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柳江综合地质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
《秦皇岛柳江综合地质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皇岛柳江综合地质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路线7亮甲山奥陶系地层剖面实测。
路线8黑山窑“柳江叠加褶皱”和T——J1地层观测路线。
路线9鸡冠山构造(含沉积构造)观察路线。
路线10吴庄褶皱断层观察路线。
路线11义院口褶皱构造和火山观察路线。
路线12潮水峪—砂锅店断层、岩脉侵入期次、岩墙、岩溶作用。
路线13板厂峪火山岩类型、溶洞填充作用及古以平面观测路线。
路线14山羊寨构造地貌观察路线。
路线15南戴河现代海洋作用观察路线。
路线16燕塞湖南——大石河下——老龙头现代河流沉积作用。
第三节实习区概况
秦皇岛石门寨野外实习基地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图1-1:
实习基地地理位置(引自google)
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
秦皇岛地处华北通向东北的咽喉要冲,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交通枢纽。
陆、海、空交通都极为方便。
京
岩及花岗岩。
大石河的泥沙入海后,主要堆积在河口外,形成向海凸出达2~3km长的水下三角洲。
实习区气候:
本区地处于中纬度地带,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
年气温差较大,年降水量多寡变化显著。
四季气候特征为,夏季平均气温高于20℃,冬季平均气温低于5℃。
本区风向常是西南,强风向是东北,故海岸侵蚀、堆积和滨岸沙丘堆积方向均与风向一致。
第二章地层
第一节柳江盆地地层概况
柳江盆地石门寨地区属于华北克拉通板块,本地区缺失古、中元古界,我们所观察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太古界。
新太古界末期发生大规模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
新元古界沉积不整合覆盖在新太古界花岗岩之上。
地实习区出露地层属华北地台型,其中除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三叠系、白垩系及古近系—新近系外,其他时代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清楚,化石丰富,地层特征很具代表性。
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上古生界中石炭统、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
第二节地层
本区地层自老而新简述如下:
2.1新元古界(Pt3)
(一)青白口系
1、龙山组(Qbc)
本组地层以沉积不整合覆于上太古界绥中花岗岩之上,主要分布于张岩子至东部落,南部鸡冠山等地,张岩子村西可见较好剖面。
本组地层由两套砂岩—页岩沉积韵律构成,观测到典型砂泥互层现象,下韵律底部为灰白色含砾粗粒石英砂岩,向上则为紫色、黄绿色页岩。
上韵律底部为砂岩,向上粒度变细,顶部出现泥灰岩。
砂岩层可见递变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及海绿石矿物,岩层底部有印模现象,属典型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本组厚91m。
图2-1:
张岩子-东部落Ar-Pt3信手地层剖面图
2、景山峪组(Qj)
本组分布于实习区内东部地区,与龙山组基本一致。
在李庄村北沟可见较好剖面。
本组岩性由碎屑岩,黏土岩过渡到碳酸岩沉积,岩性由粗至细构成完整韵律,具有海侵沉积特点。
与龙山组整合接触。
分界标志层是以其底部黄褐色或带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含海绿石)石英砂岩。
底部为黄绿色、黄褐色中—细粒含海绿石石英砂岩。
中部为紫红色、黄绿色薄层状泥岩夹钙质泥岩,水平层理发育。
上部为薄层泥灰岩夹薄层紫红色泥岩,泥灰岩细腻性脆,易于辨认,是本组与上覆府君山组分界的标志。
其底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大型浪成波痕,海相特征明显,因此本组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本组厚28m。
2.2下古生界(Pz)
一、寒武系(∈)
(一)上寒武统(∈1)
图2-2:
东部落-潮水峪寒武系地层剖面图
1、府君山组(∈1f)
本组主要分布在东部落至沙河寨,以及西部上平山一带。
东部落北剖面出露较全。
本组岩石标志明显,下部为暗灰色厚层状结晶灰岩。
上部为灰白色豹皮状白云质灰岩夹暗灰色薄层灰岩,可见典型差异溶蚀现象,与下伏景儿峪组分界标志是下部暗灰色厚层灰岩,底部薄层灰岩中含角砾或砾岩。
本组属浅海相沉积。
本组厚146m。
图2-3:
东部落东山南坡∈1f灰岩差异溶蚀素描图
2、馒头组(∈2m)
本组分布与府君山组基本一致,岩性以紫红色泥页岩、粉砂岩为主,泥岩底部具角砾或砾岩,与下伏的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分界标志是其底部含角砾状薄层泥岩。
本组属干旱气候条件下滨海相或泻湖相沉积。
本组厚71m。
3、毛庄组(∈1mo)
毛庄组分布与馒头组基本一致,在沙河寨西山出露比较好,可作为标准剖面。
主要岩性以紫红色泥页岩为主,含少量白云母片,可见绢云母化现象,本组泥页岩颜色比馒头组页岩的颜色暗一些,俗称猪肝红。
底部以出现黄绿色钙质页岩与馒头组分界。
中上部夹有白云质灰岩透镜体。
与下伏馒头组整合接触,属滨海相潮上带沉积,其中白云质灰岩为泻湖相沉积。
本组厚112m。
(二)中寒武统(∈2)
1、徐庄组(∈2x)
本组分布较广,东部落西剖面出露较好,向斜西翼的吴庄地区也有出露。
东部落西山徐庄组地层出露较全,地层上下界限清楚,可作为标准剖面。
岩性为浅海相的黄绿色含云母质粉砂岩,夹暗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鲕状灰岩透镜体或扁豆体。
徐庄组与下伏毛庄组整合接触。
分界是以黄绿色粉砂岩与暗紫色粉砂岩互层为标志。
属浅海相沉积。
本组厚101m。
2、张夏组(∈2z)
本组在区内分布较广,几乎盆地周围都有分布,288高地以东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区内较好的标准剖面。
岩性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为鲕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
上部多鲕状灰岩,夹藻灰岩、泥质条带灰岩。
本组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关系。
浅海相沉积。
本组厚130m。
(三)上寒武统(∈3)
1、崮山组(∈3g)
崮山组主要分布于柳江盆地内侧,出露整齐完整。
野外识别标志为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
本组岩性可分为三部分:
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碎屑灰岩及紫色粉砂岩为主;
中部则是灰色的灰岩(包括泥质条带状灰岩,鲕粒灰岩及藻灰岩等)。
与张夏组界限明显,接触部位两者岩性差别很大。
本组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本组厚102m。
2、长山组(∈3c)
本组分布于崮山组相似,野外识别标志为藻灰岩、叠层石灰岩。
本组岩性为紫色砾屑灰岩、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有藻灰岩及生物碎灰岩,该组叠层石明显,可见柱状泥质。
长山组与下伏崮山组为整合接触两者分界清楚,整合接触。
本组厚18m。
3、凤山组(∈3f)
本组分布与崮山组、长山组一致,野外识别标志为薄饼状灰岩。
凤山组下部为泥质条带灰岩,往上为生物碎屑灰岩、钙质页岩、鲕粒灰岩互层。
底部一砾屑灰岩本下伏长山组紫色粉砂岩整合接触,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色砾屑泥灰岩为标志层。
本组厚92。
二、奥陶系(O)
图2-4:
亮甲山奥陶系地层剖面图
(一)下奥陶统(O1)
1、冶里组(O1y)
冶里组主要分布于区内东部,出露较好在石门寨北亮甲山等地,本组岩层以泥纹层灰岩为识别标志。
冶里组下部为灰色微晶质纯灰岩夹少量砾屑灰岩及虫孔状灰岩,地形上易形成陡砬子;
上部为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
与下伏的凤山组为整合接触,其分层标志是以薄层灰色砾屑灰岩作为底界,此砾屑灰岩之上是纯灰岩。
属浅海相较深水环境沉积。
本组厚126m。
2、亮甲山组(O1l)
本组主要分布与亮甲山、潮水峪等地,主要岩性是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下部夹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上部为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
亮甲山组与下伏冶里组为整合接触,分界以亮甲山底部的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为标志,风化后呈泥质条带状,局部含泥质结核。
属浅海沉积。
本组厚118m。
(二)中奥陶统(O2)
3、马家沟组(O1m)
马家沟组分部与亮甲山组一致,以亮甲山等地发育较好。
本组岩性以暗灰色灰岩夹部分白云岩、含燧石结核豹皮状白云质灰岩为主,底部具微层理、含角砾、含燧石结核黄灰色白云质灰岩。
白云岩具有“刀砍纹”,有的具有砾屑、燧石条带,顶部含泥质灰岩,风化后呈黄色。
本组与下伏亮甲山组为整合接触,界限十分明显,属于海相较深水环境沉积。
本组厚111m。
2.3上古生界(Pz2)
图2-5:
石门寨西门上古生界C-P信手地层剖面图
一、石炭系(C)
(一)中石炭统(C2)
1、本溪组(C2b)
本溪组在本区的东、西部分布都很广。
本组岩性下部为陆相铁质砂岩或褐铁矿、黏土岩(G层耐火黏土),平行不整合于马家沟组之上;
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再到湖泊、沼泽相黏土岩,夹若干层海相泥灰岩透镜体,含F层耐火黏土。
本组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有两个由陆相到海相的完整沉积韵律。
石门寨西门—瓦家山实测剖面厚度70.7m。
(二)上石炭统(C3)
2、太原组(C2b)
太原组本区在半壁店、小王山一带发育较好。
本组由两个沉积韵律组成,下韵律底部青灰色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风化后呈黄褐色,具大型球状风化,向上过渡为青灰色页岩夹D层黏土或泥质灰岩透镜体;
上韵律底部为薄层细粒岩屑杂砂岩,具小型球形风化,向上为青灰色细粒砂岩夹泥灰岩透镜体及少量煤线。
本组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分层标志明显,标志层是底部的巨大球状风化青灰色含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本组属海陆交互相沉积。
石门寨西门至瓦家山实测剖面厚48m。
二、二叠系(P)
(一)下二叠统(P1)
1、山西组(P1s)
山西组主要分布于石门寨西门附近、东部黑山窑一带,石门寨西们至瓦家山剖面较好。
山西组岩性由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黏土岩构成两个沉积韵律:
下韵律含煤层、含长石多、含砾,单层厚度大,上韵律含黏土层位。
本组是区内重要的含煤地层,。
本组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分层标志为底部灰白色长石岩屑杂砂岩。
山西组属大陆近海沼泽沉积。
厚度变化较大,石门寨西门至瓦家山实测剖面厚度62m。
2、下石盒子组(P1x)
下石盒子组主要分布于本区黑山窑、石门寨西门等地。
本组岩性主要为灰色中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细粒岩屑杂砂岩、泥质粉砂岩、黏土质粉砂岩组成的三个韵律。
第一韵律顶为灰绿色含云母粉砂岩;
第二、三韵律顶为紫红色泥岩、黏土岩。
本组与山西组整合接触,分界明显。
山西组顶为黏土岩;
下石盒子组底为黄褐色含砾粗粒岩屑长石杂砂岩。
属河流相、湖泊相沉积。
本组层厚115m。
图2-6:
下石盒子组与山西组平行不整合示意图
(二)上二叠统(P2)
1、上石盒子组(P2s)
上石盒子组主要在黑山窑、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有出露。
发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
岩性特征以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为主,夹极度少量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
由两个沉积韵律组成,第一个韵律底部是在黏土之上的灰白色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具大型交错层理。
本组与下伏下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属河流相沉积,层厚72m。
2、石千峰组(P2sh)
石千峰组是二叠系最上一个组。
出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可作为标准剖面。
主要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岩层,包括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砾岩、粗至中细粒净砂岩和杂砂岩、泥岩。
本组与下伏上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两者可从颜色上区分,上石河子组顶部为黄白色含砾岩屑长石砂岩。
本组属干旱陆相沉积,厚约150m。
图2-7:
黑山窑村西P2sh-T3h角度不整合示意图
2.4中生界(Mz)
图2-8:
黑山窑村西T3-J1信手地层剖面图
一、三叠系(T)
1、黑山窑组(T3h)
黑山窑组层型剖面位于本区西南的黑山窑后村西侧,岩性以灰白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黑色炭质页岩、粉砂岩和煤线为特征。
本组角度不整合于石千峰组之上,以底部的底砾岩与石千峰组分界,上下岩层差别明显。
与上覆北票组为不整合接触,两者界限明显。
属湖泊相沉积环境,其中发育湖泊三角洲和湖泊滨岸沼泽。
厚度162m。
二、侏罗系(J)
(一)下侏罗统(J1)
1、北票组(J1b)
北票组为侏罗系底部地层,层序完整,分布广泛,黑山窑后村地层可作标准剖面。
本组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以砾岩和含砾粗砂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和页岩;
上段以黄色大砾岩、含砾粗砂岩、粉砂岩和黑色炭质页岩组成,含煤线。
植物化石丰富,属冲积扇、河流湖泊及沼泽相沉积。
本组层厚493m。
(二)中侏罗统(J2)
2、蓝旗组(J2l)
蓝旗组以一套火山岩系分布在地盆地中部一带,上庄坨一带出露较好。
根据岩性组合及喷发旋回,分为下、中、上三部分:
下部为灰绿—黄绿色偏酸性的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及集块岩、流纹质集块岩夹凝灰岩及火山熔岩;
中部以中性火山岩为主,灰绿色安山质、角闪质、粗安质火山熔岩夹集块岩、火山角砾岩;
上部为中基性火山熔岩和熔结集块岩夹少量火山角砾岩及凝灰岩。
本组与北票组等老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厚度在1000m以上。
(三)上侏罗统(J3)
1、孙家梁组(J3s)
本组分布局限,为一套灰色酸性和中碱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包括流纹质、粗面质,粗安质火山熔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及集块岩。
从区域资料上看,与蓝旗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是一套灰色酸性、中碱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
厚度在350m以上。
2.5新生界(Kz)
石门寨地区新生界仅有第四系零星分布,主要为河流阶地松散堆积物,尚未固结成岩。
主要为河流冲积、洪积物,其次为坡积物、残积物。
可见少量洞穴堆积,分布在山羊寨等地区的石灰岩溶洞中,为砂砾、黏土堆积物,可见少量脊椎动物化石,形成时代为第四纪中更新世。
山海关、秦皇岛及北戴河海滨区以海岸沉积物及三角洲沉积物为主,部分地区可见风成沙丘和沙地堆积。
第三章岩石
岩石按照按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本实习区这三大类岩石都有不同程度的出露。
第一节岩浆岩
岩浆岩是由地壳内部上升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
岩浆未达到地表的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叫侵入岩。
深成侵入岩颗粒较粗,浅成侵入岩颗粒细小或大小不均。
喷出岩是在岩浆喷出地表的条件下形成,温度低,冷却快,常成玻璃质、半晶质或隐晶质结构,具有气孔、流纹等构造等。
1.1侵入岩
<
一>
、深成侵入岩
本实习区内的深成侵入岩主要分布于柳江向斜西翼和东南角。
可以观察地区主要为燕塞湖区。
燕塞湖区为肉红色斑状花岗岩,块状构造,似斑状结构,全晶质,斑晶为正长石,综合定名为似斑状花岗岩。
含有正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和角闪石等,其中正长石约占50%,斜长石约占10%,石英约占10%,角闪石和黑云母等暗色矿物约占15%。
该岩石斑晶为正长石和斜长石,以正长石为主,粒径约为1-2㎝,基质为石英、云母和角闪石等。
岩石中亦可见由暗色矿物集中析出的黑色析离体,半径3-5cm。
可见后期侵入正长斑岩脉体,可见明显的冷凝边与烘烤边。
二>
、浅成侵入岩
实习区浅成侵入岩规模一般偏小,可见多处中小型岩墙、岩床、岩脉产出,岩性从基性到酸性均有。
现选取主要岩体特征介绍:
1、正长斑岩
该类岩体主要呈岩株、岩脉产出,在张岩子村、燕塞湖、石门寨、潮水峪等地均可见。
燕塞湖区为灰黑色正长斑岩,斑状结构,斑晶为短柱状正长石,粒径为2-4㎝,约占20%,基质为隐晶石英玻璃质,灰黑色,约占80%,有大量钾长石出现判断为酸性。
围岩为斑状花岗岩,可见明显的烘烤边和冷凝边。
2、闪长玢岩
闪长玢岩呈岩株、岩脉、岩墙状产出,在东部落、潮水峪可见闪长玢岩脉侵入于灰岩内,具隐基斑状结构,斑晶主要是斜长石,有时含角闪石较多,有的基质中含少量石英,。
潮水峪区可见两期岩脉被断层切割。
第一期岩脉厚约1m,结晶程度较好,粒度较大。
第二期粒度相对较细。
第一期岩脉先侵入,被第一期断层切割错开,而后第二期岩脉侵入,被第二期断层反方向错开,形成目前岩浆岩岩脉与断层的交切关系。
图3-1:
潮水峪岩脉切割关系示意图
(三)辉绿岩或辉绿玢岩
1、辉绿岩
辉绿岩多呈岩墙、岩床、岩脉分布在潮水峪、亮甲山、鸡冠山等地,侵入于前中生代沉积岩或变质岩中。
辉绿岩呈灰绿色或黑灰色,斑状结构,基质为细粒或辉绿结构至隐晶结构,个别具气孔构造。
图3-2:
亮甲山辉绿岩岩墙示意图
2、辉绿玢岩
辉绿玢岩多成岩墙、岩床或岩脉产出,见于亮甲山、潮水峪等地。
岩石呈灰绿色,斑状结构,斑晶为辉石,多绿帘石化。
基质为隐晶质。
在亮甲山地区可见辉绿岩岩床。
1.2喷出岩
1、安山岩
本区可见安山岩的地区主要有板厂峪、义院口两地。
板厂峪景区附近存在火山口,灰白色安山岩呈柱状正交节理状态产出,可见石英、长石斑晶,主要为斜长石,结晶程度好,粒径约1㎜,含铁质成分,具有少量气孔构造。
义院口老鹰窝隧道口可见灰绿色安山岩,喷发厚度大,结晶好,具有斑状结构、块状构造,角闪石小而少,斑晶为斜长石,基质为隐晶质,气孔杏仁较少。
2、火山集块岩
火山集块岩主要可见于义院口地区。
整体呈灰绿色,可见角砾、析离体,角砾为凝灰岩,呈暗褐色;
具集块结构,由火山弹和熔岩碎块堆积而成。
多分布于火山通道附近。
集块大小不一,直径2-15㎝。
基质是灰绿色安山岩,集块成分主要为灰紫色和灰绿色的凝灰岩。
图3-3:
义院口火山角砾集块岩示意图
第二节沉积岩
本区沉积岩主要可见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两大类。
2.1陆源碎屑岩
1、砾岩
在黑山窑后村西沟处观测到厚层底砾岩,碎屑粗大,可见磨拉石、粗大砾岩,说明极强水动力,物源较劲,巨厚底砾岩表明发生过明显造山运动。
2、砂岩
具有砂状结构的岩石,碎屑成分常为石英、长石、白云母、岩屑及生物碎屑。
砂岩主要产于柳江向斜翼部的新元古代地层中,实习区主要见于鸡冠山顶部。
长龙山组砂岩:
灰白色,成层性好,含砾,石英含量大于70%,长石约占10%-25%之间,硬度高,成分成熟度高,可见递变层理、斜层理,粒度从下向上由粗变细,可见阶步、波痕,韵律层理反应动荡水体环境。
长龙山组海绿石石英砂岩呈浅绿色石英,石英含量较高,含海绿石。
图3-4:
长龙山组砂岩波痕示意图
3、粉砂岩
具有粉砂状结构的岩石成为粉砂岩,其颜色为灰黄、灰绿、灰黑、红褐等色。
粉砂岩碎屑组分较简单,以石英为主,长石和岩屑少见,有时含较多的白云母。
粉砂岩在本区各时代地层中均有分布,且比较发育。
如本溪组灰色钙质粉砂岩、太原组深灰色粉砂岩、下石盒子组组灰色粉砂岩、石千峰组紫红色粉砂岩、徐庄组黄绿色粉砂岩等。
4、黏土岩
本区黏土岩类型较多,据页理有无可分为泥岩和页岩。
寒武系和青白口系主要是紫红色泥岩和页岩;
石炭系和二叠系主要是黑灰色泥岩、页岩和铝土质岩;
长龙山组、景儿峪组页岩呈暗紫色,属潮上带产物;
徐庄张夏组页岩呈黄绿色,属潮下带或潮间带产物。
河流沉积通常可见有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组成的二元结构。
图3-5:
大石河二元结构沉积剖面示意图
2.2碳酸盐岩
碳酸盐岩沉积形成的碳酸盐矿物组成的岩石的总称,主要为石灰岩和白云岩两类。
实习区灰岩可见砾屑灰岩、豹皮灰岩、泥质条带灰岩、泥纹层灰岩、含燧石结核燧石条带白云质灰岩、含生物碎屑灰岩等。
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碳酸盐岩。
有时含有白云石、黏土矿物和碎屑矿物,有灰、灰白、灰黑、黄、浅红、褐红等色,硬度一般不大。
石灰岩在实习区北部十分普遍,主要分布在柳江盆地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中。
1、亮甲山组豹皮灰岩
灰岩中分布有白云质团块,不均匀白云岩化造成,表面差异风化后呈现土黄色“豹斑”,凹凸不平,敲开新鲜面内部差异不明显,则没有豹皮现象。
2、张夏组鲕粒灰岩
表面灰褐色,鲕粒含量大于50%,鲕粒为钙质,呈同心圆状,大小不均匀,粒径0.5-1.5mm不等。
鲕粒反应强水动力环境。
3、崮山组竹叶状灰岩
灰岩表面可见大量砾屑,砾屑呈竹叶状,分布较均匀,砾屑大小不一。
反应浅水海洋动荡环境。
4、长山组藻灰岩
藻灰岩是由钙藻堆积形成的石灰岩,藻体为纹层状时称为叠层石灰岩。
图3-6竹叶状灰岩素描图图3-7豹皮灰岩素描图
图3-8叠层石素描图图3-9薄饼状灰岩素描图
第三节变质岩
变质岩是由变质作用形成的。
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
变质岩由浅到深的构造分布为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状,块状。
本区的变质方式有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区域混合岩化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是在大面积内发生的变质作用的统称。
它是由区域性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引起的一种大面积的区域变质作用造成的,变质岩的范围往往达数百或数千平方公里。
本区见到的区域变质岩均以混合岩内的残留体出现,但具老基底变质岩特点。
主要分布在鸡冠山一带。
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是在区域性变质作用的后期形成的一种介于变质岩和岩浆岩之间的岩石。
张岩子村出露的花岗片麻岩为混合岩体,是绥中花岗岩的一部分。
该岩石主要成分为石英、钾长石,含有少量的角闪石和黑云母,具有一定定向排列。
动力变质作用是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定向压力作用下,岩石所发生的变质作用,常沿断裂带呈条带分布,形成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等,而这些岩石又是判断断裂带的重要标志。
断层角砾岩是岩石因构造作用发生破碎所形成的角砾状岩石,角砾大小不等,具棱角,岩性与断层两侧岩石相同,并被成分相同的微细碎屑及后生作用水溶液中的物质所胶结。
1、张岩子村西岩体:
出露面积不大,太古代混合花岗岩。
岩石表面呈灰绿色,新鲜面肉红色,板状结构,斑晶约占20%,为斜长石和正长石,有少量石英;
基质约占80%,为微晶结构,主要为斜长石、正长石、石英及黑云母,暗色矿物重结晶现象明显,可见长英质脉体。
2、景儿峪组板岩(景板):
浅灰色,也有其他颜色,含钙质,板状构造,胶结物粒径较小。
3、长龙山组板岩(龙板):
不含钙质,板状构造,该组可见砂板互层,也有千枚岩发育。
图3-10:
吴庄垭口南断层角砾岩示意图
第四章构造
柳江盆地属于华北地台范畴,经历海西—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构造演化与华北地台构造运动保持一致,主要经历了基地形成、裂陷槽发育、盆地发育、挤压褶皱及断裂岩浆作用、差异隆升作用几大阶段。
实习区主要构造单元为“柳江向斜”,柳江盆地南北向展布东侧近于单斜,西侧受燕山期花岗岩侵入的挤压影响,产生一系列紧密褶皱和逆冲断层,使地层局部直立,甚至倒转。
断层以南北走向的逆断层为主,规模大,由于受到巨大的挤压,岩层薄甚至缺失。
本区断层发育,主要为NE、NW、SN向,正断层发育广规模小,逆断层主要发育于实习区西部。
柳江向斜核部,安山岩构成山地,形成地层倒置的现象。
第一节褶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