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36070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影像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医学影像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医学影像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医学影像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医学影像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影像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医学影像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影像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骨质局限性密度降低,骨小梁稀疏或形成骨缺损,其中全无骨结构。

骨皮质破坏呈筛孔状、虫噬状

常见病:

炎症,肉芽肿,肿瘤或肿瘤样病变

4.骨质增生硬化:

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

X线表现:

骨质密度增高,伴或不伴骨骼增大骨小梁增粗、增多、密集,骨皮质增厚、致密。

局限性慢性炎症,外伤,某些原发性骨肿瘤,骨肉瘤或成骨性转移瘤;

普遍性—某些代谢或内分泌障碍或中毒性疾病

5.骨膜增生:

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引起的骨质增生。

形态因新生骨小梁排列形式不同而表现亦异

炎症,肿瘤,外伤,骨膜下出血等

6.骨质坏死:

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

坏死骨称为死骨。

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

原因—绝对高密度和相对高密度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骨缺血性坏死和外伤骨折后等

密度减低的病变:

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破坏

密度增高的病变:

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增生,骨质坏死,骨内与软骨内钙化

三.骨骼疾病诊断

1.骨骼与软组织创伤:

A.长骨骨折的基本X线表现:

指骨的连续性中断或骨骺分离,X线上可见不规则透明线.骨折对位与对线关系:

确定移位长骨以近端为准,脊椎以下位脊椎为准

B.小儿骨折:

骺离骨折:

骺线增宽,骺于干骺端对位异常或骺与干骺端一并撕脱;

青枝骨折:

X线上不见骨折线,仅见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扭曲或只引起骨皮质皱折、凹陷或隆突

常见骨折:

1.Colles骨折(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2-3cm以内的骨折,远段向背侧或桡侧移位,断端向掌侧成角,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2.肱骨髁上骨折多见于儿童3.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人

椎骨折-X线表现:

椎体呈楔形,可见横形不规则致密带,椎间隙多正常。

可伴脱位。

脊椎骨折-CT表现:

能显示骨折类型、骨折片移位程度、椎管变形和狭窄及椎管内骨折片或椎管内血肿等

椎间盘突出-X线表现:

椎间隙均匀或对称狭窄,特别是后宽前窄;

椎体边缘尤其是后缘出现骨赘;

脊椎排列变直或侧弯

2.骨与软组织感染1).化脓性骨髓炎: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病变过程:

细菌栓子经滋养动脉进入骨髓,常停留在近骺软骨干骺端的骨松质部分形成局部脓肿。

其蔓延途径为:

①直接破入骨髓腔。

②突破干骺端骨皮质形成骨膜下脓肿,再经哈氏管进入骨髓腔。

③如干骺端在关节内,感染可穿通骨皮质进入关节内。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CT表现:

很好显示软组织感染、骨膜下脓肿、骨髓内炎症、骨质破坏和死骨。

尤其是小的破坏区和小的死骨。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X线表现:

明显的骨质增生和骨膜反应;

大片死骨、死腔;

骨性包壳,骨瘘孔、窦道形成

2).结核-X线表现①.干骺端结核:

可形成脓肿:

类圆形、边界清楚,邻近无明显骨质增生,骨膜反应轻,泥沙状死骨—与化脓性骨髓炎区别。

蔓延途径:

破坏骺而侵入关节。

破坏骨皮质和骨膜,侵入关节或形成瘘管。

很少向骨干发展。

②.脊椎结核:

典型表现:

质破坏;

椎间隙变窄或消失;

脊椎变形;

冷脓肿形成和钙化。

③.短骨骨干结核

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

典型的表现为骨内囊性破坏,骨皮质变薄,骨干膨胀,可见广泛平行层状骨膜增生。

很少侵及关节-骨囊性结核或骨气鼓

④.长骨骨干结核

骨松质局限性破坏,很少骨质增生,可有轻微骨膜反应

3).骨与软组织肿瘤及瘤样病变

骨肿瘤的影像诊断要求:

是否为肿瘤;

良性还是恶性,原发还是转移;

组织学类型;

侵犯范围

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P50)

良良性

恶恶性

生生长情况

生生长缓慢,无转移

生生长迅速,可有转移

局局部骨变化

呈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锐利,与正常骨界限清晰,骨皮质变薄、膨胀、保持其连续性

呈呈侵润性骨质破坏,边缘不整齐,病变区与变区与正常骨界限不清晰,累及骨皮质,造质,造成不规则破坏与损伤

骨骨膜新生骨

一一般无骨膜新生骨,病理骨折后可有少量,无Co无codman三角

多多出现不同形式的骨膜新生骨,并可见Co可见codman三角

周周围软组织变化

不不侵及邻近软组织,但可引起压迫移位,多误软多误软组织肿块影,如有肿块,其边缘清

楚楚

易易侵及邻近软组织、器官形成骨外肿块,外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A.骨巨细胞瘤-X线表现:

骨质破坏;

破坏区内无钙化、骨化;

边缘无硬化带和无骨膜反应。

B.骨肉瘤-X线表现:

肿瘤新生骨。

骨质破坏。

骨膜反应。

软组织肿块分型:

成骨型骨肉瘤;

溶骨型骨肉瘤;

混合型骨肉瘤.

骨质破坏为主,少有骨质生成。

骨膜增生被肿瘤破坏,而于边缘部分残留,形成骨膜三角—Codman三角

C.转移性骨肿瘤:

分型:

溶骨型;

成骨型:

前列腺癌最多见;

混合型

第二节关节

一.检查技术:

X线平片:

正侧位。

不能显示关节囊、关节软骨;

关节造影

CT:

薄层扫描、CT关节造影。

MRI:

薄层扫描,表面线圈,多平面扫描,MRI关节造影

二.四肢关节:

正常X线表现:

骨端:

两个或以上;

关节软骨:

透明软骨;

关节囊:

外层—致密结缔组织;

内层—滑膜;

关节间隙:

包括关节软骨及其间真正的微小间隙和少量滑液

三.关节病变基本X线表现

1.关节肿胀):

常由于关节积液或关节囊极其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出血和炎症所致。

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

大量积液时可见关节间隙增宽。

炎症,外伤,出血性疾病

2.关节破坏:

关节软骨及其下方的骨性关节面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侵犯代替所致。

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

累及关节面骨质—相应区骨破坏和缺损.

急性化脓性关节炎;

关节滑膜结核;

类风湿性关节炎;

3.关节退行性变:

缓慢发生的软骨变性、坏死和溶解,骨板吸收并逐渐为纤维组织或纤维软骨所替代。

骨性关节面增生、硬化并形成骨赘。

关节囊肥厚,韧带钙化。

早期—骨性关节面模糊、中断、消失。

中晚期—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质囊变和骨性关节面边缘骨赘形成。

常见病:

老人,运动员,搬运工等。

4.关节强直:

A骨性强直:

关节破坏后,关节骨端由骨组织连接。

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明显变窄或消失,有骨小梁通过关节连接两侧骨端。

常见于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愈合后

B.纤维性强直:

X线上可见狭窄的关节间隙,但无骨小梁贯穿。

常见于结核

5.关节脱位:

组成关节骨骼的脱离、错位。

分为完全脱位和半脱位;

多为外伤性,也有先天性或病理性。

四.关节疾病诊断

1.关节外伤:

关节脱位:

1)肩关节脱位:

前脱位;

后脱位:

少见。

2)肘关节脱位:

常为后脱位。

2.关节感染1)化脓性关节炎:

急性期:

关节囊肿胀,关节间隙增宽,关节半脱位或脱位,骨质疏松。

进展期:

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软骨下骨质破坏,以承重部分出现早且明显。

愈合期:

骨质增生硬化,骨质疏松消失,关节强直,关节周围软组织钙化。

2)关节结核A.骨型:

全关节结核,组成关节的滑膜、软骨及骨组织均受侵。

X线上在骺、干骺端结核的基础上又有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不对称性狭窄或关节骨质破坏。

B.滑膜型:

常见,大多累及一个较大关节;

滑膜型关节结核:

慢性发展,早期仅见关节囊和关节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关节间隙正常或增宽。

较典型表现:

①骨质破坏一般见于关节面边缘,以后才累及承重部分。

②关节软骨破坏较晚,以致关节间隙变窄出现较晚,程度较轻。

③关节囊肿胀、密度增高,而邻近的骨骼与肌肉多有明显萎缩。

--与急性化脓性关节炎区别。

3.慢性关节病:

1)退行性骨关节病:

由于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慢性骨关节病。

原发:

原因不明。

多见于40以上,承重关节髋、脊柱和膝等

2)脊椎退行性骨关节病

脊椎小关节改变,上下关节突变尖、关节面骨质硬化,关节间隙变窄。

椎间盘改变:

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可形成骨桥,椎间隙变窄,椎体滑动等。

继发:

继发于炎症或外伤,任何年龄、任何关节均可受累。

3)四肢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

关节间隙变窄:

由于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面边缘骨赘和下方假囊肿形成。

软骨下骨质致密,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半脱位

4).脊椎退行性骨关节病

脊椎小关节改变:

上下关节突变尖、关节面骨质硬化,关节间隙变窄。

椎间盘改变:

第三章呼吸系统

第一节、检查方法

X线检查:

透视、摄片、高千伏摄影、血管造影。

CT检查。

MRI检查

第二节正常影像解剖

一、正常X线表现

1.胸廓:

胸壁软组织;

胸锁乳突肌和锁骨上皮肤皱褶;

胸大肌;

女性乳房和乳头

2.肺野

概念:

含有空气的肺在胸片上所显示的透明区域。

第二、四前肋前端水平线。

纵行分为三等份。

通常将肺野分为上、中、下三区,和内、中、外三带。

肺尖(第一肋外缘以内)。

锁骨下区:

锁骨以下至第二肋骨外缘以内区域

3.肺门:

是肺动脉、肺叶动脉、肺段动脉、伴行支气管及肺静脉构成。

正位:

位于中野内带,左侧比右侧高1-2cm。

侧位:

两侧大部分重叠,似一尾巴长的“逗号”。

肺门角:

两侧肺门上下两部相交形成的夹角

4.肺纹理:

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

5.肺叶:

由叶间胸膜分割而成,右侧有上、中、下三个叶,左侧有上、下两叶.

6.肺段:

肺叶由3-5个肺段组成,有相应的段支气管,肺段的名称与相应的支气管一致

7.气管、支气管

气管起于环状软骨,在5-6胸椎平面分出左右主支气管,分叉的下壁形成隆突。

左右支气管与气管长轴的角度是不同的,左侧稍平直。

右侧主支气管与体轴成20-30度,左侧成40-55度。

隆突、隆突角:

一般小于90度。

左右角度不同:

左侧角度陡。

两侧支气管分支对应了不同的肺叶与肺段。

8.纵膈:

分区—六分法:

胸骨柄体交界与胸4椎体下缘水平线;

气管、升主动脉及心脏前缘的连线为前、中纵膈的分界;

食管前壁和心脏后缘的连线为中、后纵膈分界

9.膈肌(diaphragm)正常位置:

右高左低,约1-2cm,一般9-10后肋骨水平。

肋膈角:

膈肌与胸壁之间的夹角。

心膈角:

膈与心脏之间的夹角。

第三节.基本病变影像表现

一.肺部病变

1.支气管阻塞:

支气管阻塞的结果

肺气肿:

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过度充气,异常扩大,可伴有不可逆性肺泡壁破裂。

根据阻塞及肺气肿发生的部位的不同有局限及弥漫性之分。

肺不张:

多种原因所致的肺内气体减少和肺体积体积缩小的改变。

①直接征象:

叶间裂移位、局部密度增高、血管及支气管纹的聚集。

②间接征象:

肺门移位、气管移位、心脏纵隔移位、患侧膈肌升高、代偿性过度充气、肋间隙缩窄。

2.肺实变概念:

指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内的空气被病理性液体、细胞或组织所替代,这些病理性物质可以是炎性渗出、水肿液、血液、肉芽组织或肿瘤组织

片状致密影、多个灶性影、空气支气管征(支气管气像)

3.空洞与空腔:

空洞:

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的残腔

X线表现为大小与形态不同的透明区。

常见于结核、脓肿、肺癌等。

根据其X线表现的不同可分为:

薄壁空洞:

空洞壁厚在3mm以下。

厚壁空洞:

壁厚≧3mm

空腔:

为肺内生理腔隙的病理性扩大。

X线表现与薄壁空洞相似,常表现为壁厚1mm左右均匀的环形阴影。

如肺大泡、含气肺囊肿和肺气囊等

4.结节与肿块:

病变组织聚集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或肿块。

结节:

≦2cm;

肿块:

>

2cm

可为非肿瘤性(结核球、炎性假瘤)及肿瘤性(良性、恶性)

5.网状、细线状及条索状影。

肺间质性病变的反映。

慢支炎、特发性肺纤维化、癌性淋巴管炎、尘肺、结缔组织病等

肺纹理增粗、模糊;

网状、细线状影或蜂窝状影;

局限性线状影;

条索状影;

间隔线(如克氏B线等)

6.钙化:

一般发生于退行性变或坏死组织内,为钙盐的局灶性沉积X线:

致密的斑点、块状,边缘锐利。

常见于:

结核钙化,错构瘤等

二.胸膜病变

1.胸腔积液:

游离性胸腔积液,>

250ml显示,后肋隔角最低

X线表现为外高内低弧形凹面

少量:

第4肋前端以下;

中量:

第2-4前肋之间;

大量:

第2肋前端以上

局限性胸腔积液:

包裹性积液:

脏壁层胸膜粘连;

叶间积液;

肺底积液:

肺底和横隔之间

2.气胸和液气胸

气胸:

空气进入胸膜腔内。

气胸区无肺纹,为气体

间接征象:

肺压缩、纵隔移位、胸廓改变

液气胸:

胸膜腔内液体和气体同时存在;

X线:

立位可见气液平面

3.胸膜肥厚、粘连和钙化。

胸膜炎性渗出、肉芽组织增生、外伤出血机化等引起

肋膈角变浅、变平,膈肌运动受限。

钙化在X线上表现为不规则的点、片状高密度影

4.胸膜肿块:

常见于胸膜原发或转移性肿瘤。

胸膜原发肿瘤:

胸膜间皮瘤、纤维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

胸膜转移性肿瘤,纵膈改变

第四节呼吸系统常见疾病

一.支气管扩张:

双肺下叶,左肺舌叶分型:

囊状、柱状、曲张型.X线:

肺纹理增粗,“轨道征”,蜂窝状改变

CT可清楚显示柱状及囊状扩张的支气管

二.肺炎pneumonia

1、大叶性肺炎:

渗出与实变;

空气支气管相(支气管气相)充血期可无阳性表现,或仅见肺纹理增多,透明度降低,实变期见片状致密影,实变肺组织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消散期实变影密度降低,可见大小不一、不规则分布的斑片状影。

2.支气管肺炎X线表现:

部位:

中下肺野、内中带。

肺纹理改变:

增强、模糊-反应了支气管及周围间质的改变。

小叶性渗出与实变

三.肺脓肿X线表现:

脓肿形成前的急性感染、脓肿形成、空洞形成。

四.肺结核1.结核的分类及X线表现

Ⅰ.原发型肺结核:

初次感染所发生的结核,多见于儿童。

X线表现为:

①原发综合征:

原发由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组成。

②胸内淋巴结结核:

原发病灶消失或被掩盖。

仅有淋巴结肿大。

Ⅱ、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①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特征为:

三均匀,粟粒大小为1~3mm。

大小、密度、分布均匀。

②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三不均匀。

上中肺,大小不一,密度不一。

Ⅲ型继发性肺结核:

成人多见,X线表现为:

渗出、增殖、纤维化、空洞和播散病灶并存

1.浸润型肺结核:

局限性斑状阴影:

双肺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

大叶性干酪性肺炎;

增殖性病变;

结核球:

0.5~4cm,可见钙化和空洞,周围有卫星灶;

结核性空洞;

支气管播散病变;

硬结钙化或索条影

2.

②.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纤维空洞;

空洞周围改变;

肺叶变形;

代偿性气肿;

胸膜肥厚及粘连;

纵膈向患侧移位

五.肺肿瘤

1.原发性支气管癌:

发生在支气管,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及腺泡的恶性肿瘤

(1)中央型:

发生在肺段和段以上支气管

直接征象:

肺门区肿块;

支气管改变:

管腔内软组织影、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管腔闭塞。

①肺不张:

完全阻塞;

②阻塞性肺炎:

反复发作。

(2)周围型:

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

早期:

瘤体直径≦3cm且无远处转移者。

影像表现:

肺内结节,可有空泡征,钙化少见;

肿瘤边缘:

毛糙,分叶征;

胸膜凹陷,血管纠集征;

偏心型空洞;

倍增时间:

3~6个月。

(3)弥漫型:

肿瘤发生于细支气管、肺泡或肺泡壁;

双肺多发病灶:

结节状或斑片状;

肺叶、肺段实变影像。

2.继发性肺肿瘤:

双肺多发棉花团养结节,密度均匀、大小不一,轮廓清楚,以双肺中、下肺野外带多见,可局限于一侧肺野

3.纵膈常见肿瘤前纵膈:

胸骨后甲状腺,胸腺瘤,畸胎瘤。

中纵膈:

淋巴瘤,支气管囊肿。

后纵膈:

神经源性肿瘤。

 

第四章消化系统影像诊断

第一节急腹症

一.基本病变X线表现

1.腹腔积气

(1)游离性气腹:

原因:

胃肠穿孔、术后、感染、人工气腹、输卵管通气等。

X线表现(立位平片):

新月形、线状透亮影。

(2)局限性气腹:

腹膜后、小网膜囊、粘连后穿孔;

局限,不随体位变化。

(3)、器官内气体。

常见:

门静脉、胆道、肠道,等;

X线表现:

条状或气泡。

2.腹腔积液:

炎症,创伤。

X线表现(平片):

密度增高,肠管间隙增宽,肠管漂浮征

3.实质脏器增大:

X线检查效果差:

形状、轮廓、大小和间接征象;

USG,CT、MRI:

较好,作用更大

4空腔脏器内积气、积液和管腔扩大

梗阻

双泡征:

5、5.腹内肿块影:

CT检查首选:

定位、定性、大小和范围。

可定性少(畸胎瘤)

“假肿瘤征”:

两端闭锁的绞窄肠段,闭袢内充满大量液体。

多数间接定位,不能发现。

6.腹内高密度影:

钙化、结石、异物和粪石等;

平片首选或CT

7.腹壁异常炎症:

腹脂线增宽、模糊和消失。

炎症、创伤:

腹壁肿胀、积气及肌间隙模糊。

8.下胸部异常原因:

膈下急性炎症

现象:

胸腔积液,肺底炎症或盘状不张,膈肌升高、动度降低,腹壁异常。

二.常见胃肠急腹症

(一).肠梗阻

检查目的:

A.有无梗阻B.部位——低位?

高位?

或具体部位C.程度——完全?

不完全?

D.类型——机械性(单纯,绞窄性)?

动力性(痉挛,麻痹性)?

血运性?

E.原因——粘连、扭转、肿瘤、蛔虫等。

基本X线表现

A肠管积气扩张;

B气液平面

1.单纯性小肠梗阻:

3-6h出现X线表现;

大跨度;

阶梯状;

变化大

2.2.绞窄性小肠梗阻:

变化小;

“假肿瘤”征;

小肠换位;

肠曲聚集表现

3.3.结肠梗阻:

常见于结肠癌、乙状结肠扭转等

4.4.麻痹性肠梗阻:

大小肠均扩张;

气多液少;

动力低

(二).胃肠穿孔

溃疡病、炎症、外伤及肿瘤

膈下半月形透亮(眉弓征,新月性)

注意两种情况

1.有游离气体,但无穿孔:

子宫输卵管通气、腹部手术;

人工气腹、腹腔炎症;

2.无游离气体,但有穿孔:

胃或肠内无气体、阑尾;

穿孔已堵塞、包裹性气体(粘连,进入小网膜囊)、气体很少;

(三)腹部外伤

主要是闭合性损伤;

首选检查方法是CT;

CT表现:

实质脏器包膜下血肿;

实质脏器内血肿;

实质脏器破裂

第二节食管与胃肠道

胃肠道正常X线表现:

普通X线:

透视;

平片

用途:

急腹症、外伤、不透X线异物

造影检查:

(1)钡餐检查;

(2)钡灌肠;

(3)血管造影

Esophagus(食管):

三段;

三个压迹(主动脉,左主支气管,左心房);

二个狭窄

胃肠道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1)官腔的改变:

①管腔狭窄:

持续的管腔缩小为狭窄,②管腔扩张:

可见于狭窄以上食管。

2)轮廓改变:

充盈缺损:

管腔内占位性病变不能被钡剂充填形成缺损表现:

轮廓局限性凹入常见:

肿瘤,息肉,肉芽肿,静脉曲张,异物等。

龛影:

管壁溃烂形成缺损;

钡剂涂布的轮廓有局限性向外凸的影像。

常见原因:

溃疡型食管癌。

憩室:

管壁因内压高或外在牵拉。

向外囊袋状膨出,有正常黏膜通入。

3)粘膜皱襞的改变:

粘膜破坏,可见于肿瘤或炎症;

粘膜皱襞增宽和迂曲:

多见于炎症。

粘膜皱襞纠集:

皱襞从四周向病变区集中,呈放射状。

常见于溃疡

三、功能性改变

张力:

增高--管腔

疾病诊断

一.食管静脉曲张

门脉高压的重要并发症,常见于肝硬化。

临表:

呕血、柏油样便,失血性休克

食管吞钡:

粘膜皱襞增宽、迂曲,蚯蚓状或串珠状充盈缺损,管壁边缘呈锯齿状,食管张力降低、管腔扩大、蠕动减弱等

二、溃疡病(ulcer)

(一)直接征像--龛影

胃—小弯,较大,钡斑(轴位);

粘膜线,项圈,狭颈

十二指肠—球部,较小,易变形,不易发现

(二)间接征像:

1.痉挛:

B形胃,幽门梗阻,球部变形;

2.分泌增加;

3.张力高或低4.蠕动强或弱;

5.变形和狭窄:

痉挛或瘢痕;

6.梗阻:

7.压痛;

三.食管癌:

40-70岁男性。

浸润型,增生型,溃疡型。

1.粘膜皱襞改变:

破坏.中断.消失.杵状.结节状;

2.充盈缺损;

3.管腔狭窄;

4不规则的龛影;

5.受累段食管局限性僵硬;

胃癌(半月综合征):

溃疡大而不规则,位于胃轮廓之内或部分腔内、部分腔外

良恶性溃疡的X线鉴别诊断:

四.肠结核:

多继发于肺结核;

好发于回盲部

溃疡型结核:

肠管痉挛收缩,粘膜皱襞紊乱,“激惹”、“跳跃”

增殖型结核:

肠管狭窄、短缩和僵直,粘膜皱襞紊乱、消失,小息肉样充盈缺损,回盲瓣变形

小肠肿瘤

良性:

小肠间质瘤、脂肪瘤、腺瘤等。

恶性:

腺癌、恶性间质瘤、类癌等

定性诊断困难。

可见肠腔内充盈缺损、肠壁破坏、粘膜破坏、梗阻、套叠等

CT:

价值比较大,显示腔内和腔外改变

结肠息肉:

多少为腺瘤性和炎性,少数为错够瘤性。

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为癌前病变

边界清楚锐利的圆形肿块或结节,带蒂息肉呈蘑菇状

仿真内镜可显示突向肠腔内的息肉

第二节肝脏

一.肝胆胰放射诊断

检查方法:

RX线平片:

RCT;

RMRI;

R血管造影;

R超声(USG);

RPTC;

RERCP;

ROCG;

R术中胆系造影,R术后T管造影

二.肝脏疾病诊断

1.肝脓肿:

CT表现:

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区,境界清楚,20~30Hu,晕圈

“环征”:

低密度的脓腔、环状强化的脓肿壁和周围早期无强化的低密度的水肿带构成。

环征和脓肿内的小气泡是肝脓肿的特征性表现。

2.肝海绵状血管瘤:

CT平扫:

①境界清楚的低密度灶

CT增强:

②增强扫描从周边部开始强化,强化密度接近同层大血管的密度,并不断向中央扩展

③长时间延迟强化,最后与周围正常肝实质成等密度或高密度。

“快进慢出”

3.原发性肝癌:

CT平扫:

绝大多数为低密度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低、等、高)

大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