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市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3617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赴市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赴市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赴市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赴市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赴市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赴市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docx

《赴市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赴市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赴市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docx

赴市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3月3日-6日,我带领州政府办、州农办、州扶贫开发办、州农业局、州水利局、州建设局、州交通局、州林业局、州财政局等单位负责人,到长沙市和江西省赣州市专题考察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考察期间,我们先后与长沙、赣州两市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实地考察了长沙市浏阳县、长沙县和赣州市信丰县、龙南县的10多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同时收集了两市建设新农村相关资料。

所到之处,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两市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场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一、两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作法

通过考察发现,两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深入人心,新农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长沙市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赣州市的“五新一好”(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和创建好班子)都初步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广泛发动,引导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长沙市组织万名干部深入村组农户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政策,发动群众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

赣州市印制了126万张新农村建设年画,编印了《新农村建设读本》和《新农村建设农民住宅推介图集》,摄制了新农村建设专题片,编排了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春暖红土地”系列节目,举办了“新赣州、新农村、新家园”摄影大赛,营造了浓烈的宣传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主人翁意识。

在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赣州市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组建村民理事会,让农民自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

同时,注意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吸引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参与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村镇规划、“三清三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路)、“空心房”改造等一系列事务中,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真正落实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二)点面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纵深发展。

长沙市结合实际实施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

从2006年起,对全市1000个左右行政村,按照“三改三整一分离(即改电、改水、改厕,整修乡村公路、整治村容村貌、整治生态环境和实行人畜分离),建设长沙新农村”的要求,进行整治。

其中用3年时间,建设100个左右“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班子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2008年后再扩大示范范围,分期分批推进。

以“百村示范”,带动“千村整治”,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赣州市实行“四步走”,第一步从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把“三清三改”作为启动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同时把搞好村庄规划作为管长远、管根本的基础工作来抓。

第二步是在集中整治农村违规批地、乱占耕地建房的基础上,堵疏结合,引导农民拆除“空心房”、流转宅基地,改造旧村落,建设新村镇。

第三步是在“三清三改”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村庄整治和改造,使农村的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在较短时期内有了一个较大的改观。

在村庄整治改造中,该市探索和总结出五种模式,即“空心房”整治型、村庄整治改造型、整体拆旧建新型、社区新村型、自然生态农庄型,实践效果非常好。

第四步是抓点连线扩面,适时开展了文明路创建活动,用点线面结合的办法形成了一批交通沿线新农村示范村落,使新农村建设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不断扩大。

目前,该市已完成264个小城镇1046个行政村总计6621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完成了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和六大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抓紧实施;“空心房”改造面积达410平方米,腾出老宅基地5980亩,垦复耕地5.36万亩,拆除废弃牛栏、猪圈、茅厕5.76万处,完成村庄改水6718个,改厕6.7万座,受益人口达50多万人;建立各级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600个,发展会员7.8万名,联结农户20.3万户;通过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训农民57万人。

(三)强化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

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现成的经验,赣州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即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以“三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

该市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

首先是在组织机构上,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民的自主管理。

其次是在方式方法上,采取“统一扶助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办法。

如在改路中,一些地方通过理事会发动群众先清理路障、整好路基,再由政府补助水泥、按施工标准硬化路面,节省不少投资。

再次是在管理制度上,着力建立长效机制,出台了农村建设评估考核奖惩制度,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县市和县市直部门的年度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考核中,并进行定期督查。

(四)整合资源,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一是整合组织资源。

长沙市、赣州市都成立了以党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党建、组织、农业、意识形态和规划建设的领导为副组长,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具体指导。

二是整合干部资源。

两市都结合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分别组织数以万计的干部深入农村广泛宣传发动,与群众一道制定新农村建设方案。

三是整合资金资源。

对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和项目进行统筹安排、集中投放。

赣州市建立了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六个一点”筹资机制,广辟资金渠道。

2004年9月至今,全市累计整合资金4.9亿元投入新农村建设。

四是整合社会资源。

赣州市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2005年该市合同引资213.5亿元,实际到位145.89亿元,其中农业引资57亿元。

逐步掀起社会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热潮。

(五)稳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优先规划设计。

两市均组建了规划设计专门班子,对新农村建设总体安排和具体布局进行前期考证和规划设计。

二是突出产业发展。

长沙市着力建设百里优质水稻、百里花卉苗木、百里优质茶叶、百里优质水产四大产业走廊,四大优势产业带面积达280万亩,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赣州市做大做强农业、生猪、蔬菜、花卉苗木四大主导产业,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战略。

该市发展水果类产业面积达208万亩,其中脐橙105万亩,年产值达115亿元。

农民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

三是着力基础设施建设。

“十五”期间长沙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新建和改造县乡公路2000多公里,水利建设完成投资44.5亿元。

赣州市完成通村公路3420多公里,60%以上村实现了农村“五通”,增强了农村发展后劲。

四是注重违章立制。

两市把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明确下来,使新农村建设逐步转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科学发展轨道。

二、当前我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形势

(一)面临困难

1、农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

由于我州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发展步伐不快,农民组织化程度不够高,产业致富的带动能力较弱,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生活质量提高不快。

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加上一些体制性障碍等因素,都制约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2005年我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766元,相对全国全省来说十分偏低。

目前全州还有25万低收入农村人口。

2、农村公共产品严重不足。

据统计,我州有10.5%的村不通路,80%的村不通自来水,60%的村没有实现稳定通电,1071个村不通电话。

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设施落后,基础脆弱,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3、农村环境卫生令人堪忧。

一直以来,我们对农村的规划建设缺乏有力的指导和管理,农村投入相对短缺,农村建设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民房设计单一、道路建设粗糙,厕所乱建,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污水乱流、人畜混居现象随处可见,管理杂乱无序。

4、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掌握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技能不强。

不少地方封建迷信盛行、陈规陋习严重。

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素质需要。

(二)发展机遇

1、我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已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完全有条件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

2、中央惠农政策力度加大。

如取消农业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卫生和教育等公共事业建设投入等。

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发展农村的路子,如韩国的“新村运动”,日本的“造村运动”,我国广东、山东和江西等省新农村建设都为我们提供了好的经验,可供学习和借鉴。

3、省委、省政府“湘西大开发”升温。

我州是全省唯一进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地区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随着省委、省政府“湘西大开发”战略的升温,省直部门和长、衡、株、潭、常、岳六地市对口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州将得到更多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

4、成功范例提供了建设经验。

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发展农村的路子,如韩国的“新村运动”,日本的“造村运动”,我国广东、山东和江西等省新农村建设都为我们提供了好的经验,可供学习和借鉴。

5、我州农村具备发展基础。

近年来我州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广大农民群众盼望加快发展,这些都有利于我州加快新农村建设。

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把握机遇,开拓进取,全力推进我州新农村建设。

三、我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及建议

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我感受最深的是,当前我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在统一思想、宣传发动、科学规划、点面结合、加大投入上下功夫。

(一)统一思想。

一要充分认识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其目标和要求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从我州实际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反映;不仅是加快我州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我州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不仅是当前的中心任务,也是今后的奋斗目标。

因此,全州上下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形成合力。

新农村建设基础在村,关键在县市。

各县市、乡镇主要负责人是本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

要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好“州里统筹,县市组织、乡镇主抓、村寨实施”的工作运行机制。

州要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负责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和考核,并做好驻村工作组的管理工作。

各县市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尽快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重点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资金扶持,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审核,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发展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和技能培训工作。

乡镇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要组织广大干部深入村组,全面了解产业发展、村庄道路、住房结构、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村民素质、制度管理和班子建设等情况,因地制宜,帮助村组科学编制规划,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组织发动群众,形成合力,开好头起好步。

州、县市直部门要相互配合,搞好服务。

如规划建设部门要搞好村庄规划,并提供楼院设计图纸供农民参考;交通、水利、水电、教育和卫生等部门要搞好农村通路、通水、通电以及学校和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其他部门也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三要严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