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培训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培训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培训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沉下心来好好学习的。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作为历史产物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它既包含有许多优秀的成分,也不可避免地混杂着某些糟粕成分,关键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要采取“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后,我知道只有做一个心胸豁达的人,才可以淡泊、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妄。
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那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熏心的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智,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
我们要将中华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第二篇:
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上一星期我校组织参加了许昌市教委、文明委、社科联等单位联办的“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师德师风学习讲座。
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从此受到很大的感触。
这次讲座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要学会感恩和学会不抱怨。
如果我们拥有一颗时时感恩、不抱怨的心,我们的身体怎么会不健康,身心怎么会不和谐,家庭又怎么会不幸福美满呢?
在这次讲座中,手语舞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
有一首歌我非常喜欢,正如歌词里写的“感谢黎明照亮了夜空,感谢朝霞捧出了黎明,感谢春光融化了冰雪,感谢大地哺育了生灵,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感谢生活赠友谊爱情,感谢苍穹藏理想幻梦,感谢时光长留永恒、公正。
”多么温馨的话语啊,如果我们都像歌词里说的,对世间所有的一切常怀感恩的心,人与人之间不再有勾心斗角,我们的生活何愁不会美好,我们的国家何愁不会繁荣昌盛,我们的世界何愁不会和谐、大同?
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对我关爱,每一分每一秒对我包容的心态,感谢他们对我无微不至的培养,让快乐与温馨陪伴我的成长;
感谢我的老师对我的教导,感谢他们教我人生怎样去起跑,感谢他们传授给我知识与文化,让我能在社会中生根与发芽;
感谢我的朋友对我的帮助,感谢他们在我困苦时贴心的关注,感谢他们永远会站在我的身边,用友谊去撑起那共同的明天。
我还要感谢每个夜晚,它给我疲惫后的依靠;
感谢每个清晨,让1
我可以向新的开始祷告;
感谢每次失败,它让我品尝苦口的良药;
感谢每次成功,它让我看到自己的微笑;
感谢那些欺骗,它们让我增进了一些见识;
感谢那些虚伪,它们证明了我的价值;
感谢那些伤害,它们磨练了我的心志;
感谢那些烦恼,它们是一把向前的钥匙;
感谢那些徘徊,它们不断增强我的意志;
感谢那些蔑视,它们激发了我的斗志;
感谢那些欲望,让我认识欢乐与痛苦;
感谢那些挫折,让我明白做事需要态度;
感谢那些压力,让我经历从未有的忙碌;
感谢那些恐惧,让我学会了面对危险;
感谢那些耐心,让我明白凡事都有深浅,在迈出下步之前一定要再三考虑?
?
以前在生活中,一旦遇到不顺利或不如意的事情,我总是心怀抱怨,不但最后没有解决事情,反而还影响我的情绪,有时甚至影响身体健康。
通过这次讲座的学习,我再想想自己以前的行为,实在是太幼稚了。
我今后一定要做到,在自己特别想抱怨的时候先想一想“抱怨能解决问题吗?
”“抱怨之后对你有好处吗?
”,我就不会再抱怨了。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遇到的对象比较复杂,而且要接受社会各个方面的监督,可谓是“压力山大”。
教师如果哪点做的不好了,就可能要接受舆论的批判和攻击。
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如意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等心理健康问题,抱怨声也随之而来。
要缓解这一不良局面,教师就要首先从自己做起,保持阳光心态,不抱怨,要“活在当下,活好当下”。
一个教师有了这种的心态,还会去抱怨我们的工作、待遇、地位,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对我们的影响吗?
个人如何看待幸福很重要,幸福是由自己的思想、心态而决定的,它与人所拥有的财富、相貌、地位、权利等没有太大的关系。
我们的心可以创造“快乐的天使”,也可以创造“阴险的魔鬼”。
正如罗曼·
罗立曾经说过“要撒满阳光到别人心中,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做为一个教师,我们要用积极的方向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学会从正面看问题,乐观地对待人生、麻烦、挑战,让自己得到成功的体验。
用阳光的心态享受生活,学会放下,学会谅解,学会合理地调适情绪,多运动,听听音乐,与人沟通等等,从生活细节中感受快乐。
教师要拥有乐观的心态。
乐观的心理状态是促进教师身心健康的一剂良药。
在现实工作中、生活中教师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时会陷入烦恼、苦闷、忧虑之中,如果心态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和疏通,很容易引起强烈的心理冲突,引发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因此,教师应笑对困难,有一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不迫的精神风貌。
这样才能有机会恢复心理平衡,才不被红尘的是是非非所淹没、所烦恼、所忧虑。
教师还要学会要学会情绪控制,合理宣泄、放松,保持良好的情绪。
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忧、惧等情绪,以及由这些情绪造成的心理氛围,必然会对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自身的心理健康。
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自己费了好大功夫精心准备了一节精品课,然而,当我们兴冲
冲地走进教室时,却被一片打闹不止的混乱景象搅得兴致全无。
这时您是怒气灌顶高声训斥,还是巧作欢颜温文尔雅?
如果你高声训斥,至少会带来以下几点害处:
一是人在气头上往往容易出言不当,不但会破坏教师自身的形象,也会破坏师生感情,有时甚至还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情感隔阂;
二是破坏教师自己的情绪,影响正常授课。
如果教师一进教室就生气发火,上课时情绪就会一落千丈,无法投入热情,学生也会受到影响而产生压抑情绪。
优质课变成了垃圾课。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特别重要,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安慰,要有一颗大度、宽容的心。
通过这次讲座的学习,对学校,我有一些小小的建议:
(1)开设学习国学经典文化的课程,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践行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
(2)每学期组织开展至少一次的经典朗读比赛;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不仅针对学生,也针对教师,并定时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第三篇: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让我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于修生养性,提高自身素质!
格物致知,发展社会经济!
而我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知识,因为传承让我们更加理性的了解历史而发展会要我们更加理性的创造未来。
因为文化影响着后来者,后来者又传承、修正并补充着文化。
在历史进程中,文化在碰撞中平稳地发展与进步着,波澜不惊。
而现代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我们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即使有所涉猎可能也会感叹地说: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也有人可能会说:
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
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
我们通过下列的事实来证明她亘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利益: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
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
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保持固有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美国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近期统计表明,其青少年犯罪率为6900万件/天。
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为其日益严重的社会乱象深感不安,有识之士已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崇尚个体,倡导竞争的理念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他们开始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救世的良方。
许多著名大学纷纷开办汉学系,美国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
求救世的良方。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
“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
”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
已被费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
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要手捧着金饭碗,在外流浪找饭吃啊。
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
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
这难道不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吗?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
一个民族
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
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
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
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
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
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
任何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
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文化的“神”是
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
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
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
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西方经典文化也应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
早在千百
年前,中国人就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养民、惠民。
我们继承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当做主体、把人当做目的,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坚韧刚毅,强调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进取精神、创造热情与顽强毅力,在应对各种艰难困苦和严峻挑战中焕发出来的伟大力量,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而不同”,强调社会和谐。
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和合”的思想,追求人际和谐、身心协调、天人合一的境界,崇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美好人格,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今天,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便是对注重社会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协和万邦”,强调亲仁善邻。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
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
今天,我们继承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就是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
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团结统一,强调独立自主。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家庭,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观念。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团结统一的意识深深积淀、内化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之中。
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近代历经屈辱的中华民族经过全民族百年抗争重新站立起来。
今天,中国始终坚持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作为历史产物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它既包含有许多优秀成分,也不可避免地混杂着某些糟粕成分。
特别是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主义思想文化根深蒂固。
这种糟粕成分,集中表现为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
比如,官僚主义、等级观念、特权思想、家长制作风、迷信活动等。
在当今社会,这些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依然存在。
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腐蚀人的心灵、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和阻碍社会发展。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关键是要对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科学梳理,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要采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析、剔除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成分,同时结合时代特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努力在承前启后、推陈出新中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有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风范,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影响,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历史
基础,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
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共有的财富,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迹”。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有责任、有义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照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之光在当代中国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第四篇:
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
当语文教师更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
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
今天的青少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
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子传播传统文化,这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学好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课,通过网络学习,我才对孔子的生平、思想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有了深刻地认识。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原是宋国人,后迁移到鲁国。
他从小受到了很好的社会文化影响,有一句古语:
“周礼尽在鲁里。
”即“周礼”和“礼乐”。
孔子出生贫寒,父亲早年去世,他的生活是“食无求饱,居不求安”。
但他很聪明,“敏于事,讷于言”(这也是李敏、李娜的名字)。
他精通“六经”,经常有人向他求教,他就开始办学,比如有人向他请教政治上的事情,他就说:
“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他后来才当官,政绩不错,主要负责工程方面的事情。
在这之前,我总以为孔子是官宦之子,他才得到良好的教育,通过他的生平,我进一步领会到“寒门出贵子”的家训。
孔子68岁告老还乡,对政治不闻不问,孔子是树而不作。
他的《论语》是弟子所做,他一辈子教书,弟子达3000多人,优秀人才有70多人。
就孔子的成长和成功,专家教授给我们引经据典,分析、研究,拉近了我们与历史人物的距离。
使我对孔子的儒家思想更感兴趣。
通过学习,使我掌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特点:
一、着眼于伦理本位——它主要是对道德的追求,并且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德治国,这是历代王国核心的思想。
二、比较倾心现实政治——它强调我们每位党政干部要有现实的责任感,要形成一种民族精神,正如范仲淹所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意识——在和自然做斗争中,人是最主要的,修身齐家平天下也是解决人的问题,包括佛教和禅学,它们都是谈人的境界和追求。
如今,中央也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
四、非常富于辨证思维——古人说:
“了解了阴阳就了解了个人”。
五、树立整体观念——考虑问题要从整体来把握,的思维方式就是中国的典范。
六、偏重于直觉思想——把握事物时,一定要把握事物的整体,比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七、哲学特别提倡博学大度。
八、在任何组织,我们都要讲究人际关系,我们在发展中,不可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五四”以来,我们否定了几次传统文化,不过我们一定要从客观上去看待它。
任何事情有利有弊,我们要选取精华,积极的方面,优秀的方面,要和世界交流,融入世界文化,在国际文化中,发扬我国文化的积极营养。
第五篇:
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8月23日—29日,本人有幸参加了由肇庆市教育局组织的为期7天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交流,深入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弟子规》等课程。
教授们的讲座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让我深有感触,受益匪浅。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
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
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
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
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
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
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1
的话负责,“言既出,行必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冷漠起来:
他们爱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
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
;
总是谈论着一些日韩卡通人物;
大多数幼儿在家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光,很少外出散步、与小伙伴们玩户外游戏。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远,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
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在学生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