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五月冲刺精练2先秦诸子百家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35174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五月冲刺精练2先秦诸子百家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五月冲刺精练2先秦诸子百家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五月冲刺精练2先秦诸子百家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五月冲刺精练2先秦诸子百家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五月冲刺精练2先秦诸子百家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五月冲刺精练2先秦诸子百家Word格式.docx

《高考语文五月冲刺精练2先秦诸子百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五月冲刺精练2先秦诸子百家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五月冲刺精练2先秦诸子百家Word格式.doc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

(1)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

告子上》)

从第

(1)段文字看,“圣”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实践“仁”途径是什么?

(1)

(2)两段文字看,孔孟对“仁”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畏于匡,曰: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将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认为周礼集夏商两代之大成,从上述选段中,你能看出他为推行恢复周礼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3-24题。

孟子告齐宣王曰: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篇下》)

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

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

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挢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

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

(《荀子•臣道》)

孟子和荀子的话均阐述了君臣关系,请写出《论语》中讲述君臣关系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论语》相关语句及上面两段文字,概述孔子、孟子、荀子三人观点的主要内容。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过犹不及。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QuintusHoratiusFlaccus,)说:

行善积德过了头,常人就应称为疯子,君子就应称为小人。

以上观点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哲学思想?

请具体阐释这种哲学思想的涵义。

7、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

八佾》)

孟子曰: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

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

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

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

离娄上》)

(1)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括“自暴者”和“自弃者”的行为表现。

答:

(2)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于“仁”的各自看法。

8、阅读下列经典选段,回答问题。

①或曰:

“雍也仁而不佞。

“焉用佞?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

焉用佞?

——《论语·

公冶长》

②司马牛问仁。

“仁者,其言也讱。

“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论语·

颜渊》

③子曰: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宪问》

④子曰: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左传·

襄公二十三》

(1)从①②所引内容可以看出在“言语”方面孔子认为一个仁者应 

言,而不该 

言。

(在空格内以一字填充)

(2)孟子长于论辩,气势充足。

这样的语言表达特点与孔子所述是否矛盾?

请结合以上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燕人畔①。

齐宣王曰:

“吾甚惭于孟子。

”陈贾曰:

“王无患焉。

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王曰:

“恶,是何言也?

②”

曰:

“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

知而使之,是不仁也;

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

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

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

“周公何人也?

“古圣人也。

“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

③”曰:

“然。

“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不知也。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周公,弟也;

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

④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

今之君子,过则顺⑤之。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

及其更⑥也,民皆仰之。

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注释】①畔:

通“叛”。

②恶,是何言也:

啊,这是什么话。

③有诸:

有这事吗?

④宜:

应该,整句的意思是,不也是很正常吗?

⑤顺:

掩饰,将错就错。

⑥更:

改正。

(1)按文意理解,文中的哪些人是“古之君子”,哪些人是“今之君子”?

“古之君子”:

“今之君子”:

(2)结合文段概括“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对待错误的不同态度和做法。

(3)指出文段运用的一种主要论证方法,并做简要阐述。

10、阅读下列经典选段,回答问题。

(在空格内以一字填充)

11、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题。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1.15)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①;

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13.5)

【注】①专对:

独立应对。

从上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观。

甲:

乙:

上面的两种教育观之间有什么联系,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

①子曰: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②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

“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曰: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文段①阐述了儒家什么思想?

请分别结合《论语》中的某一相关章句,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分析文段②中孔子与子贡之“恶”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

回答问题。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②子曰: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①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卫灵公》)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注】①孙:

同“逊”。

(1)根据上面三个选段内容,简要概括儒家君子观的内涵。

(2)联系实际,谈谈儒家君子观的现实意义。

14、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下面题。

(1)颜渊、季路侍。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

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愿闻子之志。

“老者安之,朋友信

之,少者怀之。

(2)子曰: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子贡问曰:

“乡人皆好之,何如?

“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5)子曰:

“乡愿,德之贼也。

第一章子路的话中有一个字是衍文。

请指出哪一个字是衍文,并说明衍文现象产生的原因。

衍文:

产生原因:

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守正不偏,无过不及。

孔子对中庸极为推崇,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

请根据上述有关论述,作出你的判断,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义。

1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0、根据“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句,概括一条四字成语。

11、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

16、阅读《论语》中的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绘事后素。

“礼后乎?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3·

8)

23.

(1)子夏向孔子请教的是由《诗经》诗句引起的“素”与“绘”的问题,却又问到了“礼”。

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

(2)从这个文段中可以看出子夏具有怎样的学习意识?

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思想?

请分别用一个成语作答。

17、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①;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注]①不下带:

带,腰带。

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

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判断言语的好坏,关键要体会它有没有深远的意义。

B.一个人能够遵守约定并且施与广博,那么他行的就是善道

C.放弃自己的田地不耕种,却跑到别人的田里去除草,往往是人们的毛病。

D.我们不应该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却降低要求。

O%下标

(2)孔子说: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请结合上面选段中有关“操守”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8、阅读下面两则《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乡原,德之贼也。

”(17.1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3)

(1)孔子所说的“乡原”,是指什么样的人?

(2)请简要阐述“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1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

“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尽心》上?

?

六)

“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七)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

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离娄》下?

二三)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羞耻之心,人皆有之。

只有无耻卑鄙之徒才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

  B.孟子认为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

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就赶不上别人。

  C.孟子认为如果及早知耻,以羞耻为动力,化羞耻为力量,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D.孟子认为行事过程中处在两难的情况下要以知耻为行事标准,否则有损于义。

  

(2)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孟子说的“人不可以无耻”中耻的对象是什么,请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篇》)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谈的是学习方法,孔子告诫弟子要对学过的知识及时复习。

B、②孔子认为学和思不能偏废,但他也认为“思而不学”比“学而不思”更糟糕、更危险。

C、③提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一种智慧。

D、①②③都是谈论的都和学习有关,对于今天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谈谈你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理解。

21、阅读下列课外经典短文,完成文后3个小题

子路问:

“闻斯行诸?

(1)“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2)“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

(1)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翻译:

------------------------------------------------------------------------------------------ 

------------------------------------------------------------------------------------------

(3)上述对话中,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

22、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

“盍彻乎?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

(2)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

为了践行这一思想,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2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子游问孝。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

为政》)

“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

将彻①,必请所与②;

问有余,必曰‘有’。

曾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

将彻,不请所与;

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

离娄》)

[注] ①彻:

通“撤”,撤除。

②与:

通“予”,给予。

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B.在侍亲方面,曾子和曾元供养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

C.孔子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