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社会主义建设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389387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四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社会主义建设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专题十四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社会主义建设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专题十四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社会主义建设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专题十四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社会主义建设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专题十四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社会主义建设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四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社会主义建设Word下载.docx

《专题十四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社会主义建设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四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社会主义建设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十四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社会主义建设Word下载.docx

(2)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3)特征:

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经济的手段控制社会的金融,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

(4)成效:

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

(5)局限:

超越了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

国内战争结束;

农民暴动频发;

国家无力组织企业生产。

向农民征收粮食税;

运用商品交换,促进市场的繁荣;

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

利用市场经济因素发展经济;

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意义: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稳定了政治局势;

是落后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3.“斯大林模式”

(1)确立:

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体制。

(2)主要表现

①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制。

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成就

①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②较短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4)弊端:

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影响了其经济的持续发展,后来走向僵化。

三、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措施

①扩大集体农庄的生产自主权,开垦荒地。

②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③扩大企业和地方生产自主权。

(2)影响

①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

②只是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扩大农场和农庄的生产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

②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2)影响:

取得一定成效,仍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措施:

改革重点在农业上,后期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混乱,民族分裂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自主检测】

1.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时指出:

“我们在贸易国有化和工业国有化方面,在禁止地方周转方面做得太过分了……我们没有保持一定的限度,不知道如何保持这个限度。

”其中符合“做得太过分了”的是(  )

A.政府解除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

B.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

C.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分配制

D.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苏俄绝大多数老近卫军、干部和党员是因投身革命而走到领导岗位的,心中充满革命理想主义和阶级斗争观念。

有些领导干部一再说,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在苏联经济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了”。

此材料表明了新经济政策在二十年代末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历史传统力量影响至深

B.缺乏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应配合

C.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

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3.斯大林认为:

“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

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要把它抛开。

”这表明(  )

A.采取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全盘否定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B.采取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确立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

C.抛开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否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D.抛开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肯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4.“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

因为要改善上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

”这段材料反思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

5.“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

……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

以下哪一项是属于列宁最早“实验”的内容()

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取消自由贸易

C.全盘农业集体化D.按劳分配

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

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

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

7.“务实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列宁仍然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对上述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了高度公有的管理,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B.新经济政策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做了适度调整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土地公有的同时,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

D.新经济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

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与这一观点不一致的评析是()

A.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地文明汇合交融B.造纸术外传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C.新经济政策促进苏俄经济迅速恢复D.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

 

课堂学习案

【重点精讲】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比较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含义

在特殊战争环境下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临时性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将全国纳入战时轨道

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对其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羊鼍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商品生产,这是其基本理念

改造旧的经济关系、建立新的经济关系的方式

直接过渡.即直接和彻底地摧毁旧经济体铡而代之以新的经济体钥

逐步过渡.即在一定时期内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而是活跃发展它,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逐步地矗行改造

生产资料所有制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并存,即保证公有制为主体.允许私有经济存在,发展国家计划调节下的商品经济

分配

原尉

平均主义分配

按劳分配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作用和实践效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途径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常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前提条件都是掌握了国家政权和主要经济命脉;

(2)主蔑目的都是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

(3)政策内容彝彦置农生、工生、商生和分配等方面;

(4)结果都起到了巩周新政权的作用

二、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历史条件与评价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该体制被称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也称为。

斯大林模式”。

1.历史条件

(1)国内条件:

苏联经济比较落后,在资本主义包围和存在战争威胁的情况下。

要建成社会主义必须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惜代价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斯大林模式”反映了当时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特征.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国家经济政治体制。

(2)国际条件:

①当时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还知之甚少。

②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成了苏联加速工业化的外部环境与有利条件。

苏联的国民经济自成体系,免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同时抓住各资本主义国家急于寻找市场的时机,大量引进短缺的先进技术和装备。

2.评价

(1)“斯大林模式”是同苏联当时生产力发晨水平基本适应的,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大规模集体化和工业化时期以及二战后经济恢复时期,都有效地发挥了积援作用.

(2)“斯大林模式”是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形成的。

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重点提示]“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这一模式在建国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二战后,苏联继续沿用。

斯大林模式”.不思改革.而把其奉为各国必须仿效的社会主义样板,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重点提示]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1)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2)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

社会主义制度会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完善。

(4)苏联改革的失败.显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由折性和艰巨性.但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三、列宁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异同

项目

罗斯福新政

背景

1929~l933年经济危机加剧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政治、经济危机

前提

资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

目的

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

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

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翻.巩固工农联盟

不同点

方式

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

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橙对经济的干预

侧重点

工业

农业

作用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使俄国的经济生产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

背景

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经挤出出现危机

相同点

特点

国家每对农业进行干预或一节l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

结果

度过了危机

四、罗斯福新政与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区别

1.背景不同:

罗斯福新政是存1929—1933年经济大危饥的背景下进行的;

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形成的。

2.内涵不同:

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把美国的私人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影响不同:

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但后来越来越僵化.为以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

五、世界历史上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比较

西方模式(英国)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道路

先轻工业.后

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

工生

农.轻、重协调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嗣,

内阁制、两党制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典型例题】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考查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两大政策的不同

【例题1】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瞿秋白曾于1920年底启程赴苏俄考察,1921年1月25日抵达莫斯科。

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瞿秋白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来,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

这是因为(  )

A.农民交纳粮食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

B.私人商业已经完全禁绝,自由贸易被取消

C.很多人感受到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已经改变

D.废除实物分配制的影响扩大到各个地区和行业

二、斯大林体制:

结合近年俄罗斯人对历史的反思考查对斯大林体制的客观评价

【例题2】近年来,俄罗斯社会对斯大林体制已经有了与戈尔巴乔夫时期对其全盘否定所完全不同的评价。

与俄罗斯社会对斯大林体制评价相吻合的主流观点不包括(  )

A.当时国家得以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B.压抑了党内和社会政治民主,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解决了国家在20年代末面临的问题

D.在军事年代建立起的斯大林体制能集中资源用于最主要的地方

【课堂检测】

1.列宁主张“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

这一观点在苏俄(联)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

C.实现国家工业化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

2.前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长期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指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不等价交换,国家无偿向农民征收公粮、调拨农产品和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从中得到有利的差价),苏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主要是()

A.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B.发展农业生产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C.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实现国家的农业化D.增加资金积累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3.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

“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

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推行义务交售制

C.实行新经济政策D.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

4.“(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已经像事实上那样迅速向前发展,因为政府提取了大约40%的国民收入用于再投资;

相比之下,美国只提取了大约20%的国民收入。

”材料强调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能有效集中全国物力B.二战前苏联的体制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C.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D.国民收入水平较低是苏联解体的原因

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

C.按照五年计划组织经济建设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6.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

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

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

“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

“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请问:

造成当时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的主要原因是()

A.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

C.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D.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

7.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A.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B.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D.人民怀念沙皇统治时的荣耀

课后延伸案

1.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办法。

”下列关于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功劳”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积极作用

B.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条件下临时措施

C.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发挥积极作用

D.上述观点反映了列宁客观地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

“加里曼:

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

柯西金:

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

加里曼:

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

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

……”

这段对话针对的是()

A.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C.赫鲁晓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3.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4.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

……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5.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

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

“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1)材料一中,研究专家闻一将1921~1927年称之为“退却年代”,当时苏联(俄)是如何退却的?

(3分)依据材料一中的柱状图,指出罗曼·

罗兰所说苏联当时“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3分)

材料二19世纪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

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认为,所有的人都为追求本身利益而生产商品。

由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彼此的需求。

他认为,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得多。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

首先是解决银行危机,此举速战速决,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

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了15个重要法案,国会积极支持。

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等。

——钱满素《美国文明》

(2)据材料二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在调整中做出的历史贡献。

(2分)

材料三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

(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与“罗斯福新政”在为“挽救”社会制度所做的努力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6.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确保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像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会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进一步开发工作。

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

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罗林斯编《合作共和国:

1933年田纳西河流域法》

(1)材料一中的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成立的背景有哪些?

(2分)为什么说它“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像力的设计”?

材料二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

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

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

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2)材料二主张应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4分)

材料三“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但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

2010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中,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成为公众关注的亮点。

(3)从体制的角度说明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分)结合材料,分析从“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体现了中国政府的经济发展理念有何变化?

专题十四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建设答案

自主检测1.CDCABABC

例题BB

课堂检测DDDBCCC

1-4CCDB

5.【答案】

(1)当时苏俄正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放弃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是暂时“退却”一步。

含义:

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为支持工业化,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

(2)调整:

从自由竞争到国家干预。

(1分)

贡献:

使美国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实现了经济复苏;

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

(3)特点:

敢于创新(实验);

及时总结;

不断深化改革(或用改革来解决新问题)。

(3分)相似之处:

都是在坚持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都注重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都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注重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