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综合》模拟试题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384452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综合》模拟试题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综合》模拟试题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综合》模拟试题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综合》模拟试题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综合》模拟试题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综合》模拟试题一.docx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综合》模拟试题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综合》模拟试题一.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综合》模拟试题一.docx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综合》模拟试题一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综合》模拟试题

(一)

一、选择题:

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下不属于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的是()

A.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B.要求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C.坚持社会主义方向D.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2、我国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是在()

A.20世纪60年代后期B.20世纪60年代前期

C.20世纪70年代后期D.20世纪70年代前期

3、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B.文化传统C.社会制度D.科技水平

4、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

新生儿与青春期,这反映出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不均衡性C.阶段性D.差异性

5、马克思指出人的发展领域包括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是在()中。

A.《资本论》B.《人类学笔记》C.《反杜林论》D.《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6、指出最好的教育,其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认、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

”的是()

A.华生B.皮亚杰C.布鲁纳D.罗杰斯

7、下列不属于当代教学的主要理论取向的是()

A.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B.认知教学取向

C.行为主义教学取向D.实用主义教学取向

8、强调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重点的是()

A.经验主义课程论B.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C.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D.存在主义课程论

9、将真诚、信赖、尊重等观念引入学校教育,表现新型师生关系特征的方法是( )

A.讲授法     B.对话法C.讲演法      D.参观法

10、国民教育的核心和实质()

A.高等教育制度B.中等教育制度

C.社会教育制度D.学校教育制度

11、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涂尔干B.卢梭C.赞科夫D.福禄倍尔

12、夸美纽斯指出:

“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

”乌申斯基进一步指出:

“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原则。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直观性D.巩固性

13、在教育研究中,实施阶段的方法主要包括()

A.形成事实和形成理论的方法B.撰写报告和评定成果的方法。

C.确定课题和查阅文献的方法D.研究设计的方法;

14、在观察的准备阶段和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是()

A.理论的准备B.内容的确定C.时间的确定D.方法的选择

15、在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中,表谱、名录、地方志等属于()

A.教育档案B.非文字资料C.书籍D.报刊

16、进行教育文献检索的首先要()

A.确定检索的问题和范围B.确定检索的方法

C.选择检索的工具D.设计检索的计划

17、将教育调查划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以及预测调查的依据是()

A.调查内容的不同B.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不同

C.调查的方式不同D.调查的方法不同

18、教育实验中,取样设计的优势不包括()

A.节省人力、时间、费用

B.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深度

C.减少研究“污染”范围,保证以后研究的科学性

D.有助于深入研究每一个个体

19、实验中规定操作定义的好处不包括()

A.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清晰

B.可以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

C.可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因为只有在操作定义明显不同时,才增加新概念或新变量

D.可以提高教育实验的内外效度

20、不同类型教育实验的共同特点不包括()

A.对自变量进行操作,即要有实验处理

B.合理地控制无关变量

C.要建立实验的特质目标(测评目标体系)并实施测评

D.每一变量之间都存在着因果关系

21、准备访谈提纲和访谈计划时,最重要的是()

A.拟订好访谈问题B.约定好时间C.确定好地点D.选择访谈对象

22、具有报告性、汇编性、简明性特点的是()

A.一次文献B.二次文献C.三次文献D.四次文献

23、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指:

诗、书、礼、乐、易、春秋

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

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

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24、隋朝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

A.进士B.秀才C.明经D.明法

25、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

A.上海广方言馆B.京师同文馆C.京师大学堂D.广州同文馆

26、“壬寅—癸卯学制”是在什么时期颁布的?

()

A.1912—1913年B.1902—1903年C.1922—1927年 D.1898—1899年 

27、以下哪一个学校不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政府将其他学校西迁而成的()

A.云南大学B.贵州大学C.抗大D.西南联合大学

28、杨贤江撰写的教育著作是()

A.《新教育大纲》B.《论教育的本质》C.《教育独立议》D.《论著民主主义教育》

29、1917年,黄炎培发表了标志着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

()

A.《论中国职业教育》B.《新教育大纲》

C.《教育独立议》D.《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

30、三舍法实质是一种()

A.升舍考核制度B.科举制C.分斋教学制D.选拔制

31、古儒学校是印度的教育形式()

A.佛教学校教育B.佛教家庭教育C.婆罗门学校教育D.婆罗门家庭教育

32、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是七艺中的后四艺,将这四艺列入课程确定下来的是()

A.柏拉图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德D.昆体良

33、最先揭开宗教改革“序幕”的是德国的()

A.加尔文B.马丁.路德C.斯图谟D.胡斯

34、提出“知识价值论”,认为学科是否重要与生活、生产和个人的发展相关系的教育家是()

A.培根B.洛克C.斯宾塞D.第斯多惠

35、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拿破仑设立的掌管全国教育行政的最高权力部门是()

A.帝国大学B.柏林大学C.文部省D.法兰西教育部

36、乌申斯基被称为()

A.“公立学校之父”B.“幼儿教育之父”C.“教师的教师”D.“师范教育之父”

37、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A.福禄培尔B.第斯多惠C.赫尔巴特D.裴斯泰洛齐

38、以下心理成果不是由维果斯基提出的是()

A.“他律”道德B.“内化”学说C.最近发展区D.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39、当人们对客观事物作出判断时,如果常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干扰,这种人的认知风格属于()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沉思型D.辐合型

40、学习时,“复述”的使用是在信息加工的哪一个阶段()

A.感受器到短时记忆B.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

C.长时记忆到提取D.提取到应用

41、建构主义的理论流派中,在皮亚杰的思想之上发展起来的是()

A.社会建构主义B.激进建构主义

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D.社会文化建构主义

42、以下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A.打哈欠

B.上课开小差

C.小孩蹒跚学步

D.喝水的时候被呛

43、韦纳认为,学习动机中“不稳定的内部因素”是指()

A.努力B.能力C.任务难度D.运气

44、下面属于断续性操作技能的是()

A.踢球B.跳踢踏舞C.射击D.溜冰

45、“老谋深算”指的是()

A.普遍智力B.流体智力C.晶体智力D.特殊智力

二、辨析题:

46-48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46、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47、《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8、负强化就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三、简答题:

49-54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49、简述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区别。

50、试述应如何认识和理解教育现代化。

51、试述提高教育实验效度的主要措施

52、试述三舍法及其历史意义。

53、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5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及其对学习动机的解释。

四、分析论述题:

55-57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5、试结合你对“发现法”的认识,谈谈“发现法”对实现我国目前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教育目标的意义,以及要实现该目标应该怎样运用“发现法”。

56、分析总结二战后欧洲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57、本题为必选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做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Ⅰ、论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Ⅱ、试运用你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设计一份有关“中小学教师校园人际关系”的结构型调查问卷(问卷试题在16—20道之间即可)。

模拟试卷

(一)答案

一、选择题

1、D2、A3、A4、C5、A6、D7、D8、D9、B10、D

11、A12、C13、A14、A15、A16、A17、A18、D19、D20、D

21、A22、B23、A24、A25、B26、B27、C28、A29、D30、A

31、D32、A33、B34、C35、A36、C37、D38、A39、A40、B

41、B42、C43、A44、C45、C

二、辨析题

46、答:

正确。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

它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根本指针。

教育方针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1)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2)教育的目的;(3)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由此可见,教育方针包含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目的是国家或政党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一定的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因而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可以看成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47、答: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

其作者一般认为是思孟学派,甚至具体到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其中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概括为: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兴办学校,推行教育,教化人民群众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好风俗。

《学记》还规定了教育猪肚和学校管理,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九年。

七年为一段:

谓之“小成”;九年合格后,谓之“大成”。

规定视学与考试。

《学记》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的原则,可归纳为:

“预、时、逊、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

总之,《学记》内容十分丰富,论述十分深刻,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方法,充满了辩证法因素,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它是十分全面、严整的教育专著,值得我们不断研习。

48、答: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混淆了负强化和惩罚的概念。

首先,要弄清惩罚的概念: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叫做“惩罚”。

其次,看看负强化的定义:

斯金纳认为,强化有两类,一类是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积极强化)。

比如,当学生表现不错,受到学校或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这里的“表扬”和“鼓励”就是一种积极强化。

另一类是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或减少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消极强化,也称负强化。

比如,当学生表现不好,受到学校或教师的处罚,一旦处罚解除,这时对学生也会产生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就是消极强化。

可见,惩罚与负强化不同。

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比如,某人因为犯罪被判处终身监禁,这里的“判刑”就是一种惩罚,目的是抑制或阻止此人不好的行为表现。

假如,经过改造,犯人的不好行为得到了抑制或消除,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法律可能会对他进行减刑,或者“解除处罚”。

这里的“解除处罚”就是对犯人受到惩罚之后的行为表现表示肯定或赞扬。

这就是一种强化——负强化。

因此,题中说法不正确,应该说: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惩罚鼓励积极行为的过程。

三、简答题

49、答: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作为两种不同的学科类型,二者之间有着显著的不同,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逻辑而编排的课程。

其是一种古老的和基本的课程形式,具有结构性、系统性、简约性等特点。

而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里逻辑而编排的课程。

具有生活性、实用性、开放性等特点,其区别主要表现在:

(1)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

(2)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3)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

(4)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50、答:

教育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具有指向性的能动的教育变革过程,是教育的整体性转型,是教育获得和深化现代性的过程。

教育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现代人的观念的确立,教育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提高,教育制度的不断创新和教育结构的丰富多样性。

教育的现代化具有一般特征和内在特征,其一般特征表现在:

(1)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2)教育开始逐步构建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3)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特征表现为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

教育民主化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不仅在入学机会上的均等和获得知识方面的机会均等,而且是充分发展每一个体内在潜力、获得本领方面的机会均等;均等地改变所有教师和学生学习、工作与生活条件;通过学校加强升迁性的社会流动;师生关系的平等与民主;使教员、家长、学生和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使教师与学生参与教育管理;教育内容中民主意识的渗透和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民主性有这样两层含义:

一是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发展;二是尊重教育的自主权,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打破模式化的教育,用多样化的教育造就富于个性的一代新人。

就教育现代化的内容而言,其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教育观念对社会和教育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就是摒弃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背离的落后的教育观,树立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教育观念,如终身教育观、教育主体观、教育民主观等。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

(2)教育内容现代化

通过教育内容的调整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焦点,注重课程的时代性和稳定性、结构性和系统性的统一,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引进科技发展的新成就、新理论、新方法是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表现形式。

(3)教育条件现代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在教育教学中使用先进教学手段,如幻灯片、投影、录音、录像、闭路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等都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

(4)教育管理现代化

教育管理现代化包括三个方面:

建立高质、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坚持开放、民主的教育管理原则;使用信息化的教育管理手段。

(5)教师素质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师的思想观念、职业道德素质、知识构成现代化和教育能力现代化等方面。

51、答:

提高教育实验效度的措施主要有:

(1)使用设计组加以平衡

一个实验具体涉及两个组(实验组与控制组)或几个组,使的各个组的平均数及变异量尽可能接近相等。

实验组是接受新的实验处理的被试组,控制组是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或按照平常传统方式进行,除自变量不同外,其它方面都是基本相等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做出因果关系推论,看看新的实验处理是否确实比传统方式更有效,或看看是否是一种方式比另一种方式更有效。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组除了不接受实验处理外,其它条件都与实验组相同。

研究者在尽量使二者相等值的基础上,操作实验组的自变量,看看这两个组的因变量之间是否有一个显著性不同。

(2)随机、匹配或实验组兼作控制组

随机化指被试的纯粹的机遇选择,随机取样,随机分组,随机指派实验处理。

应看到随机在创造相等方面是有效的,随机形成小组是教育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可以提高实验研究结果的外在效度。

应注意的是,教育实验中取样数不能太少。

匹配也叫配对法,在比较两种处理效应时,为了严格控制两组被试间的个别差异对实验变量的影响,使被试在研究的重要变量上一对一地基本相同,从而使每一对的两个被试间的差异保持平衡,然后随机地分别接受不同处理。

实验组兼作控制组指被试兼作自己的控制组,即被试作为同一组去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一次一个处理。

(3)设计控制和统计控制

设计控制是指通过组内设计(分配自变量的顺序)、效果平衡(采用实验组与控制组随机取样、随机分组,使无关变量平衡)以及拉丁方法,使被试变量在实验中产生在影响通过设计抵消。

统计控制是用协方差分析将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数个变量测量出来,使用统计的方法,把他们的最初差异予以排除。

52、答:

(1)“三舍法”是王安石在熙宁兴学期间创立的,是对太学的一种改革。

具体内容是:

将太学生员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生员依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

初入学为外舍生,相当于预科生或旁听生。

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

平时有品行(“行”)和学业(“艺”)的考察记录,每月由任课教师举行“私试”,每年由学校举行“公试”,外舍生考试和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内舍。

内舍生,每两年由政府派员与学校会同举行上舍试,考试和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上舍。

上舍生中学行卓异者,可由太学主判直接推荐做官,等于科举及第。

其他人根据学业成绩,可分别得到免发解、免省试的待遇,等于减少了部分科举考试的程序。

王安石的长远目标是逐渐让“三舍法”取代科举考试。

(2)历史意义:

“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

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

总之,“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它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后来元、明、清的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

53、答:

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初期到17世纪中叶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向封建主义和基督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人文主义是这场运动的旗帜,在教育方面人文主义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人本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在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第二,古典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已具有古典性质,但非纯粹复古,而是古为今用,在当时是一种进步。

第三,世俗性。

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关注人道而非神道,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与中世纪有巨大区别。

第四,宗教性。

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第五,贵族性。

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大众运动)的性质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54、答:

需要层次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的需要;之后是安全的需要(如生活安定、不焦虑);这之后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个体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再后来是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他人尊重。

这些低一级的需要满足后,人就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作为最高级的需要,有两层含义:

即完整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自我实现,因此,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马斯洛认为,各种需要不仅有高低层次之分,也有先后顺序,低层满足了,才会产生高层需要。

他又把这五种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的需要。

其中前四种属于基本需要,它们的产生是因为身心的缺失,因此也缺失性需要,一旦满足其强度就会降低。

最后一种自我实现属于成长的需要,其特点在于永不满足。

需要层次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充分满足而且引起的。

如家境贫寒温饱不能满足;父母离异归属于爱的需要不能满足;教师过于严厉,尊重的需要不能满足。

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

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四、分析论述题

55、答:

(1)发现法即发现学习的方法,是一种掌握学科知识结构,掌握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的学习方法。

这种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认识活动的内部过程经常发生猜想、困惑、期待等,促使学生去寻找理由和证明;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用科学的观点来评价现象和事物发展的过程从而学到科学的认识方法。

(2)发现法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我国产业的高科技含量,加快我国现代化的步伐;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

(3)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法的运用步骤主要包括:

第一,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或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二,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及所提出的问题,得出解答的假设;第三,学生从理论或实践上检查自己的假设,学生间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展开讨论或辩论;第四,学生对问题的争论作出总结,得出共同的结论。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发现法还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教材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是学生独立研究力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第二,要使学生树立信心,产生兴趣,相信自己能独立解决问题;第三,帮助学生找出需要研究的问题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组织己有的知识来促进新的发展;第三,学生的发现与系统知识的掌握结合起来,把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教师的指导结合起来。

56、答:

每个时期,由于处在一个国际大环境下,各个国家在教育上都会出现一些大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