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大全评琴书屋医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38935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古籍大全评琴书屋医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医古籍大全评琴书屋医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医古籍大全评琴书屋医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医古籍大全评琴书屋医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医古籍大全评琴书屋医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古籍大全评琴书屋医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医古籍大全评琴书屋医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古籍大全评琴书屋医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古籍大全评琴书屋医略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君乃别伤为感,异热于寒,取冲淡以养和,杂芳香而逐秽,列柴胡于八阵,方嗤景岳之粗,厘暑热于三焦,全守河间之法。

复以湿蒸痞起,痢重泻溏,辨呕吐之实虚,审制消于水火,不贪污下,微判清温,则以外感温热立法,而湿疟、泻痢,消渴、呕吐诸证附焉。

自是以还,不胫而走,执简问明堂之诀,叩门求禁要之方。

君复删掇《外台》,折衷诊籍,以为户枢不转则痛扰诸官,主藏失调则血凌百脉。

不分部次,何殊隔幕之觇未酌盈虚,卒有溃川之变。

况复郁蒸成疾,癃闭为灾,州都无气化之官,水府窒司冥之令。

轩辕失驭,浊黄溢于龙门;

金火相刑,虚白伤其虎穴。

爰分痛血,逮夫浊淋,辨燥湿于疽遗,别风邪于咳喘。

集方七十七首,列证三十三门,不须五诊之能,悉合六微之旨,洵可家藏笥箧,人免禄氛矣。

或者谓扁鹊善医,随俗为变,邯郸贵妇为带下医,雒阳重老为耳目痹医,咸阳爱小为小儿医。

君于诸条来遑举例,不知邪淫客感,病多中于少年。

春蚕秋揫,易招于诊气。

治惟先乎腠理,患靡入于膏盲。

若夫权乡称考,庋阁娱珍,颐养当慎于重茵,权与讵资乎百草。

婴童周醉亦传百问之篇;

妇女专科,别立奇经之部。

无求泛滥,庶便巾箱。

至于调和六凿,消息三停,仲氏战毫,长兄治色,占无妄之有喜,以不药为中医,此视人之调剂,尤属君之宏愿也。

悉以杀青甫竟,问道于盲,爰以他言,弁诸卷首。

学惭好问,敢污李杲之书;

世有史迁,待续仓公之传。

同治四年四月同里李光廷序

 附诗并各题赠

 儿侄辈遵余所著《医略》试之颇效因有学医之志作诗晓之

小道仍难哉(儿侄曾言业儒之难),谁能信无过,书亦充栋梁,讵易万卷破。

无恒不可作,良庸分动怠,医良能济人,医庸必贾祸。

证不疑似分,药味彼此妥,误用同操刀,敢信无因果。

知之惟最佳,业之未必可,学也禄在中,医岂富而哿作歌晓尔曹,儒术斯慰我。

陈古樵明府(璞)云:

作者精于医而戒其子不为医,此真实本领,绝大见识,慈悲心事,其语不徒,训子可与世上一切学医者读之。

荷花生日日适《医略》著成偶得数韵遣兴

荷香袭书书芬清,仰屋而著初告成,文字有缘遂余欲,豕鱼无讹命儿录。

老来文物倍关情,颠连疾苦为之矜,寿纵百年终有尽,吾没何术裨主灵。

偶然有得著《医略》,酌古准今述不作,将期拯厄亦扶元,分递水村与山郭。

家家养得无病身,(白+白/本)(白+白/本)共作太平民,对花沉吟讽不倦,彼苍何时慰吾愿。

蒋湘渔上舍(灏)云:

仁者之心,仁者之言,愿与众生佛前焚香赞诵。

黄铭石广文(德华)云:

本平素之净修,垂普渡之宝筏,如诵长阿含经,使彼诸天增益五福,直合佛手仙心,并传不朽。

张韫玉明经(仕辉)云:

先生工诗,诗言其志,先生明医,医会其意。

锦囊青囊,不忍自秘,总勒成书,(先生另续刻评琴书屋吟草二卷故云)举以问世,得公之诗,将见愈愚,传公之医,犹能醒眯。

崔寿如茂才(廷森)云;

兰坪先生禅理深邃,时于吟咏见性真,所著《医略》一书,不异金绳宝筏,以之拯救众生,是能具大法力者。

弟尧臣明府(亮功)云:

兰坪大兄《医略》一书,证辨而方良,慈航普渡,其禅而医乎复读诸作,一片慈悲心事,情见乎词,大菩萨心肠,善知识法施,如是如是。

评琴书屋医略卷一

 外 感 症

即伤风症。

稍贪风凉,最易感受,见症头痛鼻塞,或发热咳嗽,因时用药,治法较妥,今即春夏秋冬,订方列左。

 春日外感

经云:

春伤于风。

又云:

春伤于温,谓春日受风,其气已温,须防夹入春温一症,温邪忌汗故也。

春主升,夏主泄,即外感亦忌大发汗(春温症见下。

倘口干舌燥,壮热烦冤,便是春温的症,当从下篇春温法治) 

 北杏仁一钱半 紫苏梗一钱半 嫩竹叶四钱鲜取剪碎煎 建神曲一钱半 细甘草八分 栀子壳一钱半

加葱白四钱,淡豆豉三钱,同煎,头痛加连翘、钩藤。

有痰而渴,加鲜竹茹、瓜蒌(皮仁任用)。

不渴加半夏、芥子。

咳加桔梗、杷叶。

食滞加莱菔子、麦芽。

曾食肥腻加山查。

实热加芩连(栀壳改用栀仁)。

夜热加丹皮、地骨。

倘气虚中寒者,独用葱豉汤加党参四五钱,生姜四五片,煎服。

便合其黄芪、神曲,亦可酌加。

若气血两虚而见微寒微热者,用参归桂枝汤加陈皮煎(方即桂枝汤加人参当归)。

夏日外感

 夏伤于湿,当佐以去湿;

夏易感暑,当佐以清暑。

 北杏仁二三钱 川滑石三四钱 青蒿梗二三钱 建中曲一二钱甘草梢七八分 冬瓜皮四五钱

 加鲜莲叶三四钱葱一二条为引。

湿盛再加苍术,或茵陈苓皮,小便黄短加栀子、木通。

另有见症加药与气虚中寒者当看前春日外感所列。

 秋日外感

秋伤于燥,辛温药宜少用。

 北杏仁二三钱 神曲一二钱 杷叶二三钱梨皮三四钱 甘草七八分

加鲜莲叶三钱,鲜紫苏叶一钱,为引。

发热而咳加土桑白皮三四钱,地骨皮三四钱。

燥渴加麦冬、知母或鲜活水芦根生、粉葛肉(二物代茶亦佳)。

兼受秋暑气加滑石、冬瓜皮,或乘露,或鲜嫩竹叶。

另有见症,当加药,与气虚中寒者,仍看前春日外感所列。

冬日外感

冬伤于寒,且秋主收,冬主藏,用药辛散些不妨,但冬温症,非所宜耳(冬温症见下春温症注)。

南方风伤卫者多,寒伤营者少,如确伤寒自有仲景师伤寒证治,可考不复赘。

北杏仁二三钱 神曲二三钱 苏叶二三钱防风一二钱 甘草七八分

 加生姜二三片葱一二条为引。

另有见症当加药,与气虚中寒者,仍看前春日外感所列。

 春 温 症

 (冬温同论症治)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盖寒邪久伏,已经化热,且入春感于少阳,大旨以清凉为主,故古人用黄芩汤,清心凉膈散,诚以苦寒坚阴为正治。

此症初起壮热烦冤,口干舌燥,必然并见。

最忌辛温散药,劫伤津液,与寻常外感治法不同。

若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用微辛凉以解新邪,如葱豉汤最为捷径,表分肃清,然后进苦寒以清里热。

此法时医不讲,动用柴葛羌防发汗伤津,以至谵语神昏(元神寄养于津液之中,若津液伤,则神失所养而昏),幻症百出,终归莫救,诚堪浩叹。

冬应寒而反热,亦有是症,其名冬温。

见症同治法同均忌汗。

白芍二钱 连翘一钱半 栀子椙 北杏仁-钱半 黄芩一钱半 甘草八分

 加鲜竹叶三钱,剪碎同煎。

渴加麦冬、莲子心、鲜梨皮、鲜芦根、花粉等。

胃热加知母、石膏、粳米。

若舌干恶饮为热伏心营(喉燥舌干喜饮水者,热在气分;

喉燥舌干恶饮水者,热在血分),加犀角、生地、银花、麦冬、天冬(去芩芍杏栀用竹心代竹叶),夜热加地骨、丹皮、青蒿、生地(去栀芩)。

又兼风者,名风温(其症兼见汗出咳嗽),加入薄荷梗、牛蒡子之属。

兼湿者名湿温,加入鲜芦根、川滑石之流。

倘此外更有兼症,宜参考叶氏书治之。

暑  症

未夏至为病温,已夏至为病暑,发热而心烦为暑热的症,前人有伤暑、中暑之分,因有阴暑阳暑之辨。

伤阴暑者,其脉虚,症见发热恶寒,手足微厥,腠理开则洒洒然寒,闭则蒸蒸热闷,治有三物十物香薷饮、清暑益气汤等法。

中阳暑者,其脉洪大或洪而弱,症见大发热烦渴,自汗面垢,体倦气息喘促,日晡病减,治有六一散、白虎汤加人参加竹叶、麦冬等法(阳暑大忌香薷温散,叶氏亦有小用而佐以黄连者)。

至若种种传变,前贤各有精义可参,兹不重悉。

秋后更有暑热伏气之病,《临症指南》邵新甫引述颇详,当参考之。

兹拟方仅为阳暑症,轻者立法商治(若阴暑症当用前所列阴暑三方加减主治,拟方不合,用若汗频泄者为暑伤元气,当用清暑益气汤加减治之,倘已成暑疟下,疟症论之已悉,可参考)。

川滑石四钱 绵茵陈一钱半 青蒿梗三钱甘草梢八分 细木通一钱半 北杏仁椙BR>

加鲜莲叶三钱 鲜丝瓜叶三钱,并剪碎,同煎。

气分有实热酌加石膏、知母或栀子芩连。

心热烦渴加麦冬、莲子心或鲜竹心、鲜芦根(去木通、茵陈,若烦渴甚用西瓜汁、淡水梨汁代茶,亦佳)。

如舌绛赤,暑已入心营,加犀角、麦冬、生地、银花、连翘、元参,少佐菖蒲三四分(去杏仁、青蒿、木通、茵陈),其鲜嫩竹叶、西瓜翠衣、冬瓜皮、绿豆皮,暑热皆堪酌用。

如无汗,即阳暑亦不妨少佐香薷六七分,叶氏谓香薷佐丝瓜叶能祛暑中之风。

暑风外袭,肺胃气阻,即阳暑,亦有无汗者,凡暑日发热兼咳嗽者,名暑风,不须风药过散,即本方少佐香薷或参入桑白、杷叶、桔梗、薄荷梗便合。

附案(暑邪变疟)

暑之阴阳,治各不同,其分别固为最要,复思长夏湿热交蒸,暑必夹湿,夏热人喜当风,易感暑风,更当分别,何者轻重余在羊城,诊琴友杨君星门暑邪变疟一症。

初患暑时医谓外感重而暑湿轻,用柴葛羌防从风治(暑风作冬日风寒治谬甚);

更医谓湿重用苍术、茵陈;

又更医谓热重用芩连知柏,终归罔效,以致暑热不解而成疟。

邀余诊,以三说询余,余曰:

是不难辨,即君亦能自辨之。

古人谓伤风恶风,伤寒恶寒,伤食恶食推之,凡察其所恶,即知其所伤。

今君喜披襟当风,是不恶风非伤于风可知。

渴喜凉饮,饮多无痞满之患(湿病多饮必觉胸脘痞满),且进西瓜梨汁,更觉胸脘畅适,是不恶湿,非伤于湿可知。

疟宋身热炽,且心热而烦(暑先入心心烦是暑的症),贪凉而恶热,是伤于暑热可断,况脉亦洪大耶2但暑热无质无形,本伏三焦气分,后医未读刘河间先生书,不知治暑法,程从用苦寒作六经实热主治,故仍不效耳。

兹拟方,遵河间治暑,热当先清肃上焦气分,法选辛凉轻清之品,投剂谅无不效。

果服二剂病减,四剂病痊。

方用石膏、知母、麦冬、鲜嫩竹叶、滑石各三钱,莲子心、甘草各八分,香薷五分,同煎服。

其出入加减,亦不过地骨、莲叶、洋参、粳米。

湿  症

湿有中湿、寒湿、风湿、酒湿、湿热、湿温、湿痹、湿痰之名,理宜分内因外因之治。

兹订中和渗湿之剂,当察其所因而加减治之。

凡湿症舌多白,脉濡缓,湿郁则脉象兼呆钝。

仲景师云;

湿家忌发汗,汗之变痉厥,患湿者不可不知。

茯苓皮四钱 绵茵陈一钱半 北杏仁一钱半 大腹皮二钱 白茯苓二钱 闽泽泻一钱半

加栀子一钱、淡豆豉二钱,引。

或用通草五六钱,先煎汤去渣,将汤代水煎药。

脾虚受湿加白术、苍术(去栀子杏)。

舌白恶饮,或周身尽痛(此湿阻气机,以至气不能运行,故周身尽痛)宜加白蔻仁、马兜铃、或藿香梗、滑石。

湿热加黄柏、黄芩。

寒湿加附子、干姜(去栀子腹皮杏)。

风湿加防风、藿香叶。

湿痹加防风、狗脊。

湿温重用鲜芦根、通草煎汤代水(去猪泽加滑石甘草)。

酒湿加枳棋子、葛花。

湿痰加制半夏、陈皮。

又湿在上宜防风,湿在中宜苍术,湿在下宜利小便(即本方或再加滑石车前便合),湿在周身宜乌药、羌活、狗脊等,湿在两臂宜灵仙、桑枝、桑寄等,湿在两股宜牛膝、防己、萆薢等。

审其患湿之处而方中加以主治之药为引道,则发药治病无不效矣。

泄 泻 症

书云:

湿成五泻(飧溏鹜濡滑)。

气滞为胀,湿郁为泻,可知泻不外乎湿。

然有腹痛,必兼食积;

无腹痛,但湿郁阳明。

 苍术一钱半云苓三钱 陈皮一钱 木瓜一钱 防风一钱 猪苓二钱 腹皮一钱半 泽泻一钱半

方内苍术不觉燥加多,觉燥减少。

至若腹痛则加木香、或湿槟榔、藿香梗。

食积加厚朴、神曲或莱菔子、山查(或去腹皮木瓜)。

酒积加干葛。

热加芩连。

寒加桂枝、吴萸、附子(去猪苓、腹皮、防风○凡大辛热大苦寒药,未涉医者,宜逐味渐加为稳。

书首凡例已经列明)脾虚加人参、白术、附子(去腹皮、茯苓、泽泻)。

若五更后泻且有定时者,为脾肾皆虚,宜四神丸加人参、茯苓、白术、附子、粟壳之类。

又凡痛而泻,泻而痛减者,食积。

若痛而泻,泻而痛不减者,乃土衰木乘(脾虚故泻,肝实故痛)宜用土炒白术三钱,炒白芍二钱,陈皮一钱,防风一钱(此名痛泻要方)或更加木瓜一钱,炒莲叶二钱,同煎,人参、茯苓、炙甘草、煨干葛皆可酌加。

久泻者,须少佐升麻数分(二症上拟方皆不合用)。

痢  症

见症里急后重,腹痛欲便,不便湿热食积相并,则成此症。

痢色有赤有白之不同,亦因其受病有热重湿重之各异。

热胜于湿则伤胃之血分而为赤痢,湿胜于热则伤胃之气分而为白痢,若赤白各半,则气血两伤。

治法当宗刘河间先生调气和血之旨(和血则脓血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兹因将赤痢、白痢、赤白痢,分症处方治之。

赤痢方

 金银花三钱 建神曲一钱半 山查核二钱当归身一钱 红曲米一钱 生甘草八分 云黄连一钱

或加陈茶结糖各三钱同煎。

 痢色赤甚或酌加红花六七分,地榆七八分引。

热甚黄连、银花各再加一二钱。

湿加滑石、防风。

食滞加莱菔子苗、厚朴。

腹痛频加木香数分。

便涩滞而大痛加酒炒大黄数分或钱零。

若久痢微痛涩滞而燥渴者为下多伤阴加生地、阿胶、黑芝麻、白芍(去二曲、山查、连),或独用六味地黄汤主治。

凡痛缓积稀为热滞渐去,当和血,生熟地黄、生制首乌、当归、白芍、黑豆、黑芝麻为要药(去二曲连山查)。

白痢方 

 川滑石三钱 炒银花二钱 建神曲一钱半泡苍术一钱 绵茵陈二钱 生甘草五分 防风肉一钱

加炒香莲叶二钱为引(鲜干任用)。

 湿微或渴减苍术,湿盛不渴加苍术,或再加白术、茯苓。

另有见症当加药当看前赤痢症所列。

赤白痢方

 银花三钱 建神曲一钱半 青皮五分 防风八分 滑石三分 黄连七分,土炒 陈皮五分甘草八分

加当归五分、苍术五分为引。

如赤多于白当归倍苍术(或再加多些银花黄连)。

白多于赤苍术倍当归(加多些防风)。

服二三剂后若得痛缓积稀加白术、茯苓、当归、白芍以调和气血(去滑石、青皮,或再去黄连、苍术减少银花,或再加木瓜、甘草改用炙)。

另有见症当加药乃看前赤痢所列。

 凡久痢仍脉数有热香连丸最佳。

倘赤白将尽症,转脉虚自汗,真人养脏汤诃子散在所必用。

经验赤白痢方。

银花、滑石、白糖各等分,多煎代茶漫饮。

(又赤痢银花倍滑石,白痢滑石倍银花)痢已久便仍滞,加打破黑芝麻同煎,口干渴加生粉葛肉同煎。

附论时行传染二症

痢症惯有时行与传染二种,尤当分别治之。

时行者,从皮毛而入,症必兼见微恶寒邪,风所过行于一家则一家病,行于一乡则一乡病,当宗喻嘉言初用辛凉解表,次用苦寒清里,法宜败毒散加减。

传染者从口鼻入,症不见恶寒,秽气所触,染一人则一人病,染一方则一方病,当宗刘河间调气行血法,宜芍药汤或参入藿香正气散加减治之。

疟  症

疟一日一发者,其邪浅,两日一发者,其邪深;

三日一发者,名三阴疟,流连难愈。

其邪原伏少阳,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争则病作,息则病止。

其邪仍伏,本经寒热之来,必应期而至。

若寒热模糊,来势混而难分,此邪气重而正气怯。

若寒热相等作,止有时斯,邪气轻而正气不甚,虚兹拟方先从正气未虚者商治。

建神曲二三钱 黄芩一二钱 青皮八分法夏曲二三钱 青蒿二三钱 甘草八分

春冬加姜枣,夏秋加莲叶(久疟与冬月皆去青蒿加柴胡)。

寒多加草果或桂枝。

热多加知母或石膏(凡发热无汗最忌石膏,慎之。

又有汗忌丹皮,无汗忌白芍,均不可不知)。

渴加花粉、麦冬(去二曲)。

痰多加瓜蒌、夏曲改用半夏。

夜热加丹皮、地骨(去二曲)。

夏日湿盛加滑石、茵陈。

不渴寒多加苍术,兼暑热加滑石、黄连。

秋燥(去二曲、青皮、芩)加桑白皮、地骨皮、麦冬、杷叶、或鲜芦根、冬瓜皮、梨皮。

若正气虚者(拟方不合用)宜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

又单寒无热宜用附子理中汤加柴胡。

单热无寒宜用白虎汤少加桂枝。

此症发于夏秋者,暑湿为患者居多,暑必夹湿,当分暑与湿何者为重暑热重者疟来者必热重而寒微,唇舌必绛赤烦渴而喜凉饮,饮多无痞满之患,当宗桂枝白虎汤法及六一散加入辛凉之品治之(凉如麦冬、竹叶、莲叶类,辛如青蒿、香薷类)。

湿邪重者,疟来时虽则热势蒸燔,舌必有黏腻之苔,渴喜暖汤,胸脘觉痞胀呕恶,当宗藿香正气散及二陈汤去甘草加北杏仁、白蔻仁、生姜之类治之。

凡首列拟方原为轻症,投剂更有偏于寒者,主以大剂姜、桂、附。

偏于热者主以大剂石膏、芩、连。

王太仆云;

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赵养葵遵之,以八味丸益火之源,六味丸壮水之主,治久疟多以此法收功(六味是益阴和阳法,脉与症确阳胜于阴而后用此阴药,方无胎累,慎之)。

倘间日一发者,非疟期日,不宜用表药,祛邪亦不宜蔽固其邪。

有湿者去湿,有热者清热,有滞者行滞,总以疏荡其邪为主。

若气血虚者当佐以扶元。

至期日然后用表药,以祛邪外出。

服药宜早三个时许。

三阴疟之治法亦然。

期前后两日亦但当扶正,至期日然后少佐表药以祛邪,即春夏令主升泄柴胡亦当少佐。

凡久病必入络须用当归、桃仁,少佐红花(上三味活络血下三味疏经气)草果、桂枝、柴胡,自能透邪外出。

兹拟因暑热成间日疟者立一法治(其余各因可推)。

 间日疟期前一日后一日服方(剂宜轻小)。

 建神曲一钱半 夏曲一钱半陈皮三分甘草三分 生扁豆三钱,不打

 加鲜莲叶三钱,切碎,同煎。

热加鲜竹茹。

渴加麦冬、芦根。

湿加茵陈。

食滞加谷麦芽。

虚加参术。

寒加生姜、煨姜。

有痰倍夏曲。

疟期日即用上初拟治疟六味原方,并参所列加减法治之。

体虚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三阴疟,余每用补中益气汤与何人饮法加减治之,疟期前后两日治法专主扶正。

 三阴疟期前两日后两日服方(亦宜轻剂)。

党参三钱 首乌一钱,制 神曲七分,炒 陈皮四分) 当归一钱

 加生姜一二斤(有痰加半夏脾虚加白术大枣或更佐人参)。

三阴疟期日服方(早三个时服或五更服亦佳)。

 人参随用 白术椙 桃仁八分 柴胡八分 黄耆二钱 首乌三钱 红花二分黄芩八分 当归二钱 桂枝八分 草果八分 青皮五分

加生姜二片,大枣三枚煎(方中如用党参宜四五钱,丽参二三钱,人参,酌用之,)。

凡方中用人参,如野山土木、关东吉林、高丽、防党、潞党,须因人因症用之其分量轻重亦然。

即凡方药中之轻重皆然。

如原方服不知则分钱倍用(此三阴疟方宜于温补药中分钱倍用)。

倘轻症与幼科其分钱或减半用之。

热多者加柴胡、黄芩(参、耆、术、归、桂、草果略减少)。

寒多者加桂枝、草果。

单寒无热者柴芩不用(少壮者此法多效,老弱者当遵下列高鼓峰法)。

高鼓峰先生云三阴大疟最难治,余于岁月未久者,用参汤下二妙丸(橘红、半夏二味,神曲和丸),服至半月一月自愈。

如年深月久虺羸不堪者大剂,养营汤吞八味丸,仍于汤中加附子一钱,十贴必除(久疟用补中益气不效,必须遵此法)。

黄君子飞余旧知也。

余尝学琴于其尊,人太原广文于飞时少亦同学焉,今复同道而学医也。

其尊堂夏日偶患暑疟症,适于飞外出延医,某治之误,用小柴胡再加苦寒升散药,服二剂病增剧,寒多呕恶不食,汗大泄,于飞旋里,频进温补,继复邀余同诊,六脉弱而无神,面唇舌俱白,且有一种寒冷象。

阅近服方多用六君加归、耆、草果、姜枣等。

余曰:

药从温补病宜渐轻。

于飞曰:

仅得纳食,而疟至之苦依然也。

疟将作必先频呕,疟止而呕仍不即止,家慈最苦者呕,君先除之。

此呕原过服羌活、柴胡,升动肝风所致,肝风所欲动,更乘疟势,一作益挟之,以肆其升逆之威。

夫木动必乘胃土,邪阻胃降,呕斯作矣。

用术草枣而培胃虚以制肝,用黄耆而维阳气以固卫原,治久疟汗多善法,但现苦频呕,有升无降,此等究属升提守中,愚见姑拟暂停专取降逆理虚一法,方用生左牡蛎块一两,吉林参三钱,同煎,当归五钱,桂枝、陈皮、制半夏、生姜片各一钱,于飞见信,果一服疟即不复作。

疟止后,乃用于飞参、耆、术、归、草、枣旧方法,加入附子温少火以生气,而调养复元。

又案(疟后辨寒热)

吾友黄云裳之女,十三岁,秋杪患疟,医以柴葛羌防治而愈之,已进饮食,后复发热渴饮,微汗津。

津医误认复感,仍用表散,热愈炽,渴愈甚。

邀余,诊脉得右关独数。

此食滞耳,非外感也。

原治疟时,辛散过用,燥伤胃滓,胃液不充,因食纳而化迟渐生积热,以至壅压营卫,而不能相和。

胃为阳土,故独发热。

儿辈病初愈,即频进饮食,每多此症。

倘仍苦寒以伤胄,辛散以却津,斯变幻立殆矣。

治法宜选甘凉以养胃生津,胃津充则谷食自化,营卫自和,而肌热自解。

质人参白虎法加减丽参五分同煎,麦冬(连心)、鲜嫩竹叶剪碎各二钱,生扁豆不打三钱,知母、石膏各一钱,甘草三分,石膏研末,白糖沙拌炒,后下,煎服。

一剂渴热稍退,三剂全愈。

云裳曰;

吾今始知伤食亦有寒热也。

更不止此。

云裳曰:

君能为我备述乎余曰:

试为君略举之风寒伤于表,营卫不能运行于外而寒热生;

暑湿秽浊与燥气口鼻吸入,阻其气机,营卫不能转旋而寒热亦生;

食滞阻气之升降,实火扰气之流行,营卫因失其循行之度而寒热亦生;

又况阴虚生内热,阴盛生内寒,阳盛生外热,阳虚生外寒,重阴则热(阴盛隔阳),重阳则寒(阳盛隔阴);

而阳维为病更苦寒热,有不关于营卫之和与不和,而急当讲究,夫育阴以和阳者耶。

然则阴虚寒热与外感寒热究何以辨别而治之余曰:

以有汗无汗为别。

有汗属营卫不和,因营卫不充;

循行失度,故或发热,或寒热叶氏论治谓若用桂枝汤当重用白芍以敛阴和营。

无汗属肝肾,奇经以至阴,深远难隔越诸经以达于阳分而泄其汗也,叶氏论治谓当用芳香轻清之品以宣通八脉,滋阴益血之药,以调养奇经,倘参入当归桂枝汤法治(即桂枝汤加当归),亦须去白芍,芍酸不走络也云。

裳曰:

君时云症不疑似分药味彼此妥诚然。

《评琴书屋医略》卷一终

评琴书屋医略 卷二

 消 渴 症

消有三消之分,饮水多而小便少为上消;

食谷多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