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四《琵琶行并序锦瑟》word示范教案Word下载.docx
《苏教版必修四《琵琶行并序锦瑟》word示范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必修四《琵琶行并序锦瑟》word示范教案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
“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
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宋赵德操《北窗炙(guǒ)》卷上:
“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
行者,其声行也。
”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推进新课
(诵读课文,抽查预习)
师 《琵琶行(并序)》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 诗人夜闻琵琶女弹奏琵琶。
师 全面吗?
谁再补充?
生 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她作了一首诗。
诗名就是“琵琶行”。
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师 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生 两位。
分别是琵琶女和作者。
师 是什么使他们有了共同点?
生 苦难的经历。
师 文中是怎么表述的?
生 “同是天涯沦落人。
”
师 好,今天的预习就抽查到此,大家对文章有了一定的把握,下面我们来深入探究此文。
文本研习
师 大家一起来朗读课文的第一段。
(全体读课文)
师 作者开篇写送友。
我们过去学过很多送别诗,都表现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生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劝解对方,不要伤心。
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充满感伤。
生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
不识君”,是鼓励,是鞭策。
师 是呀,这些送别诗都在特定的场合表达出了特定的意义。
那么本诗作者渲染了怎样的气氛呢?
生 诗人描写江边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更显情之凄惨。
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一种凄清悲凉的意境。
生 这种意境,令人顿感真正秋凉袭来,渲染出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句也有这样的效果吗?
生 是的,它描写了别时景象。
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
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
师 在结构上,本句有什么作用?
生 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渲染了氛围。
师 是的,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
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
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
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
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
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地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像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像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
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琵琶女的出场确实是在作者的极力铺垫之下出现的,她的出场能看出她是个遭遇生活坎坷的人吗?
生 从“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既能看出作者急于见到琵琶女的心情,又烘托出眼前琵琶声的强大吸引力。
生 作者形容琵琶女出场,是“千呼万唤”,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摆架子,也正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
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师 下面作者开始描写琵琶女美妙的音乐声,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剖析一下。
生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动作简单熟练,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情感自然孕育而成,有大家之风。
生 紧扣上文一个“情”字,用“弦弦掩抑声声思”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绿腰》”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指法,更用“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抒发内心的情感。
师 以下十四句作者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
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对音乐进行了精彩而细腻的描写?
生 弹奏的动作的熟练:
“转轴”“拨弦”“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些动作娴熟连贯而有节奏,体现技艺之高超。
生 旋律的多姿变化:
嘈嘈、切切、幽咽、凝绝、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或急或舒,松弛有度。
生 听众的反应的衬托:
“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如痴如醉,进入忘我境界。
生 传神比喻、通感的贴切运用:
把粗重之声喻为“急雨”,轻细之声喻为“私语”,流利之声喻为“间关莺语”,凝滞之声喻为“泉流冰下”等等。
通感手法的使用更是使音乐化抽象为具体,引起人们不尽的联想。
生 周围环境的渲染: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的弹奏已经结束,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
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更从侧面衬托了琵琶声强烈的艺术魅力。
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
生 我觉得这里不仅写了音乐,而且写了音乐背后的情感。
人们都说诗人是多情的,但分明是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报国无门,无路请缨,他们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却在尘世成为遗弃儿,满怀的愁怨,只能被仙乐似的琵琶声化解,被甘醇的杜康酒浇灭。
诗人的命运是痛苦的,他们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他们醒来后只能继续他们飘泊的人生路。
所以我认为音乐背后的情感更浓。
师 是呀,作者对无形音乐的描写能如此绘声绘色,已不能不使我们惊叹、佩服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音乐背后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琵琶女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生 作者用“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描写,表现了她克服先前的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
生 “自言”以下,通过女主人公的自述,作者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
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
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师 大家一起总结一下琵琶女痛苦的人生经历。
生 她一生经历曲折。
在青年时代她是“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可谓大红大紫,备受宠爱、备受嫉妒;
好景不长,时光不再,随着家庭的变故“弟走从军阿姨死”,加上年长色衰,于是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别离”,让她时常空船独守。
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痛苦万分。
师 前后结合起来,你认为琵琶女是怎样一个人?
她的经历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生 技艺高超,可惜生不逢时,备受凌辱、备受损害的一个人。
生 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
那个社会人们追求的是美色,是金钱。
艺人们在那个社会不会有什么人格、尊严。
面对这个形象,怎能让人不洒下同情之泪!
比较探究
师 同是刻画琵琶女的形象,在另一文章中却是如此,请大家比较一下异同点。
下面是白居易写的另一首诗《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夜泊鹦鹉州,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①十七八。
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②,低眉终不说。
注:
①娉婷:
姿态美好。
②一问一沾襟:
问一次就哭一次。
沾襟,泪湿衣襟。
师 阅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和《琵琶行(并序)》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要注意背景,《夜闻歌者》系白居易元和十年谪赴浔阳途中夜宿鄂州(今湖北武昌)时所作。
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都作于诗人贬官之后。
生 相同点:
①描写对象都是境遇孤独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对她们都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②两首诗都用了秋江月夜的环境来烘托故事的悲凉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生 不同点:
《夜闻歌者》是五言古诗,篇幅短小,描写没有《琵琶行(并序)》那样生动,歌者的形象也不如琵琶女那样完整丰满,基本采用白描手法。
而《琵琶行(并序)》的表现手法则富于变化:
有正面描述,也有侧面烘托。
叙述、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因而语言表现力更强。
师 阅读这首诗后再体会体会,说说你更爱读哪一首,为什么?
生 我喜欢读《琵琶行(并序)》,因为它的情节性强,
形象感人。
生 因为这首诗对音乐的描写太精彩了,简直无与伦比。
师 是的。
请大家看投影,揣摩一下这首诗歌和本诗描写音乐的不同。
听颖师弹琴
韩 愈
昵昵儿女语①,恩怨相尔汝②。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①昵昵:
象声词,用来形容言辞亲切。
此据李汉编《韩昌黎集》,别本亦作“妮妮”或“呢呢”。
②尔汝:
对话时你来我去,不讲客套,是关系亲密的表现。
师 本诗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运用比喻描写音乐的变化,请说说本诗所用的比喻的特点和效果。
生 作者巧设比喻,运用男女谈情说爱、勇士冲锋、百鸟齐鸣、凤凰高飞等自然和生活现象。
作者在运用比喻的时候,不只限于“绘声”,而且注意“绘情”“绘志”,把琴声所表达的情境一一描摹比拟出来,无
不流露出深厚的情意。
这些比喻描写形象地显示了音乐的乐声节奏抑扬起伏变化,借以传达乐曲感情色调和内容。
师 试着说说此诗的前十句和后八句的内容和手法。
生 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以多种比喻描写乐声的起伏变化。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和“东船西舫悄无言”一句手法相同。
师 比较白诗和韩诗,说明白居易和韩愈描写音乐方法和角度的异同。
都运用比喻。
生 都写了音乐效果。
生 都在音乐中渗透了感情,注意写音乐的高低起伏和变化。
生 在写音乐的时候注意上联和下联甚至上句和下句的对比,写出了较大的起落变化。
白居易写了演奏者的动作、神情,运用了叠词、双声叠韵词。
而韩愈的诗就没有这方面的描写。
师 同样是描写音乐,由于体裁不同,作者要表现的意图不同,所以也会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风格。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以不尽的美感,比如说刘长卿的诗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
我们应该说,这么美妙的音乐“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师 这是《李凭箜篌引》,大家先朗诵一遍。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生齐读)
师 怎么欣赏这首诗?
刚才大家就本文探讨出了那么多描写音乐的方法,现在我们就来鉴赏一下这首描写音乐的诗。
谁来说一下?
生 主要用的是侧面描写,比如说第二句“湘娥啼竹素女愁”,作者用湘夫人和素女的表情来写李凭弹箜篌(时)的绝妙。
生 写李凭弹箜篌就非常形象,“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他通过四种意象写出这些事物听到李凭弹箜篌以后所感受到的东西、做出的动作,从而说明听李凭弹的箜篌(让人)听得非常入神。
师
她是从音乐效果来分析的,好,请坐。
我们接着说。
生 我觉得这首诗的特点就是想象特别巧妙,形象特别鲜明,整首诗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从“十二门前融冷光”一直到“露脚斜飞湿寒兔”,这八句都是由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联想到天上的音乐,这是一种特别奇特的想法。
而他的“芙蓉泣露香兰笑”给予了这首曲子一种动感,它像芙蓉一样地哭泣,像香兰一样地欢笑,他又从音质和音效方面来侧面描写这首诗的音乐。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写音乐。
师 以上大家从视觉、形象、音乐的效果诸方面来欣赏这首诗,非常到位。
其实描写音乐的句子很多,像这句“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也是从侧面细致地描摹音乐,赞叹了音乐的感染力。
还有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其中有“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前两句不仅是描写琴,他用比喻来形容,更写出自己的高山大谷一般
的雄奇伟岸的胸怀,唤起了一种强烈的震感,而后两句写蜀僧与“我”产生了一种共鸣,达到了一种至善至美、高山流水的音乐效果。
大家课下可以再搜集一些,比较一下,体会一番古代大家们的高湛技艺。
问题探究
师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作者与琵琶女的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生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出示字幕投影)
师 那么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的内涵?
生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
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
①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②一个是名满京都的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③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
生 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通过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
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
师 这两位同学的分析非常正确。
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正是全诗的主题所在。
琵琶女都弹过一曲了,为什么在诗人没有做要求的情况下,她又重新弹奏呢?
生 因为“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
师 作者第一次听琵琶声也看出琵琶女的身世不一般,可是他没有哭泣,为什么这次反而“青衫湿”呢?
生 因为,第一次弹奏侧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而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在诗人诉说的感染下,琵琶女弹出哀怨无比的乐曲表达内心的痛苦,就拨动了他的心弦,让他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
那琵琶的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来又触动了“我”的感情,以至使“我”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师 如何认
识本诗的结构?
生 全诗有两条线索:
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
然后两线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
歌女的身世是一条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
生 明线是从具体形象上反映主题,暗线则是从事物本质上揭示主题。
亦是一反映民间的变化,一反映朝政动乱的变化。
一虚一实,虚实相生,使诗歌在严谨中见出错落。
而最后诗人又巧妙地找到了这两者汇合的交点。
从具体内容来看两者并不相同,但通过这层表面现象,诗人紧紧抓住时代的特点,找到了两者貌异神合的聚结点。
这是社会的变乱、政治的衰落,在朝野均有十分明显的反映。
因而全诗结构严谨,就不是一般的层次清楚,不是一般的按一定的时空次序来组织情节、安排叙述,而是叙述和抒情同时进行。
这不仅推动了全诗叙事情节的不断发展,而且不断暗示诗歌的主题,深化诗歌的内容。
阶段小结
师 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
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
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体验,又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千古传诵不朽的名句。
过渡导入
师 一曲《琵琶行(并序)》,把无形的乐声刻画得有声有色,充分地展现了音乐的魅力。
这无形的音乐似乎看得见,摸得着。
这里用的是“化虚为实”的手法。
“化虚为实”,最常用的手段是用比喻。
《琵琶行(并序)》就是运用大量的比喻去描绘乐声的。
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下李商隐的律诗《锦瑟》。
看这首诗对本应该有形有色的过去的“华年”又是如何描绘的。
我们初中曾学过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还背诵得出吗?
生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师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诗人。
李商隐的诗,名句最多,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春蚕到
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锦瑟》一诗也有两个名句,那就是——
生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师 看来同学们的目光还是很敏锐的。
但李商隐的诗也最隐晦难解。
他的《无题》诗就有七八首之多。
“无题”意思是没有标题,而标题常常就揭示诗歌的主题意义。
取“无题”为题,其义隐晦可见一斑了。
这首《锦瑟》,虽然有题,其义却更难懂。
大家可看文后“文本研习”第4个题目。
(学生读题)
师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来仔细研读一下李商隐的《锦瑟》。
先以逐句翻译的方式弄清这首诗表面的意义。
(学生阅读诗歌)
师 哪位同学能为大家翻译一下这首诗?
生 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柱,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是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
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
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
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师 很好,不但将诗句翻译出来,还很有文采。
刚才同学们指出了本诗中的两个名句。
能说说这两句诗为何能成为名句吗?
生 “庄生”句用了两个典故,情境美好却又虚无缥缈、哀怨凄迷。
生 “沧海”句也用了两个典故,而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奇丽的妙境。
师 这两句到底要表达怎样的一种意思呢?
生 只感到文字很优美,意境很美妙。
什么意思?
我读不明白。
师 我们先来看最后一句吧。
“只是当时已惘然”,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由这一句,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境?
生 有一些伤感,有一些迷惘。
生 作者的感情好像很复杂,难以言表。
师 由此看来,这两个名句恐怕也有点儿“故弄玄虚”,就是要表达诗人的那一种迷惘、惆怅的心境。
我们再来看一下颔联,这里用了哪两个典故?
生 一个典故是庄子梦中化为蝴蝶,一个典故是望帝死后化身为杜鹃鸟,啼号凄切,至于口中流血。
师 概括地说,就是“庄生迷蝶”“望帝啼鹃”。
用这两个典故,给你怎样一种感觉?
生 “庄生迷蝶”给人一种变幻迷离的感觉,正写出了诗人当时的“惘然”心情。
“望帝啼鹃”则让人感到非常凄楚、哀怨,大概是要表达诗人内心的惆怅、哀痛吧!
师 对极了。
我们再来看颈联。
这一联用了两个传说:
蚌在月明之夜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得光洁晶莹;
南海鲛人,对月泣泪,颗颗成珠。
传说本身就是美好而感人的。
我们再看这一联,都描绘了哪些意象?
生 这一联所描绘的意象有:
月、珠、泪、日、玉、烟。
师 用这些意象,作者营造出怎样的一种意境来?
生 沧海之滨,明月之下,珠光闪闪,好像鲛人的泪滴;
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这种意境,既是异常美好的,也是不可亲近的。
师 一联之中有如此丰富的内涵、这般奇丽的联想,真不可多见。
月、珠、泪,朦朦胧胧,高旷皓洁,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
日、玉、烟,缥缥缈缈,虚幻奇丽,又恰组成了一个难以近观的图景。
我们只有惊叹:
确实是美妙极了!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用了大量比喻,化虚为实,也描绘出音乐的妙境。
本诗这两联采用的是怎样的手法呢?
生 也用了比喻,化虚为实。
师 何者为虚?
何者为实?
师 追忆过去的“华年”,本可以实实在在地叙述往事,作者却用“庄生梦蝶”“望帝啼鹃”两个典故去作形容,这是化虚为实吗?
生 是化实为虚。
师 对,也可以说是“实境虚写”。
颈联本是要表明“此情可待成追忆”,过去的年华如珠之泪、玉之烟一样难以再现了,可作者却为我们描绘了两幅美妙的画面来说明这个道理,这才用的是——
生 化虚为实。
师 对,也可以说是“虚境实写”。
这两联诗,在时空上大幅度地跳跃,再加上“实境虚写”“虚境实写”,使诗意也显得变幻迷离、朦胧难解了。
这倒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
问题探讨
师 “文本研习”中已有说明:
本诗诗意历来没有确定的说法,主要有“爱情悼亡”和“自伤身世”两种。
所谓“爱情悼亡”即怀念亡妻,感伤于怀,含有悲欢离合之情、生离死别之恨,托诗以寄意。
所谓“自伤身世”,是指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困窘清贫。
大家可读一下他的律诗《蝉》,即可见其心境。
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说法?
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 我认为这是一首“爱情悼亡”诗。
理由除了“文本研习”已有的说明外,还因为“望帝啼鹃”书下注释有:
春心,语又出《楚辞·
招魂》“极目千里兮伤春心”,指对青春、爱情或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这里点明了是对“青春”“爱情”的追求。
生 这个注释也可以理解成是对“青春”时光的追忆、对理想难以实现的追悔呀!
我倾向于“自伤身世”的说法。
生 我也倾向于“自伤身世”的说法。
李商隐的诗歌,感伤身世的内容特别多。
如他的《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那种伤感是非常明显的。
生 我倾向于这是“爱情悼亡”诗。
苏轼也有一首悼亡之作《江城子》,其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一句的意境,与“沧海月明珠有泪”的意境极为相似。
师 这种争论,不只在我们中间,也在一些专家之间进行着;
不只今天在争论,在过去的千百年间也争论不断,在未来,这种争论也不知要进行到什么时候。
重要的是:
我们对诗意,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课堂小结
师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