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34983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兰亭集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兰亭集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兰亭集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兰亭集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兰亭集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亭集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癸(guǐ)丑修禊(xì

)流觞(shāng)游目骋(chěng)怀齐彭殇(shāng)

多音字:

会稽(kuà

ijī)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四、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归纳整理文言字词和文化知识。

(一)文化知识:

1、古代纪年方法: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

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

2001年是庚辰年;

2002年是辛巳年;

……

2、修禊:

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

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时,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

(《论语·

先进》)

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

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

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

(二)积累文言词语

1、通假字

例句通假字通(本字)意义

趣舍万殊趣取选取。

2、词类活用:

例句活用词类型解释

群贤毕至贤形容词作名词贤士

少长咸集少长形容词作名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流觞曲水流、曲使动使……流、弯曲。

所以游目骋怀游使动使……放纵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副词动用穷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词意动看作一样

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以……为相等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一样、相同

流觞曲水:

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

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

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

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曲:

使动,使(水)弯曲。

(引导学生注意:

“滥觞”一词意思,不可望文生义。

3、古今异义词:

例句古今异义词古义今义

茂林修竹修长修理、修饰

列坐其次次旁边,水边常用义为质量差

向之所欣向过去、从前常用义为方向

亦有感于斯文斯文这些文章文雅,也指文化或文人

4、区别多义词:

多义词例句解释

俯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表示抬头与低头的动作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很短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旧迹。

所以所以游目骋怀,是以极视听之娱。

用来……,表凭借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的原因,表原因

之所之既倦往、到达、往到

感慨系之矣代词、它

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定语前置的标志词

后之视今取消句子独立性

形骸之外的助词

(仰观,俯察:

古人观照自然、人生的两种方式。

①修(例句出处释义)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修建、修造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治理、整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答司马谏议书》修订、修改

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长

②期(例句出处释义)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

陈涉世家》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大铁椎传》约定时限

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吕氏春秋》限度

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察今》期望、企求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战国策》(jī)满、周,一周年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至、及

③致(例句出处释义)

皖师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柳敬亭传》送、送达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屈原贾生列传》表示、表达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到达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获得、得到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招致、引来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致使、使得

专心致志成语极、尽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情趣、情致

④临(例句出处释义)

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岳阳楼记》面对、迎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面对、引申阅读

居高临下成语从高处往低处看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将要

⑤次(例句出处释义)

贤能不待次而举《荀子·

王制》等次

陈胜吴广皆次而行《陈涉世家》按次序

凡用兵之法……全军位上,破军次之《孙子兵法》在排列上次一等

师退,次于召陵《左传·

僖公》临时驻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陈涉世家》行军途中的驻地

列座其次《兰亭集序》旁边

5、句式(略)

6、成语:

游目骋怀:

纵展眼力,开畅胸怀。

放浪形骸:

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约束。

放浪:

放纵无拘束。

情随事迁:

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俯仰之间:

一俯(低头)一仰(抬头)之间,表示时间很短。

(三)引句出处:

1、老之将至: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

“女奚不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

述而》)

2、齐彭殇:

把长命和短命等同。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

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庄子·

齐物论》)

五、诵读课文,翻译下列句子(要求做到“信、达、雅”)。

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

引(清流、激湍)作为流送酒杯的环曲水流,(大家)依次坐在曲水的旁边(拿着流到身边的酒杯饮酒),虽然没有吹拉弹唱的热闹场面,但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够尽情地抒发内心的情思了。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抬起头来看到宇宙的广大,低下头看到万物的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舒畅胸怀,尽情享受耳听和眼观的乐趣,真是快活啊。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学生齐读全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

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先叙兰亭修禊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即说明了作诗缘由,又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形,可见《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

这样,结尾回到兰亭宴集收笔,行文舒卷自如,辞气畅达。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2、理清文章的思路,试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

(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三、分析、鉴赏课文:

(一)分析鉴赏第一节:

1、第一节作者乐从何来?

——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⑴、良辰:

暮春之初。

⑵、美景:

兰亭地处“会稽山阴”,即当时的会稽郡山阴县距离城西二十余里有个名兰渚的胜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

其山如何?

“崇”与“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

其水如何?

“清”与“激”亦为本色形容,而“映带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飞动。

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宇清朗,和风吹拂:

在这里没有“草长莺飞”春意闹,也没有“姹紫红开遍”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

在这里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

信可乐也。

⑶、乐事:

“修禊事也”。

当地风俗:

这一天人们无论贵贱老幼,都要到河畔、溪边,用凉水洗脸,意即涤除尘垢,以驱除不祥,祈求安福。

当时王羲之正任会稽内史(相当于太守),他邀集司徒谢安、司马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十岁的献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杜枚诗云“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这里“群贤”不是浮泛奉承之辞,他们热爱自然,轻忽世俗得失人为礼仪,有高远情操,直率任性,表明诸子与己意气相投。

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否则,虽有良辰美景也不足为乐。

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

⑷赏心: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之娱;

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

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

是游目骋怀。

游:

鱼在水中叫游,人自由在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

骋:

驰骋,自由奔放的联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

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便是所谓山水诗的兴起了。

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正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的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

所以王羲之笔下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这是色调的淡雅。

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但这种愉悦之情仅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笔势始终从容,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清鉴贵重”(《世说新语•赏誉》)的情性的体现。

2、学生齐读第一节,背诵。

(二)分析鉴赏第二节:

人们常说: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1、痛苦?

痛心?

痛惜?

悲痛?

不忙作答,读课文,找关键词语。

“俯仰”:

人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时不我待。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

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2、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

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

“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

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

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三)分析鉴赏第三节:

找出表达其感情的词:

“悲”。

1、“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

他为什么“悲”?

“悲”什么?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

“固知……”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

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人兴之由……”。

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

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

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2、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查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领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资料卡片】

1、作者的哲学思想及相关文化背景

生命的短暂: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论语·

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

作者的死生观:

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对生命的热爱。

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儒家: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先进》);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

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告子上》)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

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

道家: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

德充符》);

“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

大宗师》)

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

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

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

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

魏晋士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鲍照《拟行路难》)

时至魏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上。

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旧的虚幻的群体社会彻底解体了,昔日士大夫们赖以生存的儒家权威思想全面崩溃了。

”(鲍照《拟行路难》)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飘忽的无限感慨,死亡是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哀伤的幽魂,驱之不散。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阮籍《咏怀》)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

此时,玄学兴起,玄学家致力于“援道入儒”,力图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建立在道家自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之上。

一般是在哲学上讲自然本体论,在政治上调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远、超绝,成为魏晋士大夫的精神寄托。

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尤其是前者,对死亡意识的表现已达极至。

总之,魏晋人的死生意识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和思考,是对儒家生死观的反叛和对道家生死观的深化。

它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人的个体存在,从而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思考,因此,魏晋时代是文化观念充分开放的时代,不再单纯拘泥于儒或道。

正如李泽厚所说,是“人的觉醒”的时代(李泽厚《美的历程》)。

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2、王羲之爱鹅:

(1)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

(2)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

“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3)尝诣门生家,见杯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