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二首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38655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诗二首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现代诗二首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现代诗二首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现代诗二首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现代诗二首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诗二首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现代诗二首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诗二首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诗二首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的象征。

《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这样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化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

在诗中,她也像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

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

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

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这是我们想知道的,我们可以推想,这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我们仿佛可以听见诗人这时的心跳。

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太息一般的眼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

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

这表情分明透露着:

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

但因为某些原因,她却不得不与诗人失之交臂!

俗话说得好:

人生难得一知己!

这两位心灵相通(甚至连表情和步态都那么一致)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后,竟然又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

可以想见,诗人是何等的痛心!

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等到走过一道“颓圮的篱墙”——这“颓圮的篱墙”正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具体的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

但这时的诗人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还感受着“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的黯淡身影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芳香,并为这种颜色和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不已: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可以想见,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刚才与“丁香姑娘”相逢时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

但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美好的爱情或理想。

在诗的最后,我们看到:

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在独自彷徨: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

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

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

因而,读到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

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二、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11月6日。

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即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生怕打扰了康桥的静谧;

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二层是第二至六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

第一个是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像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第5、6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

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

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

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

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第三层是最后一节,表现了对康桥看似潇洒实则眷恋的深厚感情。

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呼应了开头的告别。

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但这种复沓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沓,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

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从思想内容上来说,这首诗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时代精神。

但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讲,这首诗却地位崇高,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意境悠婉怡人。

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生命、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许多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

《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母校的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恋的人情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淡淡的象征意蕴。

诗人重视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

全诗淡化了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自然。

形式结构,四句一行,错落有致,回环呼应。

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带来了音乐美与造型美的和谐统一。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能够深刻体悟诗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能够在自我和诗人间构建一个心灵通道。

(三)尝试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世间物象的认识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提示

(一)教学重点提示

1.诵读

这两首诗音乐性强,新诗中少有这么讲求韵律、与古典诗词意境如此接近的作品。

诵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即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

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声像资料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

如指导学生朗读《雨巷》时,可放江南雨巷的画面,让学生结合这些画面进行朗读;

朗读《再别康桥》时,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潺潺小溪的录像或幻灯片,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

只有不断诵读,才能为理解诗歌的意境奠定基础。

这两首诗都是首尾回环的结构:

全诗共七节,第1节与第7节基本相同,形成首尾照应;

第2—6节则是诗人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的概括。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分析诗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的写作有所借鉴。

2.《雨巷》的意象分析

(1)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但却给人以雨打油纸伞的想象空间。

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

(2)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3)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

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

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4)篱墙。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感觉。

这些物象一旦和诗人的感情融合,就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5)姑娘。

《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

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

教学中,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姑娘”的含义,以进一步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另一方面,使学生从中领悟诗歌欣赏中“诗无达诂”的特点,即文学欣赏中允许有不同的理解。

(二)教学难点提示

1.《雨巷》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1)象征主义手法和传统诗歌意象的完美结合。

这首诗表面上所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无言地分离的事以及这件事在他们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动。

我们可以相信:

诗中所写的事件是以诗人生活中的类似的现实事件为基础的;

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难看出:

诗中所写的事物是另有象征之意的。

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

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外,同样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则又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次的象征)。

至于“雨巷”中两个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作一个真实的爱情事件的再现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这一精神历程的象征。

而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诗人对于爱情失败的咏叹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对于理想破灭的悲悼。

(2)音乐手段的成功运用和诗歌音乐美的成功创造。

《雨巷》在语音层面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

这种音乐美,主要是由词句的复沓和韵脚的有规律反复等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

词句的复沓,如:

该诗的最后一节除了将第一节中的“逢着”改为“飘过”外,其它词句完全一样;

这种手法不仅使全诗在内容上首尾呼应,而且使基本相同的一段语音流在诗中重复出现(重复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从而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

此外,该诗的每一节都有词句的复沓;

如:

首尾两节的“悠长、悠长”;

第二节中的“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以及“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第三节中的“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第四节中的“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第五节中的“远了,远了”;

第六节中的“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及“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这种词句的复沓在诗中的反复运用以及某些复沓形式在诗中的前后呼应,使这首诗具有相当强烈的音乐性。

韵脚的有规律的反复:

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但总体上又是有规律地重复的。

该诗采用的是一韵到底的做法,在每节相隔不远的行的末尾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到三次;

有些同样的字词还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

这种韵脚的反复使用,使韵脚这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被反复感受,由此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

我们读这首诗,在听觉上的感觉就象是在听一首轻柔舒缓的沉思型的小夜曲,那饱含着寂寞、痛苦的感情而又让人感到甜美的旋律在我们的心头反复回响着。

2.《再别康桥》的形式美。

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押韵,韵脚为:

来,彩;

娘,漾;

摇,草;

虹,梦;

溯,歌;

箫,桥;

来,彩。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四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

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三、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雨巷

(1)直接导入

在中国现代诗坛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正直、善良,但却很柔弱、哀伤。

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说自己:

”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翻开了空白之页,合上了空白之页?

翻开的书页:

寂寞;

合上的书页:

寂寞。

”这首诗叫《白蝴蝶》,作者寂寞地逃向白蝴蝶般的书中,又在书内书外摸索到更为茫然无际的寂寞。

其实他就是一只白蝴蝶,在精神深处形单影只的白蝴蝶,永远伫留在感伤的定点,翅膀一张一翕,却不能旋舞翩然。

他,就是戴望舒,一位满腹忧郁的诗人,他的笔头始终流露着一团绛色的沉哀。

今天,我们一同来走进他的《雨巷》,走进他的寂寞,和他的绛色的沉哀。

(2)视频、音频导入

(配乐朗诵4分30秒)

(配乐朗诵4分钟)

(配乐朗诵4分30秒,女声,写意)

2.再别康桥

(1)名句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当我们听到这首《再别康桥》时,内心总会涌起莫名温柔的感动,我们也许会想象那位“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诗人,揣摩他当时的心绪:

是不屑,是不舍?

是洒脱,还是无奈?

一首离别歌牵动了多少读者的心。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康桥,领略美景;

走进诗人的内心,品读人生。

(2)提问导入

问学生世界名校有哪些,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

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徐志摩。

同时也使学生对诗人所写环境有一个感性认识。

或由《牛顿上大学的第一天》入手,回顾剑桥,引出徐志摩。

还可用复习《雨巷》导入。

在上堂课中,我们学习了戴望舒的《雨巷》,那么,下面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回忆下在《雨巷》中诗人重点写了哪两个意象?

对,是“丁香”和“姑娘”,那它们还是单纯意义上的丁香和姑娘了吗?

显然不是,这里诗人已经把它们赋予了一定的象征含义和比喻意义。

我们把这类意象称做“象征性意象”(板书象征),其实呢,在诗歌中更常见的是另外一类意象,叫描述性意象(板书描述),那么什么叫描述性意象呢?

顾名思义,就是诗人通过描绘意象的形态、色彩等来构造画面、营造意境。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首也是以写描述性意象而著称的现代诗歌名篇——《再别康桥》。

(3)介绍作者导入

徐志摩,中国现代文学大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35个春秋,悄然逝去,一首《再别康桥》,却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牵挂和思念。

今天,我和大家共同走近徐志摩,走近那纷繁美丽的情感世界。

(4)视频、音频导入

(配乐朗诵2分20秒)

(张清芳演唱MTV,3分30秒)

(二)研读探究

1.反复吟诵课文,说说《雨巷》中主要运用了哪些物象,诗人寓于这些物象以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物象,就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主要描写了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篱墙等物象。

第一个是油纸伞。

第二个是雨巷。

第三个是丁香。

第四个物象是篱墙。

2.《雨巷》在音韵、节奏上独具特色。

反复吟诵,体会其音韵、节奏美感,并举例说明其主要特点。

《雨巷》的节奏总体上是舒缓悠扬。

诗歌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ɑnɡ”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

这个音韵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的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

诗歌的节奏和用词有关。

该诗运用了重叠的手法,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该诗还运用了复沓句式。

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将诗歌内在音韵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3.反复吟诵课文,说说《再别康桥》选择了哪些物象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在物象的描写中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避开了伦敦的城市气息,而选择了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心得笔记

文学家赋予“雨巷”与“康桥”浪漫的情怀,社会学家会赋予“雨巷”与“康桥”时代色彩和人文内涵。

其实,我们也可以成为一名文学家或社会学家。

请列出一两件你刻意保存三五年的物品,用文学的笔调写出保存它们的理由。

这道题目旨在训练学生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情达意。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

“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

“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四)创意讲谈

下面是徐志摩另外一首著名的诗歌,题目叫《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请进行鉴赏性阅读;

然后以“再见——赠×

×

”为题,仿写一首诗歌,在班上朗诵。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这道题目有三个训练点:

一是现代诗歌鉴赏。

本题是实现“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能够在自我和诗人间构建一个心灵通道”教学目标的途径之一。

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阅读诗歌对提高文化修养和文学鉴赏水平都有很大的好处。

通过本题的训练,应教会学生鉴赏现代现代诗歌的方法和要领。

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背景。

了解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

当然对有些诗歌背景了解得不特别细致也不会影响对其内容的理解,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第二,要把握诗歌的形象。

现代诗歌总会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