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35087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⑧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4、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布鲁纳:

(1) 

主动性研究 

(2) 

反思性研究 

(3) 

合作性研究

(4) 

社会文化研究 

(5)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

5、试述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

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包括: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通过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3)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指导地位。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主要通过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5) 

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它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有影响。

(6)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

6、试述学与教的过程及相互影响?

(1)学与教的过程包含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及评价/反思过程。

(2)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3)教学过程是指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4)评价/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随教学的质量而变化。

反过来,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

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进行而侧重于不同方面,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

7、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的《教育心理学大纲》,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起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其内容为人类的本性;

学习心理;

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如何理解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具有以下特征:

连续性和阶段性;

定向性和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2、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

对教育有何意义?

认知:

①中学生认知结构的体系基本形成②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③认知与情意、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观察力:

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

①目的更明确②持久性明显发展 

③精确性提高 

④概括性更强。

⑶ 

记忆:

①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②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③抽象记忆占优势。

⑷ 

情感:

①初中生的特点: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自相矛盾的情感;

少年的热情与冲动;

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②高中生的特点:

个性化的情感;

浪漫主义的热情。

⑸社会性:

中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水平是在动荡中、矛盾中不断提高,是在问题的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再产生再解决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面貌很不稳定,可塑性大,是心理成熟前动荡不稳的时期。

3、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及影响因素方面提出了什么观点?

对教育有何启示?

皮亚杰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内容:

① 

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地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

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

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

个体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

②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与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概念)和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形式是命题)。

③影响发展的因素:

成熟:

成熟主要在于揭开新的可能性,它是某些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要使可能性成为现实性,这有赖于个体的经验和练习;

练习和经验(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

社会性经验:

社会环境因素可以加速或推迟个体的发展;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自我调节是认知活动的最一般的机制,它使认知结构由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

⑵教育价值:

①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儿童在思维和语言上,都与成人有质的差异,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时期,也有质的差异,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形成儿童智力的与道德的推动能力。

我们要充分认识儿童与成人所具有的质的差异,使教育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②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教育必须遵循儿童思维的这一规律。

同时,我们不能消极等待儿童智力达到一定水平再进行教育,而总要先行一步,以加快儿童智力的发展。

4、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

这些观点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何启发作用?

苏联维果斯基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它主要探讨了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全面论述了思维与语言、儿童的学习、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内容 ①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区分了低级和高级两种心理机能。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这两种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

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的,受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

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与其他人以及语言等符号系统的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对发展起形成性的作用。

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

②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发展表现:

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

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③内化学说:

他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掌握了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

其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理论工具。

他认为,符号系统的运用促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造,这种改造也在个体的发展中进行着。

儿童早期心理活动是“直接的和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了语言这个工具,才能转化为“间接的和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机能。

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为内部活动,才能最终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④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教学必须要考虑人易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转化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出新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可以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影响:

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

其理论对于合作学习、情景学习等模式也有一定的指导性。

维果斯基的思想也强烈地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

教学不只局限于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开始注意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如一些背景性和过程性因素。

5、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涵义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其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为继,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结汇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

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个体解决危机的成功程度一般都处在从积极到消极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

学习信任的阶段(出生到18个月);

成为自主者的阶段(2-3岁);

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5岁);

变得勤奋的阶段(6-11岁);

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18岁);

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19-24岁);

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5-65岁);

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后)人格发展的上述各阶段是相互依存的,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程度,而后起阶段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解决的冲突。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6、个体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等方面差异。

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志向水平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等。

智力的含义:

智力指处理抽象概念、处理新情景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在我国,智力是指人事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是1905年编制的比内-西孟量表。

世界上著名的心理测验量表是《斯坦福-比内量表》,其采用的是比率智商,即用智商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来反映智商:

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

100。

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采用了“离差智商”。

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在智力测验上都存在差异。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我国认为对学习风格的划分为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实质上是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在学习中的体现。

认知风格指学生在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其主要特征表现在:

持久性、一致性。

7、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1)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2)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3)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4)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8、联系实际,谈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1)中学时期又称学龄中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2)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3)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4)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5)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6)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7)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9、联系实际,谈谈认知差异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1)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同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2)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方面的改革包括分校、分班、班内分组及跳、留级等。

(3)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掌握学习、个别指导教学法以及个人化教学系统都是众多适应学生智力差异的教学方式中较有代表性的。

(4)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形式: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反思型与冲动型、整体型和系列型。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1、什么是学习?

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

广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指人类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其内容有:

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

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

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2.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1)学习的内容不同。

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学习形式与心理机制不同,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3)学习的目的、动力不同。

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积极主动的过程。

3、加涅按照学习结果的不同把学习分成了哪些类型?

言语信息的学习;

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

态度的学习;

运动技能的学习。

4、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5、简述桑代克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桑代克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桑代克用曲线图来表示学习的过程,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加,做出动作所用的时间逐渐减少,这叫做学习曲线。

⑴学习的联结说,桑代克通过猫开笼取食实验,提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接,而是建立刺激-反映(S-R)联结,这种刺激-反应联结主要是通过尝试错误、不断修正行为而形成的,是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形成的。

学习就是通过渐进的尝试错误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他的联结解说也称为试误说。

对各种刺激情境及其要素做出反应的倾向的总和就构成了一个人的理智、性格和技能。

⑵学习规律 

①准备律学习者在进入某种情景时所具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

准备律实际上体现了学习的动机原则

②练习律即重复应用一种受到奖励的正确反映可以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经常不用,则导致这一联结的减弱或遗忘 

③效果律 

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

指一个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加强或削弱作用。

6、什么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他与经典性条件反射有什么不同?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

通过对环境相互作用的人或其他有机体的积极行为,进行奖励或惩罚而发生的一种学习。

⑵区别: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其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⑶建立过程:

操作性条件反射认为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如果一个操作出现以后,又强化刺激未遂,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

⑷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①强化:

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映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和负强化(撤消惩罚)。

有机体自发作出某种反应,从而得到正强化物,那么此类反应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这一现象表明了正强化在在塑造行为中的作用。

②强化的程式 

强化的程式是指强化的时间和频率安排,在什么时候、以何种频度对一种反应施加强化。

连续强化在教学习者新的反应时最有效,但这种强化下的行为容易消退。

定比率式强化对稳定的反应率比较合适,而变比率式强化则对维持反应的稳定性和频率最为有效。

教学中应注意:

教新任务时,要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

后果紧跟着行为出现比延缓出现要有效得多。

在人物的早期阶段应对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都进行强化,随着学习的进行,应逐渐地转化到间隔式强化,不必事事都表扬。

不要一开始就要求做到十全十美,要朝正确方向逐步去引导和增强学生的行为。

③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的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景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它揭示了有机体是如何学会摆脱痛苦的。

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景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成为回避条件作用。

④消退:

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办法。

⑤惩罚 

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

因此,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行为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总之,根据操作性条件学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而应慎重地对待惩罚。

7、假设某学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请根据所学理论说明应该如何培养他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

斯金纳认为,人的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

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映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有机体自发作出某种反应,从而得到负强化物,那么此类反应发生的概率便减小。

据此,我们可以对某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实行正强化,在他完成规定的作业时,给予某种奖励,如鼓励、表扬或物质奖励等,以塑造他良好的行为。

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他的这种不良行为。

我们也可以采取惩罚的方法,消除他这种不良行为,并告诉他人正确的做法,培养他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

8、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

⑴学习观 

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概括地说就是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使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外界分类模式,是新信息借以加工的依据,也是人的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得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利息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②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总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在于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⑵教学观 

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其好处是:

可以使得学科内容更容易理解;

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

从结构中获得的基本概念原理将有助于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广泛地迁移应用;

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对学科基本理论的理解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

结构原则;

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

启示:

根据结构主义教学观及其教学原则,为了促进中小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

应根据中小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征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

要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9、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⑴有意义学习 

学校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学习言语符号所代表的系统知识,它是有意义学习。

①有意义学习的含义: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这既是有意义学习的定义,也是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②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它受以下条件的制约:

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有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