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谈语文学习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0060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人谈语文学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名人谈语文学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名人谈语文学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名人谈语文学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名人谈语文学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人谈语文学习Word文件下载.docx

《名人谈语文学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人谈语文学习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人谈语文学习Word文件下载.docx

同时,还要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取消那些不合理、不科学的题目,特别是人文学科要有别于数理化等自然学科的考试。

他赞成文科少出客观性试题,增加主观性试题,鼓励学生创新,特别是要增加听说能力的考查。

语文主观的感情色彩很强,一千个老师讲出一千个哈姆雷特,都有自己的特点。

最后,柳斌同志结合自己语文学习的实践,谈了学习语文的体会。

他说,一方面要反对不加选择让学生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做法,改变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局面,否则会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

另一方面,要提倡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的古典诗词、散文、论说文、名言警句、对联。

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千古名句。

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而且有利于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

语文水平的提高,还是要多读多写,最好是选择名家的名篇来读。

他说,他的语文能力的养成,来自三位名家著作的熏陶,一个是朱自清,一个是鲁迅,一个是毛泽东。

从小学开始,背过的《匆匆》《荷塘月色》《背影》等名篇,至今不忘。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

他的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叶圣陶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他担任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桃李满天下。

他在语文教育领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可用“博大精深,纵贯古今,横通中外,中国特色”十六个字来概括。

1979年4月下旬,我怀着对叶老崇敬的心情来到他在北京东四八条的寓所,请他为我们几位同仁创办的《学作文》报题词。

叶老当时已是85岁高龄,视力很差。

为了语文教育事业,他左手拿着放大镜,右手握着毛笔,十分工整地写下了朴实无华、发人深省的肺腑之言:

“作文是用笔来说话。

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

”这既是对“十年动乱”盛行的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的不良文风的有力批判,又为广大中小学生作文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我们把叶老的题词刊登在《学作文》创刊号上,叶老的题词给这个新生刊物的编者、作者、读者以很大的鼓舞和鞭策。

叶老关于作文训练的教育思想是一贯的。

1980年国庆节,他为《作文选读》题词:

“作文课是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

模仿不是好办法,抄袭是自己骗自己。

我恳切希望小朋友们记住这两点。

”1982年9月13日,叶老在“外空探索”征文发奖会上说:

“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

说话、作文必须老实,又必须说得清楚,写得明白。

如果说虚假的话,那是不道德的。

……作文是一个学生各科学习成绩,各项课外活动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

”1983年1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叶老谈到1982年高考作文题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再次强调要作文,更要做人;

临场作文也要提倡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反对言不由衷,用假话骗人。

叶老不仅重视端正文风,而且十分关心端正字风,端正学风,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他在《改变字风》一文中说:

“学生写字大多潦草,也是人们常常皱着眉头说起的。

……必须赶快改变这个局面,造成写字端正的风气。

”“所谓端正字风,说得具体些,无非个个字笔画清楚,间架匀称,整幅字行款整齐而已。

”他还指出,写字潦草,不仅是写字的问题,而且是学习态度的问题;

端正不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自然会把字写好。

叶老特别强调,学习语文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他说: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

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略谈学习国文》)他列举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查阅工具书,做卡片、文摘,从内容到形式作分析解剖,提要钩玄,把握要旨,读书的序跋、看目录,培养语感,辨察言外之意,发现并指出文中疏漏或错失,写读书笔记,设疑置问,咬文嚼字等;

良好的写作习惯包括精密观察并仔细认识生活,有条有理的推理、判断,正确的语言表达,先写提纲,认真修改,说真话、实话等;

养成良好的听话和说话的习惯包括准确无误地听取人家的话,恰当地评判人家的话,用恰当的话表白自己意见,平心静气地进行讨论等。

他在《认真学习语文》中语重心长地说:

“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

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反映了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

如果我们认真地按照叶老的话去做,那么,一定会大幅度地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从70年代末开始,我多次向张志公先生请教语文教学问题,多次聆听他的教导,深感张先生学贯中西,博通古今,实事求是,刻意创新,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为语文教材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1年,他负责创办的《语文学习》月刊,对语文学习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张志公先生从理论上总结了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

一是从汉语文的实际出发,并且充分利用汉语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

二是着眼于语文的工具性,采取多读多写、在训练中掌握语文能力的原则和方法;

三是重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增长读书作文的能力。

同时,他还指出传统语文教育的四大积弊:

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实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

张志公先生在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文学习的目标,即切实提高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为此,他提出要过三关:

一是“字”关。

认为要学五千来字才够用,认识五千个字的同时,解决了上万个词。

“字”这一关一旦过去,就会一通百通,左右逢源。

要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的习惯。

二是“句”关。

过“句”关,首先要重视思维的条理性,注意词的组织配合和虚词的运用;

其次是加强训练,要对句子理解得透彻、确切,有点分析能力;

再次是从课文出发学习句子,把语法、修辞、逻辑联系起来。

三是“篇章”关。

“篇章”是思路的反映,思路是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过程。

过篇章关的有效办法是多读些好文章,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展开思路的。

张志公先生很重视文学教育,重视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主张多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在读中去“悟”出微言大义,不要依赖老师讲自己听。

张志公先生给我们指出“三遍读书法”,即粗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

粗读一遍的目的在于对这篇文章能“粗知大意,得其梗概”。

想一遍,就是想一想这篇文章的大意和梗概,即主要谈了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情?

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

为什么目的而写的?

文章里主要说了几层意思?

前前后后的几层意思是怎样的关系?

再细读一遍,目的在于咀嚼、消化:

首先,验证第一遍读过之后,所得的印象对不对?

对的,加深它,巩固它;

不对的,纠正它。

其次,求透。

不清楚的,要思考、揣摩、查阅工具书;

前后的联系照应,要弄明白;

主要的,次要的,要搞清楚。

要有总的、全面的理解,也要有分解的、部分的理解。

再次是求深。

要体会含蓄的意思,要玩味精微细致的情境,要领略论断好坏的分寸。

张志公先生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十分精辟的见解。

他提出,无论写什么文章,要写得好,先决的条件是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见闻,相当的思维能力。

不过,以上三个方面并不能代替写作能力。

他针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是态度和习惯问题。

要克服怕作文、不爱作文的思想,克服写文章马虎草率、不严肃、不细心的毛病,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

第二是思路问题。

他指出,今天的青少年,思想活跃,朝气蓬勃,敏捷机智,可是一写文章头脑就变得迟钝起来,文思枯涩,缺乏条理;

铺不开,发挥不畅,甚至于前言不搭后语。

他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打破“做”文章的观念。

只有打破这个观念,思路才能开阔起来。

他要我们如实地、自然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第三是基本功的问题。

要进行严格的科学的训练,过好字、句、篇章这三关,这是写作的基本功。

第四是正确处理好模仿与创造的关系。

模仿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创造才是目的。

要不断地从模仿中跳出来,把学到的东西化为自己的,在自己的创造活动中去活用。

张志公先生主张,语文学习要同市场经济接轨,要具有写新闻报道、工作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介绍、读书心得、书信日记、产品说明、广告、公文等实用文的能力。

张志公先生对语文学习的论述是多方面的,既有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科学分析,又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学论断。

他主张通过系统、扼要的知识传授与相应的训练来培养能力。

他特别重视知识的先导作用,他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较好地体现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

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

采用语文能力训练和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的双线结构;

课文有时代感,教师易教,学生易学。

1984年9月初,就当年的语文高考试题和全国中学生语文知识竞赛事,我专门采访了吕先生。

在此之前,1978年3月,吕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一文,尖锐地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用占总课时30%的时间学习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这次采访,就从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谈起。

怎样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呢?

首先要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是培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他说,理解能力包括对字义、词义的理解。

汉字不同于音素文字、音节文字,它是语素文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任何一种文字都是代表有声语言的,汉字就是以汉语为基础而产生的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

吕先生从语言与文字相互关系的角度,明确地指出语文学习“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

吕先生强调要加强记忆、背诵和思维的训练,不断积累语汇,重视口语和书面语的训练,打好坚实的语文基础。

其次,使用语言的技能要经过反复实践才能形成。

吕先生说,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一样,具有正确和熟练两个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

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所以,要养成认真认字、写字、字斟句酌的习惯,克服念错音、写错字的毛病。

吕先生主张学习语法不要把注意力局限在名词术语和形式的辨认上,而要把重点放在用法的探讨上,更重要的是养成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

吕先生说:

“语言这种活动,从头到尾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即便是一句极其简单的话,也还是有选择字眼的问题,选择语调的问题。

复杂一点的话就要选择从哪里说起,怎么一步步接着说下去,取得自己希望取得的效果……语文水平的高低,其实就是能否自觉或不自觉的连续作出最好的选择。

再次,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吕先生说,外国考语文,不考作文,这在我国行不通。

他主张升学考试可以考作文,但分数比例不必太大。

吕先生提出,作文考试要给学生的语文学习以正确的导向。

他说,学生作文有一种普遍的毛病是内容空洞。

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要明确“题中应有之义”,会按照作文的要求搜集材料。

另外,要针对内容杂乱的毛病,多做些编写作文提纲的练习,以自己写为主,也可以集体讨论,理清思路,这样写作就顺理成章了。

还有,由于作文上的毛病有许多是共同的,大家在老师的指导下集体评改一两篇比较典型的作文,不仅可以做到“旁观者清”,而且可以达到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效果。

吕先生还提到:

“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首先要求作文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

要求内容安排得好,有条理,有层次,不颠倒错乱,不乱用‘因此’‘但是’等等,也就是说要有逻辑性。

然后才是词句问题,要求用词恰当,句子通顺而不呆板。

最后看它有没有错别字,以及字写得是否清楚端正。

”吕先生对练习作文的这番话是从实际出发的,很有针对性,他对中学生做作文提出的要求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大家不妨试试,相信定有成效。

1999年6月,我参加了在云南召开的语文教学研讨会。

在会议休息时间,我就中学生如何学好语文问题,采访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著名语文教育家、作家、诗人、《中华诗词》主编刘国正先生。

针对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形势,刘先生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他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取得高分,而是为了提高能力。

为了得高分去死记硬背,这对提高语文能力是没有好处的。

有的同学为了应付考试,考前背几篇范文,考试时穿靴戴帽,照抄原文。

这样做虽然能得高分,但却不能提高能力、提高素质。

有的学生平时积累了一大堆五花八门的练习题,训练自己专门答题的能力,这只对考试有用,平时工作并不需要这种答题能力。

刘先生指出,课堂上学习的语文知识是很重要的,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掌握课文的精华,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语文知识,不一定马上都能用,比如学习比喻的知识,不一定马上就能写出鲁迅那样精彩的比喻,但或迟或早会写出的。

刘先生在上中学时就有很深的文言文功底,后来从事近50年的语文教材编写工作,又读了大量的文言作品。

他深有体会地说,中学生多读点文言文,有利于提高文化素养。

所有的大文学家无一例外,文言文的底子都是极深厚的。

如叶圣陶,他是著名的小说家、语文教育家,他对文言文有系统的研究,编有《十三经索引》等。

读文言文不但会提高表达能力,而且还会学到精美的语言,了解其深邃的意境。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刻画出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很难用白话文表达出其凄清的意境。

他说,高中学生要具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不要怕写文章文白夹杂,一旦会用文言表达了,也就不存在夹杂的问题了。

他还主张中学生多读点文学作品,不仅要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还要扩大视野,把一些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著作当做文学作品来读。

如司马迁著的《史记》是历史,也是文学;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经济学,也是文学;

毛泽东的许多政治论文,也是文学。

他还主张读点外国文学作品。

他说,应读得杂一些,读得多一点,像琼瑶、金庸、梁羽生的小说,也可以读一读,古今中外,自由吸收才好。

他认为,古今中外名著读得多了,独立欣赏鉴别的能力强了,文化素养也就提高了。

读一本或一篇名著,顶得上读小报上的许多篇文章。

他主张学生读精品,他在几十年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中坚持选精品,他在诗歌创作和杂文创作中坚持写精品。

我们广大中学生也应该树立精品意识,多读名著,多读原著。

谈到练笔,刘先生有许多精辟的见解。

他说,要练出一支笔,就要写破十支笔。

练习作文,不一定先学写什么,后学写什么,重要的是写自己心里要说的话,写自己真实的感受,不写假话和套话。

坚持写日记或周记,这是练习作文的一种好形式,写完不一定给老师看、给家长看,坚持课外练笔,日积月累,成效很大。

刘先生谈到,学习语文,感情因素很重要,兴趣是最大的驱动力。

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方法讲多了,没有多少用处。

语文学习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没有捷径可走。

要说窍门,就是多读多写、多观察生活、多思考问题。

读不下去的时候不要硬读,写不下去的时候不要硬写。

他说,语文学习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有它自身的规律,那就是在语文活动中多读多写,在读写实践中学会读和写。

语文学习的方法很多,检验其方法的成功与否,就是看语文能力是否提高了,思想品德修养是否提高了,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是否提高了。

顺便交代一下,刘先生的笔名刘征,艺名梅苑。

他多才多艺,不仅能诗能文,还擅长书法。

同学们阅读他的文集、诗集,可以从中悟出许多人生的哲理,得到艺术的熏陶和享受,更多地领会语文学习的真谛。

张中行先生是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作家。

解放后,他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工作。

80年代以来,他先后出版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顺生论》《禅外说禅》《说梦楼谈屑》《横议集》《流年碎影》等。

由于工作关系,我常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的研讨会、座谈会。

会间,常聆听他谈论语文学习、文物鉴赏、文坛趣事,深感张先生知识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才思敏捷,他本身就是学习语文的典范。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记忆力极强,他谈古论今,旁征博引,顺手拈来,有根有据,有情有理。

听他谈话,简直是一种享受,犹如听优秀教师上语文课、历史课、文物鉴赏课、文学欣赏课,从中可以悟出学习语文、做学问、提高文化素养的道理。

张先生在《〈负暄琐话〉小引》中说:

“我这些琐话虽然是名副其实的琐屑,但就主观愿望说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

”他说,“作为诗,味道太薄,作为史,分量太轻”,但如果你读了他的《负暄琐话》,却可以感受到史料丰富,文笔流畅,诗味醇厚。

他在谈到“写作和吟味”时说,“写,因人而异;

读,更是因人而异”,常见的大多是只在字面(包括声音)上滑,而没有唤起诗情,走入诗境。

如果人文资本不多,对诗词内容的了解还有困难,那么透过语句而深入意境就更困难了。

他说,诗词,以情为骨髓,所以写要发乎情,读要止乎情;

若离开情,最好还是不写,不读。

这就提示我们,写诗、读诗,都要有一定的人文知识,要抓住“情”这个关键。

他认为,诗词也是语言,除眼看、耳听外,当然最好是能够确解、深解。

但诗词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常常以点带面,以少带多,以模棱代确切,甚至以鸡代狗。

所以,读诗词最高的要求是化入其意境,用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

这就提示我们,读诗、写诗,除了注意入情,还要注意入境。

张中行先生关于语文方面的专著有《文言津逮》《作文杂谈》《文言和白话》《诗词读写丛话》《谈文论语集》等,对语文学习有许多与众不同的见解。

什么是作文?

张先生说:

“所谓作文,不过是把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话写为书面形式的一种活动。

”“显然,这种活动无时而不有,无地而不有,就是说,远远超过课堂之内。

”这些话通俗易懂,而且很有道理,打破了作文的神秘感。

他主张作文要解放思想,要打破两个枷锁:

一是认为作文是严肃艰难而关系不小的事,怕课上写不好、不够等第而不体面;

二是顾虑作文之法,写时小心翼翼,怕出漏洞。

张先生说,作文不光在课内,多半在课外。

在日常生活中,拿笔写点什么的机会是时时都有的。

课外作文,可以不用标题的形式。

写作文,一般是文在题先,甚至无题也可以成文,要敢动笔。

他说,为了化敬畏为亲近,易教易学,把作文由“象牙之塔”拉到“十字街头”是有利无害的。

为什么要作文?

张先生说,有所思,有所感,写下来,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

文不只是话,远远超过话。

一是精确、简练、有条理;

二是深远,能明难明之理,能表难表之情;

三是优美,值得反复读,仔细吟味。

怎样作文?

张先生说,要有清晰的思路,不清晰,写到纸上不成文理。

下笔之前的思路条理,不必完美无缺,而是大体可用。

提纲有助于思路的条理化。

写提纲可详可略。

一种是“纲领式”的,一种是“细目式”的,初学者以“细目式”为好。

初学作文,看见题目,苦于无话可说,或者不知从何说起。

治病的良药就是锻炼思路,使之有物并有条理。

写提纲是个很重要的方法,当然不是写什么都要写提纲,要看情况。

作文先写提纲,行文时就按照既定的思路走,好处是可以减少失误,避免丢三落四,轻重失调,次序混乱等;

再一个好处是动笔时可以少费心思,如果写半截放下也不至于想不起来。

张先生积累了几十年写作的经验,他认为要把文章写好,要有敏捷而有条理的文思,轻快而准确的表达能力,必须经过长期而艰苦的练习。

经过长时期练习,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

同学们在读《张中行谈写作》的时候,如果再阅读他的一些著作,特别是关于语文方面的专著,会有更多的启发,更深的理解,更大的收获。

张鸿苓先生是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

我认识她已有四十余年。

我在北京师大中文系学习时,她作为叶苍岑教授的助手,辅导过我们语文教学法课程。

后来,我经常同她一起参加语文教育座谈会、研讨会、报告会、中学语文教材审查会。

最近,就中学生如何学习语文问题,我专门采访了她。

她说,首先要为广大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和氛围。

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都要运用规范、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交际的效率和质量,给人一种愉悦感和成就感。

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狼孩在狼群里只能学会狼嚎,在“十年动乱”中只能学会互相攻击、上纲上线的大批判语言,只能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

每个家庭都要努力运用文明、精练、规范的语言。

学生要积极主动纠正家庭生活中不文明、不精练、不规范的用语。

在学校更要营造写规范字、说普通话、讲文明语言的氛围。

学校的环境布置也要有利于学习和运用规范、优美的语言。

在社会生活中,更要创造良好的学习语文的环境。

如今在电视、广播、报刊、书籍、广告、店牌、商标、歌词里,经常出现错音、错字等,我们要提高鉴别力,增强“免疫力”,不随波逐流。

其次她强调,要把学习语文与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继承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

要让学生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爱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增进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汉语在当今世界已经成为国际性的重要语种;

汉字汉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

我们广大中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就要充分认识汉语、汉字在世界各国人民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下决心学习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