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重点复习资料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4079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10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重点复习资料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精品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重点复习资料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精品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重点复习资料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精品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重点复习资料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精品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重点复习资料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重点复习资料4.docx

《精品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重点复习资料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重点复习资料4.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重点复习资料4.docx

精品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重点复习资料4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劳动资源稀缺性:

⑴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稀缺性⑵具有绝对的属性⑶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2.效用最大化: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

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⑴实证研究方法⑵规范研究方法

4.实证研究方法特点:

⑴该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⑵该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5.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

⑴确定要研究的对象⑵设定假设条件⑶提出理论假说⑷验证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1.劳动力:

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者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

包括就业者和事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2.劳动参与率:

是衡量、测量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比率。

3.劳动力供给:

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4.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5.经济周期:

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两种假说:

附加劳动力假说和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6.劳动力需求:

企业在一定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7.边际生产递减规律:

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这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8.劳动力市场:

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9.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⑴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⑵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⑶充分就业。

10.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⑴人口规模⑵人口年龄结构⑶人口城乡结构

11.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资本存量的增加,根本改变了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

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1.均衡价格论:

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

2.工资:

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3.工资的形式:

⑴基本工资⑵福利

4.工资率:

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⑴工人基本工资所得在正常情况下均高于工资率乘以时间单位数⑵工资率即与制度工时和实际工时有关,又与带薪休假时间有密切联系⑶基本工资只是工资的构成部分之一

5.货币工资:

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

6.影响货币公司的因素:

⑴货币工资率⑵工作时间长度⑶相关工资制度安排

7.实际工资:

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8.计时工资:

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

9.计件工资:

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

10.福利:

福利是工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一为实物支付,其二为延期支付

11.采用实物支付的原因:

⑴降低企业按基本公司支付的法定保险金,从而降低人工成本⑵变相的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⑶从社会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12.延期支付的优势:

⑴可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外部条件⑵形式多样,灵活⑶企业自定延期支付的福利项目,可以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⑷使若干保险基金实现积累。

第四节就业与失业

1.就业:

所谓就业或者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周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2.失业: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3.失业类型:

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4.摩擦性失业:

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变换所形成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属于正常性失业。

5.技术性失业: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

6.结构性失业:

由于经济结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而引致的失业。

7.季节性失业:

由于气候状况有规律的变化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引致的失业。

8.需求不足性失业的表现形式:

⑴增长差距性失业⑵周期性失业

9.最低劳动标准:

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等

10最低工资标准:

又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11.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

12.财政政策:

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

13.财政政策的类型:

⑴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⑵,收缩性财政政策,通过采取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提高税率等措施来削弱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以稳定物价的宏观经济政策。

14货币政策:

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政策。

15.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

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16收入政策的重要作用:

⑴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⑵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⑶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17.收入政策措施:

⑴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⑵收入平等化措施

18.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

⑴定制工资指导线⑵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以至于冻结⑶实施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

第二章劳动法

第一节劳动法体系

1.劳动法:

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一规范性文件。

广义的劳动法这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总和。

2.劳动法基本原则:

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

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特点:

⑴老基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纲领性的法律规范⑵反映劳动法律部门的的本质和特点⑶高度的稳定性

4.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

⑴指导劳动法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⑵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⑶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

5.劳动权:

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

6.劳动法率渊源的含义:

⑴对劳动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所有因素⑵仅仅指对法律适用者有约束力的规范才是法律渊源⑶法的表现形式

7.劳动法体系:

⑴促进就业法律制度⑵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⑶劳动标准制度⑷职业培训制度⑸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⑹劳动争议处理制度⑺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⑻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

1.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

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劳动关系转变成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

⑴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⑵存在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

3.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

⑴劳动合同关系⑵劳动行政法律关系⑶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4.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⑴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⑵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⑶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双务关系⑷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5.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客体

6.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

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

7.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8.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

9.劳动法律事实:

依法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为劳动法律事实

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

第一节企业战略管理

1.企业战略:

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策划与方略。

2.企业战略的特征:

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抗争性

3.经营环境分析的方法:

⑴外部环境的调研⑵外部环境的预测

4.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

⑴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⑵潜在竞争对手分析⑶顾客力量的分析⑷供应商力量的分析

5.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

⑴政治法律环境⑵经济环境⑶技术环境⑷社会文化环境

6.企业内部分析包括:

企业资源状况分析、企业利用其资源的能力分析

7.企业资源:

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包括机器、资本等实物资产及专利、商标、技术秘密和管理等无形资产

8.企业资源分析目的:

掌握企业现存资源的状况,明确实现未来战略意图和目标的优势资源和劣势资源,为资源的利用、开发和创造提供方向和行动基础。

9.资源分析的具体内容:

⑴物质资源状况⑵人力资源⑶财务资源⑷技术资源⑸管理资源⑹无形资产

10企业总体战略包括:

进入战略、发展战略、稳定战略、撤退战略

11.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

⑴建立与实施经营战略相适应的企业组织⑵合理配置资源,制定预算和规划⑶调动群体积极性,实现战略计划⑷建立行政支持系统,实现有效的战略控制

12.战略控制组成:

⑴制定评价标准⑵进行实际成效与标准的对比分析⑶针对偏差采取纠偏行动

13.战略控制的基本要素:

⑴战略评价标准⑵实际成效⑶绩效评价

第二节企业计划与决策

1.决策科学化的要求:

⑴合理的决策标准⑵有效的信息系统⑶系统的决策观念⑷科学的决策程序⑸决策方法科学化。

2.确定型决策的特征:

事件的各种自然状态完全是肯定,而且经过分析计算可以得到各方案的明确结果。

3.确定型决策方法分类:

量本利分析法、线性规划法

4.风险型决策方法具备五个条件:

⑴有一个明确的决策目标⑵存在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决策目标⑶存在着不以决策人意志为转移的各种自然状态⑷可测算不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⑸可算出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5.风险型决策类型:

收益矩阵、决策树、敏感性分析

6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分类:

⑴悲观决策标准,小中取大⑵乐观系数决策标准,大中取小⑶中庸决策标准⑷最小后悔决策标准⑸同等概率标准

7.企业计划:

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及企业自身能力,确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奋斗目标,并对目标的实现进行具体规划、安排和组织实施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8.企业计划的作用:

⑴使决策目标具体化⑵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⑶为控制提供标准

9.制定企业计划的原则:

⑴可行性与创造性相结合⑵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相结合⑶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10.编制经营计划的方法:

⑴滚动计划法⑵PDCA循环法⑶综合平衡法

11.目标管理含义:

围绕企业一定时期的的总目标,各部门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工各自制定自己的分目标,经调整、平衡,使他们称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目标系统。

12.目标管理的特点:

⑴它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模式⑵要求有明确完整的目标体系⑶更富于参与性⑷强制自我控制⑸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

13.目标管理的实施:

⑴经营目标体系的建立⑵经营目标的实施⑶经营目标的控制

第三节市场营销

1.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是关于构思、货物和服务的设计、定价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