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2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必修3原卷版 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380283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2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必修3原卷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2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必修3原卷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2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必修3原卷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2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必修3原卷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2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必修3原卷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2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必修3原卷版 1.docx

《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2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必修3原卷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2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必修3原卷版 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2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必修3原卷版 1.docx

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专题02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必修3原卷版1

艺术生百日突围精品必修三专题二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知识背一背】

一、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1、“一条主线”:

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2、“三大特征”:

①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体现了追求独立、民主和富强的主题。

②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

”的渐进过程。

③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3、“四个阶段”:

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②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学“制度”。

③1915年到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④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以俄为师”。

4、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①19世纪末,维新变

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②20世纪初,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

5、近代前期(1840—1919)中国人民探索强国之路的特点

(1)广泛性。

各阶级、各阶层、各种派别积极参与。

(2)普遍向西方学习,探求真理。

(3)探索具有层次性。

(4)取得一定成果,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

重点学习: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

背景:

①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②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含义:

“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

作用:

举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局限:

由于没有改变封建制度,“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洋务派与顽固派同:

目的(都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异:

手段(是否学习西方)

2.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背景:

①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④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

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最早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

④十月革命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历史意义:

①性质:

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②弘扬了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主要功绩),空前解放了思想。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④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局限性:

①脱离广大群众;

②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二、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1.三民主义

背景:

①19世纪末,中国半殖半封程度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②许多仁人志士提出的各种救国主张先后失败

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④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道路

内容:

“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心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

核心:

民权主义

实践:

指导了辛亥革命;指导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毛泽东思想

发展概况:

①萌芽——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国民大革命时期。

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及同盟军的问题。

②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毛泽东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探索。

③成熟——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如《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作出了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

④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年4月中共“七大”

⑤新的发展——①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报告和同年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在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新中国的重大问题。

②过渡时期,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

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重要报告,提出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思想精髓: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深远影响: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3.邓小平理论

历史背景:

社会基础:

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思想基础:

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实践基础:

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

国际背景: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主要内容: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②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④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理论

⑤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⑥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⑦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发展概况:

①产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成熟——1992年“南方谈话”

③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十五大”

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重大意义:

①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

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技能+方法】

(一)知识概述本专题的内容多而复杂,但在复习时可以和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进行复习。

此处的考查方式有知识内部的对比考查,也可以与西方的进步思想相比较考查,要注意把握此命题的趋向。

(二)突破难点

1、难点一如何全面认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评价要结合思想内涵、出现的时代背景、实践活动和以及洋务派阶级属性来综合认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

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中体西用”思想继承了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系统化、纲领化。

但是洋务派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30多年的洋务运动以破产告终的必然性。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最终被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它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所起到的承上启下和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作用是不容抹杀的。

2.如何认识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的特点要结合19世纪末中国的时代背景分析、评价。

(1)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

(2)集中体现: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体现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最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

在《新学伪经考》中,康有为把西方的进化论同古文经传统文化相结合,否定中国古代史的历史循环论,阐述时代是不断变化的进步观点。

《孔子改制考》将孔子当作民权、平等的倡导者,主张变革的先师,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依据。

(3)评价: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中西糅合的特点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

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但也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

3.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如何评价这个口号

(1)“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

这场扫荡权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但是,这个口号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2)这个口号不适用于今天。

今天我们的文化政策倡导个性发展,倡导文化多元化。

下面就上面的难点问题,结合实例突破。

例1.(2015·江苏单科·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

这说明(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试题分析:

“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是郭嵩焘解职的原因,虽然郭“常写信给李鸿章”,但材料并未涉及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故A项错误;“劝其扩大留学范围”,报告日本“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并不等于推崇西方体制,故B项错误;当时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郭嵩焘“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的确超越了“1876年”的主流思想,故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一位驻外使节的人事调整并不能说明“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故D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体西用”

例2.(2015·海南单科·16)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

这是指该教授(  )

A.抨击尊孔复古B.抨击军阀统治C.提倡科学精神D.提倡民生主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结合时间“1919年”分析材料中的参议院议员属于北洋军阀政府,因此他批评的北京大学教授“离经叛道之鼓吹”指的是当时违背儒家伦理道德,因此应是抨击当时的尊孔复古的逆流,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思想领域,不是对军阀统治的抨击,故B项错误;提倡科学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在当时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因此不属于“离经叛道”,故C项错误;提倡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领域)·新文化运动

(三)把握重点:

本专题的重点是近现代先进思想发展中各个阶段探索的内容、背景、及影响。

这个点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整体把握史实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近代探索的过程中的线索性的特点。

从高考试题来看,“中体西用”思想、新文化运动、邓小平理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特征及演变的规律均为命题者关注的重点,这也是大家备考复习的方向。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政治运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思想解放尤为重要,它能为政治运动提供思想和理论武器,推动政治运动良性发展。

(四)理清细节:

1.“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

维新变法思想的作用要从思想启蒙、经济发展、指导政治实践等方面分析。

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中国应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善于将世界先进文化(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既不可采取妄自菲薄的态度,也不可有骄傲自大的情绪;中国当代的改革,既要符合世界发展的趋势,也要符合中国的国情。

2.准确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要明确其起止时间为1915~1921年,要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纳入其中,而影响分析主要立足思想解放和民主革命思考。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十个方面进行了理论阐述。

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它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作为对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3.中共的理论成果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并中国化的产物,其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解决了怎样完成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代表”思想则解决了新时期的党建问题。

【基础练+测】

1.(2015·山东文综·16)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

的考题应是(  )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

试举例明之。

2.(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

3.(2015·海南单科·21)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4.(2015·江苏单科·13)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

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5.(2016届浙江临海台州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统练历史试卷)《海国图志》中说:

“古之圣人刳舟剡楫,以济不通,弦弧剡矢,以威天下,亦岂非形器之末……岂火轮火器不等于射御乎?

……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

”魏源此言意在强调()

A.传统的舟船弓箭是有用之物

B.向西方学习要转变传统观念

C.坚船利炮是西方技术之长技

D.学习西方就是为了战胜西方

6.(2016届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

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B.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C.列强的侵

略和西学的涌入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7.(2016届甘肃定西通渭县马营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

“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

”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

A.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

B.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

C.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

D.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

8.(2016届浙江临海台州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统练历史试卷)“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军国大政,君秉其权,转饷度支,民肩其任。

无论筹费若干,议院定之,庶民从之,纵征赋过重,民无怨咨?

”该观点()

A.反映了洋务派的核心主张

B.表达出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

C.代表士大夫们的普遍愿望

D.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9.(2016届广西武鸣县高级中学高三9月考文综历史卷)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后指出:

“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

其中所论……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

”这表明严复译书的政治目的是(  )

A.从纯学术的角度介绍生物进化论

B.弥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缺陷

C.号召人们顺应优胜劣汰无所作为

D.唤醒国民通过改革而奋发图强

10.(2016届黑龙江双鸭山市一中高三上期末文综历史试卷)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11.(2016届浙江临海台州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统练历史试卷)下列维新言论中,最令清末统治者触目惊心的是()

A.“夫不兴民权则民智乌可得开哉?

B.“不受八股楷法诗赋所缚者,可以智矣。

C.“今以不缠足为富国强种根本,所见尤大。

D.“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

曰物竞,曰天择。

12.(2016届福建福州格致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卷)下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

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年青人。

这幅漫画反映了()

A.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

B.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

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

D.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雄厚

13.(2016届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新青年》第1卷发表的易白沙《述墨》一文说:

“周秦诸子之学,差可益于国人而无余毒者,殆莫如子墨子矣。

其学勇于救国,赴汤蹈火,死不旋踵(面对死亡也不后退),精于制器,善于治守,以寡少之众,保弱小之邦,虽大国莫能破焉。

”其目的在于()

A.利用墨家思想猛烈抨击儒家思想B.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主张

C.规劝青年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D.有条件地否定传统文化

14.(2016届江西省于都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大考历史试卷)章士钊曾说:

“提倡新文学,自是根本救济之法,然必其国政治差良,其度不在水平线下,而后有社会之事可言。

文艺其一端也。

欧洲文事之兴,无不与政事(即政论)并进。

”作者意在说明()

A.文化领域长期存在泛政治化的倾向

B.政论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主导作用

C.新文化运动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有限

D.政治革命与文学改良具有同等作用

15.(2016届福建福州格致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卷)1922年创刊的《今日》曾刊发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文章,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但该刊的主办者却曾反对中共二

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坚持认为中共放弃社会主义革命而从事民主主义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变节”。

这说明()

A.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B.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C.将马克思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任重道远

D.当时存在着大量伪马克思主义者

16.(2016届陕西兴平高三上期第二次质检历史试卷)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

“吾人理

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

”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7.(2016届吉林吉林大学附中高三上第一次摸底历史试卷)孙中山认为:

“可说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在此孙中山强调()

A.解决民生问题是国家之根本

B.应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改善民生

C.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民生问题解决就是政治问题的解决

18.(2016届江西省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卷)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

“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

”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A.改变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

B.追求社会平等保障工农利益

C.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趋于一致

D.反对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模式

19.(2016届浙江临海台州中学高三上第三次统练历史卷)“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

”对于上述毛泽东著作中“两类矛盾”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A.分清敌我与是非问题是中国建设道路的核心内容

B.该学说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起了指导作用

C.该学说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政治理

论准备

D.该学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有益的

20.(2016届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历史试卷)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是()

A.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经济B.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C.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D.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21.(2016届江西南昌二中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卷)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重要环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

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

价这种变化。

材料二甲午战后(六年间),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

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

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已,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并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

(2)列举材料二中“反应有两种类型”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反应类型对于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途径的不同观点。

22.(2016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中学高三上期一练前第一次强化历史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不同的发展线索。

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互相碰撞,彼此交融,共同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