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热点报告太阳能多晶硅产业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36067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济热点报告太阳能多晶硅产业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经济热点报告太阳能多晶硅产业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经济热点报告太阳能多晶硅产业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经济热点报告太阳能多晶硅产业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经济热点报告太阳能多晶硅产业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热点报告太阳能多晶硅产业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经济热点报告太阳能多晶硅产业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热点报告太阳能多晶硅产业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经济热点报告太阳能多晶硅产业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4)光导纤维通信,最新的现代通信手段;

(5)性能优异的硅有机化合物。

从消费结构上看,目前,多晶硅主要用在半导体和光伏产业上,以2006年的数据为例,2006年,全球半导体用多晶硅21000吨,占多晶硅总用量的52.5%;

光伏产业用多晶硅19000吨,占多晶硅总用量的47.5%。

在我国,2006年多晶硅总需求量接近5000吨,其中国内集成电路用多晶硅约847吨,占比17.12%;

太阳能电池用多晶硅约4100吨,占比82.88%。

光伏电池有晶体硅电池和薄膜电池两类,其中晶体硅电池占了90%的绝对比例,而在晶体硅电池中,多晶硅电池又占了51.8%,因此多晶硅是光伏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完整的光伏产业链主要由五个环节组成:

多晶硅——硅锭/硅片——电池片——光伏组件和模块——光伏发电系统。

作为光伏发电的原材料,多晶硅处于光伏产业链的最上游。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光伏电池生产主要以半导体废料和边角料为原材料,光伏产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九十年代以来,全球传统能源日益紧缺,气候继续恶化,节能环保的光伏电池因而得到人们的青睐,全球光伏产业很快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尤其是近两年,全球光伏产业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的态势。

2007年全球光伏组件及系统新增装机容量2249MW,同比增速达40.7%,截至2007年,全球累计光伏组件装机容量为9100MW,同比增速为32.8%,产值规模达172亿美元。

在光伏装机容量大幅增长的带动下,全球光伏电池大幅增长,如下表所示,在2007年,全球光伏电池产量达到了3733MW,同比增长49.3%。

图表1:

2005-2007年全球光伏电池产量

单位:

兆瓦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光伏电池产量

1727

2500

3733

同比增长率

31.4%

44.8%

49.3%

数据来源:

银联信公司

由于多晶硅是光伏电池的主要生产原料,因此全球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多晶硅产业尤其是太阳能级多晶硅产业的迅猛发展。

一方面,不断有新的企业加入专门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的行列,另一方面,不少原有生产电子级多晶硅的企业也增加太阳能级多晶硅的生产。

通过下表可以看出,全球多晶硅的产量从2005年2.98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3.87万吨,其中主要是太阳能级多晶硅产量剧增带来的,电子级多晶硅的新增产量有限,相应地,太阳能级多晶硅在全部多晶硅中的比重从28.5%也迅速增加到46.3%,接近一半。

图表2:

2005-2007年全球多晶硅总产量及其中太阳能级多晶硅产量

万吨

多晶硅产量

2.98

3.25

3.87

其中,太阳能级多晶硅产量

0.85

1.28

1.79

太阳能级多晶硅的比重

28.5%

39.4%

46.3%

在全球范围内,十大多晶硅厂商的产量占了全球产量的95%以上。

通过下表可以看出,2005年到2007年全球多晶硅的产量之所以不断增加,很大程度是这十大厂商的产能、产量不断增加带来的。

其中,美国黑姆洛克半导体公司产能、产量扩充速度最快,2007年太阳能级多晶硅产能达到5000吨,与2006年的3000吨相比,产能增加2000吨,增幅高达67%。

图表3:

2005-2007年主要多晶硅生产厂商的产能、产量

产能

产量

德山曹达株式会社

5200

5400

三菱高纯硅株式会社

1600

住友希蒂克斯尼崎公司

800

900

1300

1000

黑姆洛克半导体公司

7700

7400

10000

8500

先进硅材料公司

3000

3300

3500

三菱多晶硅公司(美国)

1200

1500

1400

MEMC(美国)

2700

4000

SGS

2200

瓦克化学电子公司

5500

6200

8100

MEMC(意大利)

2000

合计

30900

29400

34500

31600

41500

38300

注:

表中数据是太阳能级、电子级多晶硅产量之和。

虽然多晶硅的产量不断增多,但仍然远远赶不上多晶硅需求,尤其是赶不上太阳能级多晶硅需求的增长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太阳能级多晶硅的供需缺口越来越大,供不应求状况愈演愈烈。

如下图所示,从2005年到2007年,全球太阳能级多晶硅的产量从0.85万吨增加到1.79万吨,年均增速达到55%,然而,太阳能级多晶硅需求增加的势头更猛,从1.37万吨猛增到3.19万吨,年均增速达到66%,导致全球太阳能级多晶硅的供需缺口越拉越大,2007年达到1.4万吨。

图表4:

2005-2007年全球太阳能级多晶硅供需缺口示意图

(单位:

万吨)

EPIA,银联信公司

(二)供求严重失衡,全球多晶硅价格持续高涨

 

近年来,多晶硅的供需失衡造成了价格持续走高,从2003年的24美元/公斤,上升至2006年第四季度的300美元/公斤,2007年上半年稳定在300美元-330美元/公斤的水平,然而到了2007年10月,成交价就升至360美元-370美元/公斤,12月又创出400美元/公斤的高价,2008年4月,多晶硅现货价更是达到了450美元/公斤。

图表5:

2004-2008年全球多晶硅市场现货价格走势

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近期多晶硅价格暴跌

作为大多数光伏组件的关键原料,多晶硅价格在经过400-500美元一公斤的高峰以后,在最近一两个月以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就其原因,主要在于需求的下滑和供给的增加。

今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际油价的暴跌,不少光伏项目都受到银贷紧缩和现金流紧张的影响而被迫延迟,这使得短期内市场上原料不再短缺,此外,加上今年以来全球多个大型多晶硅项目接连投产,市场供应进一步放大,这也加速推动原料供需走向平衡。

从而导致了多晶硅价格的大跌。

(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下文将进行详细分析)

目前,多晶硅行业的环境已经发生变化。

我国前各地多晶硅的大量投资将受到何种影响,国内多晶硅竞争格局又将发生什么变化,下面我们将从我国多晶硅行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机会与风险等方面进行一一分析。

第二部分我国多晶硅行业现状

一、多晶硅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多晶硅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期实现了产业化,到70年代,生产厂家曾经发展到20多家。

但由于企业生产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消耗大、成本高等原因,绝大部分企业相继停产或转产,到1995年仅剩下4家,即:

峨嵋半导体材料厂(739厂),洛阳单晶硅厂(740厂)、天原化工厂和棱光实业公司。

1996年,棱光实业公司和重庆天原化工厂也相继停产。

2000年,洛阳单晶硅厂(740厂)和峨嵋半导体材料厂(739厂)的总生产能力和产量约在100t/a左右,产品自产自用。

由于国内半导体市场不大,太阳能光伏产业很小,而建一个多晶硅厂的投资大、回报期长,再加上国外技术的封锁和市场垄断等原因,致使国内多晶硅生产和技术研究进展缓慢。

截至2005年末,国内多晶硅的实际产量仅有160吨;

2006年产能达到了500吨左右,其中洛阳中硅300t、四川峨嵋200t;

实际生产量为400t,仅够30MWp太阳电池的生产需求,有95%的多晶硅要依靠国外高价进口。

到2007年仍仅有1180吨,多晶硅严重短缺,80%以上仍要靠进口解决,

然后面对多晶硅产量的增长缓慢,我国光伏产业却发展迅速。

近几年,在全球能源紧张以及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的推动下,全球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

中国光伏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如下表所示,2006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仅为450MW,2007年,达到1088MW(其中非晶硅电池为28MW),同比增长了141.8%,超过了欧洲(1062MW)和日本(920MW),居世界第一。

图表6:

2005-2007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增长率及占全球的比重

中国光伏电池产量

118

450

1088

中国光伏电池同比增长率

110.7%

281.4%

141.8%

全球光伏电池产量

中国占全球的比重

6.8%

18.0%

29.1%

光伏电池产量的急剧增加,造成对上游多晶硅原材料的需求急剧增加。

与此同时,国内多晶硅2005年以来虽大幅增产,但供给总量有限。

如下图所示近三年来,随着我国对多晶硅需求的增加,多晶硅供需缺口也在逐年增加,2007年多晶硅缺口达到了4910吨。

图表7:

2005-2007年中国太阳能级和电子级的多晶硅供需缺口(单位:

吨)

2005-2007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报告,银联信公司

二、行业赢利丰厚,众多企业蜂拥而上

(一)缺口带来高价位,企业赢利丰厚

多晶硅供需的巨大缺口造成了多晶硅价格持续高企。

如下图所示,2008年6到9月,国内多晶硅以3150元/公斤(按1美元=6.8240元人民币的外汇牌价折算,约为461美元/公斤)的价格高位运行,高于同期国际市场的价格。

图表8:

2008年中国多晶硅现货市场价格走势

同时,国际多晶硅的投资成本28-78美元/公斤,平均36美元/公斤。

国内第一年的成本会在70-80美元/公斤,但只要投产顺利,第二年开始就会降到40美元/公斤。

正是多晶硅的高价格带来的暴利造成众多国内企业蜂拥而上,争相进军多晶硅行业。

(二)众多企业蜂拥而上,千亿巨资进入多晶硅领域

很显然,国内多晶硅生产环节目前已形成严重的投资过剩局面,国内所有介入多晶硅领域的企业的设计总产能远超过国内市场总需求,甚至超过全球市场总需求,这意味着未来将有不少企业难以达产,甚至被迫退出多晶硅市场。

国际国内多晶硅产量的严重供不应求,当前市场上的暴利行情,极大地刺激了国内众多企业对太阳能级多晶硅的投资热情,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投资太阳能级多晶硅的巨大浪潮。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8年3月,中国多晶硅产业共有33个多晶硅投资项目,其中31项目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见下表),投资总额达到1160亿元人民币。

共涉及全国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以四川、江苏和内蒙古为主。

图表9:

中国太阳能级多晶硅领域拟建、在建项目概览

项目

进展

项目名称

投资主体

计划实现产能(吨)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2年

已投产

中能光伏

江苏中能

江苏顺大

无锡中彩

300

洛阳中硅

中冶集团

南阳迅天宇

德福光电、

上海交大顶峰等

600

6000

万州大全

江苏大全

7150

通威

通威股份

巨星集团

新光硅业

天威保变、川投

能源、启明星

7260

在建中

江西赛维

江西塞维LDK

15000

江苏新双龙

江苏新双龙、

香港联中

连云港

天合光能

宿迁旭利

毛里求斯

泰坦太阳能

深南玻宜昌

南玻集团

4500

孝感大悟县

上海广济硅材料

牡丹江

上海工投集团、实业集团、建材集团等

益阳晶鑫

上海国之杰

5000

曲靖爱信佳

云南爱信硅科技

唐山

冀东水泥、锋镁科技、宝业集团和冀东氯碱

锦州凌海

连城

宁夏阳光

江苏阳光

200

500

亚洲硅业

呼和浩特神舟

航天机电

包头中晶

北京中晶华业

托克托县大陆

南京大陆、美国PPP、Scc、西图等

18000

眉山北京顺大

北京太万通、北京进取新技术、北京顺大新业能源、长城资产香港分公司等

眉山尊马克

绿色能源(英国)、成都高飞实业

东汽峨半

东方电气

新津超磊

四川超磊实业

天威硅业

天威保变、川投能源、岷江水电

投产

乐电天威

天威保变、乐山电力

2400

拟建中

益阳湘投

湖南湘投

济宁中钢

中钢集团

25500

52250

85460

157760

2007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报告,银联信公司

可怕的是,截至2008年6月,国内仅有洛阳中硅、新光硅业、四川峨嵋半导体、河南讯天宇四家公司能够生产合格的多晶硅产品,其它号称要生产成千上万吨多晶硅的公司,全都停留在建设期或者规划蓝图上。

而即使这四家能够生产出多晶硅的公司,产量也极为有限,2007年产量最大的洛阳中硅才达到500吨,其它企业都在300吨以下。

退一步讲,即使国内投资多晶硅的所有企业能够全部达产,那么如下表所示,以2007年的中国和全球需求为对照,2009年中国所有投资多晶硅的企业的设计总产能为5.225万吨,远超过中国市场需求4.375万吨,也超过全球市场需求2.035万吨;

2012年中国多晶硅企业的规划产能更是达到难以想象的15多万吨。

这意味着产能将严重过剩,不少企业将被迫部分开工,甚至退出多晶硅领域。

图表10:

中国多晶硅行业2009-2012年的规划产能与2007年全球、中国多晶硅的需求对比表

2007年中国太阳能级多晶硅的总需求

分析

2007年全球太阳能级多晶硅的总需求

3.19

2009年中国所有投资多晶硅的企业的规划产能之和

5.225

超过国内2007年需求4.375万吨,超过全球2007年需求2.035万吨

2012年中国所有投资多晶硅的企业的规划产能之和

15.176

三、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严重依赖国外

(一)多晶硅企业的技术难度在于整体性的技术瓶颈,而非几个关键技术诀窍

多晶硅企业本质上是化工联合企业,这从国际大厂的情况可以看出:

德国的Wacker是全球知名的化工企业,其涉足的领域从盐矿开采、硅烷气到多晶硅、硅片,几乎与多晶硅相关的上游产品均可以自行生产。

而在Hemlock的股东中,DowCorning是由化工建材巨头——陶氏化学和康宁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

这些企业均有多年的化工企业经营经验,从事多晶硅生产也已多年,部分企业超过50年的生产经验是国内企业无法比拟的。

另外,多晶硅的生产过程涉及到多次复杂的化学反应,各项控制节点多到以千计。

如果是从一个陌生行业进入到多晶硅生产领域,即使不考虑项目建设的问题,单纯是调试运行的难度也相当之大。

(二)国内实现大规模生产之前,国际大厂不会进行技术转移

目前国际大厂的产能主要是改良西门子法,而国内现已经投产和即将投产的企业也均是采用改良西门子法。

以七大厂商为代表的少数发达国家企业对多晶硅的技术垄断已经维持了数十年,鉴于多晶硅对IT行业的重要意义和目前行业的高利润,这些少数发达国家企业对此实行持续的技术封锁。

专栏2:

全球七大多晶硅生产厂商

目前,全球主要多晶硅供应商有七家,分布在欧洲、美国和日本,具体包括美国的MEMC和黑姆洛克半导体公司,挪威的REC(Asimi和SGS),日本的三菱高纯硅株式会社、住友希蒂克斯尼崎公司和德山曹达株式会社以及德国瓦克化学电子公司。

这七大厂商拥有十家多晶硅生产厂,其中美国有5家、日本有3家、欧洲有2家。

从市场份额角度分析。

七大厂商基于半导体行业的绝对技术优势,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且稳步壮大,目前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以Hemlock、Wacker和SGS三者市场份额最大,三者之和已超过总供应量的50%。

再从技术角度分析。

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核心技术是多晶硅生产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以七大厂商为代表的少数发达国家企业掌握高纯度多晶硅规模化生产的核心技术,从而在成本控制、产品质量以及生产规模上都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国内没有实现大规模生产之前,国际大厂不会对我国实行技术转让,所谓“德国技术”或者“美国技术”、“俄罗斯技术”等,均不是完整的技术转让。

关于大厂专家的指导,目前国际上普遍实行20年的行业禁止期,从相关大厂辞职的技术人员在20年内不得进入原企业的竞争对手工作。

因此,目前国内企业能够请到的有过大厂工作经验的专家,其工作经验也是20年前的,否则就存在法律问题。

目前国际上比较著名的多晶硅厂设计建造公司是PPP(PolysiliconPlantProject)、SCC等境外公司,均具有设计建造多晶硅企业的经验。

但是,PPP等公司与国内的成达公司属于同一类型企业,为化工设计企业,只不过从事的是特殊的化工企业——多晶硅厂的设计而已,他们并不提供具体的多晶硅技术外包。

因此,有经验的设计制造商加盟只是有助于多晶硅厂更快、更好地达产,但并不是决定因素。

(三)国内目前投产的企业技术来源均是739和740厂

目前国内已经投产的企业包括新光硅业、东汽硅材料厂、洛阳中硅、徐州中能等,技术均为改良西门子法。

究根探底,这几家的技术来源均是之前的739和740两个硅材料厂。

其中,739厂即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本世纪初国内为建设第一个千吨级多晶硅厂从峨嵋厂抽调骨干,这也构成了目前新光硅业的主要技术队伍。

而原来的峨嵋半导体材料厂被东方电气增资控股,也就是现在的东汽硅材料厂;

徐州中能的技术来源是新光硅业,因此其技术源头也是739厂。

而740厂即原来的洛阳硅材料厂,以此为基础组成了现在的洛阳中硅。

总之,目前国内已经投产的多晶硅厂均有明确的技术来源,并无完全成立的企业做成。

我国多晶硅在工业生产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生产规模小,现在一般认为多晶硅生产的临界经济规模为1000t/a;

(2)工艺设备落后,自动化程度低,致使物料与电力消耗过大、“三废”问题多;

(3)难以获取超高纯产品;

(4)生产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正是由于国内多晶硅生产仍具较高的技术壁垒,行业才能维持暴利。

因此,我们认为新介入多晶硅领域的企业之技术成熟度及人才储备非常关键,多晶硅生产是一项复杂的化工项目,对设备工艺、生产过程中的调试及参数控制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再加上项目投产后还需要经历3个多月的质量稳定期才有可能批量生产,在此期间,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设备运行状态以及人与设备间的磨合等因素都会影响产品质量,因此,公司只有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合格,并推动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和完善,这也是一个多晶硅生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四、国内三家企业占85%的市场份额,市场格局尚在进一步演变当中。

如下图所示,2007年全国多晶硅的总产量仅1180吨,其中峨嵋半导体的产量约为200吨,新光硅业产量约为300吨,洛阳中硅产量约为500吨。

图表11:

2007年中国主要多晶硅生产企业的市场份额

这三四家企业在生产技术上、规模化生产和市场份额上各有自己一定的优势,但总体不强。

它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