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37429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牡丹江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牡丹江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牡丹江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牡丹江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牡丹江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牡丹江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

《牡丹江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牡丹江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牡丹江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

水库6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总蓄水量4725万立方米。

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拥有农机总动力14.7万千瓦,农机具配套比例达到1:

1.24。

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

示范区多数生产要素指标高于东北类型区,每公倾农机动力和农用电指标比东北区平均数分别高6.7%和5.7%;

每公倾化肥施用量分别比东北区和全国平均数高72%和37.8%;

每劳动力负担耕地0.56公倾,比东北区平均数高7.7%5、经济发展。

示范区是牡丹江农业和农村经济最发达地区,示范区农村经济总量占全市33%以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农村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比东北区平均数高30%左右。

农业产业化推进迅速,已开发出响水大米、兰岗西瓜、熊胆粉、蜂产品、山野菜等数十种名优特农产品,初步形成水稻、玉米、大豆、甜菜、烤烟、山产品等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6、科技水平。

示范区科技力量相对集中,区内有8个省属科研单位和4个农业院校,科技人员280名,已取得科研成果近200项。

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健全,拥有1149名农技推广人员。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高,具有普及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

7、生态环境。

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较高,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镜泊湖、牡丹峰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桦树川三个自然保护区和唐代渤海国遗址,自然保护区面积占示范区面积15%。

林草覆盖率指数达1.20。

二、建设成果与主要工作

示范区坚持走大农业、大科技、大协作、大服务的新路子,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具体标志是:

1、以持续高效为目标,注重专题攻关和技术研究,全面加大了技术开发与推广力度,为东北类型区发展持续高效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新内容。

在高淀粉玉米及特种玉米的研究与引进、优质米开发、粮食作物轮作套种等15项课题研究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进行了大湾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模式、旱作农业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绿色稻米生产技术模式、设施农业技术模式、瓜菜生产技术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及中低产田改造模式六个方面模式的综合技术组装。

重点抓了10项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项目,其中新型水稻壮秧剂、土壤磷肥活化剂、三倍体虹鳟鱼工厂化养殖、高分子羟乙基淀粉、牡丹江智能化网络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工程5项技术开始大面积、大范围推广应用。

2、以市场为导向,围绕效益抓调整,不断优化了示范区的产业结构,为东北类型区农业产业创新提供了新模式。

优化了品质结构,从国内外引进、研究和开发新品种130个。

突出了产品特色,大力开发具有牡丹江特色的绿色食品,发展了优质米豆、特种种植业、草食动物和特种养殖业、山产土特产品“四大绿色产业”,创出了“响水”、“兰岗西(甜)瓜”等绿色食品品牌,今年绿色食品推广面积5万亩。

推进了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了高淀粉玉米产业、水稻优质米产业、优质瓜菜产业、畜禽产品产业、旅游观光农业产业等10个产业系列。

3、以示范引导为手段,突出各个小区的集成度和显示度,增强辐射和带动功能,为东北类型区农业的管理创新提供了新样板。

示范区共建设不同类型、各具特色、辐射力强的示范小区25个,在农业科技推广、产业结构优化、现代化农业、生态旅游等各个侧面进行集中展示。

其中粮食作物示范小区5个、经济作物展示小区5个、畜牧业和特种养殖业示范小区5个、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小区2个、农村综合发展示范小区3个、农业可持续发展小区5个。

此外,为了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设置了市、县、乡三处农村人才培训基地,为农村人才培养提供示范。

4、以民办形式为主体,大力培植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化解农民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为东北类型区发展组织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三年来,示范区共建立5种类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310个。

一是民办专业协会型。

兰岗镇先后组建了西瓜、甜菜、烤烟、蔬菜、养鸡、养鱼等10个专业协会。

二是专业批发市场型。

新建了牡丹江果菜批发市场,预计出口3万吨,有效地带动地产蔬菜的生产和出口。

三是订单农业型。

扶持大型龙头企业10户,连接农户促进农产品销售。

五是销售公司型。

范家乡成立农产品经销公司,无偿地为农民提供销售服务。

建立了农副产品经销信息中心,连通国际互联网,产品直接在网上销售。

六是能人带动型,已经形成了近千人的经济人队伍,在农产品流通中发展了积极作用。

5、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地搞好生态环境治理,为东北类型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创新提供了新途径。

几年来示范区建设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折合人民币2.4亿元,使示范区的农业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建设各种水利设施4000余处。

投资760万元进行石岗地客土造田工程,组织实施了牡丹江至镜泊湖的绿色通道工程。

退耕还林6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4.5万亩,治理水土流面积1万亩,生态农业已达60%。

投入资金2000万元,更新大型农机具,田间机械化程度75%。

推广机械精量播种90万亩,机械深施肥95万亩,秸秆粉碎还田35万亩,机械深松整地31万亩,棚室作业机械化温室达到150栋。

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对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进行了关停转。

加强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镜泊湖的资源保护。

三、总体思路与发展战略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革命的新趋势,适应21世纪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示范区下一步建设和发展必须坚持高起点启动、高层次发展、高标准实施,在发展的总体水平上争创一流。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以建设持续高效现代化农业为方向,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在资源、经济、技术、产业、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与示范,不断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力争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21世纪东北类型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树立模式和样板。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发展现代化农业,最终成果是要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示范区的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既要立足于本地市场的需求,又要考虑外地市场的需求,既要立足国内市场需求,又要考虑国际市场的需求;

既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又要考虑开拓市场,引导市场的消费需求;

既要分析市场的实际需要,又要预测市场未来的需要,始终以市场作为示范区发展的牵动力。

2、坚持效益最优的原则

要立足于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集中各个方面的力量组织实施。

把资源、项目、技术、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要素进行高度集成,实现产业推动下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优化。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要立足于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既要考虑当前的发展需要,又要考虑今后及长远的发展需要,使经济效益的提高推动生态保护从技术到设施同步提高,以生态效益的保护促进区域内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保证长远的经济效益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

4、坚持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技术创新是农业发展由资源型向现代化转变的基础,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高新技术的开发有利于提高区域农业经济的高层次发展。

管理创新是示范区发展的保证,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方位提高示范区发展水平。

5、坚持全方位开放的原则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新形势,必须加快开展面向国际、国内全方位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成果,走引进、消化、吸收的捷径,提高研究的起点和水平,尽快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发展差距,实现与国际接轨。

6、坚持科教先行的原则

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提高农民吸纳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是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基础,是示范区发展的关键。

必须强化科技教育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把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摆在示范区建设的首要位置,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科技培训,使农民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战略目标

面向新世纪,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全市、全省乃至东北地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闯出路子,提供模式和示范,是示范区建设必须承担的历史任务。

在充分研究示范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示范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行综合测度,确定了“三步”战略目标。

第一步目标(到2002年)

示范区利用两年时间,夯实基础,完善体系,形成特色,加快集成,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目标是:

(1)示范区GDP达到7.5亿元,年均增长7%;

(2)在GDP的比重中,农业增加值份额20%,工业增加值份额50%,三产增加值份额达到30%;

(3)农田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5%,灌溉水利用率达到60%,喷灌水利用率达到80%,滴灌水利用率达到95%;

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4)在示范区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45%,二产35%,三产20%;

(5)农民人均收入3500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40%;

(6)有文化人口比重75%,受过高等教育人口占适龄人口比重达到10%;

(7)农村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0岁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8)森林覆盖率达到40%,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第二步目标(到2005年)

面上整体推进,点上重点突破,在渤海、东京城、宁安、兴隆、铁岭五个基础较好、件具备的乡镇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示范区的整体发展探索路子。

(1)示范区GDP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7%;

(2)在GDP的比重中,农业增加值份额15%,工业增加值份额50%,三产增加值份额达到35%;

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4)在示范区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40%,二产35%,三产25%;

(5)农民人均收入3750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37%;

(6)有文化人口比重80%,受过高等教育人口占适龄人口比重达到20%;

(7)农村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0岁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8)森林覆盖率达到45%,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第三步目标(2010年)

在省内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建成“经济发达、市场繁荣、科技先进、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业和新农村,为21世纪东北地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发展借鉴的模式和样板。

(1)示范区GDP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7%;

(2)在GDP的比重中,农业增加值份额15%,工业增加值份额45%,三产增加值份额达到40%;

(3)农田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0%,灌溉水利用率达到70%,喷灌水利用率达到85%,滴灌水利用率达到98%;

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4)在示范区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35%,二产35%,三产30%;

(5)农民人均收入4000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30%;

(6)有文化人口比重85%,受过高等教育人口占适龄人口比重达到25%;

(7)农村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0岁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

(8)森林覆盖率达到65%,生态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四、发展方向与工作领域

1、农业产业化。

紧紧抓住新一轮结构调整的历史性机遇,充分依靠科技进步,优化示范区经济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做到骨干产业做大,龙头企业做强,服务机制做活,抓政策,建机制,搞配套,促进示范区产、加、销一体化运转,农、工、贸、科一体化驱动。

对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逐步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

2、装备现代化。

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到2005年,示范区耕地中机耕面积要达到98%以上,机电灌溉面积占96%以上,主要农产品生产实现机械化,蔬菜、花卉生产设施化。

3、生产科技化。

建立示范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坚持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自主研究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成果推广相结合,大力推广现代常规先进适用技术,使其成为示范区农业和农村的现实生产力。

同时,瞄准世界科技革命的新动向,有重点地发展生物工程、信息工程等高新技术,大部分农产品要按国际标准生产,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在东北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劳动者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实现农业生产力的新飞跃。

4、经营市场化。

坚持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改革,把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建立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上,完善市场化体系,使农产品和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进入市场,到2005年,农产品出口比重要达到30%以上。

一是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市场,在牡丹江市区和示范区内建设5个专业化批发市场,尽快形成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二是进一步规范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大力培育农村合作社、民办专业协会等农民流通、技术、服务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5、农村城镇化。

农村发展城市化,是示范区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

建议采取“三个集中”的策略:

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的专业户集中,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乡村企业向重点乡镇的精深加工园区集中。

鼓励农民“退农进镇”,发展多种经营或服务业。

重点建设铁岭、兴隆、温春、宁安、兰岗、东京城、渤海7个小城镇,使其逐步成为基础设施完善、辐射带动力强、人口集聚度高、功能齐备互补的卫星城镇。

尽快形成以牡丹江市为中心、骨干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相互促进的城镇发展群体。

6、功能多样化。

牡丹江示范区具有典型的东北农业特征,在资源条件、产业结构、经济水平、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方面,代表性和示范性较强。

因此,在示范区展示上,力求做到全方位、宽领域、多层面,设置了优质高产示范基地、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出口创汇示范基地、精深加工示范基地、观光旅游示范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共25个小区,从而实现示范区功能的多元化,使经济、社会、生态、科技等诸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增强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从全面性、长远性、持续性战略角度出发,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用高新技术改造农业,在大力推进现代先进适用技术的同时,瞄准国际科技革命的新动向,大力实施“三个十”工程,探索具有东北特色的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技术途径,依靠科技升级实现示范区农业生产力的新飞跃。

1、实施十大技术攻关。

针对东北类型区农业生产力存在的突出问题,以21世纪农业持续发展为目标,组织各方面科技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全力解决牵动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

(1)动植物新品种选育。

以优质、高产、多抗为目标,在常规杂交育种技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理化诱变技术,选育适应性广、优质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水果、蔬菜新品种,力争在具有重大意义的优良品种培育上取得突破。

加强畜、禽、水产品优良品种培育,重点搞好东北特别是黑龙江地方优质品种的保护、选育和利用。

加快实现种子管理法制化、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经营集团化、育繁推销一体化,达到农业新品种3-5年更新一次。

(2)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配套技术。

研究、开发、应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菜和饲料的高产、优质、低耗高效技术体系;

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的间作、套种、轮作等综合配套增产技术;

以市场为导向的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产品生产及加工技术。

(3)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重点研究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难题,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开发高效、安全的新型农药、畜禽鱼的疫苗及药物。

(4)生态农业技术。

进行生态农业单项耕作、栽培技术与模式化栽培技术的研究,根据示范区内的不同生态特点,按照区域农业类型创新技术体系。

山区以天然林保护工程、节水和旱地农业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的开发为主,平原以立体种植和农牧结合生态工程技术的开发为主,城郊以保护地栽培和“多位一体”生态工程技术体系的开发为主,在技术组装上力求兼备高产、优质、高效和环保功能,探索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的农、林、牧、副、渔均衡发展,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配套技术。

(5)设施农业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瓜果、蔬菜、花卉工厂化生产技术,开发高效节能的保温、升温、降温设施,自动微喷、滴灌、管灌,高密度立体栽培、无公害栽培及相应的综合农艺技术,实现蔬菜、水果、花卉的周年生产,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到2005年,示范区温室面积在目前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1000亩以上,在201国道沿线和市区、重点城镇周围建立一批集约化设施农业示范展示区。

进行畜、禽、水产品集约化设施养殖技术攻关,突破奶牛群体高产综合技术、肉牛直线育肥技术、肉羊快速育肥技术的研究,缩短育肥期,提高肉的品质,开发加温、控温、降温、通风、光控、送料、清粪、消毒、产品储运等配套设备及技术;

研究推广品种选择、饲料配方、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微机监控等系列化规范生产模式。

到2005年,鸡、猪设施化养殖所占的比重达到70%。

(6)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增值技术。

研究开发粮食、果品、蔬菜、花卉及畜产品、水产品的烘干、贮运、保鲜、包装和深度加工新技术。

重点是研究开发鲜乳制品、功能性乳制品,研究开发优质啤酒、白酒、果汁、矿泉饮料新产品,研究蔬菜、野生资源的保鲜、加工技术及无菌包装技术,研究开发传统豆制品工业化生产技术、保鲜技术、包装技术,发展大豆蛋白、油脂、副产物的深加工技术和系列产品。

(7)绿色食品开发技术。

加强绿色食品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尽快推出一批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新品种及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饲养技术,研究食用菌、山野菜、中草药等山产土特产品的种植、采集、保鲜和加工利用技术,发展一批技术创新型的绿色食品高新技术企业。

(8)农田水利及高效节水技术。

研究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高效旱作技术,大幅度提高旱地生产能力;

研究输水、引水技术、节水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地开发喷灌、滴灌、管灌技术。

(9)农业机械化技术。

重点研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相关的配套机械、机具、农业工程化技术,研究饲料加工机械及养殖设备,开发农副产品加工的新设备、新工艺。

(10)21世纪现代农业管理技术。

制定示范区现代化农业发展规划,进行资源、生产、环境、社会、经济诸方面的定量调查和系统分析,研究建立示范区持续高效农业发展的指标体系,确立示范区系统管理模式。

2、突出十大科技成果推广。

针对示范区农业生产的实际,以实现农业生产力的持续增长为目标,积极组织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1)农作物优良新品种科技成果推广。

“十五”期间,重点推广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烤烟、甜菜、蔬菜、水果等新品种100个,到2005年,新品种种植面积达到80%以上。

(2)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总结示范区农业生产的成功经验,组合各类先进适用技术,嫁接高新技术。

在旱作农业上,推广石岩镇爱路旱作农业机械化示范小区、宁西乡和海浪镇旱作粮食优质高产技术示范小区的经验;

在大田作物上,推广宁安镇红城村微喷小区的经验;

在棚室化种植上,推广东京城镇振兴村节水滴灌技术。

2005年推广面积达到85%以上。

(3)基本农田高产栽培科技成果推广。

重点推广渤海镇水稻大面积高产技术、省农科所高淀粉玉米技术、范家乡和石岩镇轮作套种技术。

到2005年推广面积30万亩,增产1500万公斤。

(4)新型肥料应用和先进施肥科技成果推广。

大力推广以土壤磷素活化剂、生物复合有机矿质肥、水稻壮秧剂等为重点的保肥增效剂、增产菌类生物制剂、生物复合肥及其配套技术,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提高品质的目的。

到2005年推广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

(5)新农业和生物综合防治科技成果推广。

以用药少、效果好、成本低、污染小为目标,加强生物防治、植物性农药和低残留新农药的推广应用。

到2005年推广面积达到5万亩,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效果。

(6)畜禽良种及其养殖科技成果推广。

重点推广肉牛杂交改良品种,高档肉牛生产配套技术,瘦肉型猪三元杂交生产配套技术,高产蛋鸡、肉鸡综合配套技术。

(7)淡水养殖高产高效综合科技成果推广。

重点推广池塘高效精养技术,热带鱼寒温带养殖技术,水库、湖泊集约化网箱养鱼配套技术,山区水塘生态养殖模式,大水面养殖增产技术。

(8)中低产田综合治理科技成果推广。

引进涝洼、沙荒、旱薄、盐碱田的综合治理改造配套技术,使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

推广渤海镇客土造田、防渗漏技术,到2005年造田面积达到1万亩。

(9)创汇农业生产配套科技成果推广。

在示范区内进行对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出口蔬菜、花卉、瓜果、畜产品生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到2005年建立规模型出口产品基地3个。

(10)小流域综合治理科技成果推广。

重点推广宁安镇红城村生态农业模式,杏山乡梁家小流域治理模式,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示范区进行生态农业的大面积示范,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建立十大骨干产业体系。

针对东北类型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较低的现状,以提高农业效益为目标,大力推进重点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尽快形成产业化链条。

(1)高淀粉玉米产业。

以牡丹江制药厂、温春制药厂为龙头,选用东北农大、牡丹江农科所培育的高淀粉玉米品种,进行大面积示范,2005年种植面积20万亩。

(2)优质大豆产业。

壮大牡丹江制油厂等龙头企业,发展高蛋白、高脂肪大豆,在示范区大面积应用。

2005年,优质大豆种植面积20万亩。

(3)优质稻米产业。

壮大响水米业集团等龙头,引进日本、台湾、国内的优质水稻品种,推广大面积高产、优质技术。

2005年,种植面积30万亩,生产优质米15万吨。

(4)优质瓜菜产业。

借助四个国家级口岸优势,以牡丹江果菜批发市场、吉信、华宇公司为龙头,内建基地,外辟市场,2005年,形成1万亩的出口种植业基地,年出口瓜菜5万吨。

(5)优质畜产品产业。

以牡丹江肉联厂、绥芬河肉联厂为龙头,建立肉鸡、瘦肉型猪、肉牛生产出口基地,年出口肉禽1万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