

第三步是脱敏过程。

四、举例说明行为矫正的主要技巧。

P135

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很多,有些是为了发展良好行为的,有些则是为了消除不良行为的。

(一)、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技术(5条见前面)

(二)、提高行为发生率的方法

1、强化的技术。

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如果在一指定的情境中,某人做某事之后,积极强化物随之而来,那么,当他下次遇到相同情境时,就很可能再做相同的事情。

常用的强化方式有正强化、负强化、间隙强化等。

2、提高行为发生率的其他技术。

主要有偶联契约、代币制和反馈法等。

正强化的方法是运用某种令儿童、青少年喜欢、愉快的食物后事件欧联与特定的目标行为,借以提高该行为的发生率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

注意点:

选择适当的强化物;

强化石必须及时、一致、相依地给予实施;

注意强化的“剥夺”与“饱和”。

负强化:

实在个体表现出符合要求的行为之后撤去某事物,或让其离开某情景,从而提高目标行为发生率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

间歇强化方法与连续强化不同,它是指以不定期的强化来维持某种行为,而不是每次曲线该行为就给与强化的方法。

欧联契约:

是经过行为者本人同意后,以书面协议的形式,明确规定是否有这样的行为表现将会获得怎样的后果。

代币制:

行为改变的最重要的原则在于,任何目标行为出现之后,行为后果作为一种强化物都将立即出现。

★认知行为矫正的常见技术:

一、自我指导训练(对认知行为矫正技术之自我指导训练详加论述)P146

这种技术是由梅钦鲍姆和古德曼提出的。

从理论上说,它来源于维果斯基的高级心理机能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这种方法旨在建立一套严格的程序,由训练者按照规定的步骤教儿童在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时学会使用言语的自我指导的方法。

具体地说,这种程序包括以下八步。

1任务选择:

训练者应选择那些需要长时注意的、要有一定的策略才能顺利完成的任务,这些任务对儿童来说难度要适当。

2.认知模拟:

训练者要模拟任务的解决过程。

这个模拟是以训练者自己口述的形式进行的。

3.明显的外部指导:

按照认知模拟的步骤,训练者一步一步地教儿童完成所要求的任务。

4.外显的自我指导:

训练者让儿童按照上述方法自己去独立完成任务,这时儿童边做边说。

这一步要求儿童积极地参与到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去。

5.模仿悄声的外部自我指导:

训练者给儿童示范在完成任务时悄声的指导自己,研究人员发现,有时儿童对悄声的自我指导比对大声的自我指导更容易理解,而且零散的指导更适合于内部语言或思维。

6.儿童练习悄声的外部自我指导:

训练者认真地听儿童的言语,观察他们的行为,帮助他们自己思考、自我指导,而不要再模仿训练者了。

7.模仿内隐的自我指导:

训练者示范内隐的自我指导,要求儿童在完成任务之前模仿训练者的作法。

8.儿童练习内隐的自我指导:

儿童必须自己思考完成任务,因为内隐的自我指导,训练者不能直接监控儿童的思考,而要观察他们的行为,借以分析儿童是如何完成任务的。

二、问题解决训练:

作为一种行为矫正技术,这里所说的“问题”:

是指儿童不能马上做出合理而有效的反应的那种情景。

解决步骤:

1问题定向2问题定义3产生问题解决的途径4做出抉择5具体实施问题解决的过程,并加以检验

三、自我监控训练:

自我监控是指儿童对所指定的目标行为的自我观察和自我记录。

步骤:

1明确问题2表示愿意改变的意愿3记录问题数据4设计并贯彻治疗计划5保证支持这个计划6制定能取得长期疗效的计划。

第六种学校心理咨询

1、心理咨询:

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2、学校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学校心理咨询是指在学校所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

★3、学校心理咨询应坚持的原则有哪些?

P156

一、保密的原则。

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则,它既是咨询者与来访者确立相互信任的咨访关系的前提,也是学校心理咨询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

二、时间限定的原则。

一般规定为50分钟左右,电话咨询原则上限定为30分钟。

三、来者不拒的原则。

来访者必须出于完全自愿,这是确立咨询关系的先决条件。

四、感情限定的原则。

原则上禁止咨询者与来访者除咨询室之外的任何接触和交往,也不能将自己的情绪带进咨询过程。

五、重大决定延期的原则。

咨询期间,由于来访学生情绪过于不稳和动摇,原则上应规劝其不要轻易作出诸如退学、转学,也尽可能影响学校使学校尽可能避免对学生的处分。

六、心理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