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36397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文档格式.docx

《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文档格式.docx

本文选自《》,是西汉末年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

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的策略和言论。

2、交流展示

3、合作探究

阅读并翻译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感情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有差别。

有何不同?

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2、邹忌是如何\'

讽\'

齐王的?

4、互动提升

1、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

始而\'

门庭若市\'

,继尔\'

时时而间进\'

,最后\'

无可进者\'

,终于\'

战胜于朝廷\'

5、测评反馈

1.下列加横线的词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昳(yì

)丽  时时而间(jiān)进  臣妾(qiè

B.窥(kuī)镜  期(jī)年  皆朝(chá

o)于齐

C.弗(fú

)如  孰(shú

)与  数(shuò

)月之后

D.朝(zhāo)服  衣冠(guà

n)谤(bà

ng)讥

2.昳丽:

窥:

  旦日:

美我:

  

3.私:

蔽:

  面刺:

闻:

  

4.间进:

期年:

梁勇

第二课时

1.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理解正确的是()

A.从反面讽刺B.含蓄地嘲讽C.从正面说服D.委婉地规劝

2.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B.①②③C.②①③D.②③①

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③臣之妾畏臣④臣之妻私臣⑤王之蔽甚矣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D.①②/③④⑥/⑤

4、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1、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邹忌修八尺有馀,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妾曰:

“徐公何能乃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见威王。

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有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观之,王之敝甚矣.”

1.词语解释:

邹忌修八尺有馀()王之敝甚矣()

2.下面两组句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分别是

(1)A.吾孰与徐公美()B.吾妻之美我者()

C.君美甚()D.皆以美于徐公()

(2)A.私我也()B.公而忘私()

C.曹操绕寨私行()D.不宜偏私()

3.句子翻译: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由此观之,王之敝甚矣.

4.邹忌以己身之事设喻类比国家大事,讽劝齐威王纳谏,写出三组类比的句子。

  ①臣之妻私臣—

  ②臣之妾畏臣—

③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1、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中有什么启示?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其是如何讽谏的?

3、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后记: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课型:

一、预习导学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5.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二、交流展示

1.查字典给粗体字注音。

(掌握词语的读音、解释)

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牺牲玉帛小信未孚登轼而望之

吾视其辙乱夫战望其旗靡弗敢专也小惠未徧

2.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古:

参与。

今:

隔开,不连接。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

轻视,看不起。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古:

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或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4)忠之属也——古: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忠诚。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

案件。

监禁罪犯的地方。

古:

实情。

感情。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

第二次;

又一次。

3.结合语境解释一词多义的词:

(1)故——①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所以。

(2)于——①战于长勺:

在;

②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3)以——①何以战:

凭借,依靠;

②必以分人:

把;

③必以情:

按照、根据。

(4)从——①民弗从也:

听从;

②战则请从:

跟随。

4.重点句子:

(1)判断句式:

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例如:

夫战,勇气也。

——译:

作战,是靠勇气的。

(2)省略句式:

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必以分人——译: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可以一战——译:

可以凭借(这一点)去打一仗了。

(3)倒装句式:

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

(宾语前置)——译:

您凭什么作战呢?

战于长勺。

(状语后置)——译:

在长勺交战。

5.查资料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又称《》或《》,作者:

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文字优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

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

“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三、合作探究

1.层次结构

一部分

(1)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二部分

(2)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

三部分(3)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2.学习第一段:

(1)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

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位卑未敢忘忧国”。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3)“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三方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如何回答的?

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

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3.学习第二段:

(1)反战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2)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4.学习第三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

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

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1.文中讲了哪些具体的事?

哪些详写?

哪些略写?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

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

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

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

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2.本文主旨是什么:

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以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贯穿全文,阐述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采取战略上取信于民,战术上后发制人的原则,表现了曹刿的政治卓见和非凡的军事才能。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徧()

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

(2)齐师败绩()

(3)牺牲玉帛()(4)弗敢加也()

(5)小大之狱()(6)虽不能察()

(7)神弗福也()(8)忠之属也()

(9)公将鼓之()(10)望其旗靡()

(11)彼竭我盈()(12)又何间焉()

(13)肉食者鄙()(14)必以情()

(15)公将驰之()(16)遂逐齐师()

(17)一鼓作气()(18)必以信()

(19)弗敢专也()(20)衣食所养()

3.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

4.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______,这部书传说是______时期______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5.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

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B、写齐师败绩的情况

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A、忠君报国的思想B、勇于牺牲的决心

C、冲锋陷阵的精神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论述作战要靠勇气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

(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文中那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塞忠谏之路也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神情与苏、黄不属

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D、属予作文以记之

(10)出自本文的一成语是,意思是

(11)就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12)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13)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那些方面的才能?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课型:

第一课时

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1、字音

仞()箕畚()孀()龀()匮()荷()

2、词语

(1)解释词一

许:

彻:

惧:

负:

匮:

(2)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无陇断焉

(3)古今异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方古: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

何苦而不平苦古:

3、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河曲智叟无以应。

4、作者简介

列子,名,又称御寇,国人,前期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互动提升

1、学生朗读课文后,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益处?

(2)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移山任务的艰巨?

(3)在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4)愚公认为山能移走的理由是什么?

愚公智叟辨论的结果是什么?

四、互动提升

有人说:

“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

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

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

”你对此是怎样看的?

(一)基础知识

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

2、给下列字注音:

龀(  ) 匮(  ) 厝(  ) 孀(  ) 箕畚(  )(  )

3、解释句中的字:

⑴杂然相许(许:

 

)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⑷帝感其诚(感:

⑸而山不加增(加:

)⑹聚室而谋曰(聚室:

4、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同步解读

5、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11、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

其妻献疑曰( 

)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  帝感其诚( 

之:

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笑而止之曰( 

)  毁山之一毛( 

6、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

一是,

二是。

7、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

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8、“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预习导学

1、弄清文言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问题

2、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1、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

2、词类活用现象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

聚室而谋:

聚:

3、学生朗读并试背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2)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愚笨呢?

那么,作者在人名前加上“愚”和“智”有何用意?

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课外阅读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

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带点的字、词。

⑴未穷青之技(穷:

)⑵秦青弗止(弗止:

⑶自谓尽之(谓:

)⑷乃谢求反(谢:

2、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于:

薛谭学讴于秦青( 

)   饯于郊衢( 

⑵之:

未穷青之技( 

)   自谓尽之(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薛谭乃谢求反。

4、薛谭为什么“乃谢求反,终身不言归”?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找出并解释下列通假字

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还”通“”,。

汤熨之所及也:

“汤”同“”,。

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

满坐寂然:

“坐”通“”,。

2、辨析“之”字在句子中的用法:

之字原有三种常见用法:

A、译为:

“的”B、译为:

他(她,它)C、起舒缓语气,调整音节作用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山之一毛()操蛇之神()跳往助之()笑而止之曰()闻之()

告之于帝()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甚矣,汝之不惠()调整音节的作用()虽我之死()汝心之固()

⑸辨析“而”字在句中的用法

“而在句中作连词,通常有两种含义:

A、表顺承,不译B、表转折,译为“但”,“但是”

聚室而谋曰()何苦而不平()而山不加增()

(1)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神仙相助才移走的,有人认为,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

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提示:

从文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 

(2)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3)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

文中从哪句话是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