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浙江专版学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浙江专版学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浙江专版学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其他妻妾的儿子为“庶子”。
周王死后,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
其他嫡子和庶子只能封侯,为“小宗”。
“大宗”“小宗”是相对的:
诸侯相对于周天子是“小宗”,相对于卿大夫则是“大宗”,依此类推。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几乎深入到中国社会各阶层。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是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
2.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3.分封制和宗法制适应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维护了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谳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
周本纪》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周初能够取得“封侯”的主要是哪些人?
[教你读史]
注意对材料分层,第一个句号为一层,第二个句号的分号又分为两层,归纳每一层中分封对象的身份。
[提示]材料一说明,在周初能够取得“封侯”的主要有先代贵族、功臣和王族。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2)据材料二,当时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
天子与诸侯是什么关系?
注意“巡狩”“述职”所代表的含义,由此判断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提示]制度:
分封制。
关系:
君臣关系,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多角度认识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多元化:
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均为受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等级森严:
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3)层层封授:
周王分封诸侯后,诸侯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又可对士进行再分封。
(4)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土地和人民”与“义务”是周天子同诸侯之间维系分封等级关系的关键。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授予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并尽义务。
西周宗法制的影响
[材料一]三年,幽王嬖爱褒姒。
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
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
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
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
“周亡矣。
”
(1)据材料一,周太史所尊崇的应是什么制度?
他为什么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褒姒生子伯服”“去太子宜臼”,“以伯服为太子”明确褒姒及其子伯服的地位。
废太子立伯服违背了西周宗法制的核心。
[提示]周太史所尊崇的是宗法制。
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了分封制,动摇了西周的统治基础。
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材料二]宗者,何谓也?
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
《礼》曰:
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
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
所以长和睦也。
——东汉·
班固《白虎通义》
(2)综合材料二指出宗法制对后世有何重要影响?
注意“宗者,尊也”,即宗主为祖先。
关键词“长和睦也”说明宗法制对宗族的影响。
[提示]材料二反映了宗法制下宗主作为先祖,受后代尊崇和祭拜,说明了宗法制对家族、后世祭祀的影响。
[材料三]贾母说:
“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
——《红楼梦》第九十回
(3)结合材料三,用宗法制的相关知识解读这一现象。
注意最后一句话,强调的是“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指外人与自己人有远近亲疏的差别。
[提示]材料三反映了贾母具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观念。
表现在:
①以“贾母”为代表的宗族内封建家长的权威。
②先给宗族内人员操办婚事,后给宗族外的人员操办。
宗法制的影响
(1)当时影响:
①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
保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
②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起封建等级政治结构。
(2)现世影响:
①积极作用:
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消极影响:
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
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
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
二、古代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家国同构”
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
2.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题组一分封制
1.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
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解析:
选A材料“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表明扩大了统治范围,故A项正确。
2.历史学家指出:
“西周王朝显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D.王室日益衰微
选C西周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与分封制有密切关系。
在分封制下,贵族对封地拥有世袭权力,周王对封国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久而久之,就使周王与封国的联系大大疏远。
题组二宗法制
3.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
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禅让制B.世袭制
C.宗法制D.分封制
选C“自我认同”“合家团圆”的信息可知是与血缘关系相关的宗法制,故C项正确。
4.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体现了宗法观念对人们起居生活的影响。
家中长辈住在()
A.甲处B.乙处
C.丙处D.丁处
选A宗法观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体现长幼有序。
据此可以判断长辈应居住在甲处,故A项正确。
题组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5.“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选C夏、商、周设立的秩官、卜、太史等官职既掌握神权,又掌握政权,明显表现出神权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
故选C项。
6.下列有关西周政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B.宗法制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C.礼乐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D.王位世袭制开始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局面形成
选B分封制下诸侯保持相当大的独立性,对国家的统一不利,故A项错误;
宗法制解决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财产分配产生的矛盾,有利于其稳定和团结,故B项正确;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
夏朝王位世袭制开始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局面形成,故D项错误。
(时间:
25分钟满分: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左传》: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关系B.嫡长子继承制
C.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王位世袭制
选A材料“天有十日,人有十等”说明西周分封制下森严的等级制度,以下事上,天经地义,故A项正确;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故B项错误;
材料无法表明垄断神权和强化王权,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故D项错误。
2.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观察西周分封示意图,结合《西周的政体:
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所论述,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
你认为其主要目的是()
A.监督商族残余势力B.防范诸侯坐大割据
C.有利于文化远播天下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
选A材料中“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就是为了加强东部的统治,故A项正确;
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才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与“周初”的目的不符,故B项错误;
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客观影响而非“其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
材料中“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说明是东部而非“四周”,故D项错误。
3.学者冯天瑜说:
“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选D材料中“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说明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地缘政治,这就为以后的地缘政治出现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
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其中“天定”的是()
A.殷周成败B.嫡庶亲疏
C.分封远近D.爵位高低
选B材料大意是如果这件事情是由天定的,于是都很服气,不易产生纷争;
如果这件事是人定的,就会起纷争,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天”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故B项正确。
其余三项不符合题意。
5.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贤遗民,封舜的后裔于陈(地名,今河南淮阳),其后子孙均以陈为姓。
这表明“陈”源于()
A.出生居住地B.古代的官职
C.周朝分封制D.父祖辈的字
选C陈为舜的后裔的封地,这体现了周朝分封制。
6.《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据此可知()
A.宗法制度自此建立起来
B.分封制以屏护周朝为目的
C.分封对象都是宗族血亲
D.血缘亲疏是受封等级依据
选B古文意思为:
昔日周公因为两位叔叔不同心,所以把亲戚分封到各个诸侯国,屏卫周朝。
表明分封的目的是屏护周朝,故B项正确。
7.《殷周制度论》中有: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这段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B.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C.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
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选C题干中涉及了宗法制和分封制两种制度。
C项是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进行概括的结论,符合题意;
A项只涉及分封制;
B项只涉及宗法制;
D项只涉及礼乐制度。
8.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政治制度的运作。
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
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与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恰当是()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小宗
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选C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
宗法制是通过分封制表现出来的,分封制也是严格按照宗法制的血缘关系来实行的,伯禽是周公的长子,而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天子是鲁国绝对的大宗,其他大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在鲁国内部,鲁国国君是大宗,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18分)
9.宗法制、
分封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对古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宗庙中称亡父为祢)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
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
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
大传》
材料二古代中国不存在宗教组织或官方祭司,一个家族的父权制家长主持祭祀祖先灵魂的仪式。
家长作为这个家庭活着的成员和去世亲属之间的中间人,拥有极大的权威。
他不仅主持自己家里举行的祭祀祖先的仪式,而且还主持旁系家庭的纪念仪式,这种仪式可能包括上百人。
唐朝尤其是宋朝时期的中国父权制社会结构日渐加强……宋朝时期,家族的祖先崇拜较之从前更加全面繁复。
原来仅限于记住先祖的名字并在家内举行仪式,祈求他们的保护。
这一时期,后代们孜孜不倦地寻找其有迹可寻的先祖的坟墓,并在坟墓旁举行纪念他的活动和仪式。
整个大家族的成员会不远万里地去参加每年一度的纪念已逝先祖的仪式。
——《新全球史·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材料一主要叙述了西周怎样的继承原则和祭祀原则?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的继承原则和祭祀原则建立在什么政治制度之上的?
(9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宗法制对家族、宗族和国家政权有何积极影响?
第
(1)问,根据材料从继承制、祭祀等方面归纳出原则,然后指出反映的制度为宗法制。
第
(2)问,阅读材料,根据材料所述概括出对后世的影响,根据宗法制的特点分层次说明。
答案:
(1)嫡长子继承原则;
大宗为百世不迁之宗、小宗五世则迁之宗的祭祀原则。
宗法制。
(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强化了家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以血缘亲情来维系王权的威严和稳定,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了王权。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六王毕,四海一”
1.平定六国
(1)状况: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
(2)意义:
结束了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统一全国
(1)北方:
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
修筑长城和“直道”。
(2)南方:
平定岭南地区,开凿灵渠,置郡管理。
(3)“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影响:
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
1.起源:
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
秦统一后,秦始皇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3.概况
(1)“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和监察职责。
(2)“县”隶属于郡,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与“县”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道”。
(3)“县”以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和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机构“亭”。
4.特点
(1)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5.意义
(1)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三、百官公卿
1.皇帝制度
(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2)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三公九卿制
(1)“三公”: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
事;
太尉主管军事;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
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轻巧识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易错提醒]“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国家大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都具有独断性。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中央集权”则是从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来看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区别于地方自治的一种国家体制,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应,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
1.秦灭六国,实现统一之后,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在中央,秦始皇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朝议”制度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3.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统治。
4.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及作用
[材料一]“臣等谨与博士议曰: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
“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他如议。
”制曰:
“可。
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体现了“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关键信息:
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等,这些名称独一无二,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特点。
[提示]皇帝独尊,皇权至高无上。
[材料二]昔者秦始皇帝功德瑕衅(过失),粲然(明白)在中夏(中国),其法式(法令、制度)诒(遗留)于后嗣(后代)。
——章太炎《訄书·
哀焚书》
(2)材料二中的“法式”包括哪些方面,作者是什么态度?
把“功德瑕衅”与“法式诒于后嗣”联系起来理解章太炎对秦朝“法式”的评价。
[提示]法式:
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中央集权制度。
态度:
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材料三]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孟德斯鸠
(3)以秦朝为例,说明孟德斯鸠的观点。
核心词“专制”“恐怖”,有制度层面,也有统治措施层面。
[提示]秦始皇强化专制统治,使下层人民的处境日趋恶劣,激化社会矛盾;
秦朝实行暴政,残酷压榨人民,导致民不聊生。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
1.内容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特点
(1)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
(3)中央行政体制的运行以皇权为中心,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3.积极作用
(1)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国疆域的初步形成、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4.消极影响,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
海内为郡县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主要标志
[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卷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认识。
提炼关键信息:
郡县制是“势之所趋”“害不如封建之滋多”,即肯定郡县制。
[提示]郡县制实行二千多年是大势所趋;
郡县制优于分封制。
[材料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
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产生了什么影响?
[
教你读史]
注意变化:
从“封地主人……双重身份”到“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联系郡县制和分封制挖掘隐性信息,理解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的变化。
[提示]变化:
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权到中央垂直管理。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高度集权,容易导致暴政等弊端。
郡县制的形成、演变及影响
1.郡县制的形成及演变
(1)郡县制是在分封制瓦解的基础上,为适应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于春秋后期开始出现。
(2)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
(3)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体制也更加完善。
(4)秦以后各朝代,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形式上有所变化。
2.郡县制的影响
(1)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君主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分封制
郡县制
不同点
盛行于奴隶社会
几乎盛行于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