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石油化工产业综述部分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石油化工产业综述部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石油化工产业综述部分Word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乙烯
丙稀
丁二烯
….
芳烃
石脑油
合成树脂
合成纤维
合成橡胶
精细化工
上游产业
中游产业
下游产业
有机化工原料
(苯乙烯、PTA)
上游是指石油炼制及进一步裂解生成乙烯等基本化工原料。
目前中国市场这一领域被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集团所垄断。
寡头垄断是上游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
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公司拥有全部陆上石油资源的开采权,拥有90%的石油炼制能力,以及52%的加油站,是两家规模较大的上下游一体化公司。
中海油独享海上石油资源专营权,缺乏中下游业务。
乙烯工业是石油化学工业的龙头与核心,我国乙烯的裂解原料主要是石脑油或煤柴油。
乙烯衍生物也主要以聚乙烯、聚氯乙烯为主;
我国乙烯的消费领域主要是PE、PVC、环氧乙烷、乙二醇、苯乙烯等。
由于国内乙烯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下游产品市场需求,我国每年需进口大量乙烯下游产品。
中游是指以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如氯乙烯、苯乙烯、PTA等200多种)及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这个领域,产品种类繁多,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经过发展,国内一些民营企业在某些细分产品领域完全可以和国内三大集团甚至国外大公司竞争。
我国是三大合成材料最大的消费国家之一,多年来,国内产量一直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对外依存度较高,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省等周围边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在此领域最大的贸易伙伴。
下游是指精细化工领域,是指以有机化工原料继续深加工得到更多品种的化工产品。
精细化工产品的产量较小,品种较多,技术密集程度和附加价值高,要求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要快。
产品包括农药、染料(含颜料)、医药、助剂、涂料、胶粘剂等。
由于精细化学品所具有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明显的经济效益,发达国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加快发展精细化工,在20世纪80年代则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战略转移,迄今可以说已经完成了化学工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重大调整。
目前已不是单靠技术能够飞跃,而是要把技术实力、营销技巧及与用户的伙伴关系完美地结合起来。
精细化工产值占化学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精细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50%~53%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的55%~63%。
目前美国的精细化工率已超过53%,德国为50%,日本为60%,法国为63%。
目前全球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总销售额约为1.8万亿美元,其中精细化工约为3500亿~4000亿美元。
二、石油工业发展史
1、石油工业的成长是跨国公司相互竞争的过程
(1)1782年,法国人发明煤油灯,为石油的使用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19世纪50年代末期第一口油井—德雷克油井(Drake城l1)获得了商业性成功,对石油工业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石油才开始取代动植物油。
在早期,美国始终是占有统治地位的石油输出国,美国标准油公司(s如da川011Company)几乎垄断了美国的炼油工业和销售市场。
1911年美国政府发布了反垄断法,根据美国最高法院的决定,将标准油公司解体为许多独立的大石油公司。
由标准油石油公司解体的大石油公司有许多是当今大的石油企业集团,如:
埃克森公司(Exxon)、雪弗龙公司(Chevron)、美孚公司(Mobil)、阿莫科公司(Amoco)、大陆石油公司(Conoco)、大西洋富田公司等。
(2)20世纪30年代末期,石油产业格局发生变化
20世纪30年代末期,随着石油供应量超过需要量,加之经济衰退,产生大量的过剩,石油市场遭到了空前的灾难。
在此期间,中东和东南亚地区的沙特阿拉伯、科成特、伊朗、印度尼西亚以及拉洲的墨西哥、委内瑞拉、秘鲁、乌拉圭等地区发现了大量油田。
大多数国家政府都向公司提供勘探开发的特许权。
石油产业格局发生变化,跨国石油公司己经不仅仅是美国的石油公司了,埃克森、英国石油公司(BP)、美孚、英/荷壳牌、海湾、德士古、雪弗龙、拉姆以及法国的道达尔等公司得以迅速发展。
(3)中东地区石油资源大量发现,石油中心的转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东地区石油资源大量发现,美国石油产量占全球的比例由过去的60%以上,到1953年开始下降到50%以下,由于煤炭在世界能源需求量中所占的比重已迅速下降,石油成为主导能源。
从1948年起,美国开始从中东进口原油,美国由以前的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净进口国,石油的主要出口中心已从墨西哥湾向波斯湾转移。
20世纪50年代,但随着伊朗原油的大量供应,苏伊士运河的重新开放,再加上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新油源的出现,石油过剩日益加剧,这孕育了石油产业的重大变化。
(4)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of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简称OPEC)建立
1960年9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建立,标志着新的石油市场格局诞生:
OPEC、非OPEC、以及欧美“石油七姐妹”为代表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等“三足鼎立”石油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
1960年,OPEC每天出口730万桶,占世界石油总出口量的85%。
与OPEC力量的增长相对的是跨国石油公司作用的逐渐衰落。
进入70年代,石油在能源需求结构中比例达到50%,西欧和日本等依靠OPEC低廉的石油迅速发展了其经济。
70年代OPEC与跨国石油公司围绕石油标价权、增加税收、和石油资源的控制权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
1974年OPEC将油价水平从每桶2美元提高到13美元,矿区使用费从产量的1/8提高到l/6,所得税提高到65%,OPEC获得了石油生产控制权。
(5)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市场经济国家的需求暂时处于停滞状态
1973一1974年是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市场经济国家的需求暂时处于停滞状态,1979一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供应量急剧减少,将油价提高到每桶35-40美元,儿乎是1969-1970年初市场价格处于战后低水平时的20倍。
两次石油危机后,由于油价猛涨,一方面引起了石油需求量的下降,另一方面促使了非OPEC原油供应的增加。
1985年OPEC决定为了在世界原油市场争取合理的市场份额而发动油价战,引起1986年油价暴跌到每桶10美元以下,给世界石油产业造成重大影响,这一时期被称为OPEC的挫折时期.
(6)1986年以后的几年,石油市场一直供过于求,油价持续疲软。
1986年以后的几年里,石油市场一直供过于求,油价持续疲软,1988年再度跌至每桶15美元以下,1989年略有回升,但仍在18美元上下波动.这样的油价水平剔除通货膨胀和美元汇率等变动因素,实际上已回落到仅仅略高于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时的的水平,国际石油市场又进入低油价时期。
这一时期一些大石油公司通过调整战略,在优化石油勘探开发的同时,将一部分精力集中到下游活动的调整,进一步渗透到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加工,搞下游深度加工和多样化经营,实行上中下游一体化综合经营,颇有成效。
OPEC成员国己经清醒地认识到,仅仅依靠其丰富的石油资源优势,无法适应国家的财政需要,也不利于石油工业的发展,于是一些国家通过购买下游资产的全部所有权独立经营,建成一体化经营体系,或者通过与下游合作经营形成一体化经营体系。
实践证明,搞垂直一体化经营,搞多样化经营已成为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势。
这促成了石油化工产业的大发展。
(7)进入21世纪,石油产业又进入新一轮高涨期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石油产业进入了长周期的景气繁荣阶段。
随着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加剧,大宗商品市场,尤其是石油市场进入了非理性高涨状态,进入2008年,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原油价格突破140美元/桶,世界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
石油产业的格局有一次发生了重大变化。
出现了“三超”(埃克森美孚、英荷壳牌、BP阿莫科)+“三大”(道达尔、雪佛龙、康菲)的格局。
2、石油产业周期波动
从1970年目前,近四十年石油价格波动来看,石油价格除受到石油供需的影响外,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无不通过价格反应出来。
从1970年至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0年至1985年,这15年是较完整的波动周期;
第二个阶段是1985年至2001年,这一阶段的石油价格波动的频率加快,呈现出许多小的短周期;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石油价格呈现单边迅速上升状态。
具体阐述如下:
(1)第一阶段是15年的长周期。
1973年以前,石油价格较低,在每桶石油5美元价格线以下平稳移动,略显上升迹象,直到1973年一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价格迅速直线上升,逼向43美元,1975-1979年振荡调整后,在1979年逼近100美元,在1979年前石油价格走势正象两个台阶,是石油危机将石油价格推上两个台阶。
在达到高点之后,石油价格步入将近6年的熊市,在30美元附近下一个台阶,在26美元附近落一个台阶,然后高台跳水,在1986年进入谷底,完成了第一个15年的长周期。
(2)第二个阶段是价格频繁波动5个半小周期。
经历了两个小波后,在第三波(海湾战争时期)价格达到了后巧年来的最高点,海湾战争后,在1992年跌入波谷,完成第三小波;
然后开始新的一波,到1994年完成第四波;
然后开始了波澜起伏的牛市,经历四波后终于在1997年攀上波顶,然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下跌,进入熊市,直到1999年初,价格进入谷底。
1999年随着经济的复苏对石油需求的增加,价格进入牛市,直线上升,达到达2000年最高点—海湾战争以来的新高,并在高位震荡。
(3)第三个阶段是石油价格上升期。
受到世界经济长周期繁荣的影响,石油价格进入上升通道。
由于新兴经济体强劲增长、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疲软、金融投机、伊朗政治问题等地缘因素的影响,油价已经突破了140美元/桶。
世界经济受到较大的拖累,目前油价依然有继续上涨的动力和空间。
三、石油化工发展史
1、世界石油化工发展简史
(1)以煤化工为基础的发展时期。
最早,人们是以农副产品的“发酵”和“干馏”的方法获得品种有限的有机原料,如粮食发酵制取酒精,木材干馏制取甲醇、丙酮、醋酸、苯酚等,这是世界石油和化工产业的最早雏形。
19世纪后半期,钢铁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炼焦工业的发展,用煤炼焦时,副产品是3%的煤焦油。
煤焦油富含苯、甲苯、萘等有用的芳烃,将这些芳烃提取出来,可以用来生产染料。
随后,人们用焦炭和石灰石生产电石,电石与水反应制得乙炔,利用乙炔的特有活性可制得氯乙烯、醋酸乙烯、氯丁二烯、三氯乙烯、乙醛等有机原料,再由此衍生最终产品,这是煤化工发展最迅速的历史阶段。
(2)在炼油工业进步基础上的发展时期。
1908年,C.Ellis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石油化工实验室,经过约10年的刻苦钻研,于1917年用炼厂中的丙稀制成了最早石油化工产品-异丙醇。
1920年,美国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美孚石油)采用他的研究成果进行工业化,从此开创了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历史。
以石油为原料的石油和化工以其低成本、高产出、高效益的优势,从它的诞生开始,就结束了仅以煤和农产品为化学工业原料的历史。
1919年,美国联碳化合物公司开发出以乙烷、丙烷为原料高温裂解制乙烯的技术,随后林德公司建成了工业化生产乙烯的石油化工厂。
大分子烃转化成小分子烃的裂化技术出现,使炼油工业从一次加工发展到二次加工,这可以看成是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兴起。
1941年开始了从石油轻质馏分催化重整制取芳烃的新工艺,同年,从烃类裂解气体中分离出合成橡胶的重要单体丁二烯。
由于烯烃。
二烯烃、芳烃生产技术的成功,推动了以其为原料的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1951年,美国建成了第一批天然气催化裂解装置,开始使用石油裂解的方法制造乙炔,取代了电石制取乙炔的方法,促进了乙炔化学体系的发展。
自此以后,以天然气和石油为原料的化工厂品生产路线获得迅速发展,特别是三大合成材料的基础原料几乎全是石油化工的产物。
石油化工技术体系几乎全部取代了煤化工技术体系,改变了整个化学工业的格局。
然而这一时期,石油化学工业只在美国得到了发展。
20世纪50年代,德国、日本、美国、意大利、前苏联等国相继建立起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使这一工业领域迅速扩大,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是石油和化学工业飞速发展的时期,产品产量成倍增长,不断开辟新原料和增加新品种。
(3)技术推动石油和化学工业的繁盛
50年代起,世界经济由战后恢复转入发展时期。
合成橡胶、塑料、合成纤维等材料的迅速发展,使石油化工在欧洲、日本及世界其他地区受到广泛的重视。
在发展高分子化工方面,欧洲在50年代开发成功一些关键性的新技术,如1953年联邦德国化学家K.齐格勒研究成功了低压法生产聚乙烯的新型催化剂体系,并迅速投入了工业生产;
1955年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建成了大型聚酯纤维生产厂;
1954年意大利化学家G.纳塔进一步发展了齐格勒催化剂,合成了立体等规聚丙烯,并于1957年投入工业生产。
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1957年美国俄亥俄标准油公司成功开发了丙烯氨化氧化生产丙烯腈的催化剂,并于1960年投入生产;
1957年乙烯直接氧化制乙醛的方法取得成功,并于1960年建成大型生产厂。
进入60年代,先后投入生产的还有乙烯氧化制醋酸乙烯酯,乙烯氧氯化制氯乙烯等重要化工产品。
石油化工新工艺技术的不断开发成功,使传统上以电石乙炔为起始原料的大宗产品,先后转到石油化工的原料路线上。
在此期间,日本、苏联也都开始建设石油化学工业。
日本发展较快,仅十多年时间,其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苏联在合成橡胶、合成氨、石油蛋白等生产上,有突出成就。
石油化工新技术特别是合成材料方面的成就,使生产上对原料的需求量猛增,推动了烃类裂解和裂解气分离技术的迅速发展。
在此期间,围绕各种类型的裂解方法开展了广泛的探索工作,开发了多种管式裂解炉和多种裂解气分离流程,使产品乙烯收率大大提高、能耗下降。
西欧各国与日本,由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贫乏,裂解原料采用了价格低廉并易于运输的中东石脑油,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大型乙烯生产装置,大踏步地走上发展石油化工的道路。
至此,石油化工的生产规模大幅度扩大。
作为石油化工代表产品的乙烯,1980年全世界产量达到35.8Mt,创历史最高水平。
1960年以后,有机合成原料自煤转向石油和天然气的速度加快。
四、石油化工产业格局
1、石油化工产业基本状况
石油化工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最重要的传统产业之一。
在20世纪的100年间,世界石油的产量从2043万吨猛增到32.27亿吨,增长了157倍,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储量达1385.88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达145.6万亿立方米;
炼油能力从2000万吨/年提高到40.77亿吨/年,增长了200多倍;
作为石油化学工业发展标志的乙烯生产能力,从1950年起步初期的46万吨/年增长到2000年初的9270.4万吨/年,增长了200倍;
同期合成树脂产量从150万吨提高到1.7亿吨,增长了112倍;
世界合成纤维产量从7万吨提高到2900万吨,增长了413万吨。
目前,石油和天然气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分别居于第一和第三位,石化工业在化学工业中处于主导地位,三大合成材料在材料领域居于重要地位,世界塑钢比已经由1950年的4:
96发展到目前的51:
49。
石油化工产业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延伸,石油石化产品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石油产品由1910年的煤油、汽油发展到目前的由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润滑油脂、石蜡油、石油沥青、石油焦、石油溶剂和化工用原料等大类商品组成的石油产品大家族,具体品种达几千种。
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的石油化学工业在炼油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也翻开了现代化工新的一页,石化产品从三烯三苯、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氨、尿素、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进而扩展至精细石化品和专用化学品、功能化学品领域。
石油产业链实现了从石油勘探开发经石油加工工业向石油化学工业的大延伸。
石油化工产业从少数国家走向全球,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化工工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世界石油生产由最早集中在美国发展到20世纪末的93个国家和地区;
发展中国家的炼油能力已占到世界总能力的41.3%;
乙烯生产发展到54个国家和地区。
2、石油化工产业的区域格局
美国是石油化工产业最强大的国家,从世纪初垄断石油生产到50年代创造性的开发石油化工产业,都表明了美国在世界石油化工产业的主导地位。
从石化产业的标志性产品乙烯来看,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乙烯的产量是247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6.8%,;
2005年,美国乙烯产量是2397.5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3%,仍居世界第一位,是第二名日本的3倍。
20世纪60年代,日本和德国的石油化工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日本乙烯产量从1960年的7.8万吨增长到1970年的309.7万吨,十年增长了近40倍;
德国的乙烯产量从1960年的22.8万吨增长到1970年的202万吨,增长了近9倍。
而1960年美国、日本和德国的乙烯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75%;
1970年三国的乙烯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68.5%。
所以说石油化工产业的重心在20世纪60-70年代从美国开始向德国和日本等国家扩散。
从日本和德国的产业轨迹可以看出,石油化工产业更多的是受到经济增长的带动。
日本和德国都没有世界级的石油公司(控制石油资源和炼油产业),但是在石油化工领域却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原因之一是世界上石油资源开发时间与区域主要在20世纪初的墨西哥湾和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东,由于日本和德国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失去了瓜分世界资源的机会,而本土又缺乏油气资源,所以没有世界级的石油公司。
但是,作为二战后,经济崛起最快的两个国家,带动了石油化工等基础产业的发展,所以在20世纪80-90年代,美、德、日三国的乙烯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近50%,知道最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改变这一格局。
中国的石油化工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但是迅猛的中国经济带动了中国石化产业的增长,到2006年中国乙烯的产量已经达到984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中国乙烯当量消费量2006年约为1957万吨,中国基础化工原料的对外依存度很高,每年乙烯衍生物净进口量折合乙烯当量消费量的50%-60%。
世界主要国家不同时期石化产品产量
万吨
国家
产品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05
美国
-
247
820.4
1300.3
1701.3
2511.3
2397.5
塑料
104
285
871
1608
2811
4539
4382
30.7
150.9
324.2
288.6
314.9
262.7
146
223
221.5
211.4
239.5
236.6
德国
22.8
202
306.5
307.2
491.1
513.8
11
98
417
674
937
1550
5.2
49.2
72
77.7
8.1
30.2
39
52.3
84.9
85.5
日本
7.8
309.7
417.5
580.9
761.4
762
3
55.6
515.4
751.8
1269.4
1474
11.8
97
135.7
142.5
130.8
95.5
159.2
162.7
中国
48.9
157.2
470
755.5
5
18
89.8
228.9
1097
2142
40.2
143.2
639.9
1616.2
12.3
31.7
88.9
163.2
世界总计
75.7
369.6
1945.9
4237.2
5325.9
8988.3
10445.9
150
677
3000
5793
9892
17800
3、石油化工产业的竞争格局
(1)世纪之交的大兼并、大联合和大重组奠定了新世纪的竞争格局
石油化工产业在世纪之交掀起了并购重组浪潮,重塑了竞争格局。
全球形成了“三超”:
埃克森美孚、BP和英荷壳牌(2005年营收超过2400亿美元)和“三大”:
道达尔、雪佛龙和康菲(2005年营收超过1500亿美元)一体化石油公司引领世界石油业界的新格局。
全球石化业界通过90年代中期以来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形成了以巴斯夫、陶式化学、拜尔和杜邦“四大”综合化工公司引领、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公司相随的新格局。
与20世纪20-60年代“石油七姐妹”为主的西方垄断资本对世界石油工业的寡头垄断相比,当今以“三超”和“三大”一体化石油公司为主导的新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和集中化的趋势,具体特点如下:
第一、世界主要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分布和发展很不均衡。
从地区分布和资产管理的角度看,大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基本上位于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且多位金融资本、大财团控股的石油石化公司;
较大和中型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则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一部分发达国家,且多位国有和国有控股石油石化公司。
前者在规模实力上占优,后者在企业数量上占优,2006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中,石油石化类占优44家(炼油34家,化工10家),其中美国11家、欧洲11家、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