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与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386957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教育与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心理教育与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心理教育与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心理教育与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心理教育与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教育与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心理教育与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教育与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教育与健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

“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

”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

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

⑴躯体健康;

⑵心理健康;

⑶具有社会适应能力。

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

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不少人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

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

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

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

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

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人越来越为效益所趋使;

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和高级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

人们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处理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每个人所不可避免;

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也越来越巨大,人与人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差异越来越显著。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常人有许多人整天愁眉苦脸、心烦意乱、以安眠药渡日,长期在苦闷绝望中挣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杀的绝路;

有许多人终日以酒为伴、沾酒就醉,打人骂人;

有许多人与人敌对、冲突、诉讼、犯罪;

有许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甚至身患绝症、早亡;

有许多人无能、失意、潦倒、贫穷;

有许多人学生学习不好;

有许多人苦恼于性问题;

有许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处,整日疑神疑鬼;

许多家庭因成员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恼万分;

许多夫妻不和、争吵、打闹、离婚……。

  我们每一个人本应心理健康如上所述,但由于我们在生命历程中所受到的心理伤害。

生活中的所谓正常人,其实并不在人的最佳状态,只是处于人的最佳状态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

我们实际离自然赋予我们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和扑朔迷离的大环境里,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

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关注自己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亲友的心理健康状态。

  让我们运用心理科学保持我们自己和亲戚朋友的心理健康,以较好的身心状态工作、生活,享受人生。

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2、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

  3、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

心理健康与身心灵合一疗法

背景

  在快节奏的社会里,亚健康话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

有时晚上辗转难眠。

睡不安稳,或入睡后惊醒、多梦。

经常有不明原因的头痛。

经常感觉到莫名的情绪压抑,总觉得心里不舒服。

在面对压力与冲突时,内心挣扎着各种声音,让人不知所措。

面对目标与理想蓝图,有深厚的无助感与脆弱感。

生活在压力、焦虑和紧张之中。

  “亚健康”和“疾病”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如何才能将自己调整到健康、快乐的生命状态?

我们可以从我们的身体中得到一些什么样的讯息。

传统观念中,人们往往容易物化地看待自己:

包括自己的身体。

我们将自己视为疾病的受害者,身、心、灵分离。

我们对自己的失察,导致了生命不同层面的症状:

生理上的亚健康、心理上的压力、焦虑、自恨,无法排遣的孤独感。

它更反映在我们的关系中:

我们对他人充满了指责、愤怒与抱怨的能量。

概况

  身心灵合一疗法主要由三个模块组成。

  一、认知层面:

  1.更加了解现代人身心焦虑甚至身心疲惫的原因。

  2.理解压力的形成与舒解机制,以及与情绪、能量、身体的关系。

  3.了解童年生活与家庭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人生信念与人生剧本。

  二、行为层面:

  1.练习觉察能力,认识自我模式与情绪压力的关系。

  2.学会情绪和压力管理与日常舒缓压力的重要方法。

  3.掌握一致性沟通与表达情绪的方法。

  4.内在和谐创造外在的丰盛和喜悦。

  三、身体层面:

  1.与身体对话。

  2.掌握芮克式呼吸方法。

  3.冥想静心。

  4.了解和应用生物能。

  从五个方面提升疗愈的品质:

  1.健康(Well-Being):

通过肢体工作、莱克式呼吸等,掌握迅速提升身心能量的工具。

  2.情感(Feeling):

当我们觉察到身体所有的功能,你将会大吃一惊。

我们不曾深入它,不曾费心去了解它,然而我们却奢言去爱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别人也是以身体的形式出现在你面前。

  3.情绪(Emotion):

应用肢体工作的专业技术,帮助人们打通身体和情绪的阻塞。

这种疗法将超越思辩式的分析和对话,从各个层面支持学员的身心整合。

  4.觉察(Awareness):

支持学员发现和理清其内在核心模式,包括我们的情感、信仰、记忆和行为等方面的模式。

我们在意识层面常常对很多生命事件以及其背后的模式没有清晰的觉察,但是所有事件却在我们身体里留下了痕迹,刻下了深刻的烙印。

  5.灵性(Spirituality):

身体是有形的灵魂,灵魂是无形的身体。

通过深刻地体验我们的身体,学员能更强烈地体会在“活在当下”的感觉。

  

心理健康与催眠疗法

催眠疗法应用在歇斯底里之治疗已如前述。

目前可利用催眠进行的治疗,包括焦虑相关症状的改善,某些心身症的治疗,某些不良习惯的改变,及疼痛之控制等。

  焦虑症及其相关的障碍是精神科最常见的疾病,也是催眠疗法最能使上力的领域。

临床上可利用催眠达到放松,或增强对放松的学习。

厌食症及暴食症的病人对体重增加或身材呈现过度不合理的恐惧,催眠疗法可供辅助性治疗,改善不合理恐惧。

催眠也可用于减肥或戒烟时的辅助治疗。

另外,催眠疗法也用于治疗心理因素引起阳痿或性高潮缺失症之性功能障碍。

  在心身医学方面,也可利用催眠疗法。

它可用于辅助性治疗十二指肠或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在心脏血管方面,可以藉催眠疗法对焦虑、愤怒等情绪的妥善处理,达到对高血压的某种程度改善。

不少气喘病人担心气喘会再发作,害怕气喘发作时的痛苦情境。

催眠疗法可改善病人的情绪而减少气喘的发作。

某些在情绪压力下会恶化或引发的皮肤科疾病,也可尝试藉催眠疗法稳定情绪而改善。

  催眠可放松肌肉,改变对痛的感觉,进而使疼痛减轻,达到对痛的控制,亦可帮助癌症病人减轻疼痛及缓和癌症化学疗法所带来的恶心不适,及帮助病人对癌症的心理调适。

但催眠仍然只能做为癌症治疗的辅助治疗。

另外也有人应用催眠于生产、外科手术麻醉及牙科治疗过程的止痛。

心灵的健康

  上面所举催眠在医疗上的各种应用,读者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那就是催眠能做的,都有其它方法可行。

催眠本身并不具治疗效果,其功用乃是使人在催眠状态下,更容易接受治疗,达到节省时间的效果而已。

故催眠疗法应视为辅助疗法,不宜过度期待其功能,更不可给予神秘魔术性的外衣,夸大其功能。

在民众高度好奇心的驱使下,催眠秀确实吸引了不少观众,因此从伦理的立场,催眠秀应严守界限,不可越界涉及医疗问题。

  催眠中利用年龄退化法,以了解病人目前精神障碍与其儿童期之心理创伤之关系,并进而纾解其情绪,改善症状,乃精神科的治疗方法之一。

但必需谨慎处理在此状态下所获得的数据。

因在催眠下,病人所陈述的故事不一定真实可靠,有时故事内容只是病人的幻想或随意编造的。

催眠状态下所获数据仅供治疗者参考,以配合运用于治疗,而不是做为事实认定的证据,这一点必需严守。

至于有人因相信有前世,而利用年龄退化法建立所谓前世疗法的做法,从生命科学的立场来看,只不过是披着假科学外衣一种新世代运动,无法通过科学的检验。

  心灵的健康是要长期努力,方能逐渐发展建立,千万不可期待藉催眠像变魔术般,快速达成。

在这个社会动荡,不确定感弥漫的世代,披上假科学外衣的宗教、学说或活动很容易吸引人的兴趣。

前世今生、脑内革命等似是而非的书轰动畅销,正说明快餐文化下现代人心灵的干渴。

因此,如何使我们的同胞,以一步一脚印的态度看待事务,达到心理健康,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标准。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条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会人学业成功、事业有成的心理基础。

用IQ值来表示。

智商≥90为正常,上不封顶,<70为智力落后。

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成就,IQ高也不能保证心理健康。

因此,IQ高的人不要幸灾乐祸。

  

(2)情绪标准。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

情绪稳定,而且还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且情绪的变化应由适当的原因引起,还要与情绪反应的程度相适宜。

  (3)意志标准:

是指人自觉地确定活动目标,支配自己行动,克服重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阶梯,如果做事过于优柔寡断、徘徊不前、思前想后,或不计后果、草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现。

  (4)社会适应标准:

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较好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②能建立积极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周围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既治病也致病,所以,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之必须;

③处理和应付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如作出决定、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情绪控制、心理换位、人际沟通等能力。

  (5)“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基本相符。

研究证明,不能有效地面对现实、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

所以要面对现实、把握现实,主动适应现实。

  (6)心理活动特点应符合年龄、性别特点。

人的一生要经历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该年龄阶段的特点。

  (7)注意力集中度。

注意力是一切活动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证。

如果一个人缺乏注意集中和保持稳定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完成有目的的活动,如儿童多动症,成人的焦虑抑郁症等都会存在注意力问题。

一般5~7岁可连续注意时间约为15分钟;

7~10岁为20分钟;

10~12岁为25分钟;

12岁以上为30分钟,甚至更多。

  (8)人格健全。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

健康人格就是宽容、悦纳、善待他人,不斤斤计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正确评价自我。

即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9)在不违背大家的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10)在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法规的情况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能作恰当的满足。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

  有专家预测:

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在我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我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

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

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

然而,只要我们及早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

  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学生)  一个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条标准: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行为。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

  4、能否与周围环境事物保持良好的的接触。

  5、能否保持自我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能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中国大陆的学者王登峰等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归纳起来,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与要求;

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识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卑;

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得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会面临的心理危机。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

他能为他人所理解。

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小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间相聚之时共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

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是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

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

他能把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

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

生不逢时"

,或者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忧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

他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人格和谐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在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中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

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

  7、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操作能力的综合。

一个人智力低下的话,也不能算心理健康。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一般而言我们可参照上述标准检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健康则要求助于临床心理学家的测查与诊断,不能随意给自己和他人胡乱下结论。

  关于心理健康标准,各国专家有不同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标准,而我国根据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最新国内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应包括以下相互联系的八个方面:

  一、智力正常  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然和社会,头脑清醒,能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现实的问题、困难和矛盾,既不回避也不空想。

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与想象力以及各种操作能力等等。

  二、情绪反应适度  情感表现乐观而稳定,心胸开阔,对一切充满了希望,既不为琐事耿耿于怀,也不冲动莽撞,能保持平常心,以愉悦的情绪去感染人。

  三、意志品质健全  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有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制力,既不刚愎自用,也不盲从寡断;

在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果断与力,经得起挫折与磨难的考验。

  四、自我意识正确,  有自知之明在集体中自信、自尊、自重,少有自卑之心,也不傲视他人;

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正确的评价与要求;

在实践中不断开发自己的潜力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人生价值。

  五、个性结构日趋完善  个性是一个人经常的、本质的和别人相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它包括心理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意志、人生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等)。

人的生活条件、受文化教育影响、从事的生产与社会实践越是优越、丰富、完善,人的个性结构的日益完善也就有了保证。

目前整个教育系统都在进行着全面的改(革),重视把青少年从以往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这就为人的个性结构的日趋完善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六、良好的人际交往  乐于和善于与人交往,能和大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视友谊也不拒绝别人的关心与帮助。

与人相处时积极态度(如热情、坦诚、尊重、信任、宽容、融洽)多于消极态度(如忌妒、冷漠、怀疑、小性、计较);

在新环境中能很快地适应,与他人打成一片。

  七、行为得体,  生活态度积极珍惜一切学习与工作的机会,行为上表现出独立自主,不以他人的好恶作为个人行为的依据,既不盲从,也不受诱惑,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八、反应适度  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和活动效率是积极、主动而富有成效。

不冲动、毛躁、也不敷衍塞责。

异常心理

  心理异常的实质,就是异常心理的原因、机理和心理结构问题。

心理异常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者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既反映了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

  但是要清晰地判别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目前最常用的区分标准主要有如下几种:

  自我评价标准:

如果自己认为有心理问题,这个人的心理当然不会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问题。

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觉到自己心理活动和自己以前的差别、自己的心理表现和别人的差别等等。

这种自我评价在精神科叫自知力。

  心理测验标准:

心理测验通过有代表性的取样、成立常模样本、检测信度、检测效度和方法的标准化,才能形成测评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专家的主观看法,但是,心理测验也存在误差,目前并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

  病因病理学分类标准:

这种标准最客观,是将心理问题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的医学标准。

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

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外部评价标准: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人有问题,一般就是正确的。

即使旁边人没有看出来,专业人员也可以通过各种表现判断当事人是不是有问题。

  社会适应性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