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言文练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35684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言文练习题.docx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言文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言文练习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言文练习题.docx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1)

课外文言文阅读在中考语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不少同学苦不堪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理一理课外文言文怎么考怎么答!

先来两道题感受下: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

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

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

昭侯曰:

“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

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已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

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

”申子乃辟舍请罪曰:

“君真其人也!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

  答:

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内修政教(整治、整顿)

(2)终申子之身(去世)

(3)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曾经)

(4)申子有怨色(脸色或表情)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申不害者  马之千里者

B.以干昭侯 皆以美于徐公

C.我将奚听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申子乃辟舍请罪曰   乃入见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

  答:

我之所以向你学习,是打算用来治理国家的。

5.请简要说说文中的韩昭侯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

①知人善用;②明法度;③善于说理;④坚持原则。

(答出两点即可)

6.简要谈谈你对文中“修功劳,视次第”的理解,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答:

按照功劳的大小来封赏等级。

这样做有助于维持君王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安定。

【译文】

申不害,是郑国的卑贱小臣,学习黄帝、老子和法家刑名的学说,用来向韩昭侯求取官职。

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国相,(申不害)对内整治教化国家,对外应对诸侯,十五年的时间,直到申不害去世,国家治理得很好,军事力量很强盛。

申不害曾经请求让他的堂兄做个官,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一脸不高兴。

韩昭侯说:

“我之所以向你学习,是打算用来治理国家的。

现在我是同意你的请求来破坏你制定的法度呢,还是施行你定的法度而拒绝你的请求呢?

你曾经教导我要按照功劳的大小来封赏等级;现在你却有私人的请求,我该听取哪种意见呢?

”申不害于是退避一段距离,请求(昭侯)治罪说:

“您真是我企望效力的贤明君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后唐庄宗猎于中牟,践蹂民田,中牟令当马而谏。

庄宗大怒,命叱去斩之。

伶人敬新磨率诸伶走追其令,擒至马前。

数之曰:

“汝为县令,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

奈何纵民稼穑,以供岁赋,何不饥饿汝民,空此田地,以待天子驰逐?

汝罪当死,亟请行刑!

”诸伶复唱和,于是庄宗大笑,赦之。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语智部·中牟令》)

【注释】伶人:

乐工,即现在以演戏为业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中牟令当马而谏    (劝谏)

(2)数之曰            (数落)

(3)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听说,知道)

(4)以供岁赋          (赋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D)

 A.后唐庄宗猎于中牟  

 舜发于畎亩之中       

 B.伶人敬新磨率诸伶走追其令    

  其真无马邪

 C.汝为县令                    

 山峦为晴雪所洗

 D.以待天子驰逐                

  以告先帝之灵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不饥饿汝民,空此田地。

  答:

你为什么不让百姓忍饥挨饿,让田地荒芜。

4.从庄宗最终赦免了县令可以看出,庄宗是一个什么样的君王?

  答:

庄宗是一个从谏如流、知错就改、宽宏大量、有气度的明君。

5.伶人敬新磨通过什么样的说话方式使庄宗最终改变了主意?

  答:

正话反说,旁敲侧击。

【译文】

后唐庄宗在中牟狩猎的时候,将百姓的田地践踏得面目全非,中牟县县令挡在庄宗马前劝谏。

庄宗听后十分生气,让身边的随从将县令带出去斩首。

有个叫敬新磨的乐工立即带着其他乐工去追赶被押走的县令,然后将他带到庄宗的马前。

数落县令说:

“你身为本地的县令,难道不知道天子喜欢狩猎吗?

为什么要纵容百姓辛勤耕种和收获,以便缴纳每年的赋税,你为什么不让百姓忍饥挨饿,让田地荒芜,好让天子能够尽情地驱马奔跑、追逐野兽呢?

你真是罪该万死,皇上请您立即下令将他处死吧!

”其他乐工也在一旁唱和,于是庄宗大笑起来,下令赦免了县令。

以下六大考点涵盖课外文言文阅读重要考点:

考点一:

划分句子节奏 

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

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

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

(1)主调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麦(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考点二:

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

技巧1:

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尝请仕其从兄”的“尝”,如果能联想到《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尝”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尝”的意思为“曾经”。

技巧2:

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上面二题中“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的“闻”,结合语境可知“闻”应为“听说,知道”的意思。

 

技巧3:

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上面二题中“以供岁赋”的“赋”的意义推断,大家可以把“赋”组成几个词语,从中做选择:

赋税、诗词歌赋、天赋……通过筛选,不难找到“赋税”这个意思。

技巧4:

古今对照法

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同之处。

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

如“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

技巧5:

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有怨色”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理解为“脸色”。

考点三: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技巧1:

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

“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2:

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3:

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考点四:

句子翻译

1.紧抓关键词

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

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为:

他们自己说他们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译出大意计1分,“妻子”“绝境”解释各0.5分)

2.翻译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不用判断动词“是”。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①“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②“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

(2)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四种:

①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位置,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

“甚矣,汝之不惠!

”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②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③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句中“花之隐逸”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④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

“能谤讥于市朝。

”为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

“能于市朝谤讥”,将介宾结构“于市朝”后置。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

例: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将介词短语后置做状语,原句应是“愿陛下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

(3)省略句

常见的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①省略主语。

如: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

②省略谓语。

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③省略宾语。

如:

人不知(之)而不愠。

(《论语》)

④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如: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口技》)

⑤省略介词。

如:

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

(《三峡》)

(4)固定句式

初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有:

①“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②“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如: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童趣》)

③“何……为”:

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

如:

此何遽不为福也?

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塞翁失马》)

④“何以……”:

相当于“凭借什么……”。

如:

何以战?

(《曹刿论战》)

(5)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

二是没有被动词,但意思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考点五:

文意理解

1.文意理解

(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